“和順聚昌”開張極是順利,效果甚至遠遠超過預期,當天一直忙到子時才漸漸息客。等關門粗略算了算賬,發現單單輪桌數就達到了五百桌,如果按半個時辰一桌算,也就是每張桌子至少輪了十二輪,基本上都是這撥客人剛抬腳,下撥客人接著就替了上去,連擦桌準備的空當都沒給在大廳伺候的小廝們留。
這樣的情況之下,就算全場半價,“和順聚昌”也賺了個盆滿缽滿,東家自然也不會小氣,全酒肆上下近五十號人誰都少不了大大的開業利市紅包,所以大家雖然早就快累成稀泥了,卻也滿心歡欣鼓舞。道謝的有之、表忠心的有之,又亂騰了將近一個時辰才閉門歇業。
第二天生意自然更是紅火,更多得到消息的人紛至遝來,從辰時開業到子時歇業,又是一整天無暇休息的忙碌。接下來的日子更是如此,在無數免費宣傳者的大力鼓噪之下,消息不但傳遍杭城,甚至遠及杭州治下的餘杭、富陽、臨安、於潛、昌化、新登、鹽官諸縣,就連臨近各州也多有耳聞,數不清的食客慕名而來一飽口福,“和順聚昌”一時間成為西溪集鎮上最為熱鬧的所在,同時也為臨近的各類商鋪帶來了大量商機,至少短期內堪稱人人稱道。
能夠出現如此誇張的紅火局麵並非僅僅來源於炒菜大名一方麵,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更多地還是因為沈謙在此前一個多月裏的精心準備。
為了一炮而紅,沈謙幾乎跑遍了杭城大大小小的酒肆,搜集菜品種類以及各階層各類食客的品味喜好,還有各大酒肆東家們的性格習慣,由此獲得了巨量的第一手資料。
與此同時,沈謙利用前世所學,挖空心思造出了數不清的“新聞爆料”,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下將還未開業的“和順聚昌”包圍在了巨大的神秘光環之中,使之始終處於街頭巷議的最焦點,以此為開業創造最佳的輿論氛圍。
除此以外,沈謙自然也少不了在人才方麵的儲備,除了廚師的甄別,保證酒肆順利開業和正常運轉的其他人員也絲毫不露的全部加以親自篩選。
這些還都是能概括的東西,至於其他細節性的運作就實在說不過來了。當然了,作為早已熟知商戰內幕的人,沈謙自然也少不了許許多多的暗中運作,這些東西在現實世界麵前倒也說不上陰暗齷蹉,但是卻也擺不上台麵來。這不周知縣在開業當天就來了麽,這不單是麵子和錢的問題,裏頭明明暗暗的說道多了……
做這麽多事需要錢,需要許許多多的錢。不過沈謙不在乎,不舍得花怎麽能掙?所以當初顏氏把四千貫錢堆到他麵前時,他才會答應的那麽爽快――除了這四千貫錢,他不再染指家裏的任何產業。這既是因為他對土地不熟,實在想不出讓田地裏長出金子的方法,同時也是因為那座雅順樓事實上算顏巽的產業。他在有能力建立自己班底,並且可以讓他迅速壯大的情況下,得無聊到什麽程度才會去跟顏巽掙那個所謂的控製權?
沈謙絕不想做躺在祖先基業上小富即安的田家富翁,要問為什麽……也沒有原因,反正就是性格所致唄,有些人就是這樣耐不住寂寞,說不清楚也沒必要說。經過一番辛苦,他已經為自己規劃中的商業帝國打下了地基,雖然已經召集在手底下的那幾十號人一時之間不可能讓他像對莫家人那樣信任,但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耐心讓他們成為自己最忠誠的班底,並以此逐漸壯大,這一切僅僅需要時間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
“和順聚昌”順利開業,後邊也就沒多少需要沈謙非得頂在“一線”運作的事兒了,至少如今酒肆需要的各方麵人員都已配齊,在一個時間段內完全足以應付不斷增長的客源,至於今後如何保持局麵進而擴大事業,如何在明明暗暗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何培養人才這些都是後話,而且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好的,需要沉下心來慢慢運作。
那麽接下來沈謙就有更重要的事做了,那就是他的學業。如果說之前科舉仕途對他來說還僅僅是理想抱負,甚至是力挽華夏即將沉淪局麵的一腔熱血,那麽到了現在,其中更增加了許多現實意義……這些東西不可說,實在是不可說的,說破了就不好聽了。
目前來說,沈謙也確實沒多少可擔心的,“和順聚昌”確實紅火,但這隻是表象,相對於這個時代真正的大商家來說,“和順聚昌”的規模不過是小兒科。而且店裏頭不管是賬房、廚師還是其他人員,在開業之前的一個多月裏早已經見識了沈謙的種種手段以及身後的背景,就算想炸翅,一時之間也沒那個膽量。
再說了,莫老四雖然老實了些,可是沒缺心眼兒,平常小小不言的事得過且過也就罷了,真正關乎他能不能抬起頭做人、能不能真正過上富足生活的大事他哪敢馬虎,自己能解決的小事絕對會不遺餘力,至於解決不了大事又怎麽敢不跟沈謙商量?
至於莫小乙雖然歲數小了點兒,有時候混了點兒,但本性並不壞,而且也不笨,要不然也不能在西溪街頭小一班兒的“混混”裏站住腳,並且配合沈謙將他們招至麾下,用於酒肆各項工作以及以後的人才培養,雖然前途未可知,但完全值得重點栽培。
而且最關鍵的是莫霜,這丫頭生於貧家,老爹又實在不給力,生活所迫之下不但養成了潑辣的性子,也養出了細膩的心思。別管哪方麵的事兒,不哼不哈的打眼一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糊弄她難了。誰要是不想為了倆不該拿的臭錢被她弟弟揍個滿臉開花,最好還是別去惹她。
…………………………………………………………………………………………………
店裏暫時沒什麽可擔心的了,沈謙就得乖乖地去州學五日一論學。其實不光是店裏一切理順之後,就是在“和順聚昌”待開業沒開業那會兒他也得這麽老實,畢竟州學直接對朝廷和皇帝負責,你得有多大麵子才能動不動就翹課還不受處罰?
沈謙原來一直覺著官學很神秘,但是僅僅跟著上了兩次課就發現也就那麽回事。這個時代雖然還在講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追求什麽師生促膝交流的教學法,但事實上已經流於形式,固然名為“論學”,但更多的是生員把平時讀書遇到的疑惑當堂提出來,由專授該經的學諭回答,至於反過來的詢問學習進度、感悟幾乎沒有。
要說還有點“孔子”的至多也就是在本堂即將結束時讓生員們相互就學問提一提看法作為補充,而下了課之後你還跟不跟別人相互討論,學諭們已經沒什麽興趣去管了。再加上三舍分級製,可以說已經在很大程度具備了片麵追求科舉的功利化色彩。這方麵反倒是垂死掙紮的私學還在追求原初的儒家教學理念和教學精神。有此局麵,也就難怪那些家風極好的儒學世家寧願讓子弟讀私學或者在家讀書,也不肯把他們放到官學裏來了。
那些超高等的聰明人早就和州學以及州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頂多讓子弟在科舉前去官學掛個聽讀三百日的名兒便以種種理由光明之大的翹課,極少有當真來官學讀書的。
這樣一來出身漸已敗落讀書世家的“大才子”沈謙就成了特例,不明就裏之下死心眼的想來州學讀書,而且就算出過大名也僅僅局限於西溪,外邊極少有人知道,並且上來還擺了州學教授一道,令強淵明不敢不把他直接放進內舍,要想不被同樣不明就裏的同窗們擠兌可就實在沒天理了。
不過這也沒辦法,反正西溪沈家如今也就是個瘦死的駱駝,頂多看上去比馬大,早就沒有了讀書的氛圍。沈謙即便很快就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裏,可還得硬著頭皮去州學讀書,畢竟讀書跟讀書不一樣,在沒有明白人引導的情況下,就算你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真正的科舉規範卻無從學到,到最後至多也就是個飽讀詩書的市井百姓罷了,根本別指望什麽功名。
好在沈謙在入學當天借莫小乙玩的那個下馬威多少也起了些作用,同舍生員們見他不是個好惹的主兒,倒也不敢再欺負他。不過這樣一來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在讀書人自尊心的左右下,眾學兄有意無意的便與沈謙保持了距離,雖然明麵上沒有人再說怪三怪四的風涼話,但暗底下卻一致對他采取了孤立政策,就算在論學課堂上也幾乎沒有人對他提出建議或者意見。特別是那位韓青雲韓川老兄,平常看沈謙的眼神都不怎麽正常。這種冷處理甚至可以說比揍他一頓還讓他寒心。
然而這又有什麽辦法呢?你越往別人身上貼,別人躲得越遠;你越想告訴別人你學識不比他們低,他們越會覺著你心裏不服氣要顯擺,再加上授課的那幾位學諭又都不是強淵明和擔任本院集正,極少直接授課的劉瑜,那副死相根本就是擺明了不想多說話的架勢,沈謙哪還有什麽證明自己,拉近關係的機會?
忍著吧,人心就是這麽沒法論說,想在短期內讓那些眼高於頂的“學兄”們認可接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兒。沈謙懂得進退,所以也不急於一時,最重要的還是盡快學習科舉知識,所以如此兩三回“論學”下來倒也算相安無事。當然了,至於以韓川兄為代表的那一撥人暗底下在打什麽算盤就不是沈謙能知道的了。
…………………………………………………………………………………………………
八月中旬有一次秋考,由於此次考試在科舉年將是州府直接組織的發解試,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比年考還要重要幾分。即便不是科舉年,州府高官界時也將隨機抽調試卷進行查閱,所以州學對此極是重視,生員更是不敢馬虎,學諭們也得強自打起精神來。這“論學”課的氛圍自然也就好了不少。
八月的第一個甲日,也就是“和順聚昌”剛剛開張僅僅三天的時候,沈謙又老老實實的坐在了論學的課堂上。為他們講解《禮記》的那位孫學諭已經七十有餘了,春困秋乏之下上下眼皮忍不住的在那裏直打架,不過大考在即卻也得強迫自己集中精力,回答生員問題也頻繁詳細了很多,而且還時不時的說一下應考技巧。
這本來是好事,可本舍有整整三十名生員,能留給沈謙提問的時間實在不多,他也隻能靜靜地坐在角落裏仔細聽別人所問所講,並將有用的內容記錄下來了。
總體來說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素質還是不錯的,別人發言時絕對是靜謐無聲,闊大的論學堂之中總是隻有一個人的洪亮聲音來回回響,既是問答有關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是在為學友們提供學習參考。
就在這一天晌午,州學教授強淵明和一眾州學執掌早早的候在了欞星門正門之外,剛進未時,便見十數輛輕便馬車遠遠的駛了過來……
這樣的情況之下,就算全場半價,“和順聚昌”也賺了個盆滿缽滿,東家自然也不會小氣,全酒肆上下近五十號人誰都少不了大大的開業利市紅包,所以大家雖然早就快累成稀泥了,卻也滿心歡欣鼓舞。道謝的有之、表忠心的有之,又亂騰了將近一個時辰才閉門歇業。
第二天生意自然更是紅火,更多得到消息的人紛至遝來,從辰時開業到子時歇業,又是一整天無暇休息的忙碌。接下來的日子更是如此,在無數免費宣傳者的大力鼓噪之下,消息不但傳遍杭城,甚至遠及杭州治下的餘杭、富陽、臨安、於潛、昌化、新登、鹽官諸縣,就連臨近各州也多有耳聞,數不清的食客慕名而來一飽口福,“和順聚昌”一時間成為西溪集鎮上最為熱鬧的所在,同時也為臨近的各類商鋪帶來了大量商機,至少短期內堪稱人人稱道。
能夠出現如此誇張的紅火局麵並非僅僅來源於炒菜大名一方麵,所謂酒香也怕巷子深,更多地還是因為沈謙在此前一個多月裏的精心準備。
為了一炮而紅,沈謙幾乎跑遍了杭城大大小小的酒肆,搜集菜品種類以及各階層各類食客的品味喜好,還有各大酒肆東家們的性格習慣,由此獲得了巨量的第一手資料。
與此同時,沈謙利用前世所學,挖空心思造出了數不清的“新聞爆料”,在神不知鬼不覺之下將還未開業的“和順聚昌”包圍在了巨大的神秘光環之中,使之始終處於街頭巷議的最焦點,以此為開業創造最佳的輿論氛圍。
除此以外,沈謙自然也少不了在人才方麵的儲備,除了廚師的甄別,保證酒肆順利開業和正常運轉的其他人員也絲毫不露的全部加以親自篩選。
這些還都是能概括的東西,至於其他細節性的運作就實在說不過來了。當然了,作為早已熟知商戰內幕的人,沈謙自然也少不了許許多多的暗中運作,這些東西在現實世界麵前倒也說不上陰暗齷蹉,但是卻也擺不上台麵來。這不周知縣在開業當天就來了麽,這不單是麵子和錢的問題,裏頭明明暗暗的說道多了……
做這麽多事需要錢,需要許許多多的錢。不過沈謙不在乎,不舍得花怎麽能掙?所以當初顏氏把四千貫錢堆到他麵前時,他才會答應的那麽爽快――除了這四千貫錢,他不再染指家裏的任何產業。這既是因為他對土地不熟,實在想不出讓田地裏長出金子的方法,同時也是因為那座雅順樓事實上算顏巽的產業。他在有能力建立自己班底,並且可以讓他迅速壯大的情況下,得無聊到什麽程度才會去跟顏巽掙那個所謂的控製權?
沈謙絕不想做躺在祖先基業上小富即安的田家富翁,要問為什麽……也沒有原因,反正就是性格所致唄,有些人就是這樣耐不住寂寞,說不清楚也沒必要說。經過一番辛苦,他已經為自己規劃中的商業帝國打下了地基,雖然已經召集在手底下的那幾十號人一時之間不可能讓他像對莫家人那樣信任,但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耐心讓他們成為自己最忠誠的班底,並以此逐漸壯大,這一切僅僅需要時間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
“和順聚昌”順利開業,後邊也就沒多少需要沈謙非得頂在“一線”運作的事兒了,至少如今酒肆需要的各方麵人員都已配齊,在一個時間段內完全足以應付不斷增長的客源,至於今後如何保持局麵進而擴大事業,如何在明明暗暗的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何培養人才這些都是後話,而且不是一兩天就能做好的,需要沉下心來慢慢運作。
那麽接下來沈謙就有更重要的事做了,那就是他的學業。如果說之前科舉仕途對他來說還僅僅是理想抱負,甚至是力挽華夏即將沉淪局麵的一腔熱血,那麽到了現在,其中更增加了許多現實意義……這些東西不可說,實在是不可說的,說破了就不好聽了。
目前來說,沈謙也確實沒多少可擔心的,“和順聚昌”確實紅火,但這隻是表象,相對於這個時代真正的大商家來說,“和順聚昌”的規模不過是小兒科。而且店裏頭不管是賬房、廚師還是其他人員,在開業之前的一個多月裏早已經見識了沈謙的種種手段以及身後的背景,就算想炸翅,一時之間也沒那個膽量。
再說了,莫老四雖然老實了些,可是沒缺心眼兒,平常小小不言的事得過且過也就罷了,真正關乎他能不能抬起頭做人、能不能真正過上富足生活的大事他哪敢馬虎,自己能解決的小事絕對會不遺餘力,至於解決不了大事又怎麽敢不跟沈謙商量?
至於莫小乙雖然歲數小了點兒,有時候混了點兒,但本性並不壞,而且也不笨,要不然也不能在西溪街頭小一班兒的“混混”裏站住腳,並且配合沈謙將他們招至麾下,用於酒肆各項工作以及以後的人才培養,雖然前途未可知,但完全值得重點栽培。
而且最關鍵的是莫霜,這丫頭生於貧家,老爹又實在不給力,生活所迫之下不但養成了潑辣的性子,也養出了細膩的心思。別管哪方麵的事兒,不哼不哈的打眼一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想糊弄她難了。誰要是不想為了倆不該拿的臭錢被她弟弟揍個滿臉開花,最好還是別去惹她。
…………………………………………………………………………………………………
店裏暫時沒什麽可擔心的了,沈謙就得乖乖地去州學五日一論學。其實不光是店裏一切理順之後,就是在“和順聚昌”待開業沒開業那會兒他也得這麽老實,畢竟州學直接對朝廷和皇帝負責,你得有多大麵子才能動不動就翹課還不受處罰?
沈謙原來一直覺著官學很神秘,但是僅僅跟著上了兩次課就發現也就那麽回事。這個時代雖然還在講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追求什麽師生促膝交流的教學法,但事實上已經流於形式,固然名為“論學”,但更多的是生員把平時讀書遇到的疑惑當堂提出來,由專授該經的學諭回答,至於反過來的詢問學習進度、感悟幾乎沒有。
要說還有點“孔子”的至多也就是在本堂即將結束時讓生員們相互就學問提一提看法作為補充,而下了課之後你還跟不跟別人相互討論,學諭們已經沒什麽興趣去管了。再加上三舍分級製,可以說已經在很大程度具備了片麵追求科舉的功利化色彩。這方麵反倒是垂死掙紮的私學還在追求原初的儒家教學理念和教學精神。有此局麵,也就難怪那些家風極好的儒學世家寧願讓子弟讀私學或者在家讀書,也不肯把他們放到官學裏來了。
那些超高等的聰明人早就和州學以及州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頂多讓子弟在科舉前去官學掛個聽讀三百日的名兒便以種種理由光明之大的翹課,極少有當真來官學讀書的。
這樣一來出身漸已敗落讀書世家的“大才子”沈謙就成了特例,不明就裏之下死心眼的想來州學讀書,而且就算出過大名也僅僅局限於西溪,外邊極少有人知道,並且上來還擺了州學教授一道,令強淵明不敢不把他直接放進內舍,要想不被同樣不明就裏的同窗們擠兌可就實在沒天理了。
不過這也沒辦法,反正西溪沈家如今也就是個瘦死的駱駝,頂多看上去比馬大,早就沒有了讀書的氛圍。沈謙即便很快就明白了問題出在哪裏,可還得硬著頭皮去州學讀書,畢竟讀書跟讀書不一樣,在沒有明白人引導的情況下,就算你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真正的科舉規範卻無從學到,到最後至多也就是個飽讀詩書的市井百姓罷了,根本別指望什麽功名。
好在沈謙在入學當天借莫小乙玩的那個下馬威多少也起了些作用,同舍生員們見他不是個好惹的主兒,倒也不敢再欺負他。不過這樣一來也有副作用,那就是在讀書人自尊心的左右下,眾學兄有意無意的便與沈謙保持了距離,雖然明麵上沒有人再說怪三怪四的風涼話,但暗底下卻一致對他采取了孤立政策,就算在論學課堂上也幾乎沒有人對他提出建議或者意見。特別是那位韓青雲韓川老兄,平常看沈謙的眼神都不怎麽正常。這種冷處理甚至可以說比揍他一頓還讓他寒心。
然而這又有什麽辦法呢?你越往別人身上貼,別人躲得越遠;你越想告訴別人你學識不比他們低,他們越會覺著你心裏不服氣要顯擺,再加上授課的那幾位學諭又都不是強淵明和擔任本院集正,極少直接授課的劉瑜,那副死相根本就是擺明了不想多說話的架勢,沈謙哪還有什麽證明自己,拉近關係的機會?
忍著吧,人心就是這麽沒法論說,想在短期內讓那些眼高於頂的“學兄”們認可接納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兒。沈謙懂得進退,所以也不急於一時,最重要的還是盡快學習科舉知識,所以如此兩三回“論學”下來倒也算相安無事。當然了,至於以韓川兄為代表的那一撥人暗底下在打什麽算盤就不是沈謙能知道的了。
…………………………………………………………………………………………………
八月中旬有一次秋考,由於此次考試在科舉年將是州府直接組織的發解試,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比年考還要重要幾分。即便不是科舉年,州府高官界時也將隨機抽調試卷進行查閱,所以州學對此極是重視,生員更是不敢馬虎,學諭們也得強自打起精神來。這“論學”課的氛圍自然也就好了不少。
八月的第一個甲日,也就是“和順聚昌”剛剛開張僅僅三天的時候,沈謙又老老實實的坐在了論學的課堂上。為他們講解《禮記》的那位孫學諭已經七十有餘了,春困秋乏之下上下眼皮忍不住的在那裏直打架,不過大考在即卻也得強迫自己集中精力,回答生員問題也頻繁詳細了很多,而且還時不時的說一下應考技巧。
這本來是好事,可本舍有整整三十名生員,能留給沈謙提問的時間實在不多,他也隻能靜靜地坐在角落裏仔細聽別人所問所講,並將有用的內容記錄下來了。
總體來說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素質還是不錯的,別人發言時絕對是靜謐無聲,闊大的論學堂之中總是隻有一個人的洪亮聲音來回回響,既是問答有關自己的問題,同時也是在為學友們提供學習參考。
就在這一天晌午,州學教授強淵明和一眾州學執掌早早的候在了欞星門正門之外,剛進未時,便見十數輛輕便馬車遠遠的駛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