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東宮之中,靜臥在床的朱標緩緩睜開了眼睛,側頭之際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容貌頗為俊秀,滿臉都是關懷之色的少年麵龐,正是自己的兒子朱允炆。
朱允炆眼見父親醒來,不禁麵露喜色,忙不迭的一麵吩咐宦官白徵端來溫熱的米粥,一麵攙扶著朱標緩緩坐起。
朱標在兒子服侍下喝得半碗稀粥,腦中逐漸清醒起來,遙望窗外一片夜色,回想自己這數日來時昏時醒,也不知曉已然在病床上躺了多久,會試舞弊之事不知父親如何處斷,心中不禁甚是憂慮,緩緩問道:“會試舞弊之案,不知父皇如何裁決?”眼見朱允炆端著粥碗的手臂情不自禁的一顫,心中不由自主的一沉。
朱允炆自然知曉今日早朝時發生了什麽,念及父親病重體弱,若是知曉真相隻怕於病體更是不利,便即柔聲言道:“父親養病要緊,一切朝務皇爺爺自有處斷。”
朱標眼見兒子神情,心中也不由自主的一軟,不願再勉強於他,微微頷首後麵露微笑的說道:“為父自己的身體自己知曉,你且回去安歇。”
朱允炆數日來守候父親病榻之側,此時眼見父親氣色比之昨日稍好,心中略安,念及太醫所說父親需要靜養之言,便即回轉自己臥房安歇。
待得兒子腳步聲消失無蹤,朱標當即吩咐守候在外的白徵來到身側,伺候自己更衣,前往禦書房覲見自己的父皇朱元璋。
白徵本待勸解,但眼見這位平日裏甚是溫和的太子殿下一臉堅毅之色,竟是不敢出聲,隻得遵命照辦,服侍朱標穿戴整齊後,喚過兩個東宮小宦官以軟轎抬著朱標,在自己的引領下步出東宮,前往禦書房。
禦書房中翻閱奏折的朱元璋聽聞兒子朱標在外求見,心中念及他數日前的倔強舉動,尚是餘怒未息,轉念之間卻又甚是掛懷其病情,略微一怔下還是吩咐禦書房總管將其召喚入內。
眼見薛京退出房外,隻得自己父子二人相處,朱標躬身言道:“不知今科會試之事,父皇如何決斷之?”
“劉三吾,紀善,白信以及一眾重新閱卷官員辜負朕之信任,已然罷官去職,流放邊地。今科會試五十一名貢士已然由朕欽點。”朱元璋眼見兒子氣色雖則比之數日前稍好,但念及其病體虛弱,還是有意無意的略去了張信的名字。
朱標聞言不禁變色,邁步來到書桌之旁沉聲說道:“兒臣敢請父皇念及劉三吾年老體弱,受不得千裏奔波,將其罷官去職,貶為庶民即可。”
朱元璋聞言不悅,站起身來拂袖言道:“罪名既定,豈可輕饒?君無戲言,豈有朝令夕改?”略微一頓後又即接道:“為父念及劉三吾於江山社稷有功且年老體衰,饒其一死已是網開一麵。”
朱標聽得父親如此一說,默然片刻後忍不住說道:“風燭殘年,千裏風霜受苦,反倒不如一刀殺之,也免得受那無窮折磨。”
朱元璋畢竟登基已然二十餘年,方才那般說來已屬難能可貴,此時聽得這個性子素來溫和的兒子如此賭氣言語,忍不住怒道:“科舉取士事涉我大明氣運,若不嚴懲何以服眾?世上之事豈有麵麵俱到之時?“
朱標心知這所謂的科考會試舞弊之案,不過是自己父親一手炮製的冤案,忍不住淡淡說道:“這等年近八十,素有清名的士林領袖為了什麽徇私舞弊?行將就木的開國之臣又如何會謀逆作亂?世上隻怕難得幾人相信。”
朱元璋聽得兒子言辭之間那“行將就木的開國功臣謀逆作亂”隱然說的便是昔日涉及胡惟庸一案,被自己下旨滿門抄斬的韓國公李善長,臉色不禁更是陰沉了下來,半晌之後才即冷冷說道:“荊棘之杖若無為父削除其刺,你僅憑婦人之仁便能握於掌中麽?”他眼見兒子強項,卻還是按捺住了心底怒氣,這般肺腑之言也隻有父子二人獨處之時才能說得出口來。
朱標回想自父親自登基以來殺戮過重,自己的老師宋濂也是死於流放邊荒的千裏旅途,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竟又給父親冤枉到如此地步,默然片刻後緩緩說道:“以兒臣看來,堯舜之君,方可有堯舜之臣民。”他性子寬厚加之自幼深受其師宋濂熏陶,自懂事起對於父親對開國功臣痛下辣手,設置錦衣衛之舉甚為不滿,隻是處在身為開國之君的父親積威之下,不得不強自壓抑。今日病體虛弱之時,情緒激動之下,膽子倒是大將起來。劉三吾,紀善,白信等人的冤案猶如一個宣泄的口子,釋放出了他對於父親冷酷手段的不滿之情,言語一出口,心中雖是甚為懊悔,卻也來不及了。
“放肆。”朱元璋聞言一怔下醒悟過來兒子此言說的雖是上古賢君,卻隱然指責自己手段過於冷酷,可比夏桀,商紂。心下頓時怒不可遏,不可抑製,怒喝之際順手抄起書桌上的茶杯重重擲去。要知他自登基以來,雖也被一些直諫之臣當麵頂撞,卻還從無人等敢如此冷嘲熱諷自己,雖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沉穩,今日眼見這個素來恭順,被自己立為儲君的兒子竟敢如此放肆無禮,還是終於忍不住雷霆一怒。
隻聽得“乒乓”一記脆響,茶杯在朱標身擊在朱標身前堅硬的桌角之上,頓時四分五裂,碎瓷紛飛下茶水四濺開來。
朱標雖則對自己的父親一手炮製冤案,辣手無情下將劉三吾,張信等一幹耿介之士弄得沉冤難雪,今日憤懣不平下忍不住出言譏刺父親,但在這個身為開國之君的父親積威之下自幼而長,此時眼見父親一副怒發衝冠之態,內心之中難免大是驚懼,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麵上陣青陣白,隻覺氣積於胸,極是難受。
片刻之後,眼見薛京將麵色甚是難看的兒子朱標攙扶著走出書房,朱元璋不禁長長歎息一聲,回想昔日自己稱吳王之時,為穩定軍心,早早的便將這個性格溫和的長子立為世子,豈料今日竟是這般的忤逆自己。時至今日,自己也不後悔當年將其立為世子,卻甚是後悔昔年沒有將這個兒子時時帶在身邊,征戰沙場,隻是讓他跟隨宋濂讀書。若是他自幼隨軍征戰,見慣刀光劍影,屍山血海,便不會迂腐到自以為僅憑婦人之仁,就可以君臨天下。
朱標方才一時激憤下出言譏刺父親,心中甚是懊悔,被朱元璋怒不可遏之態一驚下,不知不覺間已是渾身冷汗,待得被薛京攙扶上轎後便即昏睡過去,直到回到東宮被手忙腳亂的白徵等人抬進臥房,這才悠悠醒轉,伸手抓住白徵衣袖輕聲說道:“今夜我去見父皇之事,萬萬不可說與允炆知曉。”
白徵眼見太子殿下眼中那股不可違拗的神色,隻得俯首從命,手忙腳亂的前去召喚禦醫前來診治。
斜雨飛揚,紫禁城再一次籠罩在夜色之中。
朱元璋聽得一陣急驟的腳步聲響來到書房之外,正自皺起眉頭,卻見一個人影跌跌撞撞的步入書房,來到麵前,正是薛京。
薛京戰戰兢兢的言道:“啟奏皇上,方才,方才白徵那奴才前來,前來報信,說是太子殿下他……”回想方才白徵的言語情狀,禁不住膽戰心驚,手足亂顫,一時之間竟是說不清楚。
朱元璋眼見薛京手足無措之態,本待發作,此時聽得薛京言及兒子朱標,不禁霍然站起身來,一言不發的朝外走去。
薛京眼見皇帝陛下疾步出外,連忙爬起身來,追出殿外吩咐已然驚得目瞪口呆的一眾宦官宮女拿著黃羅傘,朝已然步入風雨之中的朱元璋追去。
於此同時,東宮之中,朱標躺在床上,隻覺渾身的力氣漸漸消散,四肢百骸竟似沒有了絲毫知覺,回想起數日來自己和父親爭執之事,頭腦卻是清晰無比,心中已然明了自己已然是油盡燈枯,到了回光返照之際。
一個容貌俊秀的少年淚雨滂沱的伏到在床前,正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回想這數日來父親和自己所說的言語,朱標心下也是左右為難,不知在此生離死別之際應該告訴兒子他日是該當做一個仁慈寬厚的皇帝,還是該當如他的爺爺教導自己一般,做一個無情帝王。手撫朱允炆的發髻,耳邊傳來兒子的哀哀哭泣,胸臆之中父子親情衝激來去,竟是欲語還休,不知從何說起。
朱允炆眼見一側伏到於地的太醫歎息之餘微微搖頭,心知父親已然支撐不久,麵露堅毅之色的對父親言道:“允熥諸弟年幼,孩兒身為兄長,自當善加照拂。”
原來朱標本有五個兒子,長子朱雄英九歲時夭折,二子朱允炆目下在兄弟之中已然居長。此時聽得朱允炆在此生離死別之際,並無一言一詞提及皇位,說的卻是兄弟之情,彌留之際的朱標不禁大是欣慰,他身為儲君在父親和江山社稷的重壓之下早已不堪重負,身心疲憊,隻覺眼前漸漸黑暗,心中卻甚是喜慰,腦海之中轉過的最後念頭卻是,自己的兒子畢竟看重親情,還勝過了皇位。
洪武皇帝朱元璋疾步來到東宮,跨進朱標房間的那一刻,耳邊卻傳來一片夾雜著孫子朱允炆哭喊的啼哭,身形不禁一晃,勉力邁步向前,來到朱標床前,眼望已然永遠闔上雙目,離開人世的兒子,饒是氣度沉穩也不禁心中巨震,伸出顫抖的右手來到朱標鼻端,內心之中竟是頭一次抱起了僥幸之心,希望兒子並未氣絕身亡,尚有一線生機。
觸手之際,隻覺得朱標氣息全無。朱元璋眼見自己苦心孤詣,一心栽培下作為他日大明王朝未來皇帝的長子朱標已然撒手人寰,和自己天人相隔,眼前不禁一黑,身形連晃數下後竟是險些摔倒,幸得朱允炆連忙站起身來扶持之下,這才勉力穩住身形。此時此刻的他頭腦之中竟是一片空白,對身側太子妃,朱允炆兄弟一幹人的嘶聲嚎哭全無所覺,木然轉過身來朝外走去。
跪伏於地的禦書房總管薛京小心翼翼的想要上前攙扶。
悲痛,憤怒,後悔諸般情緒紛亂襲來,朱元璋怒喝一聲後將薛京重重推開,獨自走進了風雨之中,茫然朝前行去。
一眾宮女宦官眼見皇帝陛下當此大變之下神態頗有些失常,個個駭得麵無人色,匍匐於地,大氣也不敢透一聲。
雨點隨風而來,撞擊在朱元璋滿是皺紋的麵容之上,混合著淚水泊泊而下。
東宮之外,薛京跪伏於地,遙望孑然一身,在風雨中漸行漸遠的背影全然不似平日裏氣度沉穩的九五之尊,反倒多了些許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蒼老佝僂之態,不禁長長歎息一聲,暗自忖道:陛下畢竟春秋日盛,已然老了。
第二日清晨時分,寧王府後花園之中,練劍已畢的朱權正自還劍入鞘,尋思著今日便向朱元璋,朱標辭行,明日啟程回返大寧,耳中聽得背後一陣急驟的腳步之聲,霍然轉過身來之際,卻見馬三保麵露驚惶之色的匆匆趕來,不禁愕然。
馬三保伸衣袖擦拭額角汗珠,低聲說道:“宮中來人傳旨,說是太子殿下仙去。”原來適才禦書房總管薛京親來宣讀旨意,念及昔日寧王朱權對自己甚是和善,便即先行對馬三保透露一二。
朱權陡然聞得朱標英年早逝,不禁一呆,腦海中驀然回想起昔日便是在這個院落之中,這個身在皇家,卻是心胸寬厚,顧念親情,最不像一國儲君的太子前來王府探望自己,三尺長劍不知不覺間脫手落下,隨著馬三保朝前廳走去。
身為一國儲君的太子朱標逝世,在文武百官之間自然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好在一切規製禮儀自有禮部尚書,侍郎等人操持,倒還井井有條。隻是洪武皇帝陛下已然十數日不曾臨朝,便是寧王以及六部尚書前往探病,也盡被錦衣衛擋於宮門之外,難免使得百官驚疑不定,眾說紛紜。
朱允炆眼見父親醒來,不禁麵露喜色,忙不迭的一麵吩咐宦官白徵端來溫熱的米粥,一麵攙扶著朱標緩緩坐起。
朱標在兒子服侍下喝得半碗稀粥,腦中逐漸清醒起來,遙望窗外一片夜色,回想自己這數日來時昏時醒,也不知曉已然在病床上躺了多久,會試舞弊之事不知父親如何處斷,心中不禁甚是憂慮,緩緩問道:“會試舞弊之案,不知父皇如何裁決?”眼見朱允炆端著粥碗的手臂情不自禁的一顫,心中不由自主的一沉。
朱允炆自然知曉今日早朝時發生了什麽,念及父親病重體弱,若是知曉真相隻怕於病體更是不利,便即柔聲言道:“父親養病要緊,一切朝務皇爺爺自有處斷。”
朱標眼見兒子神情,心中也不由自主的一軟,不願再勉強於他,微微頷首後麵露微笑的說道:“為父自己的身體自己知曉,你且回去安歇。”
朱允炆數日來守候父親病榻之側,此時眼見父親氣色比之昨日稍好,心中略安,念及太醫所說父親需要靜養之言,便即回轉自己臥房安歇。
待得兒子腳步聲消失無蹤,朱標當即吩咐守候在外的白徵來到身側,伺候自己更衣,前往禦書房覲見自己的父皇朱元璋。
白徵本待勸解,但眼見這位平日裏甚是溫和的太子殿下一臉堅毅之色,竟是不敢出聲,隻得遵命照辦,服侍朱標穿戴整齊後,喚過兩個東宮小宦官以軟轎抬著朱標,在自己的引領下步出東宮,前往禦書房。
禦書房中翻閱奏折的朱元璋聽聞兒子朱標在外求見,心中念及他數日前的倔強舉動,尚是餘怒未息,轉念之間卻又甚是掛懷其病情,略微一怔下還是吩咐禦書房總管將其召喚入內。
眼見薛京退出房外,隻得自己父子二人相處,朱標躬身言道:“不知今科會試之事,父皇如何決斷之?”
“劉三吾,紀善,白信以及一眾重新閱卷官員辜負朕之信任,已然罷官去職,流放邊地。今科會試五十一名貢士已然由朕欽點。”朱元璋眼見兒子氣色雖則比之數日前稍好,但念及其病體虛弱,還是有意無意的略去了張信的名字。
朱標聞言不禁變色,邁步來到書桌之旁沉聲說道:“兒臣敢請父皇念及劉三吾年老體弱,受不得千裏奔波,將其罷官去職,貶為庶民即可。”
朱元璋聞言不悅,站起身來拂袖言道:“罪名既定,豈可輕饒?君無戲言,豈有朝令夕改?”略微一頓後又即接道:“為父念及劉三吾於江山社稷有功且年老體衰,饒其一死已是網開一麵。”
朱標聽得父親如此一說,默然片刻後忍不住說道:“風燭殘年,千裏風霜受苦,反倒不如一刀殺之,也免得受那無窮折磨。”
朱元璋畢竟登基已然二十餘年,方才那般說來已屬難能可貴,此時聽得這個性子素來溫和的兒子如此賭氣言語,忍不住怒道:“科舉取士事涉我大明氣運,若不嚴懲何以服眾?世上之事豈有麵麵俱到之時?“
朱標心知這所謂的科考會試舞弊之案,不過是自己父親一手炮製的冤案,忍不住淡淡說道:“這等年近八十,素有清名的士林領袖為了什麽徇私舞弊?行將就木的開國之臣又如何會謀逆作亂?世上隻怕難得幾人相信。”
朱元璋聽得兒子言辭之間那“行將就木的開國功臣謀逆作亂”隱然說的便是昔日涉及胡惟庸一案,被自己下旨滿門抄斬的韓國公李善長,臉色不禁更是陰沉了下來,半晌之後才即冷冷說道:“荊棘之杖若無為父削除其刺,你僅憑婦人之仁便能握於掌中麽?”他眼見兒子強項,卻還是按捺住了心底怒氣,這般肺腑之言也隻有父子二人獨處之時才能說得出口來。
朱標回想自父親自登基以來殺戮過重,自己的老師宋濂也是死於流放邊荒的千裏旅途,翰林院學士劉三吾竟又給父親冤枉到如此地步,默然片刻後緩緩說道:“以兒臣看來,堯舜之君,方可有堯舜之臣民。”他性子寬厚加之自幼深受其師宋濂熏陶,自懂事起對於父親對開國功臣痛下辣手,設置錦衣衛之舉甚為不滿,隻是處在身為開國之君的父親積威之下,不得不強自壓抑。今日病體虛弱之時,情緒激動之下,膽子倒是大將起來。劉三吾,紀善,白信等人的冤案猶如一個宣泄的口子,釋放出了他對於父親冷酷手段的不滿之情,言語一出口,心中雖是甚為懊悔,卻也來不及了。
“放肆。”朱元璋聞言一怔下醒悟過來兒子此言說的雖是上古賢君,卻隱然指責自己手段過於冷酷,可比夏桀,商紂。心下頓時怒不可遏,不可抑製,怒喝之際順手抄起書桌上的茶杯重重擲去。要知他自登基以來,雖也被一些直諫之臣當麵頂撞,卻還從無人等敢如此冷嘲熱諷自己,雖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沉穩,今日眼見這個素來恭順,被自己立為儲君的兒子竟敢如此放肆無禮,還是終於忍不住雷霆一怒。
隻聽得“乒乓”一記脆響,茶杯在朱標身擊在朱標身前堅硬的桌角之上,頓時四分五裂,碎瓷紛飛下茶水四濺開來。
朱標雖則對自己的父親一手炮製冤案,辣手無情下將劉三吾,張信等一幹耿介之士弄得沉冤難雪,今日憤懣不平下忍不住出言譏刺父親,但在這個身為開國之君的父親積威之下自幼而長,此時眼見父親一副怒發衝冠之態,內心之中難免大是驚懼,不由自主的跪倒在地。麵上陣青陣白,隻覺氣積於胸,極是難受。
片刻之後,眼見薛京將麵色甚是難看的兒子朱標攙扶著走出書房,朱元璋不禁長長歎息一聲,回想昔日自己稱吳王之時,為穩定軍心,早早的便將這個性格溫和的長子立為世子,豈料今日竟是這般的忤逆自己。時至今日,自己也不後悔當年將其立為世子,卻甚是後悔昔年沒有將這個兒子時時帶在身邊,征戰沙場,隻是讓他跟隨宋濂讀書。若是他自幼隨軍征戰,見慣刀光劍影,屍山血海,便不會迂腐到自以為僅憑婦人之仁,就可以君臨天下。
朱標方才一時激憤下出言譏刺父親,心中甚是懊悔,被朱元璋怒不可遏之態一驚下,不知不覺間已是渾身冷汗,待得被薛京攙扶上轎後便即昏睡過去,直到回到東宮被手忙腳亂的白徵等人抬進臥房,這才悠悠醒轉,伸手抓住白徵衣袖輕聲說道:“今夜我去見父皇之事,萬萬不可說與允炆知曉。”
白徵眼見太子殿下眼中那股不可違拗的神色,隻得俯首從命,手忙腳亂的前去召喚禦醫前來診治。
斜雨飛揚,紫禁城再一次籠罩在夜色之中。
朱元璋聽得一陣急驟的腳步聲響來到書房之外,正自皺起眉頭,卻見一個人影跌跌撞撞的步入書房,來到麵前,正是薛京。
薛京戰戰兢兢的言道:“啟奏皇上,方才,方才白徵那奴才前來,前來報信,說是太子殿下他……”回想方才白徵的言語情狀,禁不住膽戰心驚,手足亂顫,一時之間竟是說不清楚。
朱元璋眼見薛京手足無措之態,本待發作,此時聽得薛京言及兒子朱標,不禁霍然站起身來,一言不發的朝外走去。
薛京眼見皇帝陛下疾步出外,連忙爬起身來,追出殿外吩咐已然驚得目瞪口呆的一眾宦官宮女拿著黃羅傘,朝已然步入風雨之中的朱元璋追去。
於此同時,東宮之中,朱標躺在床上,隻覺渾身的力氣漸漸消散,四肢百骸竟似沒有了絲毫知覺,回想起數日來自己和父親爭執之事,頭腦卻是清晰無比,心中已然明了自己已然是油盡燈枯,到了回光返照之際。
一個容貌俊秀的少年淚雨滂沱的伏到在床前,正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回想這數日來父親和自己所說的言語,朱標心下也是左右為難,不知在此生離死別之際應該告訴兒子他日是該當做一個仁慈寬厚的皇帝,還是該當如他的爺爺教導自己一般,做一個無情帝王。手撫朱允炆的發髻,耳邊傳來兒子的哀哀哭泣,胸臆之中父子親情衝激來去,竟是欲語還休,不知從何說起。
朱允炆眼見一側伏到於地的太醫歎息之餘微微搖頭,心知父親已然支撐不久,麵露堅毅之色的對父親言道:“允熥諸弟年幼,孩兒身為兄長,自當善加照拂。”
原來朱標本有五個兒子,長子朱雄英九歲時夭折,二子朱允炆目下在兄弟之中已然居長。此時聽得朱允炆在此生離死別之際,並無一言一詞提及皇位,說的卻是兄弟之情,彌留之際的朱標不禁大是欣慰,他身為儲君在父親和江山社稷的重壓之下早已不堪重負,身心疲憊,隻覺眼前漸漸黑暗,心中卻甚是喜慰,腦海之中轉過的最後念頭卻是,自己的兒子畢竟看重親情,還勝過了皇位。
洪武皇帝朱元璋疾步來到東宮,跨進朱標房間的那一刻,耳邊卻傳來一片夾雜著孫子朱允炆哭喊的啼哭,身形不禁一晃,勉力邁步向前,來到朱標床前,眼望已然永遠闔上雙目,離開人世的兒子,饒是氣度沉穩也不禁心中巨震,伸出顫抖的右手來到朱標鼻端,內心之中竟是頭一次抱起了僥幸之心,希望兒子並未氣絕身亡,尚有一線生機。
觸手之際,隻覺得朱標氣息全無。朱元璋眼見自己苦心孤詣,一心栽培下作為他日大明王朝未來皇帝的長子朱標已然撒手人寰,和自己天人相隔,眼前不禁一黑,身形連晃數下後竟是險些摔倒,幸得朱允炆連忙站起身來扶持之下,這才勉力穩住身形。此時此刻的他頭腦之中竟是一片空白,對身側太子妃,朱允炆兄弟一幹人的嘶聲嚎哭全無所覺,木然轉過身來朝外走去。
跪伏於地的禦書房總管薛京小心翼翼的想要上前攙扶。
悲痛,憤怒,後悔諸般情緒紛亂襲來,朱元璋怒喝一聲後將薛京重重推開,獨自走進了風雨之中,茫然朝前行去。
一眾宮女宦官眼見皇帝陛下當此大變之下神態頗有些失常,個個駭得麵無人色,匍匐於地,大氣也不敢透一聲。
雨點隨風而來,撞擊在朱元璋滿是皺紋的麵容之上,混合著淚水泊泊而下。
東宮之外,薛京跪伏於地,遙望孑然一身,在風雨中漸行漸遠的背影全然不似平日裏氣度沉穩的九五之尊,反倒多了些許白發人送黑發人的蒼老佝僂之態,不禁長長歎息一聲,暗自忖道:陛下畢竟春秋日盛,已然老了。
第二日清晨時分,寧王府後花園之中,練劍已畢的朱權正自還劍入鞘,尋思著今日便向朱元璋,朱標辭行,明日啟程回返大寧,耳中聽得背後一陣急驟的腳步之聲,霍然轉過身來之際,卻見馬三保麵露驚惶之色的匆匆趕來,不禁愕然。
馬三保伸衣袖擦拭額角汗珠,低聲說道:“宮中來人傳旨,說是太子殿下仙去。”原來適才禦書房總管薛京親來宣讀旨意,念及昔日寧王朱權對自己甚是和善,便即先行對馬三保透露一二。
朱權陡然聞得朱標英年早逝,不禁一呆,腦海中驀然回想起昔日便是在這個院落之中,這個身在皇家,卻是心胸寬厚,顧念親情,最不像一國儲君的太子前來王府探望自己,三尺長劍不知不覺間脫手落下,隨著馬三保朝前廳走去。
身為一國儲君的太子朱標逝世,在文武百官之間自然引起了不小的波瀾,好在一切規製禮儀自有禮部尚書,侍郎等人操持,倒還井井有條。隻是洪武皇帝陛下已然十數日不曾臨朝,便是寧王以及六部尚書前往探病,也盡被錦衣衛擋於宮門之外,難免使得百官驚疑不定,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