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缺乏皇權意識被處罰的柳三變玩心有所收斂,不再野跑,也忌憚祖母,處處留心祖母的臉色,而祖母虞氏真有恩威並施的男人情懷,她不想把恐懼心理的種子留在小孫子稚嫩的心田裏,更不想讓它生根、開花和結果。
祖母帶著柳三變暢遊了武夷宮的其它地方,滿足了小孩的好奇心和小吃需求。用過午餐之後,繼續前往武夷山第一險峰——天遊峰。
臨上路時,柳三變接二連三地打著哈欠,他看了看祖母,祖母和顏悅色地留意著他,關切道:“有些疲倦,不想去了?”
柳三變遲疑片刻,點了點頭。
“咬咬牙,堅持堅持,就挺過去了。”祖母親切地鼓勵著小孫子,“但凡有造化者,均需頑強的意誌和毅力,絕不輕言放棄。”
“對對對,祖母說的就是有道理!”年歲最大的女傭過來牽小三變時,接著祖母的話說,“我們女人沒讀書是常事,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嘛。可是,我的大哥就不務學業,看見書就頭疼,就想逃跑,後來養成了習慣,就直接不見先生,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至死不改。”
“你大哥現在怎樣?”祖母問。
歲數最小的女傭見她不好意思回答,就代為回答道:“每個月都來向她要錢,家裏經常需要等錢買米下鍋,你說慘不慘?”
“三變可曾聽見?”祖母摸著小孫子的腦袋,“我相信,你不會輕言放棄的,對吧!”
柳三變半懂不懂地望著慈愛的祖母。眨著機靈的大眼睛,疲意也跑得一幹二淨,人也精神了:“走,我可以!”
祖母繼續開導道:“今天是你希望前往登山,也就是有了奮鬥目標。就該為最終實現這一目標而堅持不懈!”
“我隻為小吃而來。”稚氣的柳三變告訴祖母,“隻對小吃感興趣。”
女傭們和抬轎的轎夫都被逗樂了,有的還讚道:“這孩子老實可愛,光明磊落!”
“咦,我們柳姓子孫就是人格高尚,心靈純淨!”祖母微笑著稱讚後。話鋒一轉,“譬如拿碗吃飯,飯香還沒嗅到,佳肴也沒入口,拿著一個空碗就聲稱吃飽了。豈不笑話?”
這通俗的說法,小小的柳三變聽懂了,她仰望著祖母的臉:“酒肉飯飽才算完事。”
“吾兒果然聰明!”祖母高興地說,“出息之人,目標就應定得高遠一些,定得有氣魄一些,敢於想他人之所未想,敢於做他人之所未做。這才稱得上男子漢,才是男子漢應該具備的宏偉氣魄,就像你爺爺那樣。”
祖母真是見識廣博。是封建時代難得的知性婦女,她能斷文識字,知書達禮,更了不起的是將教育理念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這對柳三變的成長不得不說是一大幸事。
那位隨侍的老女傭道:“結果還是沒有去登天遊峰,少主眨眼之間就呼呼大睡起來。”
“那豈不半途而廢?”柳昶擔心地問。“這豈不是有言而無信?”
“幹嘛如此驚訝!”劉瑩站在丈夫病床邊,仔細監護著。
“姑姑呀。你的濁氣會影響他的!”小鵑玩笑道,“親一親又何妨。反正我們在座的人都會視而不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又怎樣,又不犯法?”劉瑩真地彎腰親了親丈夫的臉頰。
柳師娘看在眼裏,她朝丈夫遞了個眼色。
機靈的小鵑豈有不察之理,她對著柳校長向柳師娘努了努嘴,柳校長漠視之。
小鵑實在忍不住,笑著,拍著柳師娘的腿:“假道學!”
整個病房笑聲四起,熱鬧著嘞!
那老女傭也不無佩服地回味著:繼祖母待少主在回程途中被顛簸喚醒時,還閉著眼問,是否快到天遊峰了,祖母回答說,精神不濟能幹什麽,不如養足精神,精心籌劃,充分準備,一鼓作氣,完成心願,領略盡賞巔峰之樂,盡享登臨巔峰之喜。
“高明呀,實在是睿智啊!”柳昶讚美道,“老祖母居然把一件遺憾之事升華得如此完美,升華到人格教育的巔峰!”
柳三變呷了一口茶,為接下來的回憶潤潤嗓子。
柳昶見縫插針,趁此間隙告訴三變祖宗:“我雖不是進士,但我相當於祖宗朝廷中的翰林學士之類的頭銜。”
劉瑩聽丈夫如此這般地向祖宗柳三變介紹自己的學識,覺得簡直是對牛彈琴,這種比較毫無意義,而且對於了解柳三變的晚輩,此言也太欠考慮,於是舉手阻止道:“學曆史之人,說話不經過腦子,真是的!”
聽此一說,三變祖宗心有戚戚焉,麵有羞愧色,歎道:“遠比我出息,大丈夫理當如此,羞煞我這白丁之人!”
女傭和轎夫聽如此之說,甚覺奇怪:柳三變聞名遐邇,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誰知向來以新詞傲視於人之人,竟也如此煩惱?
有一個轎夫脫口吟唱道:“仙心惱,凡心惱,有心皆惱,無心逍遙。”
柳三變突然拍著大腿叫好:“好好好,妙妙妙,隨口道出,人間至寶。人不老,心已老,靈魂出竅,仙家難料。人已老,心不老,悟出仙道,超塵俗套!”
在旁奉茶的僮子央求道:“少主妙詞,在下已然記下,可否為武夷宮留存,啟迪後人?”
“有何不可?”柳三變爽快應允。
“正好,三變祖宗乃武夷人士,根在崇安,若不留下一點東西給後世之人,豈不遺憾?”柳昶覺得這事於後世之人絕對是幸事一件。
柳三變問道:“莫非武夷宮後世盛名永駐?”
“正是!”柳昶告訴三變祖宗,“武夷宮在南宋時期可謂名聲鼎盛,著名詞人辛棄疾、忠心報國的詩人陸遊、理學大師朱熹和劉子軍等鼎鼎大名的人物,均主管過武夷宮,使這又名會仙觀之所變得名副其實,享譽天下。”
“感謝仙童點化!此乃天意!”柳三變站起了身,走向央求留下新詞之人,端端正正站好,向奉茶僮子深深一揖道,“此宮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本為李璟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所建,竟能積澱如此厚重之文化,真是可喜可賀!”(未完待續)
祖母帶著柳三變暢遊了武夷宮的其它地方,滿足了小孩的好奇心和小吃需求。用過午餐之後,繼續前往武夷山第一險峰——天遊峰。
臨上路時,柳三變接二連三地打著哈欠,他看了看祖母,祖母和顏悅色地留意著他,關切道:“有些疲倦,不想去了?”
柳三變遲疑片刻,點了點頭。
“咬咬牙,堅持堅持,就挺過去了。”祖母親切地鼓勵著小孫子,“但凡有造化者,均需頑強的意誌和毅力,絕不輕言放棄。”
“對對對,祖母說的就是有道理!”年歲最大的女傭過來牽小三變時,接著祖母的話說,“我們女人沒讀書是常事,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嘛。可是,我的大哥就不務學業,看見書就頭疼,就想逃跑,後來養成了習慣,就直接不見先生,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至死不改。”
“你大哥現在怎樣?”祖母問。
歲數最小的女傭見她不好意思回答,就代為回答道:“每個月都來向她要錢,家裏經常需要等錢買米下鍋,你說慘不慘?”
“三變可曾聽見?”祖母摸著小孫子的腦袋,“我相信,你不會輕言放棄的,對吧!”
柳三變半懂不懂地望著慈愛的祖母。眨著機靈的大眼睛,疲意也跑得一幹二淨,人也精神了:“走,我可以!”
祖母繼續開導道:“今天是你希望前往登山,也就是有了奮鬥目標。就該為最終實現這一目標而堅持不懈!”
“我隻為小吃而來。”稚氣的柳三變告訴祖母,“隻對小吃感興趣。”
女傭們和抬轎的轎夫都被逗樂了,有的還讚道:“這孩子老實可愛,光明磊落!”
“咦,我們柳姓子孫就是人格高尚,心靈純淨!”祖母微笑著稱讚後。話鋒一轉,“譬如拿碗吃飯,飯香還沒嗅到,佳肴也沒入口,拿著一個空碗就聲稱吃飽了。豈不笑話?”
這通俗的說法,小小的柳三變聽懂了,她仰望著祖母的臉:“酒肉飯飽才算完事。”
“吾兒果然聰明!”祖母高興地說,“出息之人,目標就應定得高遠一些,定得有氣魄一些,敢於想他人之所未想,敢於做他人之所未做。這才稱得上男子漢,才是男子漢應該具備的宏偉氣魄,就像你爺爺那樣。”
祖母真是見識廣博。是封建時代難得的知性婦女,她能斷文識字,知書達禮,更了不起的是將教育理念貫穿於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這對柳三變的成長不得不說是一大幸事。
那位隨侍的老女傭道:“結果還是沒有去登天遊峰,少主眨眼之間就呼呼大睡起來。”
“那豈不半途而廢?”柳昶擔心地問。“這豈不是有言而無信?”
“幹嘛如此驚訝!”劉瑩站在丈夫病床邊,仔細監護著。
“姑姑呀。你的濁氣會影響他的!”小鵑玩笑道,“親一親又何妨。反正我們在座的人都會視而不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又怎樣,又不犯法?”劉瑩真地彎腰親了親丈夫的臉頰。
柳師娘看在眼裏,她朝丈夫遞了個眼色。
機靈的小鵑豈有不察之理,她對著柳校長向柳師娘努了努嘴,柳校長漠視之。
小鵑實在忍不住,笑著,拍著柳師娘的腿:“假道學!”
整個病房笑聲四起,熱鬧著嘞!
那老女傭也不無佩服地回味著:繼祖母待少主在回程途中被顛簸喚醒時,還閉著眼問,是否快到天遊峰了,祖母回答說,精神不濟能幹什麽,不如養足精神,精心籌劃,充分準備,一鼓作氣,完成心願,領略盡賞巔峰之樂,盡享登臨巔峰之喜。
“高明呀,實在是睿智啊!”柳昶讚美道,“老祖母居然把一件遺憾之事升華得如此完美,升華到人格教育的巔峰!”
柳三變呷了一口茶,為接下來的回憶潤潤嗓子。
柳昶見縫插針,趁此間隙告訴三變祖宗:“我雖不是進士,但我相當於祖宗朝廷中的翰林學士之類的頭銜。”
劉瑩聽丈夫如此這般地向祖宗柳三變介紹自己的學識,覺得簡直是對牛彈琴,這種比較毫無意義,而且對於了解柳三變的晚輩,此言也太欠考慮,於是舉手阻止道:“學曆史之人,說話不經過腦子,真是的!”
聽此一說,三變祖宗心有戚戚焉,麵有羞愧色,歎道:“遠比我出息,大丈夫理當如此,羞煞我這白丁之人!”
女傭和轎夫聽如此之說,甚覺奇怪:柳三變聞名遐邇,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誰知向來以新詞傲視於人之人,竟也如此煩惱?
有一個轎夫脫口吟唱道:“仙心惱,凡心惱,有心皆惱,無心逍遙。”
柳三變突然拍著大腿叫好:“好好好,妙妙妙,隨口道出,人間至寶。人不老,心已老,靈魂出竅,仙家難料。人已老,心不老,悟出仙道,超塵俗套!”
在旁奉茶的僮子央求道:“少主妙詞,在下已然記下,可否為武夷宮留存,啟迪後人?”
“有何不可?”柳三變爽快應允。
“正好,三變祖宗乃武夷人士,根在崇安,若不留下一點東西給後世之人,豈不遺憾?”柳昶覺得這事於後世之人絕對是幸事一件。
柳三變問道:“莫非武夷宮後世盛名永駐?”
“正是!”柳昶告訴三變祖宗,“武夷宮在南宋時期可謂名聲鼎盛,著名詞人辛棄疾、忠心報國的詩人陸遊、理學大師朱熹和劉子軍等鼎鼎大名的人物,均主管過武夷宮,使這又名會仙觀之所變得名副其實,享譽天下。”
“感謝仙童點化!此乃天意!”柳三變站起了身,走向央求留下新詞之人,端端正正站好,向奉茶僮子深深一揖道,“此宮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本為李璟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所建,竟能積澱如此厚重之文化,真是可喜可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