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遭到哈羅德幹脆地拒絕,胡一亭目光驚疑地投向這位中年身材發福的棕發男子,心說“arm什麽時候變得這麽嘴硬了?”
關於arm,胡一亭記得很清楚,這是一家由表麵物理學家赫爾曼海澤和微電子工程師克裏斯庫裏共同創辦於1978年的計算機處理器公司,當年名叫劍橋處理器聯合公司,次年改名acorn計算機公司。
在那個處理器滿天飛的時代,即便是英特爾也才剛剛拿出x86係列的開山之作8086處理器,剛剛誕生的zilog公司也能憑借z80處理器虐的老東家英特爾的8080和8085處理器滿地爬。總之市場剛剛誕生,技術壁壘還未形成,到處都是機會。
acorn公司在摩托羅拉的6502處理器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研發出了屬於自己的bbc-micro係列處理器,成功地在地方保護主義政策的支持下占領了英國本土的教育市場。在那個家用電腦還不普及的年代,教育市場采購甚至超過商用采購,是計算機消費的最大頭。acron能成功吃下全英國的教育計算機市場,自然是賺的滿嘴流油。以至於英國人自豪地稱其為英國的蘋果電腦。
可惜的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處理器市場的噩夢級殺手英特爾正在瘋狂地成長,用他藍色的技術魔爪,冷酷地把處理器市場上的對手們一個挨一個地依次掐死。
在諾伊斯老大和摩爾定律之父摩爾兩人的帶領下,英特爾一款接一款的推出處理器,集成晶體管數量不斷翻番,x86指令集不斷擴充和完善,等到286處理器誕生時,市場已經哀鴻遍野,沒有得到英特爾技術授權的公司基本上已經喪失了繼續玩下去的勇氣,紛紛計劃退出家用計算機處理器行業,轉向工業控製處理器和服務器處理器領域進行發展。
業界的公司此時隻有三條路。一是逃離家用計算機處理器領域,二是等死,三是臣服於英特爾的淫威。
acron不想死亡,於是向英特爾提出。希望得到286處理器的技術授權,請英特爾先把286處理器的開發樣片發過來。
英特爾毫不猶豫地拒絕了acron的請求,這年頭能拿到286處理器授權的公司,要麽是ibm掐著英特爾脖子逼著他給的,要麽是英特爾自己養大的控股小寵物。要麽是英特爾對其有技術交換需求的半導體大廠,要麽是類似日本這樣封閉式市場內的壟斷級企業如nec之流。
acorn不想死,被英特爾無情地鄙視和無視之後,英國人硬著頭皮做出了最後的嚐試,回避了英特爾擅長的cisc複雜指令集處理器領域,轉而在risc精簡指令集處理器領域裏,研發出了一款精簡指令集處理器arm1。
arm-1在英特爾那光輝燦爛的386處理器麵前寒酸的像個英國鄉下丫頭,感慨著和英特爾生在同一時代是個悲劇,得不到訂單的acorn公司甚至無法把arm1量產。
痛定思痛之後,acron給自己定下了求生之道。那就是從今往後,專門做英特爾不屑作的事情。
acorn決定把low-cost(低成本),low-power(低能耗)和high-performance(高性能)這三樣作為公司未來的研發方向。
其實聰明人都看的很明白,一旦把低成本和低能耗這前兩樣當成了目標,第三樣高性能基本上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無非是鼓吹所謂“在晶體管數量相同的基礎上,性能強於對方”。
可集成電路技術比的就是誰能在同樣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所以這種輕量級的高性能在當時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技術方向。
所有人都認為市場的未來在於重量級的產品,那就是昂貴的生產成本、高主頻高能耗、使用更先進的製程技術來盡可能多的集成晶體管以提高性能。
acorn的業績持續低迷,盡管在arm1之後開發出了arm2和arm3處理器,可市場根本不買賬。除了英國本土的教育計算機市場還在政府保護之下對其進行采購,商用市場上被英特爾打得一敗塗地。
這時候有一家公司站了出來,友善地對acorn伸出了援手,這就是蘋果電腦。
作為ibm的pc機死對頭。蘋果一直堅持設計生產自己的電腦,從硬件到操作係統都獨立設計,試圖抗衡英特爾加微軟的ibm-x86架構pc機霸權。
因此,對於同病相憐的acorn,蘋果公司感到很親切,甚至聯手acorn研發arm3處理器。
可是arm3處理器麵對的產品是英特爾的486處理器。這玩意比arm1曾經麵對的386處理器強悍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arm3敗的一塌糊塗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arm3對決486之前,1985年,意大利的奧利維地公司傻乎乎看好acron公司,神經兮兮地用1200萬英鎊買下了acorn49.3%的股份。
奧利維地公司是生產打字機起家,之後開始生產電子打字機、打印機,對於嵌入式cpu一直有著需求,通過生產辦公外設產品,奧利維地公司一路走的很順利,這時他們希望,通過收購acron進軍計算機生產領域,哪裏知道不久之後會被486處理器虐成狗,arm3的性能是如此糟糕(功耗隻有2w不到,性能可想而知)以至於奧利維地公司自家生產的計算機都不用它,而是采用zilog公司的z8000處理器
到了1993年,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同學決心啟動牛頓計劃,生產一款掌上電腦pda,名叫newton牛頓。
既然是巴掌大小的黑白液晶pda,那就需要一個功耗極低的處理器才不至於成為電池殺手。於是蘋果找到了老朋友acorn,結果兩家一拍即合,蘋果拿出3百萬美元買下了此時已經舉步維艱的acorn公司43%的股份,其中35%是之前的冤大頭奧利維地公司拿出的,按照奧利維地當初入股時1200萬英鎊換取49.3%股份的價格來算,這些股份大約相當於用了850萬英鎊買來,卻隻能虧損丟給了接盤俠蘋果公司,等於是縮水成了當初買入價的五分之一。
acorn得到蘋果的注資,鼓足勇氣研發出了arm6處理器,提供給蘋果公司用於生產牛頓pda。
後果是慘烈的,牛頓pda成了蘋果公司曆史上的失敗產品之一,盡管產品創意很好,可能用在牛頓pda上的軟件少的可憐,所以市場根本不買賬。到了98年,蘋果痛定思痛,決定不再死扛,砍掉了牛頓pda項目,從此停產。
由於蘋果牛頓pda銷量慘不忍睹,arcon改名為arm,繼續苦苦支撐,一直撐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趕上智能手機開始瘋狂崛起,低功耗的arm處理器終於進入了春天。
1998年,arm上市,蘋果陸續拋出所有股份,隻賺了40萬美元,到了2010年,蘋果哭著喊著希望用80億美元收購arm公司,被無情拒絕,這時的arm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和移動處理器領域的霸主,並且開始進軍高性能服務器處理器。arm加安卓的生態圈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英特爾和微軟的pc生態圈。從長遠看,造反大勢已成定局。
胡一亭皺著眉頭,苦思冥想,始終不明白為什麽此刻窮的像鬼一樣的arm會拒絕向重光公司授權其核心架構的完整權限專利。
胡一亭艱難地開口道:“為什麽?難道因為我們是一家中國公司?”(未完待續。)
ps: 感謝草原上的小老鼠,海風050810,柏木達野,王玄玄策,jasonahand打賞!
遭到哈羅德幹脆地拒絕,胡一亭目光驚疑地投向這位中年身材發福的棕發男子,心說“arm什麽時候變得這麽嘴硬了?”
關於arm,胡一亭記得很清楚,這是一家由表麵物理學家赫爾曼海澤和微電子工程師克裏斯庫裏共同創辦於1978年的計算機處理器公司,當年名叫劍橋處理器聯合公司,次年改名acorn計算機公司。
在那個處理器滿天飛的時代,即便是英特爾也才剛剛拿出x86係列的開山之作8086處理器,剛剛誕生的zilog公司也能憑借z80處理器虐的老東家英特爾的8080和8085處理器滿地爬。總之市場剛剛誕生,技術壁壘還未形成,到處都是機會。
acorn公司在摩托羅拉的6502處理器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研發出了屬於自己的bbc-micro係列處理器,成功地在地方保護主義政策的支持下占領了英國本土的教育市場。在那個家用電腦還不普及的年代,教育市場采購甚至超過商用采購,是計算機消費的最大頭。acron能成功吃下全英國的教育計算機市場,自然是賺的滿嘴流油。以至於英國人自豪地稱其為英國的蘋果電腦。
可惜的是,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處理器市場的噩夢級殺手英特爾正在瘋狂地成長,用他藍色的技術魔爪,冷酷地把處理器市場上的對手們一個挨一個地依次掐死。
在諾伊斯老大和摩爾定律之父摩爾兩人的帶領下,英特爾一款接一款的推出處理器,集成晶體管數量不斷翻番,x86指令集不斷擴充和完善,等到286處理器誕生時,市場已經哀鴻遍野,沒有得到英特爾技術授權的公司基本上已經喪失了繼續玩下去的勇氣,紛紛計劃退出家用計算機處理器行業,轉向工業控製處理器和服務器處理器領域進行發展。
業界的公司此時隻有三條路。一是逃離家用計算機處理器領域,二是等死,三是臣服於英特爾的淫威。
acron不想死亡,於是向英特爾提出。希望得到286處理器的技術授權,請英特爾先把286處理器的開發樣片發過來。
英特爾毫不猶豫地拒絕了acron的請求,這年頭能拿到286處理器授權的公司,要麽是ibm掐著英特爾脖子逼著他給的,要麽是英特爾自己養大的控股小寵物。要麽是英特爾對其有技術交換需求的半導體大廠,要麽是類似日本這樣封閉式市場內的壟斷級企業如nec之流。
acorn不想死,被英特爾無情地鄙視和無視之後,英國人硬著頭皮做出了最後的嚐試,回避了英特爾擅長的cisc複雜指令集處理器領域,轉而在risc精簡指令集處理器領域裏,研發出了一款精簡指令集處理器arm1。
arm-1在英特爾那光輝燦爛的386處理器麵前寒酸的像個英國鄉下丫頭,感慨著和英特爾生在同一時代是個悲劇,得不到訂單的acorn公司甚至無法把arm1量產。
痛定思痛之後,acron給自己定下了求生之道。那就是從今往後,專門做英特爾不屑作的事情。
acorn決定把low-cost(低成本),low-power(低能耗)和high-performance(高性能)這三樣作為公司未來的研發方向。
其實聰明人都看的很明白,一旦把低成本和低能耗這前兩樣當成了目標,第三樣高性能基本上也就是嘴上說說罷了,無非是鼓吹所謂“在晶體管數量相同的基礎上,性能強於對方”。
可集成電路技術比的就是誰能在同樣大小的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所以這種輕量級的高性能在當時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技術方向。
所有人都認為市場的未來在於重量級的產品,那就是昂貴的生產成本、高主頻高能耗、使用更先進的製程技術來盡可能多的集成晶體管以提高性能。
acorn的業績持續低迷,盡管在arm1之後開發出了arm2和arm3處理器,可市場根本不買賬。除了英國本土的教育計算機市場還在政府保護之下對其進行采購,商用市場上被英特爾打得一敗塗地。
這時候有一家公司站了出來,友善地對acorn伸出了援手,這就是蘋果電腦。
作為ibm的pc機死對頭。蘋果一直堅持設計生產自己的電腦,從硬件到操作係統都獨立設計,試圖抗衡英特爾加微軟的ibm-x86架構pc機霸權。
因此,對於同病相憐的acorn,蘋果公司感到很親切,甚至聯手acorn研發arm3處理器。
可是arm3處理器麵對的產品是英特爾的486處理器。這玩意比arm1曾經麵對的386處理器強悍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arm3敗的一塌糊塗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arm3對決486之前,1985年,意大利的奧利維地公司傻乎乎看好acron公司,神經兮兮地用1200萬英鎊買下了acorn49.3%的股份。
奧利維地公司是生產打字機起家,之後開始生產電子打字機、打印機,對於嵌入式cpu一直有著需求,通過生產辦公外設產品,奧利維地公司一路走的很順利,這時他們希望,通過收購acron進軍計算機生產領域,哪裏知道不久之後會被486處理器虐成狗,arm3的性能是如此糟糕(功耗隻有2w不到,性能可想而知)以至於奧利維地公司自家生產的計算機都不用它,而是采用zilog公司的z8000處理器
到了1993年,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同學決心啟動牛頓計劃,生產一款掌上電腦pda,名叫newton牛頓。
既然是巴掌大小的黑白液晶pda,那就需要一個功耗極低的處理器才不至於成為電池殺手。於是蘋果找到了老朋友acorn,結果兩家一拍即合,蘋果拿出3百萬美元買下了此時已經舉步維艱的acorn公司43%的股份,其中35%是之前的冤大頭奧利維地公司拿出的,按照奧利維地當初入股時1200萬英鎊換取49.3%股份的價格來算,這些股份大約相當於用了850萬英鎊買來,卻隻能虧損丟給了接盤俠蘋果公司,等於是縮水成了當初買入價的五分之一。
acorn得到蘋果的注資,鼓足勇氣研發出了arm6處理器,提供給蘋果公司用於生產牛頓pda。
後果是慘烈的,牛頓pda成了蘋果公司曆史上的失敗產品之一,盡管產品創意很好,可能用在牛頓pda上的軟件少的可憐,所以市場根本不買賬。到了98年,蘋果痛定思痛,決定不再死扛,砍掉了牛頓pda項目,從此停產。
由於蘋果牛頓pda銷量慘不忍睹,arcon改名為arm,繼續苦苦支撐,一直撐到90年代末21世紀初,趕上智能手機開始瘋狂崛起,低功耗的arm處理器終於進入了春天。
1998年,arm上市,蘋果陸續拋出所有股份,隻賺了40萬美元,到了2010年,蘋果哭著喊著希望用80億美元收購arm公司,被無情拒絕,這時的arm已經成為智能手機和移動處理器領域的霸主,並且開始進軍高性能服務器處理器。arm加安卓的生態圈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英特爾和微軟的pc生態圈。從長遠看,造反大勢已成定局。
胡一亭皺著眉頭,苦思冥想,始終不明白為什麽此刻窮的像鬼一樣的arm會拒絕向重光公司授權其核心架構的完整權限專利。
胡一亭艱難地開口道:“為什麽?難道因為我們是一家中國公司?”(未完待續。)
ps: 感謝草原上的小老鼠,海風050810,柏木達野,王玄玄策,jasonahand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