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衝榜!求點擊,求推薦,求收藏)
據說,自古以來,各朝各代的皇太子或小皇帝,進入青春期後,皇室都要派專人(也稱師傅)教以人倫;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勝任“上以事宗廟,下以續後世”的重擔。這種性啟蒙教育,既嚴肅認真,又生動活潑;既傳授理論知識,又通過“人體”和模型,展示操作方法。
據《萬曆野獲編》記述,明代紫禁城中供奉的歡喜佛,就是對皇太子或小皇帝進行性啟蒙教育的教具之一。
歡喜佛為男女合一佛像,成互相摟抱狀。佛身上設有機關,控製男女**;按動機關,佛就作交合之狀。初入佛殿,必須舉行一個儀式,老師帶著學生燒香,上供,叩拜。
然後,老師講解,演示。得到老師允許,學生才可以觸摸佛身,甚至操作、演練。“上課”時,師生都必須“端莊”,“嚴肅”;嘻嘻哈哈,打打鬧鬧,以“兒戲”對待,那是絕對不行的。
前述,故宮西北部雨花閣供奉的五尊歡喜佛,是不是《萬曆野獲編》所說的“教具”,不得而知。
清代皇家的性啟蒙教育,據說比明代更規範,更係統。
結婚前,小皇帝上過“理論知識課”之後,有關方麵選出八名俏麗而年齡稍長的宮女,作小皇帝的“司門”、“司帳”、“司寢”等,掌管小皇帝的“床笫事務”,為他充當夫妻生活的參謀、顧問,陪他“實習”,積累實踐經驗。
朱慈烺行過“上中禮”之後,按欽天監選下的吉日、吉時,行納吉、納征禮。
納吉,說白了,就是算一卦,即古人為結親的事兒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兒又合適,就請媒人攜帶禮品去訂婚。
納征,就是送訂婚禮品。古人雲:“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見。”因此,納征又叫作“納幣”。幣,是古人用作訂婚禮物的玉或帛類絲織品。
行納吉、納征禮,宮中仍要舉行相應的儀式,派天使持節,帶著禮物和有關文件,前往戚光明家。這一次,戚家上下,凡是能動彈的,傾巢而出,在大門外跪接天使。
禮品中,現金和實物,兩全齊備;不僅有戚薇蘭的,而且有戚光明及其全家人的,連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兒,的的確確是“甘霖普降”,“皇恩浩蕩”。
況且,經過納吉和納征,這門“皇親”就算攀定了,即使入洞房前,皇帝有個三長兩短,“皇後”的名份和皇親國戚的榮耀,也都到手了。
按照傳統習俗,一旦訂了婚,戚大小姐就是朱家的人了。
清末,內務府大臣慶善的女兒阿元,與慈禧太後娘家大侄兒訂了婚,萬事俱備,隻等舉行婚禮了。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太後的大侄兒死了。
然而,阿元已經是葉赫那拉家的人了,終生不得再談婚論嫁。
剛滿十八歲的黃花閨女,就被人稱作“元大奶奶”。
到她滿二十歲的時候,才“名副其實”,看上去,整個一個四十多歲的半大老婆子。
在民間,未婚夫死了,婚期一到,婚禮照樣舉行。
新娘子與未婚小姑子,或與一隻大公雞拜天地;之後,要麽獨守空房,要麽與一個木製假人共寢。
告期,就是把結婚的日期,通知對方。至此,大婚的序曲唱完。真正的大戲,在親迎那天上演。
親迎,那是對平民百姓的要求。皇上可不能屈尊到老丈母娘家去接新媳婦兒。
他選派“兒女雙全”的代表去,能從他們身上“借點兒仙氣兒”。
親迎這天,朱慈烺起了個大早。
他根本就沒睡著,翻來覆去地琢磨:戚薇蘭幾年不見了,現在到底兒長的啥模樣呢?要不是每一步程序,都得按照欽天監認定的“吉時”進行,他早就想起床了。
朱慈烺穿上禮服,在臉上胡亂抹了點化妝品,美滋滋地去祭祖、拜皇太後陵宮。
然後,在樂曲聲中禦太和殿。迎親和冊立皇後用的節、證書、金印,等等,放在大殿內臨時設置的桌子上。朱慈烺走過去,裝模作樣地查看一遍,才升座。
皇宮中到處張燈結彩。各主要宮殿,都備足了鞭炮、紅色燙金雙喜字兒大蠟燭。禦路上都鋪了紅氈子。
中和韶樂設在太和殿前,丹陛大樂設在太和門內。
法駕鹵簿陳設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內。
皇後儀仗陳設在午門之外,其中有一頂皇後禮輿,外麵的杏黃色緞子帷幔上,用金線繡著大鳳凰。“女樂”分設在乾清宮後麵和交泰殿前麵。
王公大臣喜氣洋洋地站在太和殿丹陛(就是台階上)上和太和殿庭院中。
靜鞭三響,在鼓樂聲中,王公大臣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禮,“萬歲”之聲,地動山搖。禮畢,樂止,禮部尚書奉金冊、金寶,宣讀冊文、寶文;然後,把節、冊、寶授予迎親使者。
王公大臣再拜。
朱慈烺在樂曲聲中,起駕回乾清宮,靜候佳婦。
迎親使者把金冊、金寶放到“龍亭”裏。
儀仗隊、鼓樂隊在前,迎親使者居中,後麵跟著迎親官員、太監、侍衛,出午門,會同皇後儀仗,抬上大批的禮品,直奔戚府。
一行人馬,花花綠綠,綿延數裏,絕對是難得一見的“靚麗的風景線”。
沿途觀者如潮,尾隨始終者,大有人在。
戚府自納采,小動;自納吉,大動;告期以來,全府總動員,上上下下,誰都不能閑著,整修宅院,大搞環境衛生;雖然不能“僭越”,搞得像皇宮一般輝煌,但是,也得光彩奪目,盡量讓人看著有“門當戶對”的感慨。單是闔府上下、全家老小,置辦裏外三新的行頭,就忙得夠嗆,何況,還得張燈結彩,張羅喜筵,廣泛散發“喜帖”呢!
為新娘子化妝,最傷腦筋。
弄這麽大動靜,差不多天下盡人皆知,生米基本成了熟飯,“退貨”是不大可能了。
可是,萬一皇上女婿一掀蓋頭,不滿意,不開心,這門兒親戚走得不近乎,皇恩就不會浩蕩了。於是乎,沐啊浴呀,恨不得把戚大小姐搓掉一層皮!
(皇帝結婚真麻煩,這幾章寫的好累,求各種收藏,點擊,推薦啊)
。
據說,自古以來,各朝各代的皇太子或小皇帝,進入青春期後,皇室都要派專人(也稱師傅)教以人倫;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勝任“上以事宗廟,下以續後世”的重擔。這種性啟蒙教育,既嚴肅認真,又生動活潑;既傳授理論知識,又通過“人體”和模型,展示操作方法。
據《萬曆野獲編》記述,明代紫禁城中供奉的歡喜佛,就是對皇太子或小皇帝進行性啟蒙教育的教具之一。
歡喜佛為男女合一佛像,成互相摟抱狀。佛身上設有機關,控製男女**;按動機關,佛就作交合之狀。初入佛殿,必須舉行一個儀式,老師帶著學生燒香,上供,叩拜。
然後,老師講解,演示。得到老師允許,學生才可以觸摸佛身,甚至操作、演練。“上課”時,師生都必須“端莊”,“嚴肅”;嘻嘻哈哈,打打鬧鬧,以“兒戲”對待,那是絕對不行的。
前述,故宮西北部雨花閣供奉的五尊歡喜佛,是不是《萬曆野獲編》所說的“教具”,不得而知。
清代皇家的性啟蒙教育,據說比明代更規範,更係統。
結婚前,小皇帝上過“理論知識課”之後,有關方麵選出八名俏麗而年齡稍長的宮女,作小皇帝的“司門”、“司帳”、“司寢”等,掌管小皇帝的“床笫事務”,為他充當夫妻生活的參謀、顧問,陪他“實習”,積累實踐經驗。
朱慈烺行過“上中禮”之後,按欽天監選下的吉日、吉時,行納吉、納征禮。
納吉,說白了,就是算一卦,即古人為結親的事兒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兒又合適,就請媒人攜帶禮品去訂婚。
納征,就是送訂婚禮品。古人雲:“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見。”因此,納征又叫作“納幣”。幣,是古人用作訂婚禮物的玉或帛類絲織品。
行納吉、納征禮,宮中仍要舉行相應的儀式,派天使持節,帶著禮物和有關文件,前往戚光明家。這一次,戚家上下,凡是能動彈的,傾巢而出,在大門外跪接天使。
禮品中,現金和實物,兩全齊備;不僅有戚薇蘭的,而且有戚光明及其全家人的,連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兒,的的確確是“甘霖普降”,“皇恩浩蕩”。
況且,經過納吉和納征,這門“皇親”就算攀定了,即使入洞房前,皇帝有個三長兩短,“皇後”的名份和皇親國戚的榮耀,也都到手了。
按照傳統習俗,一旦訂了婚,戚大小姐就是朱家的人了。
清末,內務府大臣慶善的女兒阿元,與慈禧太後娘家大侄兒訂了婚,萬事俱備,隻等舉行婚禮了。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太後的大侄兒死了。
然而,阿元已經是葉赫那拉家的人了,終生不得再談婚論嫁。
剛滿十八歲的黃花閨女,就被人稱作“元大奶奶”。
到她滿二十歲的時候,才“名副其實”,看上去,整個一個四十多歲的半大老婆子。
在民間,未婚夫死了,婚期一到,婚禮照樣舉行。
新娘子與未婚小姑子,或與一隻大公雞拜天地;之後,要麽獨守空房,要麽與一個木製假人共寢。
告期,就是把結婚的日期,通知對方。至此,大婚的序曲唱完。真正的大戲,在親迎那天上演。
親迎,那是對平民百姓的要求。皇上可不能屈尊到老丈母娘家去接新媳婦兒。
他選派“兒女雙全”的代表去,能從他們身上“借點兒仙氣兒”。
親迎這天,朱慈烺起了個大早。
他根本就沒睡著,翻來覆去地琢磨:戚薇蘭幾年不見了,現在到底兒長的啥模樣呢?要不是每一步程序,都得按照欽天監認定的“吉時”進行,他早就想起床了。
朱慈烺穿上禮服,在臉上胡亂抹了點化妝品,美滋滋地去祭祖、拜皇太後陵宮。
然後,在樂曲聲中禦太和殿。迎親和冊立皇後用的節、證書、金印,等等,放在大殿內臨時設置的桌子上。朱慈烺走過去,裝模作樣地查看一遍,才升座。
皇宮中到處張燈結彩。各主要宮殿,都備足了鞭炮、紅色燙金雙喜字兒大蠟燭。禦路上都鋪了紅氈子。
中和韶樂設在太和殿前,丹陛大樂設在太和門內。
法駕鹵簿陳設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內。
皇後儀仗陳設在午門之外,其中有一頂皇後禮輿,外麵的杏黃色緞子帷幔上,用金線繡著大鳳凰。“女樂”分設在乾清宮後麵和交泰殿前麵。
王公大臣喜氣洋洋地站在太和殿丹陛(就是台階上)上和太和殿庭院中。
靜鞭三響,在鼓樂聲中,王公大臣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禮,“萬歲”之聲,地動山搖。禮畢,樂止,禮部尚書奉金冊、金寶,宣讀冊文、寶文;然後,把節、冊、寶授予迎親使者。
王公大臣再拜。
朱慈烺在樂曲聲中,起駕回乾清宮,靜候佳婦。
迎親使者把金冊、金寶放到“龍亭”裏。
儀仗隊、鼓樂隊在前,迎親使者居中,後麵跟著迎親官員、太監、侍衛,出午門,會同皇後儀仗,抬上大批的禮品,直奔戚府。
一行人馬,花花綠綠,綿延數裏,絕對是難得一見的“靚麗的風景線”。
沿途觀者如潮,尾隨始終者,大有人在。
戚府自納采,小動;自納吉,大動;告期以來,全府總動員,上上下下,誰都不能閑著,整修宅院,大搞環境衛生;雖然不能“僭越”,搞得像皇宮一般輝煌,但是,也得光彩奪目,盡量讓人看著有“門當戶對”的感慨。單是闔府上下、全家老小,置辦裏外三新的行頭,就忙得夠嗆,何況,還得張燈結彩,張羅喜筵,廣泛散發“喜帖”呢!
為新娘子化妝,最傷腦筋。
弄這麽大動靜,差不多天下盡人皆知,生米基本成了熟飯,“退貨”是不大可能了。
可是,萬一皇上女婿一掀蓋頭,不滿意,不開心,這門兒親戚走得不近乎,皇恩就不會浩蕩了。於是乎,沐啊浴呀,恨不得把戚大小姐搓掉一層皮!
(皇帝結婚真麻煩,這幾章寫的好累,求各種收藏,點擊,推薦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