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州城的北門外,騎兵主將海裏溪眼看城中火焰騰天,廝殺聲響徹天際,不知自己父親的生死,早就讓手下找來兩把斧子,率領數十個軍士堵在北城門洞裏,朝結實的大門一陣亂砍,雙手揮舞不停,口中怒叫道:“給我砍,給我鑿,就是用牙齒咬,也要衝進城去。”
慶州城門雖是極為結實,但給他們亡命價的輪流換著數十人,刀砍斧劈,已然弄得千瘡百孔,木屑滿地,大門上給搞出個半尺多深的大坑。
漠北元軍的將領海蘭達,略為冷靜,一直注意聽著城裏廝殺的動靜,不由得有些奇怪,忖道:兩軍廝殺以來,竟似從未聽到明軍慣有的火器響動。果來大人生性穩重,慶州城方圓數十裏內定是斥候不斷,昨夜大雪前,我也未曾聽聞斥候回報附近發現大股明軍。顯而易見,這夥趁著雪夜突襲慶州的乃是藍玉那小子的一隻奇兵,後麵多半還有明軍步卒增援。想到這裏,疾步來到海裏溪身側,低聲道:“海將軍,藍玉這隻人馬乃是自南朝北而來,想來定有大股步卒相隨在後,不如我等且率領這兩萬餘人馬,自慶州南門朝南搜索,先殲滅藍玉的援軍,再守在慶州外。此時城中大火衝天,想來糧倉定然不保。這藍玉即使占據慶州,咱們困得數日,也能餓死他。”
海裏溪心憂自己父親死活,眼見城門已給鑿穿了一半,如何肯率軍離開?不耐的伸手推開海蘭達,吼道:“我要衝進去殺光這夥明軍,你要去自去。”
海蘭達眼見他如此冥頑不靈,隻得請海裏溪分一萬騎兵給自己指揮,去截殺藍玉的後續增援。
海裏溪父子隻因上司納哈楚和漠北元庭素有心病,故此心中不大看得起漠北的這些將領,此時聽得他竟然異想天開的要自己分兵給他,鼻子裏哼了一聲,充耳不聞。
海蘭達遇到這麽個楞人,也隻有苦笑,他深知明軍和元軍大為不同,配置定然是步卒多過騎兵,且配備強勁火器和“神臂弓”,那些厲害玩意兒,自己手下隻有三千餘騎兵,遭遇數萬持有火炮,火銃的明軍衝鋒,隻怕交手一個衝鋒,便要死光,無可奈何之下,也隻得在一旁幹著急,心道:看來也隻有死馬當活馬醫了,希望城裏能堅持到我等鑿穿大門,一擁而入,這夥明軍廝殺半夜,疲累不堪,咱們這兩萬餘人馬衝將進去,擠也擠死了他們。
距離慶州數十裏外的一個山穀中,風雪少止,天色微明之後,北元太尉納哈楚早得斥候所報,急忙率領“兀良哈”三衛的三個萬夫長策馬奔上高處查看,遙遙望見慶州方向天際之間,隱隱有火光之色,忍不住駭然失色,急忙整頓六萬精銳騎兵,一路朝慶州疾馳。
納哈楚一麵策馬狂奔,一麵暗自忖道:以果來的沉穩謹慎,五萬大軍駐守堅城,便是馮勝大軍一擁而上,守城一夜也不至於失手。若說此時明軍大股攻城,為何連一聲火炮都沒聽到?原來昨夜風雪實在太大,數丈外目不視物,連斥候都無法派出,是以藍玉在慶州搞得驚天動地,數十裏外的納哈楚和六萬大軍卻是一無所知。
納哈楚昔日在徐達,常遇春手下被俘,曾親身領教過義軍火炮的威力,對於明軍大軍攻城卻不使用這犀利的火器,也是思慮不透。
早在藍玉率軍衝進慶州,天還沒亮之時,通州明軍大營帥帳之中,卻已然燈火通明。
帥案後一個須發花白,身材矮壯,精神健旺的老年將軍,一雙凜然有威的目光掃視著身前幾個青年將軍,傾聽著他們築城的情況,一言不發。正是此次明軍北征大軍的主帥,宋國公馮勝。
在他身側,一個身形猶如標槍般挺立,年歲比他略小幾歲的老年將軍,正自一麵聽屬下回報築關建塞的情況,一麵凝神觀看羊皮地圖,正是副帥穎國公傅友德。左邊並排坐著燕王朱棣和曹國公李景隆。
正在此時,一個中軍司馬疾步走進帥帳,單膝跪地,稟道:“啟稟大帥,先鋒將軍藍玉,有飛鴿傳書緊急軍情送到。”
馮勝深知遼東元軍主帥納哈楚,昔年曾和各路義軍大小戰無數,不可小覷,自藍玉率軍出征後,一直頗為擔心。此時聽得藍玉以飛鴿傳送軍情,忙接軍士手中兩指寬的紙條,細細觀看。
傅友德聽得此言,轉過頭來注視著馮勝的表情。
一時間,帥帳中的眾將都似屏住了呼吸,靜悄悄一片。原來普通軍情的傳遞一般都是由軍士騎著快馬傳遞,飛鴿傳遞軍情乃是遇有十分緊急的戰況才得使用。
馮勝細看軍情之後,麵上流露出幾絲喜色,但卻又夾雜著幾分出乎意料之外的表情,霍然站起,右手一伸,遞給了傅友德。
傅友德接過手來略一瀏覽,雙眉一展,微笑著躬身道:“屬下請命率軍支援藍玉,王弼所部。”
馮勝,傅友德雖素知藍玉用兵之才,但此次讓他率領三萬明軍作為先鋒出發,其主要意圖,乃是試探漠北元庭增援納哈楚的兵力情況,並無嚴令要他拿下遼東元軍重兵駐守,納哈楚麾下名將平章果來,親自坐鎮的遼東要害之地慶州。所以得到此次藍玉的緊急軍情,頗有意料之外的喜悅。
馮勝大步走到羊皮地圖前,掃了一眼通州至慶州的大概距離,點了點頭,沉聲說道:“通州至慶州,足有接近兩百裏遠近,必得以騎兵增援方可。若非你老傅親自率軍出馬,我還真放不下心來。”原來傅友德昔日歸附朱元璋後,一直便是擔任馮勝的副手,他隻因並非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一般,自朱元璋起事後,便即追隨的淮西舊部,是以指揮騎兵的才能雖絲毫不亞於徐達,常遇春,但名氣卻遠沒他二人大,也隻有馮勝心中,才知道他的真才實學。
傅友德略一沉吟,躬身稟道:“屬下請調兩萬五千騎兵,配以五萬匹戰馬,輕裝疾進,即刻出發。”
朱棣和李景隆畢竟還沒上過戰場,聽得傅友德所言,隻調兩萬五千騎兵,卻要五萬匹戰馬,不由得麵麵相覷,不明所以然。原來馮勝此次遠征大軍中,共計是六萬騎兵,十四萬步卒。藍玉,王弼帶走了一萬騎兵,此時通州還餘五萬精銳騎兵。故此傅友德不帶所有騎兵便也罷了,卻需要所有戰馬,所以兩人不太明白傅友德的用意所在。
馮勝點了點頭,轉身抽起帥案上的一隻令箭,轉身遞給傅友德,沉聲說道:“穎國公傅友德,鄭國公常茂,開國公常升。命你三人,即刻率領二萬五千騎兵,增援藍玉,王弼所部,務必死守慶州,不得有失。”
傅友德接過令箭,和常家兄弟疾步出帳,整頓軍馬去了。
燕王朱棣此次隨軍遠征,也是希望能衝鋒陷陣,學習這些名將的用兵之法,此時機會來了,如何能夠放過?當即站起身來,躬身道:“末將請令,追隨傅老將軍前往增援。”
馮勝擺了擺手,拒絕道:“燕王殿下便跟隨老夫大軍前行,不得有違。”說罷又抽出數隻令箭來,分別對帳中其餘眾將傳令,大軍剩餘十五萬步卒,以及四十萬運送糧草輜重的民夫即刻拔營,趕赴慶州。”
燕王朱棣雖是貴為親王,但此次大軍主帥乃是馮勝,行軍打仗擁有不可違拗的軍權。故此雖遭拒絕,心中雖是悻悻然,卻也無可奈何。腦海中想起朱權那個可惡的容貌,恨得牙根癢癢的,暗暗忖道:你小子可把我害苦了。原來自朱權瞞著馮勝這個主帥,偷偷溜走,跟隨藍玉大軍而去,得到藍玉調遣傳遞軍情的軍士回報後,馮勝大是震怒,礙於其王子身份,卻又不好發作,隻得調遣了五十個親兵緊緊跟隨燕王朱棣,名為保護,實則軟禁,以免再如寧王朱權一般,無法無天的到處亂跑,惹出亂子。
曹國公李景隆眼見馮勝斷然拒絕了朱棣請戰的要求,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忖道:軍中這些家夥們,和我素不對路。若是寧王,燕王兩位殿下,都去了前方廝殺,我還留在大帥中軍紮眼,隻怕他們更要對我無禮。如此這般甚好,寧王殿下不在,我便跟燕王殿下混,免得受他們的窩囊氣。原來李景隆雖則身為開國元勳,名將李景隆之子,但卻從來沒有上過沙場,率軍作戰。是以軍中如常茂兄弟等邊關受苦的將領,心中對他這個依靠父親,盤踞國公之位的小子,素來有些看不起,大軍一路北來,言談之間,沒少給他氣受。
燕王朱棣心中疑竇始終難去,眼看眾將都去忙碌,隻得自己和李景隆還在馮勝麵前閑晃,便即抓住時機,躬身問道:“小侄不明,慶州既是遼東咽喉之地,定然駐守有納哈楚重兵,為何傅友德將軍不率所有五萬騎兵增援?卻隻要一半人馬,配五萬匹戰馬呢?”他心知自己此時若論用兵之才,純屬白紙一張,便是和郭英等也是無法相比,故此便也虛心求教,言談之間甚是恭謹,隻以“小侄”自稱。
慶州城門雖是極為結實,但給他們亡命價的輪流換著數十人,刀砍斧劈,已然弄得千瘡百孔,木屑滿地,大門上給搞出個半尺多深的大坑。
漠北元軍的將領海蘭達,略為冷靜,一直注意聽著城裏廝殺的動靜,不由得有些奇怪,忖道:兩軍廝殺以來,竟似從未聽到明軍慣有的火器響動。果來大人生性穩重,慶州城方圓數十裏內定是斥候不斷,昨夜大雪前,我也未曾聽聞斥候回報附近發現大股明軍。顯而易見,這夥趁著雪夜突襲慶州的乃是藍玉那小子的一隻奇兵,後麵多半還有明軍步卒增援。想到這裏,疾步來到海裏溪身側,低聲道:“海將軍,藍玉這隻人馬乃是自南朝北而來,想來定有大股步卒相隨在後,不如我等且率領這兩萬餘人馬,自慶州南門朝南搜索,先殲滅藍玉的援軍,再守在慶州外。此時城中大火衝天,想來糧倉定然不保。這藍玉即使占據慶州,咱們困得數日,也能餓死他。”
海裏溪心憂自己父親死活,眼見城門已給鑿穿了一半,如何肯率軍離開?不耐的伸手推開海蘭達,吼道:“我要衝進去殺光這夥明軍,你要去自去。”
海蘭達眼見他如此冥頑不靈,隻得請海裏溪分一萬騎兵給自己指揮,去截殺藍玉的後續增援。
海裏溪父子隻因上司納哈楚和漠北元庭素有心病,故此心中不大看得起漠北的這些將領,此時聽得他竟然異想天開的要自己分兵給他,鼻子裏哼了一聲,充耳不聞。
海蘭達遇到這麽個楞人,也隻有苦笑,他深知明軍和元軍大為不同,配置定然是步卒多過騎兵,且配備強勁火器和“神臂弓”,那些厲害玩意兒,自己手下隻有三千餘騎兵,遭遇數萬持有火炮,火銃的明軍衝鋒,隻怕交手一個衝鋒,便要死光,無可奈何之下,也隻得在一旁幹著急,心道:看來也隻有死馬當活馬醫了,希望城裏能堅持到我等鑿穿大門,一擁而入,這夥明軍廝殺半夜,疲累不堪,咱們這兩萬餘人馬衝將進去,擠也擠死了他們。
距離慶州數十裏外的一個山穀中,風雪少止,天色微明之後,北元太尉納哈楚早得斥候所報,急忙率領“兀良哈”三衛的三個萬夫長策馬奔上高處查看,遙遙望見慶州方向天際之間,隱隱有火光之色,忍不住駭然失色,急忙整頓六萬精銳騎兵,一路朝慶州疾馳。
納哈楚一麵策馬狂奔,一麵暗自忖道:以果來的沉穩謹慎,五萬大軍駐守堅城,便是馮勝大軍一擁而上,守城一夜也不至於失手。若說此時明軍大股攻城,為何連一聲火炮都沒聽到?原來昨夜風雪實在太大,數丈外目不視物,連斥候都無法派出,是以藍玉在慶州搞得驚天動地,數十裏外的納哈楚和六萬大軍卻是一無所知。
納哈楚昔日在徐達,常遇春手下被俘,曾親身領教過義軍火炮的威力,對於明軍大軍攻城卻不使用這犀利的火器,也是思慮不透。
早在藍玉率軍衝進慶州,天還沒亮之時,通州明軍大營帥帳之中,卻已然燈火通明。
帥案後一個須發花白,身材矮壯,精神健旺的老年將軍,一雙凜然有威的目光掃視著身前幾個青年將軍,傾聽著他們築城的情況,一言不發。正是此次明軍北征大軍的主帥,宋國公馮勝。
在他身側,一個身形猶如標槍般挺立,年歲比他略小幾歲的老年將軍,正自一麵聽屬下回報築關建塞的情況,一麵凝神觀看羊皮地圖,正是副帥穎國公傅友德。左邊並排坐著燕王朱棣和曹國公李景隆。
正在此時,一個中軍司馬疾步走進帥帳,單膝跪地,稟道:“啟稟大帥,先鋒將軍藍玉,有飛鴿傳書緊急軍情送到。”
馮勝深知遼東元軍主帥納哈楚,昔年曾和各路義軍大小戰無數,不可小覷,自藍玉率軍出征後,一直頗為擔心。此時聽得藍玉以飛鴿傳送軍情,忙接軍士手中兩指寬的紙條,細細觀看。
傅友德聽得此言,轉過頭來注視著馮勝的表情。
一時間,帥帳中的眾將都似屏住了呼吸,靜悄悄一片。原來普通軍情的傳遞一般都是由軍士騎著快馬傳遞,飛鴿傳遞軍情乃是遇有十分緊急的戰況才得使用。
馮勝細看軍情之後,麵上流露出幾絲喜色,但卻又夾雜著幾分出乎意料之外的表情,霍然站起,右手一伸,遞給了傅友德。
傅友德接過手來略一瀏覽,雙眉一展,微笑著躬身道:“屬下請命率軍支援藍玉,王弼所部。”
馮勝,傅友德雖素知藍玉用兵之才,但此次讓他率領三萬明軍作為先鋒出發,其主要意圖,乃是試探漠北元庭增援納哈楚的兵力情況,並無嚴令要他拿下遼東元軍重兵駐守,納哈楚麾下名將平章果來,親自坐鎮的遼東要害之地慶州。所以得到此次藍玉的緊急軍情,頗有意料之外的喜悅。
馮勝大步走到羊皮地圖前,掃了一眼通州至慶州的大概距離,點了點頭,沉聲說道:“通州至慶州,足有接近兩百裏遠近,必得以騎兵增援方可。若非你老傅親自率軍出馬,我還真放不下心來。”原來傅友德昔日歸附朱元璋後,一直便是擔任馮勝的副手,他隻因並非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一般,自朱元璋起事後,便即追隨的淮西舊部,是以指揮騎兵的才能雖絲毫不亞於徐達,常遇春,但名氣卻遠沒他二人大,也隻有馮勝心中,才知道他的真才實學。
傅友德略一沉吟,躬身稟道:“屬下請調兩萬五千騎兵,配以五萬匹戰馬,輕裝疾進,即刻出發。”
朱棣和李景隆畢竟還沒上過戰場,聽得傅友德所言,隻調兩萬五千騎兵,卻要五萬匹戰馬,不由得麵麵相覷,不明所以然。原來馮勝此次遠征大軍中,共計是六萬騎兵,十四萬步卒。藍玉,王弼帶走了一萬騎兵,此時通州還餘五萬精銳騎兵。故此傅友德不帶所有騎兵便也罷了,卻需要所有戰馬,所以兩人不太明白傅友德的用意所在。
馮勝點了點頭,轉身抽起帥案上的一隻令箭,轉身遞給傅友德,沉聲說道:“穎國公傅友德,鄭國公常茂,開國公常升。命你三人,即刻率領二萬五千騎兵,增援藍玉,王弼所部,務必死守慶州,不得有失。”
傅友德接過令箭,和常家兄弟疾步出帳,整頓軍馬去了。
燕王朱棣此次隨軍遠征,也是希望能衝鋒陷陣,學習這些名將的用兵之法,此時機會來了,如何能夠放過?當即站起身來,躬身道:“末將請令,追隨傅老將軍前往增援。”
馮勝擺了擺手,拒絕道:“燕王殿下便跟隨老夫大軍前行,不得有違。”說罷又抽出數隻令箭來,分別對帳中其餘眾將傳令,大軍剩餘十五萬步卒,以及四十萬運送糧草輜重的民夫即刻拔營,趕赴慶州。”
燕王朱棣雖是貴為親王,但此次大軍主帥乃是馮勝,行軍打仗擁有不可違拗的軍權。故此雖遭拒絕,心中雖是悻悻然,卻也無可奈何。腦海中想起朱權那個可惡的容貌,恨得牙根癢癢的,暗暗忖道:你小子可把我害苦了。原來自朱權瞞著馮勝這個主帥,偷偷溜走,跟隨藍玉大軍而去,得到藍玉調遣傳遞軍情的軍士回報後,馮勝大是震怒,礙於其王子身份,卻又不好發作,隻得調遣了五十個親兵緊緊跟隨燕王朱棣,名為保護,實則軟禁,以免再如寧王朱權一般,無法無天的到處亂跑,惹出亂子。
曹國公李景隆眼見馮勝斷然拒絕了朱棣請戰的要求,不由得鬆了一口氣,忖道:軍中這些家夥們,和我素不對路。若是寧王,燕王兩位殿下,都去了前方廝殺,我還留在大帥中軍紮眼,隻怕他們更要對我無禮。如此這般甚好,寧王殿下不在,我便跟燕王殿下混,免得受他們的窩囊氣。原來李景隆雖則身為開國元勳,名將李景隆之子,但卻從來沒有上過沙場,率軍作戰。是以軍中如常茂兄弟等邊關受苦的將領,心中對他這個依靠父親,盤踞國公之位的小子,素來有些看不起,大軍一路北來,言談之間,沒少給他氣受。
燕王朱棣心中疑竇始終難去,眼看眾將都去忙碌,隻得自己和李景隆還在馮勝麵前閑晃,便即抓住時機,躬身問道:“小侄不明,慶州既是遼東咽喉之地,定然駐守有納哈楚重兵,為何傅友德將軍不率所有五萬騎兵增援?卻隻要一半人馬,配五萬匹戰馬呢?”他心知自己此時若論用兵之才,純屬白紙一張,便是和郭英等也是無法相比,故此便也虛心求教,言談之間甚是恭謹,隻以“小侄”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