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仰首幹了一杯酒,長長籲了口氣,雙目凝視朱權,緩緩說道:“你可知父皇為何非要讓咱們當著滿朝文武表態支持遷都,支持嚴懲這些國子監學生麽?”
朱權皺眉沉吟片刻後,苦笑道:“遷都此事,雖是咱們大明鞏固北方諸省,控製遼東的要害所在。但這一著棋的絕妙之處,絕非短期內所能立竿見影。以小弟所見,今日滿朝文武中迫於形勢之下隨言附和之輩,定然也不在少數。這等得罪人的黑鍋,自然也隻有咱們兄弟來背。”嘴裏這樣說,心中暗暗想道:朱老四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有些話還是說一半的為好。
朱棣微微頷首,輕歎道:“賢弟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愚兄看,父皇是有意栽培咱們二人成為統兵將才,以作朝廷北方的番屏,既然他老人家打算日後適合之時,給咱們適當軍權,那在這廟堂之上,就斷斷不能容許有咱們的勢力存在。”
朱權聞言苦笑著點頭道:“逼得咱們當著滿朝文武的麵,讚成嚴懲這些國子監學生,那他的這些個同鄉,同年,好友心中勢必對咱們恨之入骨。過得幾年後,待得這些酸儒進入廟堂,即使隻有那麽幾個擔任什麽巡城禦史,言官,也能對咱們兄弟大加掣肘。”說到這裏,給朱棣斟滿一杯酒後,舉起自己的酒杯對他笑道:“直到今日,咱們兄弟方才稱得上難兄難弟,可謂同舟共濟,禍福與共。”他今日早朝廷議之時,親眼見識了由朱元璋刻意扶持的一眾文武百官中,支持太子朱標的勢力之大,內心中也是不自覺的深感勢單力孤,故此這兩句話倒還是出自真心的肺腑之言。
兩人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相視一笑。直到此時,兩人方才真正有了攜手相抗的默契。此時他們二人都是空頭王爺,毫無實權可言,聯手結盟也隻是隻圖自保,根本毫無謀逆的念頭。
朱權回想起先前離宮之前,和禦書房總管薛京所說的一番話,暗自忖道:朱老四雖然也極為厲害,但此時咱們二人乃是唇亡齒寒之勢,有些情報還是需要共享才好。想到這裏,便即將薛京對自己所言合盤托出,也好旁敲側擊一下,在東宮伺候朱標父子的那個宦官白徵是否已然為朱棣充當耳目。
朱棣聽他開誠布公,心中甚是欣慰,微笑說道:“白徵那小子素不為方孝孺,黃子澄這幫腐儒所喜,上次得我相助求情後,已然投效於愚兄。待我找機會和他打個招呼,讓他不要再和禦書房薛總管鬥氣,兩個內侍在父皇眼皮子底下勾心鬥角,對誰都沒有好處,這一點想必他二人都是心知肚明。”說到這裏,略微一頓,接道:“不過當著朱允炆那小子的麵,他卻不可對咱們稍加辭色,還望賢弟不要介意的好。”
朱權聞言輕笑道:“隻要薛京,白徵他們在關鍵時候,能給咱們稍微提個醒,報個信。這等表麵上的做戲之舉,我豈會和他一般見識。再說了,一個人縱有千般不是,隻要知恩圖報,也總算尚有可取之處。”嘴裏這樣說,心中暗暗歎息忖道: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言當真不虛,日日處於這個權力巔峰的漩渦之中,和朱老爺子,朱老四這兩個人精打交道,我說話辦事倒越來越像是和朱老四狼狽為奸的大反派了。
景駿聽得他們二人當著自己這數人的麵暢所欲言,心中暗暗感激寧王朱權的信任。不過兩位殿下如此推心置腹的言談,卻不宜自己和司馬超,馬三保過多與聞。想到這裏,推說已然酒足飯飽,帶著馬三保兩人出廳而去。
朱棣對張玉和朱能笑道:“你二人出去好好招呼下他們,多多親近。”待得兩個心腹出廳之後,轉過頭來,對朱權沉聲問道:“以賢弟之見,下次遠征大軍討伐漠北北元餘孽,以誰為主帥最好?”
朱權略一沉吟,緩緩說道:“漠北蠻酋托古斯帖木兒,乃是忽必烈嫡係黃金家族子孫,和遼東納哈楚所部元軍實難相提並論。咱們遠征大軍勢必隻有長途奔襲後血戰一途,才能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以小弟在慶州所見,穎國公傅友德將軍智勇兼備,善出奇兵,且精於指揮大隊騎兵作戰,乃是此次北征大軍的最佳主帥。”
朱棣聞言也是忍不住點頭,深以為然。
兩人又談論了一會兒朝中局勢後,朱權起身告辭,率領景駿等人自回寧王府去了。
正在朱權和朱棣兩人把酒言歡,達成同盟之時,紫禁城的東宮書房中,太子朱標的左右手邊,也是分為兩列端坐了數個人。分別是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卓敬。另有一個三十餘歲,臉容瘦削,雙目炯炯有神的青年文官,卻是官居六品的左軍都督府斷事高巍,今日也曾在朝議之時與聞遷都和征伐漠北的大事。
原來朱標深感方孝孺,黃子澄,卓敬等人不通軍事,所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是以便將齊泰和高巍這等在兵部和都督府管理軍隊事宜,經常和大明朝將帥接觸的兩個文官喚來,一起商榷今兒早上廷議的遷都和征討北元托古斯帖木兒,這兩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此時朝中一眾忠心為國的文官,已然被朱棣和朱權的言辭說服,深深讚同以遷都帶動北方的文化,人口發展,借此鞏固北方和草原接壤的三省,將北元殘餘勢力牢牢擋在長城之外,以免戰火又肆虐中原地區的黎民百姓。
高巍官職雖是不高,但身居都督府這等處理軍機大事的要害之地,見識和方孝孺,黃子澄全不相同,念及燕王,寧王在廟堂之上頗具遠見卓識的一番言辭,心中難免憂慮,皺眉說道:“唐朝之時,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曆經八年後方始平定,使得江山社稷元氣大傷,各地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可見其危害之烈,絲毫不亞於外敵入侵。以微臣所見,此時為防備北元死灰複燃,我大明北方諸省的軍力已然占據了全國兵力幾乎三分之二,陛下有意栽培燕王,寧王成為將帥之才,大有重蹈唐朝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安祿山,史思明前車之鑒,此事深為可慮,殿下不可不防。”
朱標輕輕咳嗽了一陣,緩緩說道:“高巍所言雖是頗有道理,但目下咱們大明昔日開國將帥,碩果僅存的魏國公,宋國公,穎國公,已然漸漸老邁,年輕一輩的將領中,藍玉雖是大有將才,無奈驕橫跋扈之氣稍重。常叔叔的兒子,常茂,常升兄弟二人,雖是勇冠三軍,卻是脾氣暴躁,實難當得一方將帥。以我看,朱棣,朱權經曆遼東之役後,已然展露將帥軍旅之才,戍邊禦敵後繼無人,不以他們鎮守北方卻讓誰去?”
方孝孺聽朱標如此說,緩緩說道:“殿下莫非忘記了麽,近日便要到京述職的大都督府同知。沐英將軍,驍勇絕倫,知兵善戰,對您素來忠心不二,以我看其將帥之才,絕不在幾位國公之下。他的兒子沐春、沐晟、沐昂,皆是可造之材。其中尤以沐春沉穩幹練,智謀兼備。”原來這沐英幼年時,父親早死,隨母避兵亂,母又死,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朱姓,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當時朱元璋已投郭子興部下為兵,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由朱元璋原配夫人馬皇後撫養長大,在朱元璋的多個義子中,沐英和馬皇後及太子朱標是最親的。當年遠征雲南,就是因為馬皇後力薦,才讓沐英以副將軍的身份出征,可謂是太子一係,足可和藍玉並駕齊驅的猛將。
一眾文臣聽得方孝孺提起洪武十四年跟隨穎國公傅友德,擔任副將軍,統率三十萬軍征討雲南,剿滅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十餘萬元軍,為平定大明西南邊陲之地,立下汗馬功勞的沐英,麵上都是流露出喜不自禁之色。
卓敬微笑著頻頻點頭,說道:“沐英將軍不但英勇善戰,對殿下忠心耿耿,最為可貴之處還在於他鎮守雲南數年來,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廣滇池,興修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數年來雲南的人口大為增加,對於一個統軍將帥,能以重視民間士子讀書習儒之事,穩定邊陲蠻荒之地的民風和穩定,足見其治理之才。”原來卓敬身為戶科給事中,對於各省人口情況尤為清楚。
朱標點了點頭,卻是歎了口氣,緩緩說道:“沐英將軍和他幾個兒子的能力,我固然知曉,但雲南毗鄰安南之地,各族雜處,不比江南,中原,極易發生叛亂之事。這等治理鎮守一省,潛移默化下改變文化風氣之事,絕非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數十年,甚至於上百年。隻怕還必須由他們沐家世代鎮守雲南才可。”說到這裏,轉頭掃視了一群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文臣,皺眉說道:“以目下的兵部直接統率九邊重鎮軍馬,朱棣,朱權他們即便鎮守北方,除了和漠北部族大戰之時,平日裏手中也隻有護衛而已,難有重兵掌握。各位大人不要總是對朱棣,朱權二人抱有太深的成見,一說起他二人,總是聯想到造反謀逆。父皇設立錦衣衛用以監察貪墨贓官也就罷了,但此等監視文臣武將的舉動我尤為不喜,若是將心比心,讓你等一麵在北方諸省浴血抵禦外敵,一麵還要擔心朝中君臣猜忌,豈不寒了駐守北方苦寒之地,為國效力的軍旅將士之心?所謂用人不疑,這般杯弓蛇影,君臣失和於江山社稷絕非好事。”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卓敬,高巍五人聽得朱標這般開闊的胸襟,麵上也不禁有些慚慚的發熱。
朱權皺眉沉吟片刻後,苦笑道:“遷都此事,雖是咱們大明鞏固北方諸省,控製遼東的要害所在。但這一著棋的絕妙之處,絕非短期內所能立竿見影。以小弟所見,今日滿朝文武中迫於形勢之下隨言附和之輩,定然也不在少數。這等得罪人的黑鍋,自然也隻有咱們兄弟來背。”嘴裏這樣說,心中暗暗想道:朱老四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有些話還是說一半的為好。
朱棣微微頷首,輕歎道:“賢弟你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以愚兄看,父皇是有意栽培咱們二人成為統兵將才,以作朝廷北方的番屏,既然他老人家打算日後適合之時,給咱們適當軍權,那在這廟堂之上,就斷斷不能容許有咱們的勢力存在。”
朱權聞言苦笑著點頭道:“逼得咱們當著滿朝文武的麵,讚成嚴懲這些國子監學生,那他的這些個同鄉,同年,好友心中勢必對咱們恨之入骨。過得幾年後,待得這些酸儒進入廟堂,即使隻有那麽幾個擔任什麽巡城禦史,言官,也能對咱們兄弟大加掣肘。”說到這裏,給朱棣斟滿一杯酒後,舉起自己的酒杯對他笑道:“直到今日,咱們兄弟方才稱得上難兄難弟,可謂同舟共濟,禍福與共。”他今日早朝廷議之時,親眼見識了由朱元璋刻意扶持的一眾文武百官中,支持太子朱標的勢力之大,內心中也是不自覺的深感勢單力孤,故此這兩句話倒還是出自真心的肺腑之言。
兩人將杯中酒一飲而盡,相視一笑。直到此時,兩人方才真正有了攜手相抗的默契。此時他們二人都是空頭王爺,毫無實權可言,聯手結盟也隻是隻圖自保,根本毫無謀逆的念頭。
朱權回想起先前離宮之前,和禦書房總管薛京所說的一番話,暗自忖道:朱老四雖然也極為厲害,但此時咱們二人乃是唇亡齒寒之勢,有些情報還是需要共享才好。想到這裏,便即將薛京對自己所言合盤托出,也好旁敲側擊一下,在東宮伺候朱標父子的那個宦官白徵是否已然為朱棣充當耳目。
朱棣聽他開誠布公,心中甚是欣慰,微笑說道:“白徵那小子素不為方孝孺,黃子澄這幫腐儒所喜,上次得我相助求情後,已然投效於愚兄。待我找機會和他打個招呼,讓他不要再和禦書房薛總管鬥氣,兩個內侍在父皇眼皮子底下勾心鬥角,對誰都沒有好處,這一點想必他二人都是心知肚明。”說到這裏,略微一頓,接道:“不過當著朱允炆那小子的麵,他卻不可對咱們稍加辭色,還望賢弟不要介意的好。”
朱權聞言輕笑道:“隻要薛京,白徵他們在關鍵時候,能給咱們稍微提個醒,報個信。這等表麵上的做戲之舉,我豈會和他一般見識。再說了,一個人縱有千般不是,隻要知恩圖報,也總算尚有可取之處。”嘴裏這樣說,心中暗暗歎息忖道: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言當真不虛,日日處於這個權力巔峰的漩渦之中,和朱老爺子,朱老四這兩個人精打交道,我說話辦事倒越來越像是和朱老四狼狽為奸的大反派了。
景駿聽得他們二人當著自己這數人的麵暢所欲言,心中暗暗感激寧王朱權的信任。不過兩位殿下如此推心置腹的言談,卻不宜自己和司馬超,馬三保過多與聞。想到這裏,推說已然酒足飯飽,帶著馬三保兩人出廳而去。
朱棣對張玉和朱能笑道:“你二人出去好好招呼下他們,多多親近。”待得兩個心腹出廳之後,轉過頭來,對朱權沉聲問道:“以賢弟之見,下次遠征大軍討伐漠北北元餘孽,以誰為主帥最好?”
朱權略一沉吟,緩緩說道:“漠北蠻酋托古斯帖木兒,乃是忽必烈嫡係黃金家族子孫,和遼東納哈楚所部元軍實難相提並論。咱們遠征大軍勢必隻有長途奔襲後血戰一途,才能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以小弟在慶州所見,穎國公傅友德將軍智勇兼備,善出奇兵,且精於指揮大隊騎兵作戰,乃是此次北征大軍的最佳主帥。”
朱棣聞言也是忍不住點頭,深以為然。
兩人又談論了一會兒朝中局勢後,朱權起身告辭,率領景駿等人自回寧王府去了。
正在朱權和朱棣兩人把酒言歡,達成同盟之時,紫禁城的東宮書房中,太子朱標的左右手邊,也是分為兩列端坐了數個人。分別是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卓敬。另有一個三十餘歲,臉容瘦削,雙目炯炯有神的青年文官,卻是官居六品的左軍都督府斷事高巍,今日也曾在朝議之時與聞遷都和征伐漠北的大事。
原來朱標深感方孝孺,黃子澄,卓敬等人不通軍事,所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是以便將齊泰和高巍這等在兵部和都督府管理軍隊事宜,經常和大明朝將帥接觸的兩個文官喚來,一起商榷今兒早上廷議的遷都和征討北元托古斯帖木兒,這兩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此時朝中一眾忠心為國的文官,已然被朱棣和朱權的言辭說服,深深讚同以遷都帶動北方的文化,人口發展,借此鞏固北方和草原接壤的三省,將北元殘餘勢力牢牢擋在長城之外,以免戰火又肆虐中原地區的黎民百姓。
高巍官職雖是不高,但身居都督府這等處理軍機大事的要害之地,見識和方孝孺,黃子澄全不相同,念及燕王,寧王在廟堂之上頗具遠見卓識的一番言辭,心中難免憂慮,皺眉說道:“唐朝之時,藩鎮割據導致安史之亂,曆經八年後方始平定,使得江山社稷元氣大傷,各地百姓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可見其危害之烈,絲毫不亞於外敵入侵。以微臣所見,此時為防備北元死灰複燃,我大明北方諸省的軍力已然占據了全國兵力幾乎三分之二,陛下有意栽培燕王,寧王成為將帥之才,大有重蹈唐朝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安祿山,史思明前車之鑒,此事深為可慮,殿下不可不防。”
朱標輕輕咳嗽了一陣,緩緩說道:“高巍所言雖是頗有道理,但目下咱們大明昔日開國將帥,碩果僅存的魏國公,宋國公,穎國公,已然漸漸老邁,年輕一輩的將領中,藍玉雖是大有將才,無奈驕橫跋扈之氣稍重。常叔叔的兒子,常茂,常升兄弟二人,雖是勇冠三軍,卻是脾氣暴躁,實難當得一方將帥。以我看,朱棣,朱權經曆遼東之役後,已然展露將帥軍旅之才,戍邊禦敵後繼無人,不以他們鎮守北方卻讓誰去?”
方孝孺聽朱標如此說,緩緩說道:“殿下莫非忘記了麽,近日便要到京述職的大都督府同知。沐英將軍,驍勇絕倫,知兵善戰,對您素來忠心不二,以我看其將帥之才,絕不在幾位國公之下。他的兒子沐春、沐晟、沐昂,皆是可造之材。其中尤以沐春沉穩幹練,智謀兼備。”原來這沐英幼年時,父親早死,隨母避兵亂,母又死,八歲時被朱元璋收為義子,從朱姓,在朱元璋夫婦身邊生活。當時朱元璋已投郭子興部下為兵,沐英小時是在戰亂、兵營、征途中度過,由朱元璋原配夫人馬皇後撫養長大,在朱元璋的多個義子中,沐英和馬皇後及太子朱標是最親的。當年遠征雲南,就是因為馬皇後力薦,才讓沐英以副將軍的身份出征,可謂是太子一係,足可和藍玉並駕齊驅的猛將。
一眾文臣聽得方孝孺提起洪武十四年跟隨穎國公傅友德,擔任副將軍,統率三十萬軍征討雲南,剿滅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十餘萬元軍,為平定大明西南邊陲之地,立下汗馬功勞的沐英,麵上都是流露出喜不自禁之色。
卓敬微笑著頻頻點頭,說道:“沐英將軍不但英勇善戰,對殿下忠心耿耿,最為可貴之處還在於他鎮守雲南數年來,組織民工疏浚河道,擴廣滇池,興修水利,招商人入滇,運進米穀帛鹽,發展商業。開發鹽井,增加財源。增設府、州、縣學達幾十所,擇選民間優秀及土官子弟入學,月賜飲膳,年賜衣服。數年來雲南的人口大為增加,對於一個統軍將帥,能以重視民間士子讀書習儒之事,穩定邊陲蠻荒之地的民風和穩定,足見其治理之才。”原來卓敬身為戶科給事中,對於各省人口情況尤為清楚。
朱標點了點頭,卻是歎了口氣,緩緩說道:“沐英將軍和他幾個兒子的能力,我固然知曉,但雲南毗鄰安南之地,各族雜處,不比江南,中原,極易發生叛亂之事。這等治理鎮守一省,潛移默化下改變文化風氣之事,絕非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數十年,甚至於上百年。隻怕還必須由他們沐家世代鎮守雲南才可。”說到這裏,轉頭掃視了一群對自己忠心耿耿的文臣,皺眉說道:“以目下的兵部直接統率九邊重鎮軍馬,朱棣,朱權他們即便鎮守北方,除了和漠北部族大戰之時,平日裏手中也隻有護衛而已,難有重兵掌握。各位大人不要總是對朱棣,朱權二人抱有太深的成見,一說起他二人,總是聯想到造反謀逆。父皇設立錦衣衛用以監察貪墨贓官也就罷了,但此等監視文臣武將的舉動我尤為不喜,若是將心比心,讓你等一麵在北方諸省浴血抵禦外敵,一麵還要擔心朝中君臣猜忌,豈不寒了駐守北方苦寒之地,為國效力的軍旅將士之心?所謂用人不疑,這般杯弓蛇影,君臣失和於江山社稷絕非好事。”
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卓敬,高巍五人聽得朱標這般開闊的胸襟,麵上也不禁有些慚慚的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