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過處,五穀飄香。
那一片片的莊稼,遠看就好似翻滾著的千層波浪;近看卻是,稻穀笑彎了腰,高粱漲紅臉,處處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然而,今年卻是有些特別,氣氛上明顯不同往昔。
原因無他,乃是那些南美的新型農作物,進入了它們在瓊州紮根的第一個收獲季節。
老百姓們所關注的,並不是這些新糧的古怪長相,而是它們的產量究竟幾何。
齊大人曾經親口說過,在這些外來的新糧物種之中,有幾樣屬於是高產型的作物,尤其是那個叫做番薯的,據說都可以產到萬斤之巨。
而現在,就是印證這說法對錯的時候了。
或許是受這個原因的影響,百姓們的好奇心,一直在那裏懸著。
田地裏,他們一邊忙碌著收獲果實,一邊讓讀書識字的先生幫忙過稱,以統計自家的糧食產量。
結果卻發現,果然是收獲巨豐、碩果累累。
意外的是,居然還真有那麽一家因為耕耘得當,灌溉及時,收獲上突破了萬斤之線。權且不論這個統計嚴謹與否,單說得出的這個大數,絕絕對對屬於是震撼性的。
果然,此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就炸了天。
傳言中的高產,於現實中確實存在,這並不是齊大人瞎掰胡扯,杜撰出來的。。
畝產萬斤的出現,基本上可以標誌著人們告別了可怕的饑荒,隻要以後不出現因為愚蠢而導致的失收,就不可能再餓死人。
此事意義重大,可為裏程碑。
在眾人們反應過來之後,妙讚之辭便接踵而至了,且如潮似浪、此起彼伏。
《瓊州旬報》上的某匿名人士率先發聲,直接用了一句溜須拍馬的打油詩歌功頌德:一個紅薯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
老百姓們相對實誠一些,齊齊誦起了那句老話:常言說,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如今來看,果然如此。
人雲亦雲,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
就在人們開始討論新作物的烹飪吃法時,瓊州府的大當家齊譽齊大人,就公然走出來對外說話了。
“諸位父老鄉親,新糧的種子目前還不甚寬裕,遠遠達不到普及之需,因此我建議,這一季的碩果大部分都要用作下一季的種糧使用,莫要人為浪費。等到廣譜種植實現之後,你們愛怎麽吃就怎吃。不過,這乃是一個倡議,至於遵守與否,純屬大家自願,絕不強求。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這個提議合情合理,且通俗易懂,每個人也都聽的明明白白。
是啊,如果連種子都不夠的話,又談何普及種植呢?
要知道,這些作物本就是齊大人費盡心思,從異域他鄉帶回來的惠民之糧,對於如何分配,他絕對有這個發言權。
就拿現在的瓊州來說,是既不缺吃也不缺喝,如此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確實沒有必要去糟蹋種糧。
故而,齊大人的這個倡議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一致響應,紛紛表示願意配合。
這時,就有百姓們站出來說了,像這種自願的事,執行起來太不靠譜,萬一有人不自覺故意違反,誰也不能拿他怎麽樣呀……
這怎麽行,得想個轍才是。
於是,他們就來到了城隍廟處,向大神蘇軾虔誠祈禱道:“城隍老爺,誰若是刻意糟蹋稀缺的種糧,您就對他略施薄懲,嗯,讓他在屁股上長痱子……”
“對,癢死他……”
……
阿嚏!
誰在咒我?
齊大郎在打了個噴嚏之後,又撓了撓自己發癢的屁股,悻悻地暗想道。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久坐不立,案牘繁多,齊大人的屁股上居然長出了一小片痱子。
唉……
看來,娘子給縫製的那個厚厚的棉坐墊,以後還是少坐為妙,讓這發黴的屁股透透氣。
屁股癢乃是個尷尬事,這大白天的,又不方便脫衣來抓,不抓又不舒坦,實在是難受的很。
幸好有殷桃,她在聽說了此事之後,忙去醫院為求來了一些藥膏。還別說,那粘乎乎的東西還真管用,隻是輕輕一抹,那貓抓般的瘙癢便立即減弱了。
舒服啊!
齊大郎正眯著眼睛徜徉著,忽聽客廳裏傳來了周氏的呼喚聲:阿瞞,開飯了。
諸事皆小,吃飯最大。
必須得積極著點。
今天的飯菜和平日裏不同,全都是清一色的素菜,而且,這些還都是按照齊譽的指點做出來的全新菜。如:醋溜土豆絲、鹵水花生、番茄炒蛋、虎皮青椒、等等。
所吃的主食也和往日不同,大米飯和白麵饃饃暫時退下了餐桌,而水煮玉米和炭烤地瓜卻被端了上來。
這些新菜口感上乘,吃到嘴裏也是倍倍香,唇齒之間回味無窮。
更重要的是,這些食材全都是齊家的那塊自留地中所產,有一種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田園情懷。
瞧那一麻袋一麻袋的,估計三五年都吃不完。
今年是個難得的豐收年。
豐收的喜悅確實怡人,周氏於開心之下,特地取出來了一些碩果,分給那些曾給自己當牛做馬的衙役們,並以此來勉勵他們再接再厲,趕緊耕種接下的第二季。
瓊州的冬季並不算寒,理論上來說,一年出產兩季甚至三季,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依據就是,理工學院的才子們已經研究出了一種所謂的大棚栽培技術,雖說目前還處於是試驗階段,據說已經有所突破了。他們對外放話說,在不久的將來,完全有能力做到反季節種植。
先說回眼下。
桌上的菜品各有千秋,味道上也各有不同。
齊霄喜歡番茄炒蛋,周氏喜歡鹵水花生,柳荃喜歡醋溜土豆絲,而齊譽所鍾愛的,自然就是那盤虎皮青椒了。
自打來到這個世界上,這還是他第一次品嚐到火辣辣的味道。這一刺激,禁不住胃口大開,愣是就著這久違的辣味多啃了兩個大玉米棒子。
見齊譽吃得津津有味,柳荃也架不住誘惑夾了一小塊。
“咳咳,真的好辣……”
“啊!娘子快喝水,哦不,快吃一口烤地瓜壓一壓……”
“嗯……”
然而,令柳荃沒有想到的是,待這辣勁一過再吃第二口時,那種美妙的滋味就體現出來了,感覺是越吃越想吃。
不過,對辣敏感的周氏卻不在此列。她現在上了歲數,估計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適應。
“嗬嗬,這辣椒確實霸道,我這半邊嘴巴都有些被它辣得麻木了。”周老太太揉著自己的腮幫子,打趣著說道。
齊譽嗬嗬一笑,道:“辣椒也分品種,有的辣有的不辣,此外,也可以用烹飪的技巧來減輕它的辣性。”
“還能這樣?”周氏奇道。
“沒錯,你若想讓它辣性不顯而香味濃鬱,隻需油炸、醃製、調味,幾道簡單的加工即可。”齊譽解釋道。
一直以來,周氏都自詡自己的廚藝乃是家中第一,即使是柳荃也無法撼動,故而,她一聽到這話,立即就來了興致:“我說大郎呀,你快與我說說,那到底是咋做的?”
齊譽打開了記憶,把辣椒醬的做法全都在腦海中過濾了一遍。
驀地!
一個求學時代的標誌性產品油然浮上了心頭。
那,到底是啥呢?
且聽下回分解。
那一片片的莊稼,遠看就好似翻滾著的千層波浪;近看卻是,稻穀笑彎了腰,高粱漲紅臉,處處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然而,今年卻是有些特別,氣氛上明顯不同往昔。
原因無他,乃是那些南美的新型農作物,進入了它們在瓊州紮根的第一個收獲季節。
老百姓們所關注的,並不是這些新糧的古怪長相,而是它們的產量究竟幾何。
齊大人曾經親口說過,在這些外來的新糧物種之中,有幾樣屬於是高產型的作物,尤其是那個叫做番薯的,據說都可以產到萬斤之巨。
而現在,就是印證這說法對錯的時候了。
或許是受這個原因的影響,百姓們的好奇心,一直在那裏懸著。
田地裏,他們一邊忙碌著收獲果實,一邊讓讀書識字的先生幫忙過稱,以統計自家的糧食產量。
結果卻發現,果然是收獲巨豐、碩果累累。
意外的是,居然還真有那麽一家因為耕耘得當,灌溉及時,收獲上突破了萬斤之線。權且不論這個統計嚴謹與否,單說得出的這個大數,絕絕對對屬於是震撼性的。
果然,此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就炸了天。
傳言中的高產,於現實中確實存在,這並不是齊大人瞎掰胡扯,杜撰出來的。。
畝產萬斤的出現,基本上可以標誌著人們告別了可怕的饑荒,隻要以後不出現因為愚蠢而導致的失收,就不可能再餓死人。
此事意義重大,可為裏程碑。
在眾人們反應過來之後,妙讚之辭便接踵而至了,且如潮似浪、此起彼伏。
《瓊州旬報》上的某匿名人士率先發聲,直接用了一句溜須拍馬的打油詩歌功頌德:一個紅薯千斤重,兩頭毛驢拉不動。
老百姓們相對實誠一些,齊齊誦起了那句老話:常言說,地是刮金板,人勤地不懶;如今來看,果然如此。
人雲亦雲,在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
就在人們開始討論新作物的烹飪吃法時,瓊州府的大當家齊譽齊大人,就公然走出來對外說話了。
“諸位父老鄉親,新糧的種子目前還不甚寬裕,遠遠達不到普及之需,因此我建議,這一季的碩果大部分都要用作下一季的種糧使用,莫要人為浪費。等到廣譜種植實現之後,你們愛怎麽吃就怎吃。不過,這乃是一個倡議,至於遵守與否,純屬大家自願,絕不強求。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
這個提議合情合理,且通俗易懂,每個人也都聽的明明白白。
是啊,如果連種子都不夠的話,又談何普及種植呢?
要知道,這些作物本就是齊大人費盡心思,從異域他鄉帶回來的惠民之糧,對於如何分配,他絕對有這個發言權。
就拿現在的瓊州來說,是既不缺吃也不缺喝,如此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確實沒有必要去糟蹋種糧。
故而,齊大人的這個倡議很快就得到了人們的一致響應,紛紛表示願意配合。
這時,就有百姓們站出來說了,像這種自願的事,執行起來太不靠譜,萬一有人不自覺故意違反,誰也不能拿他怎麽樣呀……
這怎麽行,得想個轍才是。
於是,他們就來到了城隍廟處,向大神蘇軾虔誠祈禱道:“城隍老爺,誰若是刻意糟蹋稀缺的種糧,您就對他略施薄懲,嗯,讓他在屁股上長痱子……”
“對,癢死他……”
……
阿嚏!
誰在咒我?
齊大郎在打了個噴嚏之後,又撓了撓自己發癢的屁股,悻悻地暗想道。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久坐不立,案牘繁多,齊大人的屁股上居然長出了一小片痱子。
唉……
看來,娘子給縫製的那個厚厚的棉坐墊,以後還是少坐為妙,讓這發黴的屁股透透氣。
屁股癢乃是個尷尬事,這大白天的,又不方便脫衣來抓,不抓又不舒坦,實在是難受的很。
幸好有殷桃,她在聽說了此事之後,忙去醫院為求來了一些藥膏。還別說,那粘乎乎的東西還真管用,隻是輕輕一抹,那貓抓般的瘙癢便立即減弱了。
舒服啊!
齊大郎正眯著眼睛徜徉著,忽聽客廳裏傳來了周氏的呼喚聲:阿瞞,開飯了。
諸事皆小,吃飯最大。
必須得積極著點。
今天的飯菜和平日裏不同,全都是清一色的素菜,而且,這些還都是按照齊譽的指點做出來的全新菜。如:醋溜土豆絲、鹵水花生、番茄炒蛋、虎皮青椒、等等。
所吃的主食也和往日不同,大米飯和白麵饃饃暫時退下了餐桌,而水煮玉米和炭烤地瓜卻被端了上來。
這些新菜口感上乘,吃到嘴裏也是倍倍香,唇齒之間回味無窮。
更重要的是,這些食材全都是齊家的那塊自留地中所產,有一種自力更生、自給自足的田園情懷。
瞧那一麻袋一麻袋的,估計三五年都吃不完。
今年是個難得的豐收年。
豐收的喜悅確實怡人,周氏於開心之下,特地取出來了一些碩果,分給那些曾給自己當牛做馬的衙役們,並以此來勉勵他們再接再厲,趕緊耕種接下的第二季。
瓊州的冬季並不算寒,理論上來說,一年出產兩季甚至三季,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依據就是,理工學院的才子們已經研究出了一種所謂的大棚栽培技術,雖說目前還處於是試驗階段,據說已經有所突破了。他們對外放話說,在不久的將來,完全有能力做到反季節種植。
先說回眼下。
桌上的菜品各有千秋,味道上也各有不同。
齊霄喜歡番茄炒蛋,周氏喜歡鹵水花生,柳荃喜歡醋溜土豆絲,而齊譽所鍾愛的,自然就是那盤虎皮青椒了。
自打來到這個世界上,這還是他第一次品嚐到火辣辣的味道。這一刺激,禁不住胃口大開,愣是就著這久違的辣味多啃了兩個大玉米棒子。
見齊譽吃得津津有味,柳荃也架不住誘惑夾了一小塊。
“咳咳,真的好辣……”
“啊!娘子快喝水,哦不,快吃一口烤地瓜壓一壓……”
“嗯……”
然而,令柳荃沒有想到的是,待這辣勁一過再吃第二口時,那種美妙的滋味就體現出來了,感覺是越吃越想吃。
不過,對辣敏感的周氏卻不在此列。她現在上了歲數,估計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適應。
“嗬嗬,這辣椒確實霸道,我這半邊嘴巴都有些被它辣得麻木了。”周老太太揉著自己的腮幫子,打趣著說道。
齊譽嗬嗬一笑,道:“辣椒也分品種,有的辣有的不辣,此外,也可以用烹飪的技巧來減輕它的辣性。”
“還能這樣?”周氏奇道。
“沒錯,你若想讓它辣性不顯而香味濃鬱,隻需油炸、醃製、調味,幾道簡單的加工即可。”齊譽解釋道。
一直以來,周氏都自詡自己的廚藝乃是家中第一,即使是柳荃也無法撼動,故而,她一聽到這話,立即就來了興致:“我說大郎呀,你快與我說說,那到底是咋做的?”
齊譽打開了記憶,把辣椒醬的做法全都在腦海中過濾了一遍。
驀地!
一個求學時代的標誌性產品油然浮上了心頭。
那,到底是啥呢?
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