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惠所提幾處問題觸及發解、省試要點,直擊關竅,問得非常恰當,老朽特此予以表揚。諸君都當時時以大考為要,縱使詩書道理為本,但終究也隻有考上科舉才能治國平天下,一展抱負,絕對沒有為了顏麵便不好意思相問的道理。嗯,這樣才算君子坦蕩蕩。所以嘛,諸君今後還當以沈仲惠為榜樣,修身為本,治事為要,不要隻顧著麵子呀。”
“謝夫子誇獎。”
“嗬嗬嗬,不必多禮,坐吧……呃,諸君可還有要問之事?”
動了將近一個時辰的腦子,而且還是在最容易瞌睡的大中午頭上,對於過了七十的老人來說實在不算輕鬆。當最後一名生員躬謝坐下後,孫學諭捋著白須笑眯眯的評論了一番,等被重點表揚的那位答謝坐下後,又眯眼環顧一周,見沒人說話了,這才笑嗬嗬的點點頭道,
“當真沒有問得了麽,啊?嗬嗬,你們今春才入內舍,秋考在即,可萬萬馬虎不得呀。”
這老頭倒是負責,雖然已經不想再吭聲了,可還是習慣性的補充了一句。不過這也就是句虛話,能進內舍的人至少也在州學裏折騰兩三年了,早就學會把該問的問題提前擬好,除非極特殊情況,絕不會臨時去惹先生的煩,所以滿舍又是一寂,齋長唐恪接著站起身對孫學諭長臂一拜,高聲說道:
“謝夫子教誨。”
“謝夫子教誨――”
一陣挪椅碰桌聲後,全舍生員齊齊起身向孫學諭拜了下去。孫學諭滿意的點了點頭,抬手笑道:
“好,好,諸位都坐吧。本堂還有些剩餘時辰,你們不妨相互論論,嗬嗬,除疑如除惡,亦要勿本呀。”
“遵夫子命――”
眾生員轟然應答坐下之後,舍裏頓時靜了下來。不靜也沒辦法,剛才孫學諭雖然說讓大家“論論”,但事實上是“論爭”,論爭這東西隻有在意見不同的時候才會出現。然而學舍不是大馬路邊上買菜,可以開罵掐架,必須要有儒者之風才行。所以一般都是由齋長先發言定下基調,挑一些不容易引出嚴重分歧的地方來“論”,並且還不能指名道姓的說這是誰說的,以免產生過激衝突。大家怎麽說也都是君子吧,怎麽也得求個“和”字,所以除了必須硬出頭的齋長,這時候誰還會去搶話?
唐恪是齋長,這時候也隻能當仁不讓,俯身從桌上拿起一疊草稿,翻著看了一眼,接著向學友們環顧了一周,高聲說道:
“《儒行》雲: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接下來自然是一大段原文。這些話出自《禮記》儒行篇,說的是什麽樣的人才稱得上儒者。其中這一條叫做“近人”,簡單地說就是儒者接人待物的方式,如何對別人,如何看待財物。
這時候舍裏完全是一派異樣的寂靜,不少人都相互偷覷了起來,就連剛才一直低著頭做補錄的沈謙也抬起臉詫異望向了唐恪。
這種情況很少見,不過原因卻很簡單――唐恪今天吃錯藥了,他居然打破了這些日子全舍默契保持的排外活動,把沈謙剛才答問孫學諭的內容當了話題。唐恪這是要什麽,是想借機整沈謙,還是……
…………………………………………………………………………………………………
唐恪其實也有苦衷,他怎麽說也是齋長,必須要顧全大局,雖然明白學友們要排擠沈謙,但現在都一起論學三次了,大家卻始終不給沈謙說話的機會,甚至看見他起身就搶先接下話頭,這麽明顯的不和讓他這個齋長實在難做,也隻能找機會緩和緩和了。
在唐恪看來,緩和的關鍵就在“學問”兩個字上,矛盾的核心是大家認為沈謙沒資格坐在這個課堂上,可你們老是不給他機會證明自己就盲目排斥,怎麽說也不是君子所為吧。
而今天恰好就是個機會,沈謙剛才說這一段的時候,唐恪就發現除了細節上分歧,沈謙的看法和自己的認知並無根本衝突,恰恰是不容易引起矛盾的話題,不妨以此為引給沈謙一個說話的機會,如果他學識不錯,就算大家有意見,也必然會慢慢接納他;如果他真是靠關係硬擠進來的,那對不起,我唐恪也看不起你。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去了解唐恪的苦衷,就在他侃侃而談的同時,生員們已經開始了竊竊私語,坐在韓川後桌那人更是猛戳韓川的脊背,並且連連努嘴向沈謙那邊示意,生怕韓川沒注意這些話是沈謙說的。
學舍裏已經有些亂了,孫學諭也在那裏打瞌睡,根本沒什麽心情去管,大家各有注意力之下,完全沒注意院內走進來五六個人,當來到他們學舍附近聽到唐恪談論“儒者之行”時,領頭那個五十餘歲、閑服方巾的淡髯儒者向身旁的人擺了擺手,便靜靜聆聽著停住了身。
…………………………………………………………………………………………………
唐恪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就算同在一舍也實在看不上那些“小人常戚戚”的行為,權當沒看見之下侃侃說道:
“剛才小弟聽聞某兄談及此論。言道:‘行人’者,律己推人,雖為二亦為一。故君子不當以金玉為寶土地為富,然亦當以此為寶富。何解?律己乃為教化,教化當思推人。氓民以金玉為寶土地為富,君子教化氓民,固然要恒守君子之道,亦當思氓民之思,方有教化之方。弟頗以為然,承受教。”
讀書人反對別人的觀點都是先求同,剛才沈謙說“要想教化百姓,就得先了解百姓喜好,然後從這些喜好入手,順應其喜好才能找到教化的方法”。這樣說至少不算錯,所以唐恪才拿出來先“求求同”。
不過下邊可就不是“存異”了,而是“爭異”,要不然還論個什麽勁兒?所以為了表示歉意,唐恪雖然沒好意思直接向沈謙下拜,但還是向著大差不差的方向拱了拱手,還沒來得及繼續說下去,遠遠近近的便傳來了不少嘀咕議論聲:
“怎麽回事?”
“齋長什麽意思?莫非……”
“別說話,聽著。”
“嘿嘿,原來沒發現唐齋長還會……”
……
這些話實在不好聽,甚至還是故意說的,原因除了老矛盾,更在於大家看不慣孫學諭剛才表揚沈謙那件事。沈謙提的那些問題是問大考的時候如果遇到《禮節》方麵的題應該注意什麽,明顯帶著急功近利,根本就不像個君子樣,這種事都值得表揚,那不是欺負麵皮兒薄的人嘛,更證明你是靠關係進來的,不趁機罵罵你還等什麽時候?……呃,當然了,這是看不慣你,而不是嫉妒你被表揚。
唐恪越聽臉色越黑,下意識的瞟了瞟用手心托著腮幫,滿臉都是“被你打敗了”的神情望著他的沈謙,這才輕舒口氣,也顧不上文縐縐了,直接白活道:
“諸位都肅靜!小弟認為,呃……”
唐恪差點沒被學友們氣背過氣兒去,慌亂的停了停才想起來要說什麽,忙接道:
“小弟認為,此論雖然恰當,不過多少還是有些偏頗。所謂教化,重在一個‘教’字,而化隻能算附屬。君子如果考慮太多市井百姓那些俗欲,意誌不堅者恐怕反為其‘化’。所以孔聖正是考慮到這些情形,才說儒者‘不寶金玉,不祈土地’。正是要我等先強行摒棄俗欲,才能擔起教化之責……嗬嗬,至於不惑知天命的那些大儒倒是可以從心所欲,如兄長所言這般隨心教化。小弟愚見,還請諸位兄長雅正。”
…………………………………………………………………………………………………
唐恪本來的意思是想說,沈謙的道理是對的,但是卻對很多普通讀書人不適用,所以強行讓大家摒棄私欲雖然教條了點兒,但並非壞事。可他剛剛說完話還沒來得及示意沈謙接著發言,就見自己身後那個生員忽然站起身急衝衝的高聲接道:
“小弟附議欽叟兄之論!”
這他娘還喊上了,你就這麽不想讓沈謙說話?!
唐恪心裏那叫一個氣,可還沒等找理由去壓服那位仁兄,就聽見四麵八方像是吵架似的傳來了無數的聲音。
“對呀,這就像大禹治水。光去順著水勢疏導,一時半會倒是不會出事,可時間長了呢?誰能保證沒有漲水衝堤的時候?”
“那位仁兄的說法不止是偏頗,而是全錯。”
“說句不恰當的話,君子在上,氓民在下,你順著他們?”
“以在下看,什麽‘當思氓民之思’,恐怕是給自己不守君子之道找理由吧!”
……
這些聲音此起彼伏,先開始還隻是爭理兒,後來越說越激動,幹脆直接成了對沈謙的人身攻擊。
這局麵實在是太難看了,唐恪臉色越來越黑,兩隻拳頭不由自主的緊緊捏了起來。正在講台上打瞌睡的孫學諭更是被嚇醒了,眯著兩隻眼茫然的掃視著滿屋生員,半晌才喃喃道:
“這是論上甚話題了,怎的這般熱鬧?”
這還是屋裏頭,外頭同樣受到了震動,那位凝聽論道的儒者是從頭聽下來的,摸得清大體脈絡,聽到這裏眉頭頓時緊緊的鎖了起來,抿著嘴與身旁那位七十歲上下,正捋著白須不住搖頭的儒者對視了一眼,兩個人的臉色都黑了下來。
這兩個人僅僅隻是相互交換眼色,可陪在一旁的強淵明一幫人卻越來越心驚,腿都跟著打起了哆嗦。強淵明心道一聲“完了”,剛想闖進舍內喝止那些生員,那位儒者接著就向他擺了擺手。就在他不知所措的當口,隻聽屋裏忽然傳來了唐恪的一聲高喝:
“都閉嘴!……仲惠兄說說你的看法。”
這一聲喝確實起了作用,屋裏接著就靜了下來,而屋外頭的強淵明也跟著慶幸的長噓了口氣,偷偷瞥見那兩位儒者眉頭漸漸鬆開,而且一直盯著學舍的門沒注意他,這才連忙抬袖在額頭上擦了把汗,兩腿一軟,差點沒坐到地上。
“謝夫子誇獎。”
“嗬嗬嗬,不必多禮,坐吧……呃,諸君可還有要問之事?”
動了將近一個時辰的腦子,而且還是在最容易瞌睡的大中午頭上,對於過了七十的老人來說實在不算輕鬆。當最後一名生員躬謝坐下後,孫學諭捋著白須笑眯眯的評論了一番,等被重點表揚的那位答謝坐下後,又眯眼環顧一周,見沒人說話了,這才笑嗬嗬的點點頭道,
“當真沒有問得了麽,啊?嗬嗬,你們今春才入內舍,秋考在即,可萬萬馬虎不得呀。”
這老頭倒是負責,雖然已經不想再吭聲了,可還是習慣性的補充了一句。不過這也就是句虛話,能進內舍的人至少也在州學裏折騰兩三年了,早就學會把該問的問題提前擬好,除非極特殊情況,絕不會臨時去惹先生的煩,所以滿舍又是一寂,齋長唐恪接著站起身對孫學諭長臂一拜,高聲說道:
“謝夫子教誨。”
“謝夫子教誨――”
一陣挪椅碰桌聲後,全舍生員齊齊起身向孫學諭拜了下去。孫學諭滿意的點了點頭,抬手笑道:
“好,好,諸位都坐吧。本堂還有些剩餘時辰,你們不妨相互論論,嗬嗬,除疑如除惡,亦要勿本呀。”
“遵夫子命――”
眾生員轟然應答坐下之後,舍裏頓時靜了下來。不靜也沒辦法,剛才孫學諭雖然說讓大家“論論”,但事實上是“論爭”,論爭這東西隻有在意見不同的時候才會出現。然而學舍不是大馬路邊上買菜,可以開罵掐架,必須要有儒者之風才行。所以一般都是由齋長先發言定下基調,挑一些不容易引出嚴重分歧的地方來“論”,並且還不能指名道姓的說這是誰說的,以免產生過激衝突。大家怎麽說也都是君子吧,怎麽也得求個“和”字,所以除了必須硬出頭的齋長,這時候誰還會去搶話?
唐恪是齋長,這時候也隻能當仁不讓,俯身從桌上拿起一疊草稿,翻著看了一眼,接著向學友們環顧了一周,高聲說道:
“《儒行》雲: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
接下來自然是一大段原文。這些話出自《禮記》儒行篇,說的是什麽樣的人才稱得上儒者。其中這一條叫做“近人”,簡單地說就是儒者接人待物的方式,如何對別人,如何看待財物。
這時候舍裏完全是一派異樣的寂靜,不少人都相互偷覷了起來,就連剛才一直低著頭做補錄的沈謙也抬起臉詫異望向了唐恪。
這種情況很少見,不過原因卻很簡單――唐恪今天吃錯藥了,他居然打破了這些日子全舍默契保持的排外活動,把沈謙剛才答問孫學諭的內容當了話題。唐恪這是要什麽,是想借機整沈謙,還是……
…………………………………………………………………………………………………
唐恪其實也有苦衷,他怎麽說也是齋長,必須要顧全大局,雖然明白學友們要排擠沈謙,但現在都一起論學三次了,大家卻始終不給沈謙說話的機會,甚至看見他起身就搶先接下話頭,這麽明顯的不和讓他這個齋長實在難做,也隻能找機會緩和緩和了。
在唐恪看來,緩和的關鍵就在“學問”兩個字上,矛盾的核心是大家認為沈謙沒資格坐在這個課堂上,可你們老是不給他機會證明自己就盲目排斥,怎麽說也不是君子所為吧。
而今天恰好就是個機會,沈謙剛才說這一段的時候,唐恪就發現除了細節上分歧,沈謙的看法和自己的認知並無根本衝突,恰恰是不容易引起矛盾的話題,不妨以此為引給沈謙一個說話的機會,如果他學識不錯,就算大家有意見,也必然會慢慢接納他;如果他真是靠關係硬擠進來的,那對不起,我唐恪也看不起你。
然而並非每個人都願意去了解唐恪的苦衷,就在他侃侃而談的同時,生員們已經開始了竊竊私語,坐在韓川後桌那人更是猛戳韓川的脊背,並且連連努嘴向沈謙那邊示意,生怕韓川沒注意這些話是沈謙說的。
學舍裏已經有些亂了,孫學諭也在那裏打瞌睡,根本沒什麽心情去管,大家各有注意力之下,完全沒注意院內走進來五六個人,當來到他們學舍附近聽到唐恪談論“儒者之行”時,領頭那個五十餘歲、閑服方巾的淡髯儒者向身旁的人擺了擺手,便靜靜聆聽著停住了身。
…………………………………………………………………………………………………
唐恪也是飽讀詩書之人,就算同在一舍也實在看不上那些“小人常戚戚”的行為,權當沒看見之下侃侃說道:
“剛才小弟聽聞某兄談及此論。言道:‘行人’者,律己推人,雖為二亦為一。故君子不當以金玉為寶土地為富,然亦當以此為寶富。何解?律己乃為教化,教化當思推人。氓民以金玉為寶土地為富,君子教化氓民,固然要恒守君子之道,亦當思氓民之思,方有教化之方。弟頗以為然,承受教。”
讀書人反對別人的觀點都是先求同,剛才沈謙說“要想教化百姓,就得先了解百姓喜好,然後從這些喜好入手,順應其喜好才能找到教化的方法”。這樣說至少不算錯,所以唐恪才拿出來先“求求同”。
不過下邊可就不是“存異”了,而是“爭異”,要不然還論個什麽勁兒?所以為了表示歉意,唐恪雖然沒好意思直接向沈謙下拜,但還是向著大差不差的方向拱了拱手,還沒來得及繼續說下去,遠遠近近的便傳來了不少嘀咕議論聲:
“怎麽回事?”
“齋長什麽意思?莫非……”
“別說話,聽著。”
“嘿嘿,原來沒發現唐齋長還會……”
……
這些話實在不好聽,甚至還是故意說的,原因除了老矛盾,更在於大家看不慣孫學諭剛才表揚沈謙那件事。沈謙提的那些問題是問大考的時候如果遇到《禮節》方麵的題應該注意什麽,明顯帶著急功近利,根本就不像個君子樣,這種事都值得表揚,那不是欺負麵皮兒薄的人嘛,更證明你是靠關係進來的,不趁機罵罵你還等什麽時候?……呃,當然了,這是看不慣你,而不是嫉妒你被表揚。
唐恪越聽臉色越黑,下意識的瞟了瞟用手心托著腮幫,滿臉都是“被你打敗了”的神情望著他的沈謙,這才輕舒口氣,也顧不上文縐縐了,直接白活道:
“諸位都肅靜!小弟認為,呃……”
唐恪差點沒被學友們氣背過氣兒去,慌亂的停了停才想起來要說什麽,忙接道:
“小弟認為,此論雖然恰當,不過多少還是有些偏頗。所謂教化,重在一個‘教’字,而化隻能算附屬。君子如果考慮太多市井百姓那些俗欲,意誌不堅者恐怕反為其‘化’。所以孔聖正是考慮到這些情形,才說儒者‘不寶金玉,不祈土地’。正是要我等先強行摒棄俗欲,才能擔起教化之責……嗬嗬,至於不惑知天命的那些大儒倒是可以從心所欲,如兄長所言這般隨心教化。小弟愚見,還請諸位兄長雅正。”
…………………………………………………………………………………………………
唐恪本來的意思是想說,沈謙的道理是對的,但是卻對很多普通讀書人不適用,所以強行讓大家摒棄私欲雖然教條了點兒,但並非壞事。可他剛剛說完話還沒來得及示意沈謙接著發言,就見自己身後那個生員忽然站起身急衝衝的高聲接道:
“小弟附議欽叟兄之論!”
這他娘還喊上了,你就這麽不想讓沈謙說話?!
唐恪心裏那叫一個氣,可還沒等找理由去壓服那位仁兄,就聽見四麵八方像是吵架似的傳來了無數的聲音。
“對呀,這就像大禹治水。光去順著水勢疏導,一時半會倒是不會出事,可時間長了呢?誰能保證沒有漲水衝堤的時候?”
“那位仁兄的說法不止是偏頗,而是全錯。”
“說句不恰當的話,君子在上,氓民在下,你順著他們?”
“以在下看,什麽‘當思氓民之思’,恐怕是給自己不守君子之道找理由吧!”
……
這些聲音此起彼伏,先開始還隻是爭理兒,後來越說越激動,幹脆直接成了對沈謙的人身攻擊。
這局麵實在是太難看了,唐恪臉色越來越黑,兩隻拳頭不由自主的緊緊捏了起來。正在講台上打瞌睡的孫學諭更是被嚇醒了,眯著兩隻眼茫然的掃視著滿屋生員,半晌才喃喃道:
“這是論上甚話題了,怎的這般熱鬧?”
這還是屋裏頭,外頭同樣受到了震動,那位凝聽論道的儒者是從頭聽下來的,摸得清大體脈絡,聽到這裏眉頭頓時緊緊的鎖了起來,抿著嘴與身旁那位七十歲上下,正捋著白須不住搖頭的儒者對視了一眼,兩個人的臉色都黑了下來。
這兩個人僅僅隻是相互交換眼色,可陪在一旁的強淵明一幫人卻越來越心驚,腿都跟著打起了哆嗦。強淵明心道一聲“完了”,剛想闖進舍內喝止那些生員,那位儒者接著就向他擺了擺手。就在他不知所措的當口,隻聽屋裏忽然傳來了唐恪的一聲高喝:
“都閉嘴!……仲惠兄說說你的看法。”
這一聲喝確實起了作用,屋裏接著就靜了下來,而屋外頭的強淵明也跟著慶幸的長噓了口氣,偷偷瞥見那兩位儒者眉頭漸漸鬆開,而且一直盯著學舍的門沒注意他,這才連忙抬袖在額頭上擦了把汗,兩腿一軟,差點沒坐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