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雲看到韋福嗣驚疑不安,遂“乘勝追擊”,“明公或許認為某危言聳聽,但某想提醒明公一句,你應該知道聖主和中樞為何在西征結束不久,又迫不及待的開始東征。”
韋福嗣微微頷首,依舊沒有說話。
李風雲自己說出了答案,“自大漠上的啟明可汗辭世後,南北關係日益緊張,突厥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戰爭陰雲已籠罩長城一線,但攘外必先安內,當前正值中央集權改革的攻堅階段,若南北戰爭爆發,中土陷入戰爭泥沼,改革必將停滯甚至功虧一簣,所以聖主和中樞毅然決定征伐高句麗,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突厥人的遠東盟友,達到敲山震虎、殺雞儆猴之目的,以便最大程度地延緩南北戰爭的爆發時間。”
韋福嗣暗自歎息。李風雲說得沒錯,東征的目的的確是為了威懾北虜,而威懾北虜的目的是為了推遲南北戰爭的爆發時間,之所以要推遲南北戰爭的爆發時間,則是為了完成改革,完成中央集權製度的建設,所以東征絕對不能敗。東征若敗,南北戰爭極有可能提前爆發,而南北戰爭一旦爆發,正在進行的改革必然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聖主和改革派們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必定節節敗退甚至一敗塗地,因此從聖主和改革派們的立場來說,東征若敗他們也就沒有選擇了,唯有咬緊牙關向前衝,發動第二次東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實現東征的戰略目標。
正是因為東征不可失敗,所以齊王出京也是迫不得已。
若東征贏了,形勢一邊倒,保守勢力岌岌可危,齊王也休想東山再起,反之,若東征受挫甚至失敗,保守勢力和齊王便有了逆轉危局的機會。困獸猶鬥,正是衝著這絲機會,齊王才在以韋氏為首的關隴本土保守勢力的支持下毅然衝出了東都這座樊籠。
然而,韋福嗣的滿腔熱血,卻在這一刻冷卻了下來。那絲機會不是沒有,的確有,近在眼前,但相比聖主和改革派們的遠大目標,齊王和韋氏即便抓住了那絲機會,獲得了相應的利益,也不過是黃粱一夢,轉眼就會煙消雲散。
韋福嗣意識到自己這一趟沒有白來。李風雲顯然是個特殊的存在,他對天下大勢、對國內外局勢都有深刻的認識,知道如何利用錯綜複雜的形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布下這顆棋子的人更厲害,圖謀更大。
現在李風雲的態度很明朗,他謀求合作,而韋福嗣也有了合作的意向。
實際上齊王出京之前,也做了最壞打算,如果走投無路,唯有仿效漢王楊諒一條道走到黑,反正都是死,倒不如轟轟烈烈地賭一把,或許就賭贏了。但人的心理大都脆弱,誰都不想走上絕路,齊王不想,韋氏也不想,大家都不願直麵現實。今天李風雲卻毫不留情地摧毀了韋福嗣心中的“僥幸”,把血淋淋的現實呈現在他的麵前:齊王根本就沒有任何機會,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他就是死路一條,若想博一把,唯有絕地反擊,置之死地而後生。
雖然齊王出京的公開目的是戡亂剿賊,是保護通濟渠,保障東征,但東都上上下下都清楚,齊王出京的真正目的是拓展實力,是要再一次衝擊儲君寶座,是要以東征的勝負來要挾聖主和中樞,所以他的這一做法已經觸犯了聖主和中樞的底線,已經把自己置於死地了。
政治是講究妥協,但政治也血腥,對立雙方不死不休,妥協隻是擊敗對方的手段而已,所以自齊王出京那一刻開始,他就判了自己死刑,他就走上了不歸路,根本就沒有妥協,隻有不死不休。這次迫於形勢,齊王試圖招撫李風雲,這同樣是敗招,而韋福嗣親自出麵與李風雲談判,更是把齊王向不歸路上推得更遠了。
韋福嗣終於說話了,“如果有第二次東征,那麽此次齊王出京,未嚐不是一次機會。或許,明年齊王還能去東征戰場建功立業。”
“誰給齊王機會?”李風雲搖頭歎道,“你們太自信了。去年你們已經遭到對手的沉重一擊,之前所有的優勢喪失殆盡,但你們沒有吸取教訓丨依舊信心百倍的謀劃東山再起之策,孰不知對手早已張開血盆大嘴等著你們自投羅網
“去年的慘敗,實際上就敗在你們的自信上,你們認為虎毒不食子,聖主不會與他的政敵‘默契,地聯手夾擊,結果如何?這次也是一樣,隻要齊王出京,聖主必將再次‘默契,地配合你們的對手,置齊王於死地。”
“今日朝堂上最大的兩股保守勢力就是你們關隴人和河洛人,你們互為對手,互相廝殺,而儲君之位就是誘餌,你們鷸蚌相爭,聖主則利用皇統之爭巧妙的漁翁得利。一旦齊王這個誘餌被吞噬了,你們關隴人慘遭重創元氣大傷,那麽聖主即便與河洛人妥協,也依舊是最大的贏家。朝堂上的保守勢力因此而削弱,這顯然有利於聖主和改革派更好地控製朝政,推進改革。”
這番話李風雲說出來,在曾為中樞成員的韋福嗣麵前就有班門弄斧的味道了,但李風雲必須說,他唯有說出來,才能引起韋福嗣對自己的高度重視,才能成功的誤導和忽悠住韋福嗣。
李風雲太年輕了,再加上他遠離中樞最高層,知道的訊息太有限,所以韋福嗣有理由認定,凡是從李風雲嘴裏說出來的這些深刻言論,均來自李風雲背後的政治勢力,其中應該有裴世矩,還應該有山東某個或者某幾個豪門世家,如此一來事情就好解釋了。
山東人的野心太大,山東人與關隴人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而山東人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為了打擊關隴人,手段狠辣,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支持漢王楊諒發動兵變就是前車之鑒。這一次山東人顯然要如法炮製,要利用齊王再發動一次兵變,再利用兵變給關隴人、給楊氏國祚,甚至給中土統一大業以重創
有些事你可能不想做,堅決拒絕做,但形勢不由人,不知不覺你就被“綁架”了,就不得不做了。韋福嗣現在就有這種感覺,但正如李風雲所說,他相當的自信,堅信自己可以掌控局勢,對李風雲的告誡不屑一顧。
“莫非你有力挽狂瀾之策?”
“齊王既然出來了,就不要回去。”李風雲笑道,“至少,在東征結束前,不要回東都,更不要去東征戰場待在聖主的身邊。回東都等於重入樊籠,而待在聖主身邊等於自我囚禁,徹底失去主動權等於束手就縛任人宰割。至於說以武力奪取皇統,目前尚不現實,齊王實力太弱,當務之急是發展實力,實力越大,機會也就越多。”
“擁兵自重?”韋福嗣慢條斯理地問道,眼裏不易察覺地掠過一絲驚栗。此策不是沒有想過,但在中土一統、中央集權政治大環境下,擁兵自重等同謀反,實施難度太大,且後果太嚴重,除非政治環境變了,否則還是不要玩火**。
“齊王若想擁兵自重,就必須養寇。”李風雲終於說到了重點,“唯有養寇,方能自重。”
韋福嗣神色微變,凝神思索。
以養寇來擁兵,以剿賊來發展,以戡亂來遠離東都,遠離聖主,隻待時機成熟,便可風雲化龍,這的確是個辦法,但問題是,這個計策來自李風雲,來自李風雲背後的山東人,那麽必有其居心叵測之處,必有陰謀。
養寇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叛亂者越來越多,地方局勢越來越亂,中央對地方的控製越來越差,聖主和中樞所麵臨的危機越來越嚴重,隨之受到影響的則是賦稅銳減,國力下降,這不但影響到了東征戰場的勝負,還嚴重阻礙了改革的推進,由此進一步惡化了東都政局和國內局勢,一旦形成惡性循環,則國內大亂,國祚動搖,後果不堪設想。雖然這對齊王來說是個贏得皇統的絕佳機會,但對山東人來說亦是個重創關隴人,甚至是改天換地,乃至摧毀中土統一的大好機會。
韋福嗣暗自冷笑,撫須問道,“養寇?莫非你還打算長久留在中原,留在通濟渠?”
李風雲也笑了起來,“若想養寇,當然要去煙塵四起之地。”
“齊魯?”韋福嗣的神情愈發凝重,對李風雲的這個提議不得不重視起來
齊王隻要離開通濟渠戰場,跳出政敵的陷阱,那就是龍入東海,虎放南山,乘著聖主和衛府軍遠在遼東征戰之際,飛速發展,提高實力。實力大了,才有資格與聖主討價還價,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但風險同樣可怕,一旦局勢失控,在山東人的推波助瀾下,演變為父子相殘,那齊王便要重蹈漢王楊諒之覆轍。
李風雲看出了韋福嗣的擔憂,不動聲色地告誡道,“某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齊王若留在通濟渠戰場與某決戰,必敗無疑。”
韋福嗣大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他本來想試探一下,齊王的政敵是不是已經派人來行“借刀殺人”計,但旋即想到這根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完全沒必要試探。實際上李風雲已經說得夠清楚了,隻不過自己過度自信,自尊作祟,不願承認失敗罷了。
現在韋福嗣終於知道李風雲為何在尚未立足齊魯的危局下,就不顧一切地殺奔中原了,原來就是要把困在樊籠裏的齊王誘出東都,繼而給山東人贏得分裂東都、破壞中土統一的機會。山東人的圖謀的確太大,他們要利用齊王的野心來蠱惑齊王擁兵自重,而齊王一旦割地稱霸,則東都必然分裂,中土統一大業必然岌岌可危,中土的政治大環境亦將破壞殆盡。
當然,山東人若想實現目標還長路漫漫,任重而道遠,但深陷絕境中的齊王若能善加利用山東人的野望,卻有可能殺出一條生路。
這個計策給了大家互相利用的機會,至於能否實現各自的目標,則要看各人的本事,還要看誰能贏得上蒼的眷顧,風險與機遇並存。如果山東人實現了目標,中土分裂,割據稱霸的齊王未必就不能擁有半壁江山,反之,若齊王勝利了,理所當然繼承皇統,維持中土的統一大業。總而言之,隻要齊王始終把握好機會,始終掌控局勢的發展,必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這一瞬間韋福嗣權衡了利弊,豪賭的心思更大,反正已經深陷絕境,就算在通濟渠戰場上贏得了先手,也難以抗衡聖主和中樞的雷霆之威,而李風雲言辭之間已清晰透露出,現在不僅河南人與河洛人結盟,甚至還有更多的山東勢力在一旁磨刀霍霍,齊王已深陷死局,若想破開這個死局,僅靠信心不行,指望僥幸和運氣更是荒誕,隻能順勢而為,與山東人合作,借助山東人的力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或許齊王就能絕處逢生。
“齊王與其自絕於通濟渠,倒不如去齊魯殺出一線生機。”李風雲笑道,“明公以為如何?”
韋福嗣沉默不語,但心中已有決斷。
自高齊滅亡,關隴崛起,山東人飽受打擊和遏製,衰落是不爭的事實,為此山東人殫精竭慮要東山再起,陰謀詭計層出不窮,而這次利用齊王混亂東都政局不過是山東人為重建輝煌所做的精心謀劃之一,即便齊王不願合作,他們亦有其他辦法達到同樣目的,比如蠱惑齊王擁兵自重可以挑起關隴人內鬥,但摧毀齊王同樣可以激化矛盾挑起東都內訌,兩者均可達到混亂東都政局之目的。而東都政局越混亂,國內局勢就越惡化,山東人乘機掀起叛亂狂潮,中土局勢必將一發不可收拾。
任由山東人搞事,任由山東人崛起,任由國祚動搖,任由中土統一大業敗亡,都不符合關隴人利益,至此關鍵時刻,若齊王和關隴人為一己之私利畏懼退縮,不但無法拯救自己,還無法保護國祚安全,保全關隴人的切身利益,反之,若齊王和關隴人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為拯救自己而戰,為保護關隴人而戰,為護衛國祚而戰,即便敗了亦俯仰天地。
韋福嗣微微頷首,依舊沒有說話。
李風雲自己說出了答案,“自大漠上的啟明可汗辭世後,南北關係日益緊張,突厥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戰爭陰雲已籠罩長城一線,但攘外必先安內,當前正值中央集權改革的攻堅階段,若南北戰爭爆發,中土陷入戰爭泥沼,改革必將停滯甚至功虧一簣,所以聖主和中樞毅然決定征伐高句麗,以摧枯拉朽之勢摧毀突厥人的遠東盟友,達到敲山震虎、殺雞儆猴之目的,以便最大程度地延緩南北戰爭的爆發時間。”
韋福嗣暗自歎息。李風雲說得沒錯,東征的目的的確是為了威懾北虜,而威懾北虜的目的是為了推遲南北戰爭的爆發時間,之所以要推遲南北戰爭的爆發時間,則是為了完成改革,完成中央集權製度的建設,所以東征絕對不能敗。東征若敗,南北戰爭極有可能提前爆發,而南北戰爭一旦爆發,正在進行的改革必然停滯不前甚至倒退,聖主和改革派們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必定節節敗退甚至一敗塗地,因此從聖主和改革派們的立場來說,東征若敗他們也就沒有選擇了,唯有咬緊牙關向前衝,發動第二次東征,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實現東征的戰略目標。
正是因為東征不可失敗,所以齊王出京也是迫不得已。
若東征贏了,形勢一邊倒,保守勢力岌岌可危,齊王也休想東山再起,反之,若東征受挫甚至失敗,保守勢力和齊王便有了逆轉危局的機會。困獸猶鬥,正是衝著這絲機會,齊王才在以韋氏為首的關隴本土保守勢力的支持下毅然衝出了東都這座樊籠。
然而,韋福嗣的滿腔熱血,卻在這一刻冷卻了下來。那絲機會不是沒有,的確有,近在眼前,但相比聖主和改革派們的遠大目標,齊王和韋氏即便抓住了那絲機會,獲得了相應的利益,也不過是黃粱一夢,轉眼就會煙消雲散。
韋福嗣意識到自己這一趟沒有白來。李風雲顯然是個特殊的存在,他對天下大勢、對國內外局勢都有深刻的認識,知道如何利用錯綜複雜的形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布下這顆棋子的人更厲害,圖謀更大。
現在李風雲的態度很明朗,他謀求合作,而韋福嗣也有了合作的意向。
實際上齊王出京之前,也做了最壞打算,如果走投無路,唯有仿效漢王楊諒一條道走到黑,反正都是死,倒不如轟轟烈烈地賭一把,或許就賭贏了。但人的心理大都脆弱,誰都不想走上絕路,齊王不想,韋氏也不想,大家都不願直麵現實。今天李風雲卻毫不留情地摧毀了韋福嗣心中的“僥幸”,把血淋淋的現實呈現在他的麵前:齊王根本就沒有任何機會,過去沒有,將來也沒有,他就是死路一條,若想博一把,唯有絕地反擊,置之死地而後生。
雖然齊王出京的公開目的是戡亂剿賊,是保護通濟渠,保障東征,但東都上上下下都清楚,齊王出京的真正目的是拓展實力,是要再一次衝擊儲君寶座,是要以東征的勝負來要挾聖主和中樞,所以他的這一做法已經觸犯了聖主和中樞的底線,已經把自己置於死地了。
政治是講究妥協,但政治也血腥,對立雙方不死不休,妥協隻是擊敗對方的手段而已,所以自齊王出京那一刻開始,他就判了自己死刑,他就走上了不歸路,根本就沒有妥協,隻有不死不休。這次迫於形勢,齊王試圖招撫李風雲,這同樣是敗招,而韋福嗣親自出麵與李風雲談判,更是把齊王向不歸路上推得更遠了。
韋福嗣終於說話了,“如果有第二次東征,那麽此次齊王出京,未嚐不是一次機會。或許,明年齊王還能去東征戰場建功立業。”
“誰給齊王機會?”李風雲搖頭歎道,“你們太自信了。去年你們已經遭到對手的沉重一擊,之前所有的優勢喪失殆盡,但你們沒有吸取教訓丨依舊信心百倍的謀劃東山再起之策,孰不知對手早已張開血盆大嘴等著你們自投羅網
“去年的慘敗,實際上就敗在你們的自信上,你們認為虎毒不食子,聖主不會與他的政敵‘默契,地聯手夾擊,結果如何?這次也是一樣,隻要齊王出京,聖主必將再次‘默契,地配合你們的對手,置齊王於死地。”
“今日朝堂上最大的兩股保守勢力就是你們關隴人和河洛人,你們互為對手,互相廝殺,而儲君之位就是誘餌,你們鷸蚌相爭,聖主則利用皇統之爭巧妙的漁翁得利。一旦齊王這個誘餌被吞噬了,你們關隴人慘遭重創元氣大傷,那麽聖主即便與河洛人妥協,也依舊是最大的贏家。朝堂上的保守勢力因此而削弱,這顯然有利於聖主和改革派更好地控製朝政,推進改革。”
這番話李風雲說出來,在曾為中樞成員的韋福嗣麵前就有班門弄斧的味道了,但李風雲必須說,他唯有說出來,才能引起韋福嗣對自己的高度重視,才能成功的誤導和忽悠住韋福嗣。
李風雲太年輕了,再加上他遠離中樞最高層,知道的訊息太有限,所以韋福嗣有理由認定,凡是從李風雲嘴裏說出來的這些深刻言論,均來自李風雲背後的政治勢力,其中應該有裴世矩,還應該有山東某個或者某幾個豪門世家,如此一來事情就好解釋了。
山東人的野心太大,山東人與關隴人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而山東人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為了打擊關隴人,手段狠辣,無所不用其極,其中支持漢王楊諒發動兵變就是前車之鑒。這一次山東人顯然要如法炮製,要利用齊王再發動一次兵變,再利用兵變給關隴人、給楊氏國祚,甚至給中土統一大業以重創
有些事你可能不想做,堅決拒絕做,但形勢不由人,不知不覺你就被“綁架”了,就不得不做了。韋福嗣現在就有這種感覺,但正如李風雲所說,他相當的自信,堅信自己可以掌控局勢,對李風雲的告誡不屑一顧。
“莫非你有力挽狂瀾之策?”
“齊王既然出來了,就不要回去。”李風雲笑道,“至少,在東征結束前,不要回東都,更不要去東征戰場待在聖主的身邊。回東都等於重入樊籠,而待在聖主身邊等於自我囚禁,徹底失去主動權等於束手就縛任人宰割。至於說以武力奪取皇統,目前尚不現實,齊王實力太弱,當務之急是發展實力,實力越大,機會也就越多。”
“擁兵自重?”韋福嗣慢條斯理地問道,眼裏不易察覺地掠過一絲驚栗。此策不是沒有想過,但在中土一統、中央集權政治大環境下,擁兵自重等同謀反,實施難度太大,且後果太嚴重,除非政治環境變了,否則還是不要玩火**。
“齊王若想擁兵自重,就必須養寇。”李風雲終於說到了重點,“唯有養寇,方能自重。”
韋福嗣神色微變,凝神思索。
以養寇來擁兵,以剿賊來發展,以戡亂來遠離東都,遠離聖主,隻待時機成熟,便可風雲化龍,這的確是個辦法,但問題是,這個計策來自李風雲,來自李風雲背後的山東人,那麽必有其居心叵測之處,必有陰謀。
養寇意味著什麽?意味著叛亂者越來越多,地方局勢越來越亂,中央對地方的控製越來越差,聖主和中樞所麵臨的危機越來越嚴重,隨之受到影響的則是賦稅銳減,國力下降,這不但影響到了東征戰場的勝負,還嚴重阻礙了改革的推進,由此進一步惡化了東都政局和國內局勢,一旦形成惡性循環,則國內大亂,國祚動搖,後果不堪設想。雖然這對齊王來說是個贏得皇統的絕佳機會,但對山東人來說亦是個重創關隴人,甚至是改天換地,乃至摧毀中土統一的大好機會。
韋福嗣暗自冷笑,撫須問道,“養寇?莫非你還打算長久留在中原,留在通濟渠?”
李風雲也笑了起來,“若想養寇,當然要去煙塵四起之地。”
“齊魯?”韋福嗣的神情愈發凝重,對李風雲的這個提議不得不重視起來
齊王隻要離開通濟渠戰場,跳出政敵的陷阱,那就是龍入東海,虎放南山,乘著聖主和衛府軍遠在遼東征戰之際,飛速發展,提高實力。實力大了,才有資格與聖主討價還價,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但風險同樣可怕,一旦局勢失控,在山東人的推波助瀾下,演變為父子相殘,那齊王便要重蹈漢王楊諒之覆轍。
李風雲看出了韋福嗣的擔憂,不動聲色地告誡道,“某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齊王若留在通濟渠戰場與某決戰,必敗無疑。”
韋福嗣大有深意地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他本來想試探一下,齊王的政敵是不是已經派人來行“借刀殺人”計,但旋即想到這根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完全沒必要試探。實際上李風雲已經說得夠清楚了,隻不過自己過度自信,自尊作祟,不願承認失敗罷了。
現在韋福嗣終於知道李風雲為何在尚未立足齊魯的危局下,就不顧一切地殺奔中原了,原來就是要把困在樊籠裏的齊王誘出東都,繼而給山東人贏得分裂東都、破壞中土統一的機會。山東人的圖謀的確太大,他們要利用齊王的野心來蠱惑齊王擁兵自重,而齊王一旦割地稱霸,則東都必然分裂,中土統一大業必然岌岌可危,中土的政治大環境亦將破壞殆盡。
當然,山東人若想實現目標還長路漫漫,任重而道遠,但深陷絕境中的齊王若能善加利用山東人的野望,卻有可能殺出一條生路。
這個計策給了大家互相利用的機會,至於能否實現各自的目標,則要看各人的本事,還要看誰能贏得上蒼的眷顧,風險與機遇並存。如果山東人實現了目標,中土分裂,割據稱霸的齊王未必就不能擁有半壁江山,反之,若齊王勝利了,理所當然繼承皇統,維持中土的統一大業。總而言之,隻要齊王始終把握好機會,始終掌控局勢的發展,必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這一瞬間韋福嗣權衡了利弊,豪賭的心思更大,反正已經深陷絕境,就算在通濟渠戰場上贏得了先手,也難以抗衡聖主和中樞的雷霆之威,而李風雲言辭之間已清晰透露出,現在不僅河南人與河洛人結盟,甚至還有更多的山東勢力在一旁磨刀霍霍,齊王已深陷死局,若想破開這個死局,僅靠信心不行,指望僥幸和運氣更是荒誕,隻能順勢而為,與山東人合作,借助山東人的力量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或許齊王就能絕處逢生。
“齊王與其自絕於通濟渠,倒不如去齊魯殺出一線生機。”李風雲笑道,“明公以為如何?”
韋福嗣沉默不語,但心中已有決斷。
自高齊滅亡,關隴崛起,山東人飽受打擊和遏製,衰落是不爭的事實,為此山東人殫精竭慮要東山再起,陰謀詭計層出不窮,而這次利用齊王混亂東都政局不過是山東人為重建輝煌所做的精心謀劃之一,即便齊王不願合作,他們亦有其他辦法達到同樣目的,比如蠱惑齊王擁兵自重可以挑起關隴人內鬥,但摧毀齊王同樣可以激化矛盾挑起東都內訌,兩者均可達到混亂東都政局之目的。而東都政局越混亂,國內局勢就越惡化,山東人乘機掀起叛亂狂潮,中土局勢必將一發不可收拾。
任由山東人搞事,任由山東人崛起,任由國祚動搖,任由中土統一大業敗亡,都不符合關隴人利益,至此關鍵時刻,若齊王和關隴人為一己之私利畏懼退縮,不但無法拯救自己,還無法保護國祚安全,保全關隴人的切身利益,反之,若齊王和關隴人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為拯救自己而戰,為保護關隴人而戰,為護衛國祚而戰,即便敗了亦俯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