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泰聞言腦海中不禁回想起耿炳文給自己的書信中,曾舉薦都指揮盛庸為將,斟酌再三下終究沒有開口。他乃是生性穩重之人,盛庸其人雖則頗有見識,無奈其資曆威望遠遠不夠,目下朝廷中雖則缺乏昔日宋國公,穎國公一般帥才,若論資曆威望勝於盛庸者還是不乏其人。加之耿炳文出師落敗,使得自己在由誰接替其職一事上不好開口。
黃子澄沉吟良久後突然輕聲說道:“曹國公李景隆乃李文忠將軍之子,素聞其熟讀兵書,且昔日和朱棣頗為熟識,微臣以為由他率軍平叛,當能收知己知彼之效。”
“此言大謬,李文忠將軍雖則身經百戰,但其子李景隆實在不堪造就,從無率軍征戰經驗,豈能對付得了奸狡似狐的朱棣?若由其領兵北征,無異於重蹈長平之役由趙括代廉頗的大禍。”齊泰和黃子澄雖則私交甚好,此時卻也不禁給好友天馬行空般的思路駭了一跳,忍不住直斥其非。轉頭對建文皇帝朱允炆言道:“微臣大膽,舉薦武定侯郭英率軍平叛,剿滅反賊朱棣。”自他升任兵部尚書之後,曹國公李景隆因率軍捉拿朱棣胞弟,周王朱橚之事,頗得皇帝陛下賞識,被提拔為兵部侍郎,成為了他的下屬,故此他對於此人可謂知之甚深,此時忍不住極力反對。
隻因長興候耿炳文首戰大敗,朱允炆心中對於齊泰的怒意雖則已然消去數分,但內心之中對於他所舉薦之人難免缺了信心,左右為難之際回想起目下身為兵部侍郎的李景隆在昔日皇爺爺在世之時,已然奉旨在外練兵,自己繼承大統後削藩的第一刀也是由其率軍捉拿周王朱橚,心中暗自打定了主意忖道:此次便由朕乾罡獨斷,調集大軍北征,一舉掃滅反賊朱棣。
第二日清晨,奉天殿之上,建文皇帝陛下朱允炆不顧一眾文武反對,讓宦官宣旨,著曹國公李景隆即日北上,接替目下駐守真定城的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統領五十萬軍馬,務求掃穴犁庭,剿滅盤踞北地的朱棣等一眾反賊。
李景隆無可奈何之下隻得跪倒接旨,雙手接過黃綾聖旨之時,禁不住雙臂微顫,自內心中感到了泰山壓頂般的無形壓力。要知當年便是洪武先皇麾下名將無數,縱使如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自己的父親也未曾有統領五十萬大軍出征之事。穎國公傅有德平定雲貴之時不過三十萬軍馬,宋國公馮勝遠征遼東,在金山之役中迫降納哈楚,也不過二十萬人馬。自己今日卻要統領五十萬朝廷大軍去對付朱棣,此情此景換做任意一人怕也是心中惶恐難安。
思忖方才皇帝陛下旨意中所說,要自己即日北上平叛,李景隆略一思忖下壯著膽子奏道:“微臣得蒙聖恩,豈敢不效死戮力,掃平叛逆。但有一不情之請,還望陛下恩準。”
“隻要愛卿能不負朕之所望,剿滅反賊,無有不允。”身穿五爪金龍袍,端坐高處的建文皇帝朱允炆聞言,以為李景隆憂慮大軍所需糧草器械之事,當即滿口應承。
李景隆自幼跟隨其父李文忠,加之昔日也曾跟隨馮勝遠征遼東納哈楚元軍,雖無將帥之才,卻有自己的一番見識,努力穩定了一下心神後說道:“目下已然是九月時分,五十萬大軍糧草,兵器籌集尚需時日,若待眾軍攻至北平,天氣怕是已然大為轉冷。微臣所領大軍多為南方士卒將校,不如反賊朱棣手下軍馬久居北方苦寒之地,恐占不得天時。加之朱棣此賊就藩北平日久,地利遠較我等熟悉。以微臣所見,不如今年籌集糧草,明年開春之際王師再行北上平叛,當能一舉剿滅一眾反賊。”
自從獲悉朱棣殺官造反之後,朱允炆內心之中早對其恨之入骨,恨不能有人能統帥王師掃穴犁庭,將朱棣的腦袋瓜子砍將下來。此時他聞得李景隆當著滿朝文武對於平叛之事頗有搪塞之意,忍不住緩步而來,走到跪伏於地的李景隆身前,麵夾寒霜的問道:“聽聞曹國公昔日和和朱棣,朱權私交甚厚,莫非今日是礙於往昔情麵,不肯為國討賊麽?”目下一眾藩王中雖則隻有朱棣一人作亂,但那就藩大寧的寧王朱權裝病抗旨,不肯返回京師應天,不臣謀逆之舉猶如司馬昭之心,可謂昭然若揭,故此朱權目下雖未公然造反,然則在建文皇帝朱允炆心中,和朱棣也不過一丘之貉而已。
李景隆得皇帝陛下這般不怒自威的言語,心中不禁大驚,額頭微微有冷汗沁出。回想昔日自己雖則是迫於無奈下奉旨前往開封拿下周王朱橚,燕王朱棣對於自己胞弟無端獲罪,被貶為庶人隻怕早恨不能將自己挫骨揚灰,若是再因進軍之事見疑於皇帝陛下,豈不自尋死路?思慮及此,隻得勉為其難沉聲接旨道:“微臣謹遵陛下旨意,即日前往真定統領王師北上,誓要將一眾大逆不道的賊子掃滅。”
兵部尚書齊泰聞得李景隆適才言中所指,若是朝廷大軍倉促北上平叛,則天時,地利皆在燕軍之言,心中不禁沉甸甸難以言表,暗自忖道:天時,地利皆在反賊朱棣之手,朝廷大軍僅憑遠勝對方的軍力,就能占據人和的優勢麽?平叛大軍主帥李景隆尚未北上之時,這位兵部尚書的內心之中已是悄然蒙上了一層陰影。
十月,鄚州城外的燕軍大營帥帳之中,身穿蟒袍的朱棣回想數路斥候所報,朝廷大軍兵分數路,馳援真定,河間。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之職,為征虜大將軍,統領各路軍馬共計五十萬,不日便要前來征討自己,饒是他慣經戰陣,念及自己目下手中不到十五萬兵馬,麵對三倍於己的敵軍,內心之中還是感到了無形的巨大壓力。
身穿黑色僧袍的道衍端起茶杯來淺酌兩口,蒼老的麵容之上不禁莞爾道:“當今皇帝陛下倒是好大氣魄,五十萬大軍洶洶而來,古人雲投鞭斷江之師,怕也不過如是。”
朱棣眼見當此凶險局勢,自己的老師兀自這般好整以暇,沒好氣的道:“若是本王兵敗,隻怕附逆首惡便非老師莫屬。”
道衍聞言以右手食指指了指自己鋥亮的頭顱,微笑道:“老衲乃一出家之人,別無牽掛,唯有項上光頭一顆而已。”
饒是這般泰山壓頂般的局勢,朱棣聞聽此言後也忍不住噗嗤一笑,心中壓力不由一輕,腦中對於敵我各自優劣之勢更見分明,陡然間明白了道衍此時故作好整以暇的姿態實乃用心良苦,思慮片刻後便即沉聲說道:“李景隆所部軍力過於浩大,本王目下軍馬難免捉襟見肘,若是處處守,反倒是處處守不住,不如暫且退軍,待得天寒地凍之時,再與李九江決戰於北平城下。
道衍聞言心中不禁頗感安慰,他智謀深沉,飽經世故,如何看不出朱棣麵對李景隆所率五十萬大軍,內心中的不安?如何去打仗,無須自己去對燕王殿下指手畫腳,但假若身為大軍命脈所在的統帥之人麵對氣勢洶洶而來的敵人,決策之時失了方寸,那才是最為凶險之事。微笑言道:“遙想當年洪武先皇陛下,在鄱陽湖一戰打得漢王陳友諒兵敗身死,開創大明萬裏江山基業。以老衲愚見,今日之皇帝陛下也罷,李景隆也罷,還遠遠不能和陳友諒相提並論。”
朱棣微微頷首,聞聽道衍言及自己父皇鄱陽湖一戰的壯舉,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豪氣幹雲,方才心中的那一絲惶恐與不安不知不覺中早已煙消雲散,不知所蹤。
道衍眼見朱棣麵上神情,心中不禁暗自歎道:無怪乎昔日洪武陛下在懿文太子早逝後曾想到以燕王為儲君,執掌萬裏江山,試問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尤能舉重若輕者,當世能有幾人?
寬大的帥帳之中,端立著十餘位甲胄在身,滿麵肅然的燕軍將領。張玉,朱能,邱福等眾人回想日間得到的消息,朝廷平叛大軍五十萬兵分數路,逐漸在真定,河間集結,不日便要鋪天蓋地而來,饒是眾人皆為久經沙場的驍勇悍將,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悄然湧起一股人人自危的壓迫感。五十萬大軍之眾,那是大明朝自立國以來,任何名將出征也未曾有過之事。
端坐帥案之後的朱棣眼見牛油巨燭照耀下眾將一片默然下各個麵上陰晴難定之色,心中已是了然,口中突然哈哈大笑,打破了帥帳之中那使人心中鬱鬱不歡的沉靜。
燕軍之中若論最為驍勇善戰之人,非張玉莫屬。眼見朱棣麵露笑意,他當即抱拳躬身問道:“殿下何故發笑。”
“大軍統帥乃一眾將校士卒性命所係,朝廷大軍雖擁眾五十萬而來,可惜黃子澄,齊泰等人有眼無珠,偏偏派了曹國公李景隆這麽一個荷花大少前來領兵。本王豈能不笑?若是昔日的藍玉領軍二十萬而來,本王尚還懼他三分,李九江此人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本王又何懼之有?”朱棣的目光一麵掃視眾將,一麵揮了揮手示意眾將坐下說話,麵上流露三分譏誚之色的笑道。
張玉,朱能二人跟隨朱棣日久,昔日在宋國公馮勝率軍征討納哈楚之時,早已識得曹國公李景隆其人,此時聞得朱棣這般避重就輕的言語,想起朝廷居然將五十萬大軍交予這個紈絝子弟之手,簡直是形同兒戲,心中不禁如釋重負,坐下身來。
朱棣沉聲說道:“敵眾我寡,若是我軍處處守禦,軍力分散下易為敵各個擊破,反倒是正中敵軍下懷。故此本王決意率軍北返,待天寒地凍之時,再與李九江小兒決戰於北平城下。”
眾將麵麵相覷之下盡皆頷首。原來自朱棣造反以來,燕軍雖則連連獲勝,無奈並未奪得一處大城,即便是如今掌握在手的鄚州也絕難抵禦朝廷大軍的圍困強攻,與其分散兵力給敵軍各個擊破,不如回返北平附近,利用逐漸寒冷的天氣與地利決戰,方為上策。眾將久住北方,自然知曉待到隆冬之際,北方的嚴寒會給朝廷大軍這些久居南方溫暖之地,耐不得酷寒天氣的將校士卒士氣以沉重打擊。思慮及此,眾人紛紛站起身來應諾。
朱棣眼見眾將並無異議,微笑說道:“數十萬大軍集結北上,非旬日可以完畢。鬆亭關守將已然率軍歸順本王,在李九江兵臨城下之前,本王須得前往大寧一行,讓朱權這小子無法再行坐山觀虎鬥,跟隨本王奉天靖難。”
朱能在一眾將領中乃生性較為沉穩之人,聽聞朱棣言語後不禁皺眉問道:“自殿下率軍而起以來,寧王雖則裝病抗旨,不肯返歸京師,然則其表麵上仍恭順朝廷,殿下前往大寧恐不甚穩妥。”原來朱棣在朝中另有耳目,朱權裝病抗旨,不肯返回京師麵君之事已然為燕軍眾將所知曉。
朱棣沉聲說道:“待到大寧之時,本王再行見機行事,非要讓朱權這小子率軍跟隨本王不可,若是他日和朝廷大軍決戰之時,朱權這小子突然率軍入關發難,本王豈非腹背受敵?”口裏這樣說,心中卻是暗暗歎息忖道:敵眾我寡下我軍兵力已然頗顯捉襟見肘,朱權那小子手下也有數萬軍馬,若是他乖乖就範,跟隨本王奉天靖難則罷,如若不然用強也是在所難免。想到這裏,轉頭對張玉說道:“明日本王領兩千燕山護衛騎兵前往大寧,相機行事。你統領各部軍馬將一應糧草軍械押運回北平,若是李景隆率軍來攻,隻宜憑城堅守,不可輕易出戰,給敵軍以可乘之機。”
張玉躬身領命之際皺眉勸道:“寧王手下足有數萬兵馬,殿下隻帶兩千護衛前往,豈非過於犯險?”
黃子澄沉吟良久後突然輕聲說道:“曹國公李景隆乃李文忠將軍之子,素聞其熟讀兵書,且昔日和朱棣頗為熟識,微臣以為由他率軍平叛,當能收知己知彼之效。”
“此言大謬,李文忠將軍雖則身經百戰,但其子李景隆實在不堪造就,從無率軍征戰經驗,豈能對付得了奸狡似狐的朱棣?若由其領兵北征,無異於重蹈長平之役由趙括代廉頗的大禍。”齊泰和黃子澄雖則私交甚好,此時卻也不禁給好友天馬行空般的思路駭了一跳,忍不住直斥其非。轉頭對建文皇帝朱允炆言道:“微臣大膽,舉薦武定侯郭英率軍平叛,剿滅反賊朱棣。”自他升任兵部尚書之後,曹國公李景隆因率軍捉拿朱棣胞弟,周王朱橚之事,頗得皇帝陛下賞識,被提拔為兵部侍郎,成為了他的下屬,故此他對於此人可謂知之甚深,此時忍不住極力反對。
隻因長興候耿炳文首戰大敗,朱允炆心中對於齊泰的怒意雖則已然消去數分,但內心之中對於他所舉薦之人難免缺了信心,左右為難之際回想起目下身為兵部侍郎的李景隆在昔日皇爺爺在世之時,已然奉旨在外練兵,自己繼承大統後削藩的第一刀也是由其率軍捉拿周王朱橚,心中暗自打定了主意忖道:此次便由朕乾罡獨斷,調集大軍北征,一舉掃滅反賊朱棣。
第二日清晨,奉天殿之上,建文皇帝陛下朱允炆不顧一眾文武反對,讓宦官宣旨,著曹國公李景隆即日北上,接替目下駐守真定城的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統領五十萬軍馬,務求掃穴犁庭,剿滅盤踞北地的朱棣等一眾反賊。
李景隆無可奈何之下隻得跪倒接旨,雙手接過黃綾聖旨之時,禁不住雙臂微顫,自內心中感到了泰山壓頂般的無形壓力。要知當年便是洪武先皇麾下名將無數,縱使如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自己的父親也未曾有統領五十萬大軍出征之事。穎國公傅有德平定雲貴之時不過三十萬軍馬,宋國公馮勝遠征遼東,在金山之役中迫降納哈楚,也不過二十萬人馬。自己今日卻要統領五十萬朝廷大軍去對付朱棣,此情此景換做任意一人怕也是心中惶恐難安。
思忖方才皇帝陛下旨意中所說,要自己即日北上平叛,李景隆略一思忖下壯著膽子奏道:“微臣得蒙聖恩,豈敢不效死戮力,掃平叛逆。但有一不情之請,還望陛下恩準。”
“隻要愛卿能不負朕之所望,剿滅反賊,無有不允。”身穿五爪金龍袍,端坐高處的建文皇帝朱允炆聞言,以為李景隆憂慮大軍所需糧草器械之事,當即滿口應承。
李景隆自幼跟隨其父李文忠,加之昔日也曾跟隨馮勝遠征遼東納哈楚元軍,雖無將帥之才,卻有自己的一番見識,努力穩定了一下心神後說道:“目下已然是九月時分,五十萬大軍糧草,兵器籌集尚需時日,若待眾軍攻至北平,天氣怕是已然大為轉冷。微臣所領大軍多為南方士卒將校,不如反賊朱棣手下軍馬久居北方苦寒之地,恐占不得天時。加之朱棣此賊就藩北平日久,地利遠較我等熟悉。以微臣所見,不如今年籌集糧草,明年開春之際王師再行北上平叛,當能一舉剿滅一眾反賊。”
自從獲悉朱棣殺官造反之後,朱允炆內心之中早對其恨之入骨,恨不能有人能統帥王師掃穴犁庭,將朱棣的腦袋瓜子砍將下來。此時他聞得李景隆當著滿朝文武對於平叛之事頗有搪塞之意,忍不住緩步而來,走到跪伏於地的李景隆身前,麵夾寒霜的問道:“聽聞曹國公昔日和和朱棣,朱權私交甚厚,莫非今日是礙於往昔情麵,不肯為國討賊麽?”目下一眾藩王中雖則隻有朱棣一人作亂,但那就藩大寧的寧王朱權裝病抗旨,不肯返回京師應天,不臣謀逆之舉猶如司馬昭之心,可謂昭然若揭,故此朱權目下雖未公然造反,然則在建文皇帝朱允炆心中,和朱棣也不過一丘之貉而已。
李景隆得皇帝陛下這般不怒自威的言語,心中不禁大驚,額頭微微有冷汗沁出。回想昔日自己雖則是迫於無奈下奉旨前往開封拿下周王朱橚,燕王朱棣對於自己胞弟無端獲罪,被貶為庶人隻怕早恨不能將自己挫骨揚灰,若是再因進軍之事見疑於皇帝陛下,豈不自尋死路?思慮及此,隻得勉為其難沉聲接旨道:“微臣謹遵陛下旨意,即日前往真定統領王師北上,誓要將一眾大逆不道的賊子掃滅。”
兵部尚書齊泰聞得李景隆適才言中所指,若是朝廷大軍倉促北上平叛,則天時,地利皆在燕軍之言,心中不禁沉甸甸難以言表,暗自忖道:天時,地利皆在反賊朱棣之手,朝廷大軍僅憑遠勝對方的軍力,就能占據人和的優勢麽?平叛大軍主帥李景隆尚未北上之時,這位兵部尚書的內心之中已是悄然蒙上了一層陰影。
十月,鄚州城外的燕軍大營帥帳之中,身穿蟒袍的朱棣回想數路斥候所報,朝廷大軍兵分數路,馳援真定,河間。曹國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之職,為征虜大將軍,統領各路軍馬共計五十萬,不日便要前來征討自己,饒是他慣經戰陣,念及自己目下手中不到十五萬兵馬,麵對三倍於己的敵軍,內心之中還是感到了無形的巨大壓力。
身穿黑色僧袍的道衍端起茶杯來淺酌兩口,蒼老的麵容之上不禁莞爾道:“當今皇帝陛下倒是好大氣魄,五十萬大軍洶洶而來,古人雲投鞭斷江之師,怕也不過如是。”
朱棣眼見當此凶險局勢,自己的老師兀自這般好整以暇,沒好氣的道:“若是本王兵敗,隻怕附逆首惡便非老師莫屬。”
道衍聞言以右手食指指了指自己鋥亮的頭顱,微笑道:“老衲乃一出家之人,別無牽掛,唯有項上光頭一顆而已。”
饒是這般泰山壓頂般的局勢,朱棣聞聽此言後也忍不住噗嗤一笑,心中壓力不由一輕,腦中對於敵我各自優劣之勢更見分明,陡然間明白了道衍此時故作好整以暇的姿態實乃用心良苦,思慮片刻後便即沉聲說道:“李景隆所部軍力過於浩大,本王目下軍馬難免捉襟見肘,若是處處守,反倒是處處守不住,不如暫且退軍,待得天寒地凍之時,再與李九江決戰於北平城下。
道衍聞言心中不禁頗感安慰,他智謀深沉,飽經世故,如何看不出朱棣麵對李景隆所率五十萬大軍,內心中的不安?如何去打仗,無須自己去對燕王殿下指手畫腳,但假若身為大軍命脈所在的統帥之人麵對氣勢洶洶而來的敵人,決策之時失了方寸,那才是最為凶險之事。微笑言道:“遙想當年洪武先皇陛下,在鄱陽湖一戰打得漢王陳友諒兵敗身死,開創大明萬裏江山基業。以老衲愚見,今日之皇帝陛下也罷,李景隆也罷,還遠遠不能和陳友諒相提並論。”
朱棣微微頷首,聞聽道衍言及自己父皇鄱陽湖一戰的壯舉,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豪氣幹雲,方才心中的那一絲惶恐與不安不知不覺中早已煙消雲散,不知所蹤。
道衍眼見朱棣麵上神情,心中不禁暗自歎道:無怪乎昔日洪武陛下在懿文太子早逝後曾想到以燕王為儲君,執掌萬裏江山,試問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尤能舉重若輕者,當世能有幾人?
寬大的帥帳之中,端立著十餘位甲胄在身,滿麵肅然的燕軍將領。張玉,朱能,邱福等眾人回想日間得到的消息,朝廷平叛大軍五十萬兵分數路,逐漸在真定,河間集結,不日便要鋪天蓋地而來,饒是眾人皆為久經沙場的驍勇悍將,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悄然湧起一股人人自危的壓迫感。五十萬大軍之眾,那是大明朝自立國以來,任何名將出征也未曾有過之事。
端坐帥案之後的朱棣眼見牛油巨燭照耀下眾將一片默然下各個麵上陰晴難定之色,心中已是了然,口中突然哈哈大笑,打破了帥帳之中那使人心中鬱鬱不歡的沉靜。
燕軍之中若論最為驍勇善戰之人,非張玉莫屬。眼見朱棣麵露笑意,他當即抱拳躬身問道:“殿下何故發笑。”
“大軍統帥乃一眾將校士卒性命所係,朝廷大軍雖擁眾五十萬而來,可惜黃子澄,齊泰等人有眼無珠,偏偏派了曹國公李景隆這麽一個荷花大少前來領兵。本王豈能不笑?若是昔日的藍玉領軍二十萬而來,本王尚還懼他三分,李九江此人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本王又何懼之有?”朱棣的目光一麵掃視眾將,一麵揮了揮手示意眾將坐下說話,麵上流露三分譏誚之色的笑道。
張玉,朱能二人跟隨朱棣日久,昔日在宋國公馮勝率軍征討納哈楚之時,早已識得曹國公李景隆其人,此時聞得朱棣這般避重就輕的言語,想起朝廷居然將五十萬大軍交予這個紈絝子弟之手,簡直是形同兒戲,心中不禁如釋重負,坐下身來。
朱棣沉聲說道:“敵眾我寡,若是我軍處處守禦,軍力分散下易為敵各個擊破,反倒是正中敵軍下懷。故此本王決意率軍北返,待天寒地凍之時,再與李九江小兒決戰於北平城下。”
眾將麵麵相覷之下盡皆頷首。原來自朱棣造反以來,燕軍雖則連連獲勝,無奈並未奪得一處大城,即便是如今掌握在手的鄚州也絕難抵禦朝廷大軍的圍困強攻,與其分散兵力給敵軍各個擊破,不如回返北平附近,利用逐漸寒冷的天氣與地利決戰,方為上策。眾將久住北方,自然知曉待到隆冬之際,北方的嚴寒會給朝廷大軍這些久居南方溫暖之地,耐不得酷寒天氣的將校士卒士氣以沉重打擊。思慮及此,眾人紛紛站起身來應諾。
朱棣眼見眾將並無異議,微笑說道:“數十萬大軍集結北上,非旬日可以完畢。鬆亭關守將已然率軍歸順本王,在李九江兵臨城下之前,本王須得前往大寧一行,讓朱權這小子無法再行坐山觀虎鬥,跟隨本王奉天靖難。”
朱能在一眾將領中乃生性較為沉穩之人,聽聞朱棣言語後不禁皺眉問道:“自殿下率軍而起以來,寧王雖則裝病抗旨,不肯返歸京師,然則其表麵上仍恭順朝廷,殿下前往大寧恐不甚穩妥。”原來朱棣在朝中另有耳目,朱權裝病抗旨,不肯返回京師麵君之事已然為燕軍眾將所知曉。
朱棣沉聲說道:“待到大寧之時,本王再行見機行事,非要讓朱權這小子率軍跟隨本王不可,若是他日和朝廷大軍決戰之時,朱權這小子突然率軍入關發難,本王豈非腹背受敵?”口裏這樣說,心中卻是暗暗歎息忖道:敵眾我寡下我軍兵力已然頗顯捉襟見肘,朱權那小子手下也有數萬軍馬,若是他乖乖就範,跟隨本王奉天靖難則罷,如若不然用強也是在所難免。想到這裏,轉頭對張玉說道:“明日本王領兩千燕山護衛騎兵前往大寧,相機行事。你統領各部軍馬將一應糧草軍械押運回北平,若是李景隆率軍來攻,隻宜憑城堅守,不可輕易出戰,給敵軍以可乘之機。”
張玉躬身領命之際皺眉勸道:“寧王手下足有數萬兵馬,殿下隻帶兩千護衛前往,豈非過於犯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