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轉頭看到站在一旁噤若寒蟬的朱棣,腦海中突然回想起這個厲害的朱老四在對付納哈楚遼東元軍之時,所提出的那個看似笨拙,其實極為厲害的除草地,種良田步步蠶食的法子,心中一動,強笑道:“因為兒臣遠征遼東之後,覺得那裏沃野千裏,乃是不錯的大糧倉。目下咱們解決了遼東元軍,不妨整個數十萬大軍過去駐守,既可以守衛邊疆,又可以實行軍屯,多產些糧食,豈非兩全其美?”嘴裏這樣說,心裏卻是暗暗想道:我現在不可能跟你老人家說遼東,也就是後世的東三省,會成為咱們的礦物倉庫和工業基地。既然您這麽重視農業發展,我也隻有從這吃飯的問題著手了。想到這裏,轉頭看了看朱棣,麵上忍不住有點微微發熱,心中忖道:給老頭子逼得太急,也隻有拿你的主意來做擋箭牌了,莫怪莫怪。


    朱元璋聽他如此說,神色一緩,甚感欣慰,朝龍椅上一靠,說道:“朕自驅逐韃虜,建立咱們朱家的大明王朝以來,一直施行輕徭薄賦,在各省大力興修水利,目的就是為了讓咱們大明的子民都能吃飽飯,大家都吃飽穿暖了,誰來造你的反?可惜朝中這些讀書士子們,整日說起四書五經來那是滾瓜爛熟,對五穀雜糧反倒目不識丁,這樣當官能治理好天下?前些日子朕還讓國子監的一幫士子,去了京城附近郊縣查看水災。”


    朱權聽朱元璋自言自語的說了一堆,突然暗暗歎了口氣,暗暗忖道:這些朝中的文官,都是讀書人出生,信奉那一套什麽君子遠離庖廚的狗屁道理,把吃飯看做庸俗之事,不屑於談論。古代不是還有一些老兄說過什麽民以食為天,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些話麽?這些酸儒咋就不記得了?看來荊先生說後世很多讀書人對孔子,孟子的話喜歡斷章取義,真是有道理。若是連老百姓的吃飯問題都解決不好,說其他的都是紙上談兵的廢話。


    太子朱標聽父親這麽說,也不禁默然,他乃是朱元璋的長子,深知朱元璋自幼出生貧寒,在元末之時飽受饑寒之苦,心中想道:方先生,黃先生他們雖是滿腹經綸,飽讀詩書,但關乎老百姓生計的很多地方,就遠遠沒有父皇的遠見卓識和一語中的了。


    朱棣低著頭,一副老老實實的樣子,目光斜睨朱權,暗自慶幸忖道:在父皇和大哥麵前出風頭的事情,還是讓這小子去做吧,我心中明明白白的隔岸觀火就是。


    朱元璋抬起頭來,雙目凝視朱權,突然笑罵道:“你小子能從吃飯這個很實際的問題考慮經略遼東,甚是不錯,但咱們也不能用那個急吼吼,調遣大軍駐守屯田的法子去遼東。朕已然封“兀良哈”三衛首領為指揮同知,各自統帥自己的部族,不幹涉他們的遊牧生活,若是象你小子這般調遣大軍過去占山頭,豈非失信於天下,逼他們又造反麽?你這麽個法子太過急功近利。”


    朱權聽他這麽說,回想起乃刺無曾和自己說過的一番話,草原遊牧部族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羊乃是千百年來的生活習性,非是短時間之內可以一蹴而變。兀良哈三衛眼見馮勝大軍所帶的二十萬民夫開墾荒地,立時如坐針氈的情景,忍不住歎了口氣,點了點頭頗帶無奈之色的說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看來也就是這麽個道理。”


    朱元璋站起身來朝他們三人說道:“你三個回去好好歇息吧,各自思量一下遷都北平的事情,待得明日朝議之時,想個法子,也好說服朝中那些文臣武將。”說罷傳出旨意,讓負責守衛武英殿的錦衣衛首領李翎調遣二十名錦衣衛屬下,各自護送燕王,寧王回府後,轉身拿起桌上的一份奏章,凝神觀看起來,不再理會朱權等三人。


    朱權跟隨太子朱標叩拜之後,朝外走去,走出禦書房之際,轉頭看了看書桌上那一疊奏折,心中苦笑道:這個老爺子,自己是個不喜歡享受的工作狂,就要把我們也整成和他一般。嘴裏說什麽回去好好休息,又交待這麽個艱巨的任務,還讓人安生不?這不是自相矛盾麽?


    此時天色早已全黑,紫禁城中燈火處處。朱權朱棣二人一路尾隨太子朱標而行,走在皇城大道上,聽得朱標的噓寒問暖,也隻有麵帶恭謹之色的唯唯諾諾。


    待得行到東宮附近,朱權朱棣告辭朱標後,也是一路默默無言的朝洪武門行去。這李翎屬下的錦衣衛乃是“金”字衛所中人,獨立於南北陣撫司以外,隻受洪武皇帝朱元璋節製。他們兩個王爺深知其中厲害,縱是一腔苦水,也無法互相傾倒,出了洪武門後各自回府。


    待得回到自己寧王府的書房,朱權讓馬三保去將荊鯤請來一同飲茶,緩緩說出了先前覲見朱元璋之時,他所交代的事情。


    荊鯤聽完朱權所說,皺起眉頭來沉吟片刻後,突然緩緩說道:“所謂心懷故土,近鄉情怯,誰都不願意離開祖祖輩輩居住的安樂窩。跟隨洪武皇帝打天下,朝中的一眾文臣武將,淮西舊部占了十之**,遷都此事在朝議之上,隻怕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阻力。”


    朱權聽得“心懷故土,近鄉情怯”這句話,心中一動,腦海中回想起的乃是自己遠赴遼東之後,在藍玉大軍被夜襲,昔日陳友諒麾下的將軍風鐵翎和他手下的數千黑衣騎士,曾經誤打誤撞的在漠北元軍海蘭達手中救了自己。回想起這支祖籍江浙,迫於形勢之下遠避遼東的軍隊在遼東居住了二十年之後,依然對故鄉念念不忘。突然歎了口氣,苦笑道:“看來老頭子是早就預計到朝議遷都此事,必然在文武百官中引起軒然大波,想叫我和朱棣一起幫忙做這極為得罪人的事兒,碩大無比的黑鍋一起背。”心中尋思道:我毛筆字寫得極為糟糕,連老頭子都忍不住罵,跟朝中那些個書呆子相比,完全就是個文盲,打架我能打他們一群,若是比這唇槍舌劍,隻怕隨便出來一個都遠非我所能招架。思慮及此,忍不住心下沉重,一副哭笑不得的神情。


    荊鯤看著朱權,目光閃爍的問道:“以殿下遼東一路所見,南北這幾個省,有何差異?”


    朱權沉吟片刻後皺眉道:“以我看,浙江,江蘇這些個地方人煙稠密,繁華昌盛。但山東,山西這些地方地廣人稀,許多土地荒蕪。遼東那等沃野千裏之地,隻給遊牧部族養馬,太過浪費,若是能開墾荒地,多多種些糧食,那得解決多少黎民百姓的生計?”嘴裏這樣說,心中暗自忖道:東三省那可是礦產豐富之地,又是種糧食的好地方。後代可是咱們的工業,農業重地。一旦遷都,勢必將南方人口和軍隊大舉遷徙至北方。人多了,軍隊多了,地皮踩個幾百年也發燙了,那就牢牢攥在咱們手裏了,什麽遊牧部族,什麽老毛子,別想過來亂占山頭。他經曆遼東金山戰役,聯係後世日本鬼子侵略東三省所體現出的紮略意圖,眼界見識和昔日已然大大不同。想到這裏,暗暗咬牙,心中打定主意,不論明日朝堂之上遇到什麽阻力,都得統統打趴下,完成遷都這個南北戰略轉移的宏偉計劃。


    荊鯤眼見朱權言辭之下讚同遷都,心中大是安慰,忖道: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殿下曆經遠征遼東,見識已然大是不同。微笑著說道:“咱們路過北平之時,殿下覺得那裏的民風和這應天有何不同之處?”


    朱權回想在北平所見,皺眉說道:“那裏乃是昔日元朝韃子的大都,胡風極重,漢人文化遠遠比不得咱們應天。”嘴裏說到這裏,心中回想起自己去麵見納哈楚,招降之際所說的一些話,突然冷冷說道:“相比漠北遊牧部族的驍勇善戰而言,咱們中原儒家文化沉澱積累的影響才是他們遠遠不能企及之處。這些遊牧部族,沒有統一的文化,信奉的完全就是弱肉強食的草原法則,打不過大明軍隊又能得咱們的好處,投降的時候都很開心。若是換了咱們漢人的軍隊,隻怕稍微骨頭硬點的將軍,手下有幾萬人馬,都要打得兩敗俱傷,不死不休。”


    荊鯤點了點頭,說道:“文化以及生活風俗這些東西,你不影響別人,別人就要影響你。北平乃是昔日的元朝都城,很多咱們漢人老百姓耳濡目染,都有了一些胡風。而且曆年來的科舉應試,北方諸省的士子數量,比起南方江浙這等文風極盛之地,遠遠不及。若是咱們大舉遷徙江南人口去到北方,潛移默化之下,就能慢慢扭轉頹勢。雖則很多百姓前兩代人會不習慣那裏氣候及環境,但等過得幾代後,他們的子孫在那裏紮下了根,心中慢慢認同了北方乃是他們的故鄉,對於抵抗塞外的遊牧部族和日後經略遼東,都有難以估量的作用。以我看遷都此事,近看似乎是勞民傷財,得不償失。但一兩百年之後,北方諸省的人口和風氣漸漸和南方持平後,所得之利遠遠大於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逐鹿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春江釣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春江釣客並收藏逐鹿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