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11-29
片刻後,軍機大臣文祥說道:“皇上所言極是聖明。”此言一出,其餘眾人紛紛附和。
慈安太後也頗為高興,頻頻點頭,就命人照這個意思擬旨,並且命恭親王,醇親王和李鴻藻等專辦喪殮大事。
丁雲桐心想:低調查案,到最後找不到凶手,這案子也隻能草草了事,隻倒黴了那一幫太監宮女。
朝會散後,慈安把丁雲桐拉到了自己的寢宮,摸著他的小臉說道:“你這個小人兒,今兒個還真有趣,讓徐老夫子吃了個頓訓,還真像個皇帝樣了。”
丁雲桐從慈安懷裏掙紮出來,正色說道:“皇額娘,子臣可不隻是像皇帝,子臣要做我大清帝國的聖明賢君,千古一帝,我是光緒大帝!”
慈安楞了一會,才說道:“我大清列祖列宗有靈,翁師傅等人教導有功,你一定能做個好皇帝,額娘心裏歡喜得緊。以後凡事,你可以多出主意,就像今日朝會一般。等你熟練政務,額娘也可早日卷簾歸政,也好頤養天年。隻是你聖母皇太後福薄,看不到你的出息。”說著,眼眶又紅了。
丁雲桐跟著也揉眼,假裝傷感,心想:她要是不福薄,咱倆就福薄了。你要知道是我毒死的慈禧,不知道會做何感想。
聽慈安主動講出了將來卷簾歸政的意思,心裏高興,說道:“現在聖母皇太後去了,還需皇額娘穩定朝綱。子臣年幼,難免一些小人輩有欺淩之心,比如那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李蓮英,子臣派人索要那同道堂印章,那奴才竟然推諉,分明有篡逆不臣之意,再則西聖崩殂,李蓮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嚴厲處置,無以懲戒人心。”
慈安點頭:“吾兒言之有理,難為你雖然年幼,卻能講出這一番道理。也罷,那同道堂印我派人去取來給你,這事就由你處置,你也練練。平常也可擬旨,文理規格,可以向師傅翁同龢請教。擬完旨蓋上同道堂印,送來我處,我自會蓋上禦賞印。以後朝廷奏章都讓軍機處抄錄一份於你,等你熟悉了朝廷政務,我便將禦賞印一並給了你。”
丁雲桐心中大喜過望,今天大有收獲,慈安此言等於是將部分權力交給了自己,隻不過看著自己年紀還太小,不放心,所以凡事還要把把關,這也可以理解。
兩人又說了會話,看著慈安勞累了,丁雲桐就磕頭退出了。
帶著興奮的心情回到了寢宮,片刻後慈安太後果然派人送來了同道堂印。
丁雲桐仔細賞玩著手裏的印章,同道堂印,高八十厘米,長寬都是二十厘米,壽山石,用陰文篆刻“同道堂”三字,由於前麵同治年間,已經用了十三年,看上去有些陳舊。
他心想:別看不起眼,這玩意兒可是權力的象征。當然等將來禦賞印也到了自己手裏,這兩件東西就完成曆史使命了。
他想著現在應該對付李蓮英了,有了慈安那句“由你處置”的話,李蓮英是自己砧板上的肉,想怎麽切割都成。立刻命令範長祿:“你立刻到敬事房傳朕和皇太後口諭,李蓮英貪贓枉法犯上不軌,著立即擒拿。讓慎刑司好生拷問,錢財藏匿何處,詳細回奏於朕。”範長祿領命而去。
自己跟李蓮英無冤無仇,而且曆史上李蓮英其他方麵倒還不壞,“事上甚敬,對下寬厚”,唯一毛病是貪錢,曾有明確史料證明他敲詐江寧織造。到慈禧死後,他就退休出宮當了富家翁。不過自己實在是覬覦他的財富,畢竟將來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
那李蓮英會有多少錢呢?據前世一些曆史考究,說他至少相當於有兩百萬英鎊,當時折合白銀可是一筆巨款,事實上可能更多。具體是多少呢?
丁雲桐憧憬著即將到手的財富,忍不住要算一算:
當時英國實行金本位製度,將貨幣英鎊與黃金掛鉤,各國紛紛效仿,使黃金需求大增,不斷升值,白銀則不斷貶值,變相的減少了清朝的財政收入,白銀加劇外流,因為清朝是以白銀購買英鎊,再用英鎊結算進出口貿易。
在鴉片戰爭時期,一英鎊相當於三兩銀子,而到了八國聯軍時,一英鎊已經差不多等於七兩銀子了。各種賠款都需要額外支付這種匯率上的變化,叫“鎊虧”,光這個“鎊虧”就是個天文數字。
現在是1876年,差不多應該相當於三兩半銀子,兩百萬英鎊就是七百多萬兩白銀。
想那北洋水師中的航速最快的穹甲巡洋艦致遠艦,才八十五萬兩白銀啊。
第二天在禦書房,丁雲桐見到了翁同龢,將昨日之事告訴了他。翁同龢十分高興,光緒皇帝將來若能掌握實權,他作為皇帝老師,出將入相不在話下。
但丁雲桐心中自有打算,他有著未來一百多年的曆史積澱,對清朝末年的一些傑出人才多有耳聞,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經濟管理官員,或者外交人事安排,心裏都有一番打算。這翁同龢雖然博學,對自己也極為忠誠,但對於建立現代國家,實在提不出什麽高見,到時候隻能在具體事務處理上參考一下。不過在官職上,可以照顧,不至於讓他失望。
回到了養心殿後,範長祿回報:李蓮英共招認了二百三十萬兩白銀,都存在京中各大錢莊票號裏,還有一些莊子,古玩字畫等。慎刑司也已經奉丁雲桐的命令,將李蓮英用濕紙悶死。丁雲桐點點頭,這銀兩數目不到期待的三分之一,不過這也不奇怪,畢竟慈禧掌權也才十三年,李蓮英起初上麵還壓著個大太監安德海,所以撈的時間還不夠,能有這麽多已經不錯了。於是就命範長祿將這些錢存入內務府自己的賬本上,諒內務府的人不敢多嘴。
範長祿看丁雲桐小小年紀,處置李蓮英時臉上冷酷無情,心裏害怕,覺得他小小身軀可敬可畏。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當差。
丁雲桐又升了範長祿為副總管太監,看著他感激涕零的磕完頭,就命其退下。
現在已經是1876年了,時間真的不多了,自己有一大堆事情要做,目前的朝廷上,可用的人才不多,也就恭親王奕忻,軍機大臣文祥和沈桂芬,但是文祥好像今年就要死了,沈桂芬也隻能再活五年。
有慈安太後的扶持,自己可以先在朝廷上進行一些人事布局,將一些將來要用的人提拔進權力中樞或者放在一些關鍵位置上,同時將一些昏庸無能之輩慢慢淘汰出去,所謂未雨綢繆是也。不過這些動作不宜過急,若引起爭議對自己不利,畢竟自己還是個小皇帝,決定權還在慈安手裏。
所以要製造合適的機會。
想來想去,今年不正有一個好機會嗎?
正好有一件重大涉外事務需要解決,那就是《中英煙台條約》。
就在去年正月,英國派出一個探路隊,由上校柏郎帶著兩百多士兵,深入雲南,企圖探測從緬甸至雲貴地區的陸路交通,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派自己的翻譯馬嘉理帶人去迎接,在雲南騰衝鬧事,被人打死。這就是馬嘉理事件。
英國派兵進入中國,最後鬧事出了人命,反過來指責清政府。威妥瑪和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兩人唱起雙簧,不斷用武力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
這個條約危害性極大,它確認了對中國司法主權的破壞,英國人如果在中國內地犯法,隻能由英國自己按照英國法律審判,中國無權逮捕關押,也就是說英國人可以隨心所欲。
英國的貨物在租界不交厘金,進入中國內地不交內地稅,進一步破壞關稅主權。
而且英國人可以自由進出中國西南邊境,破壞了領土主權。
曆史上,是在今年的九月十三日,雙方簽訂了這個條約,但如今自己穿越到此,就不會讓這樣的悲劇發生,雖然這時的清王朝沒有對抗的資本,但自己頭腦裏裝著世界未來的曆史,知道一些秘密。
事實上英國的武力威脅純粹是恐嚇,因為對方此時是自顧不暇,跟俄羅斯爭奪土耳其,歐洲的戰爭迫在眉睫,根本沒有精力跟中國動手。
另一方麵英國的行為引起了其他列強的猜忌和反對,簽約的時候,各國公使紛紛以避暑的名義跑到煙台來施壓。
所以英國外相德比在給威妥瑪的電報訓令中,明確表示希望從速解決雲南問題。
正是清政府的退讓,讓英國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談判成果,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
而威妥瑪由於讓英國政府喜出望外,遂被封為“爵士”頭銜。
但是自己現在清楚這些曆史資料,完全可以堅持下去,不用付出太大代價便可了結掉馬嘉理事件,這對提高自己的威望大有好處。
而在朝堂上,定有一些官員害怕英國,主張退讓。最後用結果證明他們的錯誤,自己便可順理成章的換掉一批人,真是一舉多得,危機就是轉機啊。
丁雲桐這樣想著,對未來不禁更多了幾分期待。
片刻後,軍機大臣文祥說道:“皇上所言極是聖明。”此言一出,其餘眾人紛紛附和。
慈安太後也頗為高興,頻頻點頭,就命人照這個意思擬旨,並且命恭親王,醇親王和李鴻藻等專辦喪殮大事。
丁雲桐心想:低調查案,到最後找不到凶手,這案子也隻能草草了事,隻倒黴了那一幫太監宮女。
朝會散後,慈安把丁雲桐拉到了自己的寢宮,摸著他的小臉說道:“你這個小人兒,今兒個還真有趣,讓徐老夫子吃了個頓訓,還真像個皇帝樣了。”
丁雲桐從慈安懷裏掙紮出來,正色說道:“皇額娘,子臣可不隻是像皇帝,子臣要做我大清帝國的聖明賢君,千古一帝,我是光緒大帝!”
慈安楞了一會,才說道:“我大清列祖列宗有靈,翁師傅等人教導有功,你一定能做個好皇帝,額娘心裏歡喜得緊。以後凡事,你可以多出主意,就像今日朝會一般。等你熟練政務,額娘也可早日卷簾歸政,也好頤養天年。隻是你聖母皇太後福薄,看不到你的出息。”說著,眼眶又紅了。
丁雲桐跟著也揉眼,假裝傷感,心想:她要是不福薄,咱倆就福薄了。你要知道是我毒死的慈禧,不知道會做何感想。
聽慈安主動講出了將來卷簾歸政的意思,心裏高興,說道:“現在聖母皇太後去了,還需皇額娘穩定朝綱。子臣年幼,難免一些小人輩有欺淩之心,比如那儲秀宮掌案首領大太監李蓮英,子臣派人索要那同道堂印章,那奴才竟然推諉,分明有篡逆不臣之意,再則西聖崩殂,李蓮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嚴厲處置,無以懲戒人心。”
慈安點頭:“吾兒言之有理,難為你雖然年幼,卻能講出這一番道理。也罷,那同道堂印我派人去取來給你,這事就由你處置,你也練練。平常也可擬旨,文理規格,可以向師傅翁同龢請教。擬完旨蓋上同道堂印,送來我處,我自會蓋上禦賞印。以後朝廷奏章都讓軍機處抄錄一份於你,等你熟悉了朝廷政務,我便將禦賞印一並給了你。”
丁雲桐心中大喜過望,今天大有收獲,慈安此言等於是將部分權力交給了自己,隻不過看著自己年紀還太小,不放心,所以凡事還要把把關,這也可以理解。
兩人又說了會話,看著慈安勞累了,丁雲桐就磕頭退出了。
帶著興奮的心情回到了寢宮,片刻後慈安太後果然派人送來了同道堂印。
丁雲桐仔細賞玩著手裏的印章,同道堂印,高八十厘米,長寬都是二十厘米,壽山石,用陰文篆刻“同道堂”三字,由於前麵同治年間,已經用了十三年,看上去有些陳舊。
他心想:別看不起眼,這玩意兒可是權力的象征。當然等將來禦賞印也到了自己手裏,這兩件東西就完成曆史使命了。
他想著現在應該對付李蓮英了,有了慈安那句“由你處置”的話,李蓮英是自己砧板上的肉,想怎麽切割都成。立刻命令範長祿:“你立刻到敬事房傳朕和皇太後口諭,李蓮英貪贓枉法犯上不軌,著立即擒拿。讓慎刑司好生拷問,錢財藏匿何處,詳細回奏於朕。”範長祿領命而去。
自己跟李蓮英無冤無仇,而且曆史上李蓮英其他方麵倒還不壞,“事上甚敬,對下寬厚”,唯一毛病是貪錢,曾有明確史料證明他敲詐江寧織造。到慈禧死後,他就退休出宮當了富家翁。不過自己實在是覬覦他的財富,畢竟將來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
那李蓮英會有多少錢呢?據前世一些曆史考究,說他至少相當於有兩百萬英鎊,當時折合白銀可是一筆巨款,事實上可能更多。具體是多少呢?
丁雲桐憧憬著即將到手的財富,忍不住要算一算:
當時英國實行金本位製度,將貨幣英鎊與黃金掛鉤,各國紛紛效仿,使黃金需求大增,不斷升值,白銀則不斷貶值,變相的減少了清朝的財政收入,白銀加劇外流,因為清朝是以白銀購買英鎊,再用英鎊結算進出口貿易。
在鴉片戰爭時期,一英鎊相當於三兩銀子,而到了八國聯軍時,一英鎊已經差不多等於七兩銀子了。各種賠款都需要額外支付這種匯率上的變化,叫“鎊虧”,光這個“鎊虧”就是個天文數字。
現在是1876年,差不多應該相當於三兩半銀子,兩百萬英鎊就是七百多萬兩白銀。
想那北洋水師中的航速最快的穹甲巡洋艦致遠艦,才八十五萬兩白銀啊。
第二天在禦書房,丁雲桐見到了翁同龢,將昨日之事告訴了他。翁同龢十分高興,光緒皇帝將來若能掌握實權,他作為皇帝老師,出將入相不在話下。
但丁雲桐心中自有打算,他有著未來一百多年的曆史積澱,對清朝末年的一些傑出人才多有耳聞,無論是文臣武將,還是經濟管理官員,或者外交人事安排,心裏都有一番打算。這翁同龢雖然博學,對自己也極為忠誠,但對於建立現代國家,實在提不出什麽高見,到時候隻能在具體事務處理上參考一下。不過在官職上,可以照顧,不至於讓他失望。
回到了養心殿後,範長祿回報:李蓮英共招認了二百三十萬兩白銀,都存在京中各大錢莊票號裏,還有一些莊子,古玩字畫等。慎刑司也已經奉丁雲桐的命令,將李蓮英用濕紙悶死。丁雲桐點點頭,這銀兩數目不到期待的三分之一,不過這也不奇怪,畢竟慈禧掌權也才十三年,李蓮英起初上麵還壓著個大太監安德海,所以撈的時間還不夠,能有這麽多已經不錯了。於是就命範長祿將這些錢存入內務府自己的賬本上,諒內務府的人不敢多嘴。
範長祿看丁雲桐小小年紀,處置李蓮英時臉上冷酷無情,心裏害怕,覺得他小小身軀可敬可畏。心裏暗暗發誓,一定要好好當差。
丁雲桐又升了範長祿為副總管太監,看著他感激涕零的磕完頭,就命其退下。
現在已經是1876年了,時間真的不多了,自己有一大堆事情要做,目前的朝廷上,可用的人才不多,也就恭親王奕忻,軍機大臣文祥和沈桂芬,但是文祥好像今年就要死了,沈桂芬也隻能再活五年。
有慈安太後的扶持,自己可以先在朝廷上進行一些人事布局,將一些將來要用的人提拔進權力中樞或者放在一些關鍵位置上,同時將一些昏庸無能之輩慢慢淘汰出去,所謂未雨綢繆是也。不過這些動作不宜過急,若引起爭議對自己不利,畢竟自己還是個小皇帝,決定權還在慈安手裏。
所以要製造合適的機會。
想來想去,今年不正有一個好機會嗎?
正好有一件重大涉外事務需要解決,那就是《中英煙台條約》。
就在去年正月,英國派出一個探路隊,由上校柏郎帶著兩百多士兵,深入雲南,企圖探測從緬甸至雲貴地區的陸路交通,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派自己的翻譯馬嘉理帶人去迎接,在雲南騰衝鬧事,被人打死。這就是馬嘉理事件。
英國派兵進入中國,最後鬧事出了人命,反過來指責清政府。威妥瑪和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兩人唱起雙簧,不斷用武力威脅,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
這個條約危害性極大,它確認了對中國司法主權的破壞,英國人如果在中國內地犯法,隻能由英國自己按照英國法律審判,中國無權逮捕關押,也就是說英國人可以隨心所欲。
英國的貨物在租界不交厘金,進入中國內地不交內地稅,進一步破壞關稅主權。
而且英國人可以自由進出中國西南邊境,破壞了領土主權。
曆史上,是在今年的九月十三日,雙方簽訂了這個條約,但如今自己穿越到此,就不會讓這樣的悲劇發生,雖然這時的清王朝沒有對抗的資本,但自己頭腦裏裝著世界未來的曆史,知道一些秘密。
事實上英國的武力威脅純粹是恐嚇,因為對方此時是自顧不暇,跟俄羅斯爭奪土耳其,歐洲的戰爭迫在眉睫,根本沒有精力跟中國動手。
另一方麵英國的行為引起了其他列強的猜忌和反對,簽約的時候,各國公使紛紛以避暑的名義跑到煙台來施壓。
所以英國外相德比在給威妥瑪的電報訓令中,明確表示希望從速解決雲南問題。
正是清政府的退讓,讓英國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談判成果,所有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
而威妥瑪由於讓英國政府喜出望外,遂被封為“爵士”頭銜。
但是自己現在清楚這些曆史資料,完全可以堅持下去,不用付出太大代價便可了結掉馬嘉理事件,這對提高自己的威望大有好處。
而在朝堂上,定有一些官員害怕英國,主張退讓。最後用結果證明他們的錯誤,自己便可順理成章的換掉一批人,真是一舉多得,危機就是轉機啊。
丁雲桐這樣想著,對未來不禁更多了幾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