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一,濟陰郡單父縣,魯郡太守李瑉駐馬於汴水之畔,踟躕不前。
汴水以南就是梁郡地境,此處距離魯郡邊境大約兩百餘裏,路程不長,但橫跨了濟陰郡,而做為一郡之長,未經東都同意擅自離開所轄行政區算違法,帶著軍隊進入另一個行政區則等同謀反,所以李瑉現在心情很複雜。但他沒有選擇,活了幾十年了,經曆太多,早已看透世事,實際上自他父親與激進改革勢力正麵對抗以來,他和他的家族便已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準備,好在聖主“網開一麵”,並沒有趕盡殺絕,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想“金盆洗手”,人家偏不讓你洗,徒呼奈何?於是他和父親李子雄不得不走上不歸路。
齊王的命運早已注定,政治上的保守立場葬送了他的前途,一個銳意改革的聖主,怎麽可能會親手埋葬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所以齊王注定繼承不了皇統,但元德太子薨亡之後,他便是唯一的嫡皇子,而這個身份注定他必將成為皇統之爭的犧牲品,他不死,誰能合法繼承皇統?
齊王的命運注定了,與齊王“同舟共濟”的李子雄、李瑉父子,又豈能逃脫命運的囚籠?於是李子雄父子決心自救,決心以武力推翻聖主,推翻改革,隻要改變了齊王的命運,他們的命運也就改變了。這就是李子雄明知返回東萊有生命危險,卻依舊義無反顧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李瑉明知擅自率軍越境自尋死路,卻依舊義無反顧奔殺通濟渠的原因所在。沒有選擇,實際上就是選擇。
即將爆發的東都兵變就是齊王改變自己命運的絕佳機會,但匪夷所思的是,這個謀劃竟然來自一個反賊,來自白發李風雲。這是一個秘密,知者寥寥,偏偏李瑉就是知情者之一,他的消息來源於父親李子雄,而李子雄麵對李瑉的質疑,隻用一句話做了解釋,某知道李風雲的所有秘密。這就足夠了,這足以說明白發李風雲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代表著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在戰鬥,這正是齊王與李風雲結盟的原因所在,齊王需要的不是李風雲,而是李風雲背後那股政治勢力的支持,這才是關鍵。
然而,齊王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為人所用,他要做掌控一切的弈棋者,而不是任人宰割的棋子,雖然他目前的處境十分被動,處處受到壓製,但他內心裏依舊有著主宰天地的強烈衝動,他要控製別人,而不是讓別人利用他,於是他在應該冷眼旁觀、伺機而動的關鍵時刻,按捺不住的“出手”了。
李瑉知道,此刻齊王“出手”,必然會改變通濟渠乃至東都局勢,會影響到李風雲的全盤布局,也會影響到黎陽方麵的兵變準備,這是一步“臭棋”,但韋福嗣沒有勸阻,董純也保持沉默,很顯然,齊王這步“臭棋”暗含深意,那麽齊王的真實用意到底是什麽?
李瑉一直在思考,尋找答案,直到兵臨汴水,他才驀然醒悟,齊王為了確保自身之安全,確保自己能在兵變中牟利,必須讓楊玄感與西京反目成仇,而若想讓楊玄感與西京徹底決裂,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逼迫楊玄感提前兵變,讓楊玄感從兵變之初就陷入被動,讓西京看不到楊玄感有獲勝之希望。事實也的確如此,若西京與楊玄感聯手,這場兵變最終的結果就難說了。
李瑉猶豫了。從他的立場來說,他當然支持楊玄感兵變,希望楊玄感能贏得兵變的成功。楊玄感成功了,他們父子的命運就改變了,就算齊王依舊逃脫不了命運的枷鎖,但他們父子卻能死裏逃生。而楊玄感若想贏得兵變的成功,首先就要在政治軍事上建立眾多優勢,這需要時間,所以必須在七月發動兵變,那時候水陸兩路遠征大軍均已抵達平壤,他們若想撤回遼東,再返回東都,前後至少需要三四個月時間,有了這麽長時間做緩衝,楊玄感可以做很多事。退一步說,就算兵變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楊玄感若能堅持更長時間,堅持到明年,與聖主打個兩敗俱傷,齊王必能從這場兵變中獲取更多利益,這對他們父子同樣有利。
然而,李瑉知道,李風雲的整個東都謀劃就是依據楊玄感將與聖主兩敗俱傷這一設想而擬製的,隻是齊王與李風雲之間的信任終究有限,齊王擔心自己被算計了,為安全計,讓楊玄感發動一場有輸無贏的兵變是讓他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好辦法,但問題是,齊王為了自身安全可以不在乎獲利多少,李風雲呢?李風雲怎麽想?齊王安全了,李風雲是不是就危險了?如果李風雲危險了,這個彪悍的賊帥又豈能任由齊王破壞他的謀劃?李風雲一怒之下,必然拔劍出鞘,奮起反擊,到那時尾隨聯盟追殺的李瑉就有性命之憂了。
李瑉委決不下,麾下將士亦是士氣不高,根本就沒有剿賊立功的**。
魯郡官軍對白發賊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而且還親眼目睹了義軍聯盟由弱變強,在短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事實,而他們自己的實力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始終停滯不前,與義軍聯盟相比他們變弱了。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魯郡遲早都要變成義軍聯盟的地盤,魯郡官軍的命運堪憂,但義軍聯盟的野心隨著實力一起膨脹了,他們看不上魯郡了,果斷拋棄了蒙山,轉戰中原去了。這對魯郡來說是天大的好事,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一群瘟神送走了,從此可以安心過日子了。
然而,新上任的魯郡太守根本不體諒魯郡官軍的苦楚,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他竟置魯郡官軍的生死於不顧,命令將士們尾隨義軍聯盟之後,奮力追殺,而且還是越境追殺,看他那架勢,大有不砍下白發賊人頭誓不罷休的意思。魯郡官軍怨氣滔天了,白發賊的厲害他們一清二楚,那就是一個不敗傳奇,一個殺人如屠狗的惡魔,過去段文操就敗在他的手上,後來徐州梁德重也敗了,不久前張須陀也敗了,如此悍賊你打得過?你這樣窮追不舍,孤軍深入,純屬找死,你死便死了,但拉著我們一起死就不對了,於是上下離心,軍心渙散。
牛進達出現在李瑉的視線裏。這位統兵長官神情冷峻,行色匆匆,大步流星而來,顯然有緊急軍情稟報。李瑉煩躁彷徨的情緒隨著牛進達的出現而有所緩減。
李瑉很欣賞牛進達。這段時間戰事較多,他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不得不依賴魯郡的本土官僚,但魯郡本土勢力太強,再加上魯郡局勢惡劣,地方貴族官僚為維護自身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導致李瑉處處受製,十分被動,好在段文操走得時候把軍隊完整地交給了他的老部下牛進達,而牛進達知進退明得失,關鍵時刻給了李瑉以堅決支持,這讓李瑉在立足未穩的不利局麵下卻成功幫助齊王控製了大半個齊魯。然而,牛進達畢竟是齊魯人,他支持李瑉,純粹是為顧全齊魯人的整體利益,一旦李瑉的決策損害到了齊魯人的利益,牛進達就不會積極配合了。
牛進達強烈反對越境剿賊,但胳膊擰不過大腿,李瑉這個集魯郡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太守說一不二,而為了能把軍隊帶到通濟渠戰場,李瑉也蓄意隱瞞了真相,不擇手段的進行了欺騙,於是牛進達和一些諸鷹揚軍官,以及諸鄉團宗團的團主們就在將信將疑之中抵達了汴水岸邊。
“使君,梁郡局勢惡化,反賊蜂擁而起,形勢對我十分不利。”牛進達上來就報憂,語氣急切而焦慮。
李瑉沒說話。李風雲帶著一支龐大的隊伍殺進梁郡,劫掠通濟渠,形勢當然惡劣了,隻是反賊蜂擁而起是什麽意思?難道梁郡境內又有賊人造反了?
“據斥候打探,幾天前,梁郡韓相國在宋城聚眾叛亂,應者雲集……”
李瑉本來還不以為然,聽到韓相國聚眾叛亂,臉色頓時就有了變化。韓相國其人他聽說過,知道是楊玄感部署在通濟渠兩岸的重要“棋子”,隻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顆“棋子”動用得如此之早,這對兵變是好還是壞?楊玄感為何要提前動用這顆“棋子”?抑或,這顆“棋子”是被李風雲提前“激活”的?
李瑉衝著牛進達搖搖手,打斷了他的話,“可曾打探到宋城消息?”
牛進達搖搖頭,憂心忡忡地說道,“暫時沒有消息,估計凶多吉少。”
“宋城若失,軍心動搖,沿渠幾座城池必然岌岌可危,旦夕不保,通濟渠有斷絕之危。”李瑉眉頭緊皺,主動征詢道,“目前局勢下,我們是即刻渡河,火速支援宋城,還是在這裏等待彭城軍隊,與他們會合後一起渡河?”
牛進達不假思索地回道,“使君,暫不渡河,當務之急是多派斥候進入通濟渠一線打探,切不可孤軍深入。”
=
汴水以南就是梁郡地境,此處距離魯郡邊境大約兩百餘裏,路程不長,但橫跨了濟陰郡,而做為一郡之長,未經東都同意擅自離開所轄行政區算違法,帶著軍隊進入另一個行政區則等同謀反,所以李瑉現在心情很複雜。但他沒有選擇,活了幾十年了,經曆太多,早已看透世事,實際上自他父親與激進改革勢力正麵對抗以來,他和他的家族便已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準備,好在聖主“網開一麵”,並沒有趕盡殺絕,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你想“金盆洗手”,人家偏不讓你洗,徒呼奈何?於是他和父親李子雄不得不走上不歸路。
齊王的命運早已注定,政治上的保守立場葬送了他的前途,一個銳意改革的聖主,怎麽可能會親手埋葬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所以齊王注定繼承不了皇統,但元德太子薨亡之後,他便是唯一的嫡皇子,而這個身份注定他必將成為皇統之爭的犧牲品,他不死,誰能合法繼承皇統?
齊王的命運注定了,與齊王“同舟共濟”的李子雄、李瑉父子,又豈能逃脫命運的囚籠?於是李子雄父子決心自救,決心以武力推翻聖主,推翻改革,隻要改變了齊王的命運,他們的命運也就改變了。這就是李子雄明知返回東萊有生命危險,卻依舊義無反顧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李瑉明知擅自率軍越境自尋死路,卻依舊義無反顧奔殺通濟渠的原因所在。沒有選擇,實際上就是選擇。
即將爆發的東都兵變就是齊王改變自己命運的絕佳機會,但匪夷所思的是,這個謀劃竟然來自一個反賊,來自白發李風雲。這是一個秘密,知者寥寥,偏偏李瑉就是知情者之一,他的消息來源於父親李子雄,而李子雄麵對李瑉的質疑,隻用一句話做了解釋,某知道李風雲的所有秘密。這就足夠了,這足以說明白發李風雲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代表著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在戰鬥,這正是齊王與李風雲結盟的原因所在,齊王需要的不是李風雲,而是李風雲背後那股政治勢力的支持,這才是關鍵。
然而,齊王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為人所用,他要做掌控一切的弈棋者,而不是任人宰割的棋子,雖然他目前的處境十分被動,處處受到壓製,但他內心裏依舊有著主宰天地的強烈衝動,他要控製別人,而不是讓別人利用他,於是他在應該冷眼旁觀、伺機而動的關鍵時刻,按捺不住的“出手”了。
李瑉知道,此刻齊王“出手”,必然會改變通濟渠乃至東都局勢,會影響到李風雲的全盤布局,也會影響到黎陽方麵的兵變準備,這是一步“臭棋”,但韋福嗣沒有勸阻,董純也保持沉默,很顯然,齊王這步“臭棋”暗含深意,那麽齊王的真實用意到底是什麽?
李瑉一直在思考,尋找答案,直到兵臨汴水,他才驀然醒悟,齊王為了確保自身之安全,確保自己能在兵變中牟利,必須讓楊玄感與西京反目成仇,而若想讓楊玄感與西京徹底決裂,最好的辦法莫過於逼迫楊玄感提前兵變,讓楊玄感從兵變之初就陷入被動,讓西京看不到楊玄感有獲勝之希望。事實也的確如此,若西京與楊玄感聯手,這場兵變最終的結果就難說了。
李瑉猶豫了。從他的立場來說,他當然支持楊玄感兵變,希望楊玄感能贏得兵變的成功。楊玄感成功了,他們父子的命運就改變了,就算齊王依舊逃脫不了命運的枷鎖,但他們父子卻能死裏逃生。而楊玄感若想贏得兵變的成功,首先就要在政治軍事上建立眾多優勢,這需要時間,所以必須在七月發動兵變,那時候水陸兩路遠征大軍均已抵達平壤,他們若想撤回遼東,再返回東都,前後至少需要三四個月時間,有了這麽長時間做緩衝,楊玄感可以做很多事。退一步說,就算兵變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楊玄感若能堅持更長時間,堅持到明年,與聖主打個兩敗俱傷,齊王必能從這場兵變中獲取更多利益,這對他們父子同樣有利。
然而,李瑉知道,李風雲的整個東都謀劃就是依據楊玄感將與聖主兩敗俱傷這一設想而擬製的,隻是齊王與李風雲之間的信任終究有限,齊王擔心自己被算計了,為安全計,讓楊玄感發動一場有輸無贏的兵變是讓他立於不敗之地的最好辦法,但問題是,齊王為了自身安全可以不在乎獲利多少,李風雲呢?李風雲怎麽想?齊王安全了,李風雲是不是就危險了?如果李風雲危險了,這個彪悍的賊帥又豈能任由齊王破壞他的謀劃?李風雲一怒之下,必然拔劍出鞘,奮起反擊,到那時尾隨聯盟追殺的李瑉就有性命之憂了。
李瑉委決不下,麾下將士亦是士氣不高,根本就沒有剿賊立功的**。
魯郡官軍對白發賊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而且還親眼目睹了義軍聯盟由弱變強,在短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事實,而他們自己的實力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始終停滯不前,與義軍聯盟相比他們變弱了。按照這一趨勢發展下去,魯郡遲早都要變成義軍聯盟的地盤,魯郡官軍的命運堪憂,但義軍聯盟的野心隨著實力一起膨脹了,他們看不上魯郡了,果斷拋棄了蒙山,轉戰中原去了。這對魯郡來說是天大的好事,不費吹灰之力就把一群瘟神送走了,從此可以安心過日子了。
然而,新上任的魯郡太守根本不體諒魯郡官軍的苦楚,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他竟置魯郡官軍的生死於不顧,命令將士們尾隨義軍聯盟之後,奮力追殺,而且還是越境追殺,看他那架勢,大有不砍下白發賊人頭誓不罷休的意思。魯郡官軍怨氣滔天了,白發賊的厲害他們一清二楚,那就是一個不敗傳奇,一個殺人如屠狗的惡魔,過去段文操就敗在他的手上,後來徐州梁德重也敗了,不久前張須陀也敗了,如此悍賊你打得過?你這樣窮追不舍,孤軍深入,純屬找死,你死便死了,但拉著我們一起死就不對了,於是上下離心,軍心渙散。
牛進達出現在李瑉的視線裏。這位統兵長官神情冷峻,行色匆匆,大步流星而來,顯然有緊急軍情稟報。李瑉煩躁彷徨的情緒隨著牛進達的出現而有所緩減。
李瑉很欣賞牛進達。這段時間戰事較多,他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不得不依賴魯郡的本土官僚,但魯郡本土勢力太強,再加上魯郡局勢惡劣,地方貴族官僚為維護自身利益無所不用其極,導致李瑉處處受製,十分被動,好在段文操走得時候把軍隊完整地交給了他的老部下牛進達,而牛進達知進退明得失,關鍵時刻給了李瑉以堅決支持,這讓李瑉在立足未穩的不利局麵下卻成功幫助齊王控製了大半個齊魯。然而,牛進達畢竟是齊魯人,他支持李瑉,純粹是為顧全齊魯人的整體利益,一旦李瑉的決策損害到了齊魯人的利益,牛進達就不會積極配合了。
牛進達強烈反對越境剿賊,但胳膊擰不過大腿,李瑉這個集魯郡軍政大權於一身的太守說一不二,而為了能把軍隊帶到通濟渠戰場,李瑉也蓄意隱瞞了真相,不擇手段的進行了欺騙,於是牛進達和一些諸鷹揚軍官,以及諸鄉團宗團的團主們就在將信將疑之中抵達了汴水岸邊。
“使君,梁郡局勢惡化,反賊蜂擁而起,形勢對我十分不利。”牛進達上來就報憂,語氣急切而焦慮。
李瑉沒說話。李風雲帶著一支龐大的隊伍殺進梁郡,劫掠通濟渠,形勢當然惡劣了,隻是反賊蜂擁而起是什麽意思?難道梁郡境內又有賊人造反了?
“據斥候打探,幾天前,梁郡韓相國在宋城聚眾叛亂,應者雲集……”
李瑉本來還不以為然,聽到韓相國聚眾叛亂,臉色頓時就有了變化。韓相國其人他聽說過,知道是楊玄感部署在通濟渠兩岸的重要“棋子”,隻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顆“棋子”動用得如此之早,這對兵變是好還是壞?楊玄感為何要提前動用這顆“棋子”?抑或,這顆“棋子”是被李風雲提前“激活”的?
李瑉衝著牛進達搖搖手,打斷了他的話,“可曾打探到宋城消息?”
牛進達搖搖頭,憂心忡忡地說道,“暫時沒有消息,估計凶多吉少。”
“宋城若失,軍心動搖,沿渠幾座城池必然岌岌可危,旦夕不保,通濟渠有斷絕之危。”李瑉眉頭緊皺,主動征詢道,“目前局勢下,我們是即刻渡河,火速支援宋城,還是在這裏等待彭城軍隊,與他們會合後一起渡河?”
牛進達不假思索地回道,“使君,暫不渡河,當務之急是多派斥候進入通濟渠一線打探,切不可孤軍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