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春殿位於位於甘露殿以東,乃是皇後寢宮,前方的正政殿是皇後接見朝廷命婦之所,皇後宴請女客的宴會一般也在立政殿進行。</p>
萬春殿、正政殿的南北進深和甘露殿、中華殿對稱,分毫不差,東西寬度卻隻有甘露殿、中華殿三分之一。</p>
正是夜色深重,萬春殿膳堂燈火輝煌,宮女、內侍在一旁垂首侍奉。</p>
桌子之上,放著各色菜肴。</p>
說來,楊廣雖然不像先帝那樣克勤克儉,但是於吃食上,也不太講究,一日三餐,不過八菜二湯,葷素搭配,瓜果蔬菜。</p>
雍容華貴的皇後蕭氏,坐在桌子旁邊的坐榻之上,蕭皇後今年三十九歲,容貌姝麗,歲月似乎也似乎對她格外溫柔,眉梢眼角不見絲毫皺紋,就連身姿也是窈窕曼妙,渾然看不出孕育過幾個孩子的模樣。</p>
她身著一襲淺黃宮裙,纖腰高束,將玲瓏曼妙的身姿映襯出來,修長白皙的脖頸下,鎖骨精致如玉,抹胸下是秀挺雙峰。</p>
蔥鬱烏發高高挽著婦人髻,別著一支金釵步搖,將一張國色天香、豔若桃芯的臉蛋兒映出,縱是不施粉黛,也難掩絕世芳姿,而眉梢眼角間,流溢出一股輕熟、嫵媚的風韻。</p>
舉手投足間,更是氣質典雅、端嫻。</p>
她此時手拿一遝手稿,津津有味、目不轉睛的讀著。</p>
蕭皇後從來就享受不到公主的榮耀,她從小就被父親蕭巋送人兩次,尤其是跟著家境貪寒的舅父之時,吃過不少苦,因此她雖然貴為梁國公主,可她與普通人家的孩子無異。不過先後養她的叔父、舅舅從來沒有疏於教育,使她小小年紀就學到精湛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算術、廚藝等雜藝也是無一不精,當她學會了這些,又以幫人抄書、賣藝的方式補貼家用。</p>
更厲害的是,她第二任養父、舅舅張軻體弱多病,可是家裏窮得差點揭不開鍋,根本就沒有錢給舅舅治病,於是她便照著舅舅收藏的醫書自學醫術,最後又學到十分精湛的醫術。時至今日,有些禦醫治不了、判斷不出的病,她隻要號過脈,便能判定是什麽病,然後精準的對症下藥。</p>
不過這些能力,這生活所迫,並不是她喜歡而去學的東西,嫁給楊廣以後,她也隻是本能的精益求精。</p>
她喜歡的是什麽?</p>
是記載稀奇古怪、奇聞逸事的逸書!</p>
用現代的話來說,蕭皇後就是一個小說迷;這些年以來,她把楊堅、楊廣收集到的‘逸書’都讀了個遍;有的,甚至讀了好幾回。</p>
她手中這遝手稿,是蕭穎送來的。妹妹知道她喜歡看逸書、閑書,便將楊集無聊之時寫的《三國演義》手稿夾在求教安胎的信函之中。</p>
書信和楊集的手稿傍晚剛到,蕭後想著離丈夫吃飯的時間還早,看完書信,便拿著手稿坐在膳堂之中看了起來。</p>
《三國演義》寫得半文不白,倒是和金剛奴那個不學有術的小家夥很匹配,然而用詞描寫頗有經傳史書之神韻,更重要的是與生僻晦澀、冷峭漠然的《三國誌》不同,它充滿了非常可讀的故事性。</p>
她是被開場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引入坑的,讀完之後,感歎一番,便問了問宮女、內侍,當他們都說離楊廣用膳時間還早,便接著讀了下去。</p>
這一看就入了迷,渾然忘了時間在悄悄飛逝。而宮女、內侍見她如此沉醉其中,根本就不敢出聲打擾她。</p>
於是,被蕭皇後忘記了的楊廣,便餓了肚子。</p>
蕭皇後一口氣讀下來,恍若看到金戈鐵馬、梟雄遍地、名將如雲、謀臣如雨的東漢末年。</p>
雖然手稿中的許多故事取材於民間故事、野史、人物傳記,有的甚至還是天馬行空的誇大其辭,但是以東漢末年為背景之後、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效果自然與單個故事不同了。尤其對史實材料的取舍,也意味著編排故事能力的不同。</p>
一路看到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p>
蕭皇後掩卷,美眸之中隱隱約約流露一抹了然之色,喃喃自語的說道:“亂漢者,竟是袁紹?”</p>
以蕭皇後的見識,自然看出袁紹給何進出的主意完全是用心險惡:畢竟僅僅隻是除掉十常侍而已,單憑何進這個大將軍所掌控的京兵,就可以輕鬆完成,根本用不著調邊兵入京,可袁紹卻出這種餿主意,這不就是故意搗亂嗎?</p>
再聯係到袁紹、袁術後來的不王而王,蕭皇後便知道袁紹這個主意是這袁家爭天下做鋪墊。</p>
“什麽?”問話的是楊廣,他知道愛妻喜讀逸書,一旦沉醉其中,便不可自拔。回來之後,便看到愛妻傻乎乎的沉醉於書中。</p>
不用問,楊廣就猜到她又看到什麽稀奇古怪的逸書了,於是也不打擾,自己坐在桌邊吃了起來。此時聽她忽然來了句“亂漢者,竟是袁紹?”便抬頭詢問。</p>
“啊?”蕭皇後愣了一下,見丈夫已經坐在桌邊吃上了,正用好奇的目光看來,旋即回過神來,不好意思的走了過來,在桌邊坐下,抱歉的看著楊廣:“二郎,我……”</p>
“不必解釋。”楊廣笑了笑,好奇的問道:“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見你看書這麽著迷了,你看的究竟是什麽書啊?三國誌?”</p>
說到這裏,楊廣又否決了:“不對,三國誌枯燥冷峭,不至於讓你如此忘我。”</p>
</p>
蕭皇後輕輕笑了笑,一邊拿起一雙快子,一邊說道:“是金剛奴寫的逸書,名字叫做《三國演義》,內容與《三國誌》似是而非。阿穎知道我喜歡看書,便將《三國演義》的手稿和信函一起送了來。金剛奴寫的《三國演義》彷佛有魔力一般,一讀便不可收拾。”</p>
“是嗎?”楊廣來了興致,笑著說道:“那家夥不久前寫了《師說》、《馬說》,將王孝通、王通狠狠的羞辱了一遍,然後又以王孝通二十道為賭局,將西行的大儒贏得一個子兒都不剩,而且還有很多人欠下了天文數字……這幫人在涼州大學倒是食宿無憂,可他們不是官員、不能住涼州到關中的驛站,都為回程路費發愁呢!”</p>
說到這兒,楊廣居然幸災樂禍的嘿嘿的笑了起來,似乎又感覺在宮女、內侍麵前有損自己的‘威嚴形象’,於是輕輕咳嗽幾聲,令宮女、內侍一律退下。</p>
蕭皇後輕笑道:“這個我倒未曾聽過。”</p>
“此事都傳遍關中了。”沒有外人在,楊廣便呼呼嘿嘿的笑了起來,邊笑邊深有感慨的說道:“當初我頭腦一時發熱,慫恿初出茅廬的金剛奴去突襲尹吾,沒想到那小子真敢,而且還幹成了。此刻回想起來,我都替他捏一把冷汗。”</p>
蕭皇後怔了怔,失笑道:“人們都說先帝用人識人之能、無人可及,這才讓金剛奴有了出頭的機會;又有人說二郎慧眼識英才,這才支持紈絝之王披甲掛帥……難道不是?”</p>
“當然不是啦!金剛奴骨子裏就是一個紈絝,根本就沒有什麽大誌,之所以去涼州當官,是我和阿耶連哄帶騙所致。”楊廣笑著說道:“我和阿耶知道他去打尹吾的時候,其實都嚇了個半死;後來怕他惹事,便打算把他調去冀州,可是步迦可汗大軍迅速南下、他本人又跑去了大湖區,我們也隻好將錯就錯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小子這麽厲害……”</p>
蕭皇後聽了楊廣的話,愣了好半天,訥訥的說道:“這麽說,金剛奴是給你們逼著走到這一步的?”</p>
“正是如此。”楊廣樂得哈哈大笑,楊集是被楊堅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才認了一個火長之職,打算帶著十個大頭兵繼續在京城打紈絝;可是楊堅覺得他各種理論知識已經足夠,差的是實戰、實幹經驗,隻要稍加鍛煉,便是第二個真才實料的衛王。</p>
楊堅為了讓楊集當官,可謂是煞費苦心,把獨孤敏忽悠去了洛陽之後,立馬讓楊集在涼州、幽州、交州三選一……而且楊堅擔心愛子心切的獨孤敏回來找麻煩,還讓楊廣忽悠楊集,說涼州很和平、是一片沒有戰爭的樂土,當楊集認賬以後,立馬又像送瘟神一樣把楊集轟去了涼州。</p>
就這樣,楊集被他們父子騙去涼州當總管、當刺史;接著,又被步迦可汗逼著打仗,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番模樣。</p>
至於民間所說的什麽自小繼承父誌、什麽誓不與突厥共天等等美好傳說,通通都跟楊集沒關係。可是戰神、軍神的美好形象已經被塑造出來了,現在便是楊集本人跳出來解釋:說他原本隻是一個準備混吃等死紈絝,人們也不會相信。</p>
每每想到楊集以奇葩的方式登上戰神、軍神的寶座,楊廣就想笑。</p>
更難得、更讓楊廣喜歡的是:楊集官當到了這一步,仍然像以前那樣不貪權、仍然像以前那樣“不思上進”;隻要他回到京城,就賴著不走了。</p>
一賴就是幾個月。</p>
至於涼州的事,他屁都不管。</p>
若非轟他,他根本就不回去。</p>
上一次,還是涼州官員搞不定涼州之事,寫信都寫到了宮中,而楊廣又見他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才像趕瘟神一樣把他趕走。接著,他又去禍害慕容卑、東突厥了。</p>
在楊廣的心目中,楊集還是楊家那頭大紈絝,隻不過他禍害對象的級別實在太高了,遠非別家紈絝能及。</p>
楊廣一直以為自己是完美的追求者,眼中容不少半顆沙子,可是和楊集一對比,差距立馬出來了。楊集給他的感覺就是“與罪惡不共戴天”,一旦覺得某樣東西不對勁,就去搞。</p>
搞了個烏煙瘴氣,跑了。</p>
他以前在外麵闖了禍,一溜煙就往皇宮裏頭躲,而且找的人始終是獨孤皇後,一見麵就喊救命,英明一世的獨孤敏皇後偏偏就吃他這一套;哪怕他明明錯了,獨孤皇後始終隻是樂嗬嗬的對對方的家長說“孩子嘛,哪有不頑皮的?孩子打架很正常。下回,讓你家孩子打回去便是。”</p>
話是這麽說,但問題是,楊集有獨孤皇後護著,便是楊堅都不敢收拾他,誰敢讓自己的孩子打回去?</p>
所以最後每一次,都是楊堅在獨孤皇後施壓之下,以權謀私,可是楊堅又不好意思直接出麵,於量他又向兒子們施壓,讓他的兒子去幫楊集擦屁股;久而久之,楊廣他們兄弟都習慣了。</p>
對這一點,楊廣幾兄弟羨慕慘了,想他們小時候,隻要有人告狀,母親根本就不給他們辯解的機會,先狠狠的揍一頓再說,搞得他們兄弟寧可被外麵的人打,也不願回家告狀,因為他們知道母親揍得更疼。</p>
“據阿穎說,他們要回來了,按照信上的時間算,他們已經出發了。”蕭皇後看了楊廣一眼,問道:“二郎讓他們回來的?”</p>
“我沒有啊!”楊廣的笑容僵在了臉上,答道:“我沒有說過讓他們回來啊!”</p>
蕭皇後皺眉道:“阿穎信上說,他們知道遷都在即,便回來了。”</p>
“我根本就不打算讓他們回來!尤其是金剛奴,我實在怕了他。”楊廣看了看麵色不對蕭皇後,解釋道:“不是我不歡迎他們,而是我知道金剛奴。這家夥就是一個禍根,一旦回來,準沒好事。我怕他將遷都大喜搞得烏煙瘴氣。”</p>
蕭皇後眸光閃了閃,忍笑道:“阿穎還說他們回來以後,就不打算去涼州了。”</p>
“不行!不行!不行!”楊廣臉都變了:“金剛奴闖禍的本來越來越大了,若他留下,那還得了哇?還是讓他繼續在涼州禍害別人好了。”</p>
“那我寫信讓他們回去好了!”蕭皇後想不到楊廣身為皇帝,也“怕”楊集;當然,她也知道這種“怕”,並不是單純的害怕,而是很複雜……</p>
“那倒不必。”楊廣的心情很複雜,既希望楊集回來、又不希望他回來。</p>
老實說,楊廣對楊集還是蠻頭疼的。他喜歡楊集腦海裏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喜歡楊集搞事的本事,很想把楊集留在身邊出謀劃策,但同時,又被他闖禍的本事弄怕了。</p>
想法不是不好,而是太激進了,比如說他聽說自己要削弱關隴貴族在軍中的力量時,便出了一個十分煞氣騰騰的主意:那就是集中兩三百萬大軍去殺吐穀渾、突厥、或許高句麗。當要殺成功了,鼓勵對方投降,隻要對方休兵,己方就止兵了;等到對方積蓄了足夠兵力,再慫恿對方反悔,然後去打攻堅戰,等雙方士兵死得差不多了,再讓對方投降、再讓對方集中兵力……</p>
如此往複的將軍隊拿去送死,關隴貴族掌控的軍隊死絕了、天下太平了,皆大歡喜。</p>
你聽聽,這是人幹的事嗎?</p>
雖然他楊廣痛恨關隴貴族,恨不得將關隴貴族安插到軍中的子弟屠光,可是普通士兵又有什麽錯?</p>
況且,人家關隴貴族也不是傻子,如此再三,人家看不出來?</p>
所以楊集這種凶殘、沒人性的辦法太要不得了、太不人道了、太沒有腦子了。</p>
光是一想,楊廣就感到毛骨悚然。</p>
治天下,哪能這麽瞎搞?</p>
要是按照楊集這種辦法去搞關隴貴族,這天下非亂不可。所以呐,那小子雖然聰明、雖然會打仗,可到底還是嫩了點,根本就不懂政治是妥協。</p>
但是楊集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彷佛有魔力一般,讓他欲罷不能;要是他本人長期呆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絕對受不了那些想法的誘惑。</p>
所以,還是讓那小子繼續去禍害異族好了,等他成熟了、懂事了,再調入京城也不晚。</p>
想到這裏,楊廣又說道:“他寫了什麽,讓我看看。”</p>
“要不先吃好再看?”蕭皇後看了幾個回目,知道《三國演義》有一種魔力。她擔心丈夫看了,欲罷不能。</p>
“沒事,我想看他到底寫得如何。”</p>
“好吧!”蕭皇後想到楊廣的定力,將放心的起身,將那厚厚的手稿拿了過來,說道:“三國演義以一首詞開場。”</p>
“讀來聽聽!”在文學一道,楊廣對不學有術的楊集還是蠻佩服的,小時候隻會寫那些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歪詩,除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啪的一巴掌,不知死多少。”還有令他受罰的‘岸是綠’……</p>
可是後來如有神助一般,寫了許多讓人震驚的詩詞。</p>
在這方麵,楊廣也服他。</p>
雖然不是自己所寫,但畢竟是自己開了一道新的大門,而且還是自己的弟弟寫,楊廣與有榮焉。</p>
蕭皇後伸出雪白如羊脂白玉手指,翻開紙張,螓首微垂,借著燈火誦讀起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p>
蕭皇後的聲音珠圓玉潤,嬌軟、輕靈,竟是把豪邁雄渾的《臨江仙》讀出了另外一種韻味。</p>
楊廣將夾著的菜又放回了碗裏,麵帶笑意的說道:“美娘這般一讀,金剛奴如是聽到,也不知是何等心境?”</p>
蕭皇後輕笑道:“這首詞甚為豪邁、悲壯,有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又有隱士對功名的澹泊、灑落。但是這詞就是有些老氣橫秋了一些。”</p>
楊廣道:“若是宦海沉浮的致仕官員所寫,不僅老氣橫秋,而且還是怨望於上。”</p>
蕭皇後:“一首詩而已,至於嗎?”</p>
楊廣見蕭皇後一副櫻桃檀口微張的模樣,心頭也有一抹火熱生出,笑了笑:“但這是仕途一帆風順、戰功赫赫的金剛奴所寫,那就是沒有把古往今來的英雄放在眼裏……但不得不說,他的的確確有這個蔑視一切的資格。而且這種狂放,也符合做人作事的風格,若不輕狂,那還是金剛奴嗎?”</p>
這首詞如果是起落起落、失去權力的老臣寫,那麽隱藏在康慨雄渾、看破世情之下的,便是對皇帝對朝廷的怨恨。但楊集一出生就是王,而且又沒有受到丁點挫折。所以他寫這種詩詞,完全就是年少輕狂,跟他那張揚的個性十分吻合。</p>
“……”蕭皇後聞言無語。</p>
和著說,隻要是金剛奴,哪怕是殺人放火、滿山放火都是對的,而別人,連點盞燈都不行?</p>
“我當然不會因為一首詩計較什麽,這若是其他人寫,也不會計較。”楊廣似乎明白蕭皇後所想,笑著道:“詩人嘛,都這樣喜歡誇張。想當初,賀若弼當著阿耶的麵寫反詩,結果又如何?他敢反嗎?不敢。連他一個大將軍都不敢,詩人又能做什麽?敢做什麽?所以不必大驚小怪。”</p>
“正好,可以讓這首詩刺激刺激那些墨守陳規、不思上進的老臣。”</p>
說著,楊廣便伸手接過書稿,擺在了自己的麵前。</p>
這一看,就把飯都忘了吃,左手裏的碗快都忘了放。</p>
楊廣長期批閱奏疏和公文,提取文字信息的速度極快,不亞於後世的老書蟲。</p>
看到矯詔討董的時候,楊廣不禁想到尉遲迥傳檄造反,當初的楊堅,又何嚐不是書上的董卓?</p>
接著看下去,楊廣漫不經心的神色一掃而空,臉色倏爾凝重、倏爾疑惑、倏爾若有所思。</p>
每當他若有所得,又迅速翻閱下去。</p>
《三國誌》對漢末英雄、梟雄的描寫僅僅隻是一個單薄的曆史形象,而楊集寫的《三國演義》,則是添加了許多藝術加工,使每一個人都變有血有肉、躍然紙上。</p>
此外還有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孟德獻刀、青梅煮酒論英雄等等後世耳熟能詳、現在卻沒有的經典典故,充滿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可讀性。</p>
楊廣一口氣讀完六回目“焚金闕董卓行凶,匿玉璽孫堅背約”,不覺已至亥時,正要繼續往下翻閱,卻抓到了桌布,翻回來看了最下方,卻是可惡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p>
“下麵呢?”楊廣忽然抬頭,目光熠熠地看向蕭皇後。</p>
蕭皇後搖了搖頭:“無了!”</p>
楊廣放下碗快,甩了甩手,鬱悶道:“怎麽能這樣啊?怎麽能無了呢?”</p>
“我哪知道?反正就這些。”蕭皇後無辜的看著楊廣,慫恿道:“我也挺鬱悶的。這不上不下的,讓人難受得要命,要不,你派人去催催?”</p>
“噝!”楊廣站了起來,焦躁的踱了幾圈,向不知何時進來的楊安吩咐道:“傳令下去,派幾名精銳連夜去找衛王,他人可以晚一點到達大興,但是《三國演義》的稿子,必須給我送來。”</p>
“喏!”楊安想了想,他也不知聖人和皇後看的是啥,便順勢問道:“聖人,若是衛王也無了呢?”</p>
“那就讓衛王在馬車上寫。”</p>
萬春殿、正政殿的南北進深和甘露殿、中華殿對稱,分毫不差,東西寬度卻隻有甘露殿、中華殿三分之一。</p>
正是夜色深重,萬春殿膳堂燈火輝煌,宮女、內侍在一旁垂首侍奉。</p>
桌子之上,放著各色菜肴。</p>
說來,楊廣雖然不像先帝那樣克勤克儉,但是於吃食上,也不太講究,一日三餐,不過八菜二湯,葷素搭配,瓜果蔬菜。</p>
雍容華貴的皇後蕭氏,坐在桌子旁邊的坐榻之上,蕭皇後今年三十九歲,容貌姝麗,歲月似乎也似乎對她格外溫柔,眉梢眼角不見絲毫皺紋,就連身姿也是窈窕曼妙,渾然看不出孕育過幾個孩子的模樣。</p>
她身著一襲淺黃宮裙,纖腰高束,將玲瓏曼妙的身姿映襯出來,修長白皙的脖頸下,鎖骨精致如玉,抹胸下是秀挺雙峰。</p>
蔥鬱烏發高高挽著婦人髻,別著一支金釵步搖,將一張國色天香、豔若桃芯的臉蛋兒映出,縱是不施粉黛,也難掩絕世芳姿,而眉梢眼角間,流溢出一股輕熟、嫵媚的風韻。</p>
舉手投足間,更是氣質典雅、端嫻。</p>
她此時手拿一遝手稿,津津有味、目不轉睛的讀著。</p>
蕭皇後從來就享受不到公主的榮耀,她從小就被父親蕭巋送人兩次,尤其是跟著家境貪寒的舅父之時,吃過不少苦,因此她雖然貴為梁國公主,可她與普通人家的孩子無異。不過先後養她的叔父、舅舅從來沒有疏於教育,使她小小年紀就學到精湛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算術、廚藝等雜藝也是無一不精,當她學會了這些,又以幫人抄書、賣藝的方式補貼家用。</p>
更厲害的是,她第二任養父、舅舅張軻體弱多病,可是家裏窮得差點揭不開鍋,根本就沒有錢給舅舅治病,於是她便照著舅舅收藏的醫書自學醫術,最後又學到十分精湛的醫術。時至今日,有些禦醫治不了、判斷不出的病,她隻要號過脈,便能判定是什麽病,然後精準的對症下藥。</p>
不過這些能力,這生活所迫,並不是她喜歡而去學的東西,嫁給楊廣以後,她也隻是本能的精益求精。</p>
她喜歡的是什麽?</p>
是記載稀奇古怪、奇聞逸事的逸書!</p>
用現代的話來說,蕭皇後就是一個小說迷;這些年以來,她把楊堅、楊廣收集到的‘逸書’都讀了個遍;有的,甚至讀了好幾回。</p>
她手中這遝手稿,是蕭穎送來的。妹妹知道她喜歡看逸書、閑書,便將楊集無聊之時寫的《三國演義》手稿夾在求教安胎的信函之中。</p>
書信和楊集的手稿傍晚剛到,蕭後想著離丈夫吃飯的時間還早,看完書信,便拿著手稿坐在膳堂之中看了起來。</p>
《三國演義》寫得半文不白,倒是和金剛奴那個不學有術的小家夥很匹配,然而用詞描寫頗有經傳史書之神韻,更重要的是與生僻晦澀、冷峭漠然的《三國誌》不同,它充滿了非常可讀的故事性。</p>
她是被開場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引入坑的,讀完之後,感歎一番,便問了問宮女、內侍,當他們都說離楊廣用膳時間還早,便接著讀了下去。</p>
這一看就入了迷,渾然忘了時間在悄悄飛逝。而宮女、內侍見她如此沉醉其中,根本就不敢出聲打擾她。</p>
於是,被蕭皇後忘記了的楊廣,便餓了肚子。</p>
蕭皇後一口氣讀下來,恍若看到金戈鐵馬、梟雄遍地、名將如雲、謀臣如雨的東漢末年。</p>
雖然手稿中的許多故事取材於民間故事、野史、人物傳記,有的甚至還是天馬行空的誇大其辭,但是以東漢末年為背景之後、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效果自然與單個故事不同了。尤其對史實材料的取舍,也意味著編排故事能力的不同。</p>
一路看到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p>
蕭皇後掩卷,美眸之中隱隱約約流露一抹了然之色,喃喃自語的說道:“亂漢者,竟是袁紹?”</p>
以蕭皇後的見識,自然看出袁紹給何進出的主意完全是用心險惡:畢竟僅僅隻是除掉十常侍而已,單憑何進這個大將軍所掌控的京兵,就可以輕鬆完成,根本用不著調邊兵入京,可袁紹卻出這種餿主意,這不就是故意搗亂嗎?</p>
再聯係到袁紹、袁術後來的不王而王,蕭皇後便知道袁紹這個主意是這袁家爭天下做鋪墊。</p>
“什麽?”問話的是楊廣,他知道愛妻喜讀逸書,一旦沉醉其中,便不可自拔。回來之後,便看到愛妻傻乎乎的沉醉於書中。</p>
不用問,楊廣就猜到她又看到什麽稀奇古怪的逸書了,於是也不打擾,自己坐在桌邊吃了起來。此時聽她忽然來了句“亂漢者,竟是袁紹?”便抬頭詢問。</p>
“啊?”蕭皇後愣了一下,見丈夫已經坐在桌邊吃上了,正用好奇的目光看來,旋即回過神來,不好意思的走了過來,在桌邊坐下,抱歉的看著楊廣:“二郎,我……”</p>
“不必解釋。”楊廣笑了笑,好奇的問道:“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見你看書這麽著迷了,你看的究竟是什麽書啊?三國誌?”</p>
說到這裏,楊廣又否決了:“不對,三國誌枯燥冷峭,不至於讓你如此忘我。”</p>
</p>
蕭皇後輕輕笑了笑,一邊拿起一雙快子,一邊說道:“是金剛奴寫的逸書,名字叫做《三國演義》,內容與《三國誌》似是而非。阿穎知道我喜歡看書,便將《三國演義》的手稿和信函一起送了來。金剛奴寫的《三國演義》彷佛有魔力一般,一讀便不可收拾。”</p>
“是嗎?”楊廣來了興致,笑著說道:“那家夥不久前寫了《師說》、《馬說》,將王孝通、王通狠狠的羞辱了一遍,然後又以王孝通二十道為賭局,將西行的大儒贏得一個子兒都不剩,而且還有很多人欠下了天文數字……這幫人在涼州大學倒是食宿無憂,可他們不是官員、不能住涼州到關中的驛站,都為回程路費發愁呢!”</p>
說到這兒,楊廣居然幸災樂禍的嘿嘿的笑了起來,似乎又感覺在宮女、內侍麵前有損自己的‘威嚴形象’,於是輕輕咳嗽幾聲,令宮女、內侍一律退下。</p>
蕭皇後輕笑道:“這個我倒未曾聽過。”</p>
“此事都傳遍關中了。”沒有外人在,楊廣便呼呼嘿嘿的笑了起來,邊笑邊深有感慨的說道:“當初我頭腦一時發熱,慫恿初出茅廬的金剛奴去突襲尹吾,沒想到那小子真敢,而且還幹成了。此刻回想起來,我都替他捏一把冷汗。”</p>
蕭皇後怔了怔,失笑道:“人們都說先帝用人識人之能、無人可及,這才讓金剛奴有了出頭的機會;又有人說二郎慧眼識英才,這才支持紈絝之王披甲掛帥……難道不是?”</p>
“當然不是啦!金剛奴骨子裏就是一個紈絝,根本就沒有什麽大誌,之所以去涼州當官,是我和阿耶連哄帶騙所致。”楊廣笑著說道:“我和阿耶知道他去打尹吾的時候,其實都嚇了個半死;後來怕他惹事,便打算把他調去冀州,可是步迦可汗大軍迅速南下、他本人又跑去了大湖區,我們也隻好將錯就錯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小子這麽厲害……”</p>
蕭皇後聽了楊廣的話,愣了好半天,訥訥的說道:“這麽說,金剛奴是給你們逼著走到這一步的?”</p>
“正是如此。”楊廣樂得哈哈大笑,楊集是被楊堅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才認了一個火長之職,打算帶著十個大頭兵繼續在京城打紈絝;可是楊堅覺得他各種理論知識已經足夠,差的是實戰、實幹經驗,隻要稍加鍛煉,便是第二個真才實料的衛王。</p>
楊堅為了讓楊集當官,可謂是煞費苦心,把獨孤敏忽悠去了洛陽之後,立馬讓楊集在涼州、幽州、交州三選一……而且楊堅擔心愛子心切的獨孤敏回來找麻煩,還讓楊廣忽悠楊集,說涼州很和平、是一片沒有戰爭的樂土,當楊集認賬以後,立馬又像送瘟神一樣把楊集轟去了涼州。</p>
就這樣,楊集被他們父子騙去涼州當總管、當刺史;接著,又被步迦可汗逼著打仗,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番模樣。</p>
至於民間所說的什麽自小繼承父誌、什麽誓不與突厥共天等等美好傳說,通通都跟楊集沒關係。可是戰神、軍神的美好形象已經被塑造出來了,現在便是楊集本人跳出來解釋:說他原本隻是一個準備混吃等死紈絝,人們也不會相信。</p>
每每想到楊集以奇葩的方式登上戰神、軍神的寶座,楊廣就想笑。</p>
更難得、更讓楊廣喜歡的是:楊集官當到了這一步,仍然像以前那樣不貪權、仍然像以前那樣“不思上進”;隻要他回到京城,就賴著不走了。</p>
一賴就是幾個月。</p>
至於涼州的事,他屁都不管。</p>
若非轟他,他根本就不回去。</p>
上一次,還是涼州官員搞不定涼州之事,寫信都寫到了宮中,而楊廣又見他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才像趕瘟神一樣把他趕走。接著,他又去禍害慕容卑、東突厥了。</p>
在楊廣的心目中,楊集還是楊家那頭大紈絝,隻不過他禍害對象的級別實在太高了,遠非別家紈絝能及。</p>
楊廣一直以為自己是完美的追求者,眼中容不少半顆沙子,可是和楊集一對比,差距立馬出來了。楊集給他的感覺就是“與罪惡不共戴天”,一旦覺得某樣東西不對勁,就去搞。</p>
搞了個烏煙瘴氣,跑了。</p>
他以前在外麵闖了禍,一溜煙就往皇宮裏頭躲,而且找的人始終是獨孤皇後,一見麵就喊救命,英明一世的獨孤敏皇後偏偏就吃他這一套;哪怕他明明錯了,獨孤皇後始終隻是樂嗬嗬的對對方的家長說“孩子嘛,哪有不頑皮的?孩子打架很正常。下回,讓你家孩子打回去便是。”</p>
話是這麽說,但問題是,楊集有獨孤皇後護著,便是楊堅都不敢收拾他,誰敢讓自己的孩子打回去?</p>
所以最後每一次,都是楊堅在獨孤皇後施壓之下,以權謀私,可是楊堅又不好意思直接出麵,於量他又向兒子們施壓,讓他的兒子去幫楊集擦屁股;久而久之,楊廣他們兄弟都習慣了。</p>
對這一點,楊廣幾兄弟羨慕慘了,想他們小時候,隻要有人告狀,母親根本就不給他們辯解的機會,先狠狠的揍一頓再說,搞得他們兄弟寧可被外麵的人打,也不願回家告狀,因為他們知道母親揍得更疼。</p>
“據阿穎說,他們要回來了,按照信上的時間算,他們已經出發了。”蕭皇後看了楊廣一眼,問道:“二郎讓他們回來的?”</p>
“我沒有啊!”楊廣的笑容僵在了臉上,答道:“我沒有說過讓他們回來啊!”</p>
蕭皇後皺眉道:“阿穎信上說,他們知道遷都在即,便回來了。”</p>
“我根本就不打算讓他們回來!尤其是金剛奴,我實在怕了他。”楊廣看了看麵色不對蕭皇後,解釋道:“不是我不歡迎他們,而是我知道金剛奴。這家夥就是一個禍根,一旦回來,準沒好事。我怕他將遷都大喜搞得烏煙瘴氣。”</p>
蕭皇後眸光閃了閃,忍笑道:“阿穎還說他們回來以後,就不打算去涼州了。”</p>
“不行!不行!不行!”楊廣臉都變了:“金剛奴闖禍的本來越來越大了,若他留下,那還得了哇?還是讓他繼續在涼州禍害別人好了。”</p>
“那我寫信讓他們回去好了!”蕭皇後想不到楊廣身為皇帝,也“怕”楊集;當然,她也知道這種“怕”,並不是單純的害怕,而是很複雜……</p>
“那倒不必。”楊廣的心情很複雜,既希望楊集回來、又不希望他回來。</p>
老實說,楊廣對楊集還是蠻頭疼的。他喜歡楊集腦海裏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喜歡楊集搞事的本事,很想把楊集留在身邊出謀劃策,但同時,又被他闖禍的本事弄怕了。</p>
想法不是不好,而是太激進了,比如說他聽說自己要削弱關隴貴族在軍中的力量時,便出了一個十分煞氣騰騰的主意:那就是集中兩三百萬大軍去殺吐穀渾、突厥、或許高句麗。當要殺成功了,鼓勵對方投降,隻要對方休兵,己方就止兵了;等到對方積蓄了足夠兵力,再慫恿對方反悔,然後去打攻堅戰,等雙方士兵死得差不多了,再讓對方投降、再讓對方集中兵力……</p>
如此往複的將軍隊拿去送死,關隴貴族掌控的軍隊死絕了、天下太平了,皆大歡喜。</p>
你聽聽,這是人幹的事嗎?</p>
雖然他楊廣痛恨關隴貴族,恨不得將關隴貴族安插到軍中的子弟屠光,可是普通士兵又有什麽錯?</p>
況且,人家關隴貴族也不是傻子,如此再三,人家看不出來?</p>
所以楊集這種凶殘、沒人性的辦法太要不得了、太不人道了、太沒有腦子了。</p>
光是一想,楊廣就感到毛骨悚然。</p>
治天下,哪能這麽瞎搞?</p>
要是按照楊集這種辦法去搞關隴貴族,這天下非亂不可。所以呐,那小子雖然聰明、雖然會打仗,可到底還是嫩了點,根本就不懂政治是妥協。</p>
但是楊集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彷佛有魔力一般,讓他欲罷不能;要是他本人長期呆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絕對受不了那些想法的誘惑。</p>
所以,還是讓那小子繼續去禍害異族好了,等他成熟了、懂事了,再調入京城也不晚。</p>
想到這裏,楊廣又說道:“他寫了什麽,讓我看看。”</p>
“要不先吃好再看?”蕭皇後看了幾個回目,知道《三國演義》有一種魔力。她擔心丈夫看了,欲罷不能。</p>
“沒事,我想看他到底寫得如何。”</p>
“好吧!”蕭皇後想到楊廣的定力,將放心的起身,將那厚厚的手稿拿了過來,說道:“三國演義以一首詞開場。”</p>
“讀來聽聽!”在文學一道,楊廣對不學有術的楊集還是蠻佩服的,小時候隻會寫那些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歪詩,除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啪的一巴掌,不知死多少。”還有令他受罰的‘岸是綠’……</p>
可是後來如有神助一般,寫了許多讓人震驚的詩詞。</p>
在這方麵,楊廣也服他。</p>
雖然不是自己所寫,但畢竟是自己開了一道新的大門,而且還是自己的弟弟寫,楊廣與有榮焉。</p>
蕭皇後伸出雪白如羊脂白玉手指,翻開紙張,螓首微垂,借著燈火誦讀起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p>
蕭皇後的聲音珠圓玉潤,嬌軟、輕靈,竟是把豪邁雄渾的《臨江仙》讀出了另外一種韻味。</p>
楊廣將夾著的菜又放回了碗裏,麵帶笑意的說道:“美娘這般一讀,金剛奴如是聽到,也不知是何等心境?”</p>
蕭皇後輕笑道:“這首詞甚為豪邁、悲壯,有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又有隱士對功名的澹泊、灑落。但是這詞就是有些老氣橫秋了一些。”</p>
楊廣道:“若是宦海沉浮的致仕官員所寫,不僅老氣橫秋,而且還是怨望於上。”</p>
蕭皇後:“一首詩而已,至於嗎?”</p>
楊廣見蕭皇後一副櫻桃檀口微張的模樣,心頭也有一抹火熱生出,笑了笑:“但這是仕途一帆風順、戰功赫赫的金剛奴所寫,那就是沒有把古往今來的英雄放在眼裏……但不得不說,他的的確確有這個蔑視一切的資格。而且這種狂放,也符合做人作事的風格,若不輕狂,那還是金剛奴嗎?”</p>
這首詞如果是起落起落、失去權力的老臣寫,那麽隱藏在康慨雄渾、看破世情之下的,便是對皇帝對朝廷的怨恨。但楊集一出生就是王,而且又沒有受到丁點挫折。所以他寫這種詩詞,完全就是年少輕狂,跟他那張揚的個性十分吻合。</p>
“……”蕭皇後聞言無語。</p>
和著說,隻要是金剛奴,哪怕是殺人放火、滿山放火都是對的,而別人,連點盞燈都不行?</p>
“我當然不會因為一首詩計較什麽,這若是其他人寫,也不會計較。”楊廣似乎明白蕭皇後所想,笑著道:“詩人嘛,都這樣喜歡誇張。想當初,賀若弼當著阿耶的麵寫反詩,結果又如何?他敢反嗎?不敢。連他一個大將軍都不敢,詩人又能做什麽?敢做什麽?所以不必大驚小怪。”</p>
“正好,可以讓這首詩刺激刺激那些墨守陳規、不思上進的老臣。”</p>
說著,楊廣便伸手接過書稿,擺在了自己的麵前。</p>
這一看,就把飯都忘了吃,左手裏的碗快都忘了放。</p>
楊廣長期批閱奏疏和公文,提取文字信息的速度極快,不亞於後世的老書蟲。</p>
看到矯詔討董的時候,楊廣不禁想到尉遲迥傳檄造反,當初的楊堅,又何嚐不是書上的董卓?</p>
接著看下去,楊廣漫不經心的神色一掃而空,臉色倏爾凝重、倏爾疑惑、倏爾若有所思。</p>
每當他若有所得,又迅速翻閱下去。</p>
《三國誌》對漢末英雄、梟雄的描寫僅僅隻是一個單薄的曆史形象,而楊集寫的《三國演義》,則是添加了許多藝術加工,使每一個人都變有血有肉、躍然紙上。</p>
此外還有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孟德獻刀、青梅煮酒論英雄等等後世耳熟能詳、現在卻沒有的經典典故,充滿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可讀性。</p>
楊廣一口氣讀完六回目“焚金闕董卓行凶,匿玉璽孫堅背約”,不覺已至亥時,正要繼續往下翻閱,卻抓到了桌布,翻回來看了最下方,卻是可惡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p>
“下麵呢?”楊廣忽然抬頭,目光熠熠地看向蕭皇後。</p>
蕭皇後搖了搖頭:“無了!”</p>
楊廣放下碗快,甩了甩手,鬱悶道:“怎麽能這樣啊?怎麽能無了呢?”</p>
“我哪知道?反正就這些。”蕭皇後無辜的看著楊廣,慫恿道:“我也挺鬱悶的。這不上不下的,讓人難受得要命,要不,你派人去催催?”</p>
“噝!”楊廣站了起來,焦躁的踱了幾圈,向不知何時進來的楊安吩咐道:“傳令下去,派幾名精銳連夜去找衛王,他人可以晚一點到達大興,但是《三國演義》的稿子,必須給我送來。”</p>
“喏!”楊安想了想,他也不知聖人和皇後看的是啥,便順勢問道:“聖人,若是衛王也無了呢?”</p>
“那就讓衛王在馬車上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