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來了!


    第三篇雜文的題目是:說稅!


    稅好說嗎?


    不是好不好說的問題,是根本沒辦法說好!


    為什麽呢?


    就現下來說,稅的主要構成為是夏稅和秋糧,除了這兩大塊之外,還有戶稅、丁稅、商稅、關稅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特別稅。


    這些,就是稅的種類。


    除了稅的種類之外就是稅製了,這一點,才是難中之難。


    為什麽這麽說呢?


    稅很不固定!


    從古時的初稅畝、屯田製、均田製、方田均稅法等等,從這種大方向上可以看出,朝廷在稅製的改進上一直都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幾乎每代君王都或多或少的會對稅製有些改動,以適應當下的需要。


    哪個好,哪個不好,這誰能說的明白?


    如果是不好的話,那應該怎麽去改呢?


    所以說,稅的範疇實在太大,大到沒法細說。


    或許,也隻有戶部尚書那種專職高官,才能真正想得明白吧?


    讓考生們去說稅?嗬嗬~~~


    幾乎可以想象,此時眾考生的心目中,一定是開罵了。


    不過,通過這道題目也能看得出,科舉越是往上考,就越接近於做官方麵的實用。


    稅,確實是不好說。


    齊譽也是一陣頭大,這道題該怎麽答呢?


    不要慌亂,先冷靜分析。


    稅的種類這一塊並沒什麽好說的,都是一個蘿卜一個坑。那麽,其重點應該就是討論稅製的問題了。


    避重就輕來寫這篇文章?


    嗬嗬,那無意於是棄考之舉,下下之策!


    繼續說稅。


    如果是討論稅製的話,那為何不暢想一下改良呢?


    如果是這麽答的話,會得罪人嗎?


    想多了,當然不會。


    現在隻是考試,又不是讓你去搞變法,哪來的得罪一說?


    放心答題就是。


    猶記得,後世裏有一位能臣叫做張居正的,他就曾推行過一種名叫‘一條鞭法’的稅法,先不論他的這項改革最終成功與否,最起碼在稅改上很有建樹。


    何不借鑒一二?


    就這麽辦!


    繼續閱卷。


    後麵的題目乃是:詔、誥、表。


    這些個文體形式算不上有多難,但是,卻非常地注重格式排列以及辭藻華麗等等,隻要你認真作文,不胡說八道的話,基本上都能拿到中評。


    這種題目無異於是送分。


    此外,還考到了‘判’,即,判案。


    是啊,當官的人怎麽能不會判案呢?


    這可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


    這種類型的題目,主要是考驗考生們的邏輯推理能力,也就是你的頭腦到底靈不靈。如果隻讀死書,腦子不會轉彎,那就完蛋了。


    ……


    會試的第二場,終於是熬過去了。


    累嗎?


    非常的累,簡直累死個人了。


    這麽說並不是誇張,而是事實。


    真有那麽一個年邁的老舉人,他就因勞累過度,直接猝死在了號內。在衙役打開那扇門時,卻發現他的屍身早已僵硬了。


    唉,窮其一生盡,其一世所終。


    哀哉!


    ……


    貢院的大門外是人頭攢動,考生們盡皆活動著自己酸疼的筋骨。


    他們全都是少言寡語,耷拉著腦袋,明顯也是被‘說稅’的題目給難住了。


    不過在這個時候,大家誰也不會去同情誰,誰不是如此呢?


    在經曆過了這兩場考試之後,已經有一大半的人的心裏開始有數了,這裏的有數是指會不會被淘汰出局。


    是的,在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大多數人還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如果說,第一場的算學題和第二場的說稅你都沒有答好的話,那麽,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麽驚喜了。


    想在第三場翻盤?


    可能嗎?


    要認清事實,隻能當一回陪考而已……


    等下一科?


    年輕的或許還有資本,而年老的卻也隻能到止為止了。


    想到此,就有一位上了歲數的老舉人仰天長歎道:“舊山鬆竹老,白首為功名,我已垂垂老矣,日薄西山,還有下一科可等嗎?”


    有不少人聞之產生了共鳴,潸然淚下。


    齊譽看得有些不落忍,很想過去勸慰幾句,但是,又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想了想,還是選擇默默離去了。


    ……


    次日。


    會試的收官之考——第三場,按時正常展開。


    發卷,先閱卷。


    科舉的重頭戲來了:策論!


    這一場的題目並不多,隻有兩道題。


    不過,卻是兩道大題。


    先看第一題:羈縻之弊及見解。


    羈縻……


    不是吧,居然真被洛淵給猜中了!


    冷靜,先解題。


    這道題目要解讀為是兩個部分,一是讓你說一下關於羈縻政策的弊端,二是讓你闡述一下自己的見解。


    羈縻政策,是指朝廷對於蕃族的治理方針,俗稱是以夷治夷。


    政策的前提條件是,蕃族要承認朝廷為其正統,而朝廷則要承諾護其周全,這兩點都成立了,此策生效。


    這聽起來有點像是拜山頭的意思,實際上,也是


    差不多。


    談妥之後,兩方各自發展各的,彼此之間和氣生財,大家相安無事。因此,羈縻政策又被人稱為是懷柔政策。


    可是,時間一久,這政策就開始變了味了。


    為什麽呢?


    由於蕃族缺乏約束力,久而久之就變得壯大了,以至於某一天,這些個蕃族大佬也開始試著和朝廷叫板了。


    這就是所謂的弊!


    分析出弊端並不算難,可難就難在這‘見解’二字上。


    如果蕃族那麽好穩定的話,曆史上就不會出現和親了。


    不過,齊譽卻是偷偷地笑了。


    猶記得,後世裏有一位勵精圖治的雍正皇帝,他在對於蕃族的問題上,就曾推行過一種非常高明的政策,叫做‘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屬於是一種吏治手段,朝廷通過官吏的任免來弱化蕃族土司的勢力,除此之外,還會駐軍。


    土司們對此有意見?也想當官?


    這當然可以!


    你們也來考科舉嘛,朝廷的要求絕對不高,隻要你們能考中區區秀才,就會封你們做大官!


    嗬嗬,這些個連漢字都不認識的土司們能考中秀才嗎?


    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總得來說,用改土歸流替代原來的以夷治夷,這種方法極大加強了朝廷對於蕃族的控製力,從長遠上來講,非常有利於國家的繁榮穩定。


    何不借鑒一二呢?


    善!


    再看下一道題:何為倭禍之源?


    即,造成倭寇之患的根源究竟是什麽?


    先解題,這道題的意思是讓你分析倭禍產生的原因,並不是讓你闡述軍事,如果你扯到厲兵秣馬上去,那就是跑題了。


    倭寇犯境的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搶奪財物,因此,在大奉國人的印象裏,扶桑國的倭寇們全都是一批大窮鬼。


    是啊,如果他們很有錢的話,還會來搶嗎?


    所以,倭禍之源就是因為扶桑國太窮所致。


    事實真的如此嗎?


    齊譽認為是:否!


    當下的扶桑國正處於是南北戰爭狀態,這有點像是我華夏的戰國時期,扶桑國因常年戰亂,一些官兵和武士迫於生存上的壓力,被迫走上了以掠奪為生的倭寇之路。


    這,才是真正的禍亂之源。


    對於這些,我朝的高層了解嗎?


    當然!


    自大奉王朝建國以來,迄今為止已有七次遠下西洋,如此強盛的遠洋能力,又豈會對隔海相望的扶桑國一無所知呢?


    可憐這貢院內上萬的考子,在他們之中,又有幾人能知海外呢?


    這道題很坑啊!


    齊譽感慨了一番,開始落筆寫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仕子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佯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佯忘並收藏寒門仕子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