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策馬緩行,朱權卻是心中懊惱不已,心忖道:昨日徐瑛那丫頭比武“輸”了於我,去忘記將的紙傘索回,今日如何去還給了她?
距離校軍場尚有三條大街之時,街上便沒有了一個行人,顯得極為冷清。大街兩旁,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站滿了衣甲鮮明,手持長槍的明軍士卒,整條大街上充滿了肅殺之氣。
朱權正在奇怪,卻見前麵一隊士卒行來,領頭的乃是個三十餘歲,身著三品孔雀補服的文官,正是昨日在朝議時見到的兵部侍郎齊泰,身邊還跟隨了一個年輕的偏將。
齊泰眼見朱權到來,忙率領那隊士卒來到馬前拜倒,朗聲道:“微臣兵部侍郎齊泰在此寧王恭迎殿下多時了。”隨著他這一拜,大街兩旁的明軍士卒盡皆單膝跪倒,口中呼道,恭迎寧王殿下。
朱權雖知這齊泰乃是忠於太子朱標的臣子,但心中頗為佩服他超群的記憶能力,也便有三分好感,翻身下馬,皺眉問道:“今日不是齊大人為本王演示軍中的火器,弓弩麽?”如何來了這許多軍士把守大街?”
齊泰低聲道:“咱們大明朝的火器,弓弩等兵器乃是對付北元騎兵的第一等利器,不容閑雜人得窺其中機要,是以微臣鬥膽請了陛下的聖旨,調遣京師衛所的兩千士卒把守校軍場周圍的大街小巷,無關閑雜人等一律不得靠近。”說著話,轉身在前麵引路。
進到校軍場,卻見周圍的牆上也是站滿了持槍拿刀的士卒,朱權心中暗暗有點好笑,心道看來古代人倒也蠻有保密意識的,最精銳的兵器非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接觸得到。眼數十步外,燕王朱棣和他手下的張玉朱能二人正在換著武器架上的幾種弓來朝著遠處的箭靶試射。在他們身邊不遠處,卻有三個老者,盡皆身著六品文官服色,正在低聲爭論著什麽。
那三個老者轉頭眼見朱權身穿黃色親王服色,忙遠遠的跪倒在地。
朱棣轉頭看了看朱權,笑道:“權弟,快來試試兵部武庫中的弓箭,果然比咱們日常府中用的強得多了。”
朱權來到那三個老者身前,聽得他們自報姓名官職,原來卻是兵部火器司,弓弩司,甲胄司的三個主事。
朱權拿起兵器架上的一張黃樺弓,試射了兩箭,忍不住讚歎道:“四哥所言不虛,這弓拿著甚是輕巧,開弓似乎省力了許多,而且射力還很強勁,不知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身材高大,麵相頗有點威嚴的弓弩司主事魏明微笑著躬身道:“北宋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傳寫了《夢溪筆談》一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關於弓,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六種特征: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而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凍夏射力要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說到這裏,拿起兵器架上的一張弓來,手指著弓弦接道:“這弓弦乃是以牛筋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製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幹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節”的選擇要長短合適,這樣弓才容易開又強勁有力;而且製弓時膠要塗的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
朱權自然知道王安石乃是北宋推行變法的宰相,而寫作《夢溪筆談》一書的沈括也是古代著名的大科學家,他們如此重視弓弩的製作,可見弓弩在古代軍事中的重要地位。此時再聽到魏明訴說著看似簡單的弓箭製作卻是如此繁瑣講究,心中突然想到難怪今日齊泰調派軍隊把守校軍場四周,以防泄密。想到這裏,微笑道:“本王卻是不知原來這弓弩之中,竟還有這般大的學問。”
魏明眼見寧王殿下自承不通此道,虛心求教,心中甚慰,歎了口氣道:“北宋之時,有遼金異族鐵騎之患,宋朝卻是缺少軍馬,無法組建起強大的騎兵以之對抗,是以便在弓弩之上花了莫大的人力物力加以研製,當時的弓弩製造之道可算得上冠絕古今,宋遼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伏擊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零最終導致了宋遼之間達成了和議。可見弓弩之器,隻要用兵者善加利用,便是克製異族鐵騎的第一等利器。”
朱權聽了魏明的話,心中卻是陡然想起了昨日朝議之時工部尚書趙衡的那句話,“固國不以山河之險。”心忖道:宋朝有這般先進的弓弩兵器,有嶽飛,韓世忠等名將精兵,卻還是亡於蒙古人之手,看來保證國家強大的不能單靠地形地理,精兵名將和最先進的兵器,更要依仗朱元璋所說的那種尚武善戰的風氣。
“胡吹什麽大氣,說什麽弓弩之道乃是對付蒙古韃子的第一等利器?”一個生就尖嘴猴腮,樣貌頗有幾分滑稽的老者在旁邊忍不住冷冷譏誚道,正是兵部火器司的主事範文剛。
魏明平日裏在兵部便時常和範文剛爭執不休,此時眼見他當著燕王和寧王的麵出言譏刺自己,忍不住麵色漲紅,卻不好發作。
範文剛眼見魏明頗顯狼狽卻是不好發作,心中得意,躬身對朱權道:“啟稟殿下,當今洪武陛下在昔日和陳友諒,以及蒙古鐵騎大戰之時,便多有使用火器,痛擊北元韃虜,所以說火銃等火器才是咱們大明對付異族的頭等利器。”
朱權心知這火銃便是數百年後槍的鼻祖,忍不住心中那好奇,笑道:“快放兩槍我看看威力如何?”
範文剛吩咐旁邊兩個士卒去過兵器架上的一火銃,銃口朝天,放入火藥,鉛丸,再以細長的鐵條伸入銃口輕緩的塞緊。
朱權眼見這兩個兵士足足搞了半盞茶的功夫,還沒就緒,微微感覺不耐。
魏明在一旁語帶嘲諷的輕聲道:“等得你上好了火藥鉛子,隻怕別人的騎兵都衝到麵前將你的腦袋瓜子都砍掉了。”
範文剛心中不悅,鼻中哼了一聲,卻是不好答話,這火銃準備費時,的確是個事實,卻也難以分辨。
好不容易那兩個士卒準備完畢,範文剛卻突然轉頭對站在一旁的另一個身材微胖的老者,甲胄司的主事李亭鬆笑道:“李兄,將你的甲胄借一件來試試火銃的威力如何?”
李亭鬆沒好氣的道:“你兩個家夥的弓弩,火銃便是寶貝疙瘩,偏生老夫的甲胄便是一錢不值?該當給你等毀壞?”口中雖是這樣說,還是吩咐身邊士卒取來一件甲胄。
魏明此時卻突然笑道:“甲胄生來便是該當抵擋兵器之用,要不費盡心裏造來,作何用途?”
李亭鬆聽他如此說,不由得氣結,說不出話來。
朱權眼見這三個老頭兒爭執不休,不由得心中訝然。
兵部侍郎齊泰在他身邊低聲道:“這三人擔任兵部軍械製造的三位主事,雖是私交甚好,卻是頗有競爭好勝之心,是以每每喜歡鬥口。”
範文剛轉頭見李亭鬆正以水瓢在水桶中舀了小半瓢水,均勻的潑在甲胄之上,忍不住奇道:“這卻是為何?”
李亭鬆傲然答道:“你兩個老兒平日裏鬥口,全然不將老夫製造的甲胄放在眼中,今日便要你們看看,老夫新近製作的甲胄是否能抵擋住你們的兵器。”
範文剛眼見李亭鬆準備妥當,吩咐士卒將甲胄在箭靶上牢牢固定住,放置於百步開外。命一個士卒站立於自己身前,自己卻是手持四尺左右長,銅製的火銃,以對方的肩膀作為支架,朝百步左右開外的靶子瞄準。
燕王朱棣眼見他們試演火器,便也饒有興趣的走了過來觀看。
待得瞄準之後,範文剛取過身邊士卒準備好的火燭,點燃了藥引,隨著一聲巨響,煙火自銃口噴吐而出,一股大力卻是震得那架銃的士卒和範文剛都是一個趔趄。百步之外的靶子卻是一震,搖晃著倒地。範文剛吩咐士卒去將靶子取來觀看,旁邊李亭鬆心中卻是難免忐忑,他深知這火銃的威力甚大,自己這新製作的甲胄雖是經過刀劍,普通弓弩的檢驗,對能否抵擋火銃卻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
待得兵士取回靶子,範文剛伸手指著鐵質的甲胄表麵上那個明顯的窟窿笑道:“兩位殿下請看,火銃威力巨大,非是任何甲胄所能抵擋。”
李亭鬆走上前來,冷道:“切莫高興得過早。”說著話,伸手翻過甲胄背麵一看,眾人觀看之下,卻見那甲胄背麵卻是完好無損,沒有破損,顯然以火銃的威力也未能將這甲胄穿透,眾人不禁都大是出乎意料之外,盡皆麵露驚訝之色。
距離校軍場尚有三條大街之時,街上便沒有了一個行人,顯得極為冷清。大街兩旁,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站滿了衣甲鮮明,手持長槍的明軍士卒,整條大街上充滿了肅殺之氣。
朱權正在奇怪,卻見前麵一隊士卒行來,領頭的乃是個三十餘歲,身著三品孔雀補服的文官,正是昨日在朝議時見到的兵部侍郎齊泰,身邊還跟隨了一個年輕的偏將。
齊泰眼見朱權到來,忙率領那隊士卒來到馬前拜倒,朗聲道:“微臣兵部侍郎齊泰在此寧王恭迎殿下多時了。”隨著他這一拜,大街兩旁的明軍士卒盡皆單膝跪倒,口中呼道,恭迎寧王殿下。
朱權雖知這齊泰乃是忠於太子朱標的臣子,但心中頗為佩服他超群的記憶能力,也便有三分好感,翻身下馬,皺眉問道:“今日不是齊大人為本王演示軍中的火器,弓弩麽?”如何來了這許多軍士把守大街?”
齊泰低聲道:“咱們大明朝的火器,弓弩等兵器乃是對付北元騎兵的第一等利器,不容閑雜人得窺其中機要,是以微臣鬥膽請了陛下的聖旨,調遣京師衛所的兩千士卒把守校軍場周圍的大街小巷,無關閑雜人等一律不得靠近。”說著話,轉身在前麵引路。
進到校軍場,卻見周圍的牆上也是站滿了持槍拿刀的士卒,朱權心中暗暗有點好笑,心道看來古代人倒也蠻有保密意識的,最精銳的兵器非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接觸得到。眼數十步外,燕王朱棣和他手下的張玉朱能二人正在換著武器架上的幾種弓來朝著遠處的箭靶試射。在他們身邊不遠處,卻有三個老者,盡皆身著六品文官服色,正在低聲爭論著什麽。
那三個老者轉頭眼見朱權身穿黃色親王服色,忙遠遠的跪倒在地。
朱棣轉頭看了看朱權,笑道:“權弟,快來試試兵部武庫中的弓箭,果然比咱們日常府中用的強得多了。”
朱權來到那三個老者身前,聽得他們自報姓名官職,原來卻是兵部火器司,弓弩司,甲胄司的三個主事。
朱權拿起兵器架上的一張黃樺弓,試射了兩箭,忍不住讚歎道:“四哥所言不虛,這弓拿著甚是輕巧,開弓似乎省力了許多,而且射力還很強勁,不知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身材高大,麵相頗有點威嚴的弓弩司主事魏明微笑著躬身道:“北宋沈括在宋神宗時被王安石推薦兼管軍器監,後來傳寫了《夢溪筆談》一書介紹了當時弓弩製造的基本情況。關於弓,沈括認為一張良弓應具備六種特征:第一,弓體輕巧而強勁;第二,開弓容易而彈性好;第三,長時間使用射力不減;第四,無論凍夏射力要保持不變;第五,射箭時聲音清脆;第六,開弓時弓體端正。”說到這裏,拿起兵器架上的一張弓來,手指著弓弦接道:“這弓弦乃是以牛筋經過膠湯浸煮和梳理,使之不再伸縮方能用於製弓;在製造弓體的時候要把弓幹材向開弓相反的方向彎曲,而後再貼上牛角片和筋絲;弓結構的優化關鍵在於“節”的選擇要長短合適,這樣弓才容易開又強勁有力;而且製弓時膠要塗的薄,以免因膠的變化而影響弓的彈力。”
朱權自然知道王安石乃是北宋推行變法的宰相,而寫作《夢溪筆談》一書的沈括也是古代著名的大科學家,他們如此重視弓弩的製作,可見弓弩在古代軍事中的重要地位。此時再聽到魏明訴說著看似簡單的弓箭製作卻是如此繁瑣講究,心中突然想到難怪今日齊泰調派軍隊把守校軍場四周,以防泄密。想到這裏,微笑道:“本王卻是不知原來這弓弩之中,竟還有這般大的學問。”
魏明眼見寧王殿下自承不通此道,虛心求教,心中甚慰,歎了口氣道:“北宋之時,有遼金異族鐵騎之患,宋朝卻是缺少軍馬,無法組建起強大的騎兵以之對抗,是以便在弓弩之上花了莫大的人力物力加以研製,當時的弓弩製造之道可算得上冠絕古今,宋遼澶淵之戰中,宋軍用床弩伏擊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零最終導致了宋遼之間達成了和議。可見弓弩之器,隻要用兵者善加利用,便是克製異族鐵騎的第一等利器。”
朱權聽了魏明的話,心中卻是陡然想起了昨日朝議之時工部尚書趙衡的那句話,“固國不以山河之險。”心忖道:宋朝有這般先進的弓弩兵器,有嶽飛,韓世忠等名將精兵,卻還是亡於蒙古人之手,看來保證國家強大的不能單靠地形地理,精兵名將和最先進的兵器,更要依仗朱元璋所說的那種尚武善戰的風氣。
“胡吹什麽大氣,說什麽弓弩之道乃是對付蒙古韃子的第一等利器?”一個生就尖嘴猴腮,樣貌頗有幾分滑稽的老者在旁邊忍不住冷冷譏誚道,正是兵部火器司的主事範文剛。
魏明平日裏在兵部便時常和範文剛爭執不休,此時眼見他當著燕王和寧王的麵出言譏刺自己,忍不住麵色漲紅,卻不好發作。
範文剛眼見魏明頗顯狼狽卻是不好發作,心中得意,躬身對朱權道:“啟稟殿下,當今洪武陛下在昔日和陳友諒,以及蒙古鐵騎大戰之時,便多有使用火器,痛擊北元韃虜,所以說火銃等火器才是咱們大明對付異族的頭等利器。”
朱權心知這火銃便是數百年後槍的鼻祖,忍不住心中那好奇,笑道:“快放兩槍我看看威力如何?”
範文剛吩咐旁邊兩個士卒去過兵器架上的一火銃,銃口朝天,放入火藥,鉛丸,再以細長的鐵條伸入銃口輕緩的塞緊。
朱權眼見這兩個兵士足足搞了半盞茶的功夫,還沒就緒,微微感覺不耐。
魏明在一旁語帶嘲諷的輕聲道:“等得你上好了火藥鉛子,隻怕別人的騎兵都衝到麵前將你的腦袋瓜子都砍掉了。”
範文剛心中不悅,鼻中哼了一聲,卻是不好答話,這火銃準備費時,的確是個事實,卻也難以分辨。
好不容易那兩個士卒準備完畢,範文剛卻突然轉頭對站在一旁的另一個身材微胖的老者,甲胄司的主事李亭鬆笑道:“李兄,將你的甲胄借一件來試試火銃的威力如何?”
李亭鬆沒好氣的道:“你兩個家夥的弓弩,火銃便是寶貝疙瘩,偏生老夫的甲胄便是一錢不值?該當給你等毀壞?”口中雖是這樣說,還是吩咐身邊士卒取來一件甲胄。
魏明此時卻突然笑道:“甲胄生來便是該當抵擋兵器之用,要不費盡心裏造來,作何用途?”
李亭鬆聽他如此說,不由得氣結,說不出話來。
朱權眼見這三個老頭兒爭執不休,不由得心中訝然。
兵部侍郎齊泰在他身邊低聲道:“這三人擔任兵部軍械製造的三位主事,雖是私交甚好,卻是頗有競爭好勝之心,是以每每喜歡鬥口。”
範文剛轉頭見李亭鬆正以水瓢在水桶中舀了小半瓢水,均勻的潑在甲胄之上,忍不住奇道:“這卻是為何?”
李亭鬆傲然答道:“你兩個老兒平日裏鬥口,全然不將老夫製造的甲胄放在眼中,今日便要你們看看,老夫新近製作的甲胄是否能抵擋住你們的兵器。”
範文剛眼見李亭鬆準備妥當,吩咐士卒將甲胄在箭靶上牢牢固定住,放置於百步開外。命一個士卒站立於自己身前,自己卻是手持四尺左右長,銅製的火銃,以對方的肩膀作為支架,朝百步左右開外的靶子瞄準。
燕王朱棣眼見他們試演火器,便也饒有興趣的走了過來觀看。
待得瞄準之後,範文剛取過身邊士卒準備好的火燭,點燃了藥引,隨著一聲巨響,煙火自銃口噴吐而出,一股大力卻是震得那架銃的士卒和範文剛都是一個趔趄。百步之外的靶子卻是一震,搖晃著倒地。範文剛吩咐士卒去將靶子取來觀看,旁邊李亭鬆心中卻是難免忐忑,他深知這火銃的威力甚大,自己這新製作的甲胄雖是經過刀劍,普通弓弩的檢驗,對能否抵擋火銃卻還是沒有十足的把握。
待得兵士取回靶子,範文剛伸手指著鐵質的甲胄表麵上那個明顯的窟窿笑道:“兩位殿下請看,火銃威力巨大,非是任何甲胄所能抵擋。”
李亭鬆走上前來,冷道:“切莫高興得過早。”說著話,伸手翻過甲胄背麵一看,眾人觀看之下,卻見那甲胄背麵卻是完好無損,沒有破損,顯然以火銃的威力也未能將這甲胄穿透,眾人不禁都大是出乎意料之外,盡皆麵露驚訝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