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昶對三變祖宗的終生總結並沒有說出來。在前往道家三十六洞天的另一處洞天途中,三變祖宗拒絕坐滑杆,並打發女傭們先行,自己堅持與柳昶緩步行於後。
柳昶的感覺準極了。
“陪你崇安之行,耽誤吾不少事務,作為回報,或是兌現承諾,均應說出靈魂出竅的要領!”三變祖宗討價還價之間誠實道,“實不相瞞,的確打算不辭辛勞,勞煩引路!酬勞之資,隨你開價。”說完,掏出幾個銅錢來。
柳昶一看:“祖宗請毋客氣,我們現代使用的是紙幣,這種錢幣已成古董,早已失去了購物交易之價值。”
“嫌少,沒關係,要多少有多少,盡管開口!”柳三變十分著急,誤以為這不肖子孫婉言拒絕於他,他富家子弟的紈絝氣息冒了出頭,“我怎麽求人就這麽難哩?我不知道你是我柳家的子孫,還是冒牌貨,借子孫之為,行欺詐之實?”
“三變祖宗如此心誠,那我告訴你靈魂出竅之法便是。”柳昶想,這就對了,你越是著急,越能證明你心誠,好吧,你既然不是為了應付,不是隻停留在口頭上過過嘴癮,他慷慨地道,“其實靠的是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思維定力。”
柳三變見這賢孫如此一說,神秘地道:“今晚閑暇之時,你悄悄告訴於我,以免被人聽了去,泄露天機就不好了!”
不久,柳三變一行人進了一處洞天,寬闊依仍,所不同的是沒了研習的石墩排列其間,隻有岩壁上能容納一人坐下的凹處,裏麵光滑平整,像一個供嬰兒洗澡的紅盆子,當然也像觀音座下的蓮台。
年歲最大的女傭跟隨一行上山求學之人來到此處,頗為激動,仿佛當年發生過的事情就在眼前,她回憶著當年的情形,講得那麽純熟,那麽有鼻子有眼,極富故事性和感染力,語言也顯得格外豐富,情節也描述得格外生動形象。
繼祖母虞氏講了子房救助項伯和投靠劉邦的故事:公元前209年,秦朝暴政激起民怨,社會矛盾非常尖銳,改朝換代的情緒十分高漲,秦朝敗象顯露,風雨飄搖之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次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因為被殺而土崩瓦解。張良嘯聚百餘少年響應陳勝義軍無望,途中聽聞劉邦乃皇室嫡親,繼而轉投其麾下。
張良之見劉邦,施君臣之禮後,將《太公兵法》的六韜方略和盤托出,深得劉邦賞識,似有相見恨晚之感,劉邦欲引以為將才,具有自知之明的張良推辭道:“吾這柔弱之軀,女郎之體,何以號令千軍萬馬,吾非良將,天生良謀也,乞望主公裁奪!”
繼祖母強調道:“張良過人之處,在於識大體,扶正統,擇明主,重才智,此乃為人之要訣也。若人能如此,立世之本具矣。”
柳昶點頭同意此高論:“正統才名正,名正才能通行於天下,才智便有了依托,此乃古代成就大事的要訣,尤其是在改朝換代的節骨眼上,在改天換地的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其中任何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
“言之有理!”柳三變讚道,“不愧為通曉曆史之令才!”
柳昶之喜形於色,感染了柳昶軀體所在的病房中的每一個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猜度著,興奮著。
老女傭繼續回憶繼祖母的講述:據祖爺推測,《太公兵法》中應該有聚人聚能、聚財聚力、聚虛而實用之類的原則。
三變祖宗麵對柳昶問這三個原則為何意時,解釋道:“要廣結天下英才為己所用,準備充足的財力才能在機會來臨之時招兵買馬,而不至於坐失良機,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刻意而為的計劃,才能籠絡人才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柳昶認為解釋精妙,深深地點頭首肯。
年歲最輕的女傭突然冒出一問:“你們可知,少主聽到此處,發了何問?”
老女傭答曰:“我乃活見證,少主問祖母,天天與祖爺談論兵法嗎?”
“小小年紀,也算一奇!”柳昶似乎在這方麵有特別深的感受,也許他在曆史研究過程中遇到過不計其數的實例,因此他感歎道,“若不是家道開放,家風民主,保護每個家庭成員,包括小孩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持平等相待的表述和申訴權利,這種問法在家長製的眼裏不是被視為大逆不道,就是被視為洪水猛獸!”
“這算什麽,繼祖母的回答更奇?”年歲最小的女傭偷眼看著少主,“繼祖母說,大多數時間談論南唐後主的黃保儀,當代之絕世美女,天下無與倫比,可祖爺卻說唯眼前尤物可與之平分秋色。”
而且繼祖母說話時,美目傳情,心花怒放,少主也驚訝不已。
“是了是了!”柳昶想著,臉上掛著笑意,“這便是美育和情愛教育的啟蒙,三變祖宗終生受用矣!”
“休得多言!”柳三變阻止道。
接著,老女傭繼續回憶:繼祖母語言幹練,她道,劉邦乃帝王之資,具有帝王之才,幸而遇張良,輔之以成帝業,而劉邦朝堂如同浩瀚之水域,乃遊龍盡情揮灑之去處,天意撮合,便促成了一段曆史淵源。
而且更寶貴的是,在下邳,張良為殺人而逃往此地的項伯提供庇護,他認為,項伯確實有勇有謀,才智過人,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偉業,潛心接交,吃盡東躲西藏之苦,受盡翻牆越壁之險,忍受鮮血殷殷之傷,引以為至交摯友。
此種過命的友誼,在劉邦無力抗衡項羽大軍壓境之際,項伯擔心張良有被一鍋燴的危險,趁夜相告,勸張良逃走。可張良忠勇之心可嘉,在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以示私人關係牢不可破的前提下,將這關乎劉邦存亡的重要軍報稟告劉邦,並為之出謀劃策,逃過一劫,既成全了劉邦建立大漢朝,又成就了張良的忠君情結。
繼祖母強調的,是張良原諒劉邦當著大臣掰腳丫說粗話等不拘小節的行為,而著眼於大局和主流方向,實在難能可貴!
“對,大丈夫就當如此!”柳昶讚歎道。
柳昶的感覺準極了。
“陪你崇安之行,耽誤吾不少事務,作為回報,或是兌現承諾,均應說出靈魂出竅的要領!”三變祖宗討價還價之間誠實道,“實不相瞞,的確打算不辭辛勞,勞煩引路!酬勞之資,隨你開價。”說完,掏出幾個銅錢來。
柳昶一看:“祖宗請毋客氣,我們現代使用的是紙幣,這種錢幣已成古董,早已失去了購物交易之價值。”
“嫌少,沒關係,要多少有多少,盡管開口!”柳三變十分著急,誤以為這不肖子孫婉言拒絕於他,他富家子弟的紈絝氣息冒了出頭,“我怎麽求人就這麽難哩?我不知道你是我柳家的子孫,還是冒牌貨,借子孫之為,行欺詐之實?”
“三變祖宗如此心誠,那我告訴你靈魂出竅之法便是。”柳昶想,這就對了,你越是著急,越能證明你心誠,好吧,你既然不是為了應付,不是隻停留在口頭上過過嘴癮,他慷慨地道,“其實靠的是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思維定力。”
柳三變見這賢孫如此一說,神秘地道:“今晚閑暇之時,你悄悄告訴於我,以免被人聽了去,泄露天機就不好了!”
不久,柳三變一行人進了一處洞天,寬闊依仍,所不同的是沒了研習的石墩排列其間,隻有岩壁上能容納一人坐下的凹處,裏麵光滑平整,像一個供嬰兒洗澡的紅盆子,當然也像觀音座下的蓮台。
年歲最大的女傭跟隨一行上山求學之人來到此處,頗為激動,仿佛當年發生過的事情就在眼前,她回憶著當年的情形,講得那麽純熟,那麽有鼻子有眼,極富故事性和感染力,語言也顯得格外豐富,情節也描述得格外生動形象。
繼祖母虞氏講了子房救助項伯和投靠劉邦的故事:公元前209年,秦朝暴政激起民怨,社會矛盾非常尖銳,改朝換代的情緒十分高漲,秦朝敗象顯露,風雨飄搖之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次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因為被殺而土崩瓦解。張良嘯聚百餘少年響應陳勝義軍無望,途中聽聞劉邦乃皇室嫡親,繼而轉投其麾下。
張良之見劉邦,施君臣之禮後,將《太公兵法》的六韜方略和盤托出,深得劉邦賞識,似有相見恨晚之感,劉邦欲引以為將才,具有自知之明的張良推辭道:“吾這柔弱之軀,女郎之體,何以號令千軍萬馬,吾非良將,天生良謀也,乞望主公裁奪!”
繼祖母強調道:“張良過人之處,在於識大體,扶正統,擇明主,重才智,此乃為人之要訣也。若人能如此,立世之本具矣。”
柳昶點頭同意此高論:“正統才名正,名正才能通行於天下,才智便有了依托,此乃古代成就大事的要訣,尤其是在改朝換代的節骨眼上,在改天換地的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其中任何一樣都是不可或缺的。”
“言之有理!”柳三變讚道,“不愧為通曉曆史之令才!”
柳昶之喜形於色,感染了柳昶軀體所在的病房中的每一個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議論著,猜度著,興奮著。
老女傭繼續回憶繼祖母的講述:據祖爺推測,《太公兵法》中應該有聚人聚能、聚財聚力、聚虛而實用之類的原則。
三變祖宗麵對柳昶問這三個原則為何意時,解釋道:“要廣結天下英才為己所用,準備充足的財力才能在機會來臨之時招兵買馬,而不至於坐失良機,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刻意而為的計劃,才能籠絡人才而不是臨時抱佛腳。”
柳昶認為解釋精妙,深深地點頭首肯。
年歲最輕的女傭突然冒出一問:“你們可知,少主聽到此處,發了何問?”
老女傭答曰:“我乃活見證,少主問祖母,天天與祖爺談論兵法嗎?”
“小小年紀,也算一奇!”柳昶似乎在這方麵有特別深的感受,也許他在曆史研究過程中遇到過不計其數的實例,因此他感歎道,“若不是家道開放,家風民主,保護每個家庭成員,包括小孩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保持平等相待的表述和申訴權利,這種問法在家長製的眼裏不是被視為大逆不道,就是被視為洪水猛獸!”
“這算什麽,繼祖母的回答更奇?”年歲最小的女傭偷眼看著少主,“繼祖母說,大多數時間談論南唐後主的黃保儀,當代之絕世美女,天下無與倫比,可祖爺卻說唯眼前尤物可與之平分秋色。”
而且繼祖母說話時,美目傳情,心花怒放,少主也驚訝不已。
“是了是了!”柳昶想著,臉上掛著笑意,“這便是美育和情愛教育的啟蒙,三變祖宗終生受用矣!”
“休得多言!”柳三變阻止道。
接著,老女傭繼續回憶:繼祖母語言幹練,她道,劉邦乃帝王之資,具有帝王之才,幸而遇張良,輔之以成帝業,而劉邦朝堂如同浩瀚之水域,乃遊龍盡情揮灑之去處,天意撮合,便促成了一段曆史淵源。
而且更寶貴的是,在下邳,張良為殺人而逃往此地的項伯提供庇護,他認為,項伯確實有勇有謀,才智過人,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偉業,潛心接交,吃盡東躲西藏之苦,受盡翻牆越壁之險,忍受鮮血殷殷之傷,引以為至交摯友。
此種過命的友誼,在劉邦無力抗衡項羽大軍壓境之際,項伯擔心張良有被一鍋燴的危險,趁夜相告,勸張良逃走。可張良忠勇之心可嘉,在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以示私人關係牢不可破的前提下,將這關乎劉邦存亡的重要軍報稟告劉邦,並為之出謀劃策,逃過一劫,既成全了劉邦建立大漢朝,又成就了張良的忠君情結。
繼祖母強調的,是張良原諒劉邦當著大臣掰腳丫說粗話等不拘小節的行為,而著眼於大局和主流方向,實在難能可貴!
“對,大丈夫就當如此!”柳昶讚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