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12-18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就三國時期,吳國就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到台灣,隨後曆朝曆代,中央政府都會在此設立行政區劃,進行開發建設。


    1874年日本假借琉球漁民被台灣土著殺害之名,西鄉從道中將率軍侵犯台灣,從中國手裏勒索了50萬兩白銀。


    之後為了加強台灣的防務,欽差大臣沈葆楨於1875年在台灣北部修建了滬尾(今天的台北淡水)炮台和基隆炮台,在台灣南部修築了旗後(今天的高雄)、安平等炮台,以防禦外國的入侵。


    1879年的年底,劉銘傳奉旨率領新組建的近衛軍一個團,來到台灣,全麵接管了台灣一切防務大權,丁雲桐賦予他最大的權限,緊急情況下,他不需要請示就可以做出一切必要的決定。


    在法軍於1880年12月底發起進攻前,劉銘傳有了極為寶貴的一年,他用這一年的時間對整個台灣的防禦計劃做了全麵的安排。


    台灣全島孤立懸於海上,理論上講敵人可以從四麵八方登陸,幾乎無法防守。


    但事實並非如此,島的東西兩側都是懸崖峭壁、淺灘礁石,以當時的航海技術水平,很難真正登陸。稱得上良港的也隻有台北的基隆以及滬尾一帶,或者台南的旗後、安平一帶。


    相對而言,台北又更容易導致外敵入侵。因為台北處於上遊地帶,能夠掌控台灣全局;而且台北地區是平原地帶,地勢平坦,物質豐富,水源充足甜美;台南卻是山林眾多,地勢崎嶇,安平和旗後兩港,一個險峻,一個淤泥,對登陸部隊是極大考驗。加上水源鹹苦,痢疾橫行,外來者很難適應。而且台南從鄭成功收複台灣開始,經過長年的建築整修,堡壘工事眾多,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而台北地區易攻難守,尤其是基隆的煤礦,更具有戰略意義。


    沈葆楨曾經稟報朝廷,基隆出產的煤“質堅亮且輕,能耐久燒,並少灰土,洵稱好煤,成色甚佳,與外國上等洋煤相當。”


    得到這個煤礦,法國的艦隊便可大大減輕補給的壓力。


    經過這般分析,劉銘傳認為,法軍必定會進攻台北地區,而不會是台南。因此他將防禦的重點放在了基隆和滬尾地區。


    關鍵是基隆還是滬尾呢?


    基隆港在台灣正北方,從基隆港出發坐輪船,到福建五虎門隻需六個時辰。


    港口後麵有一個人口將近萬餘的城鎮,往東五裏,正是大名鼎鼎的八鬥煤礦,設有煤局。整個基隆地區仿佛一個小盆地,前麵是海,後麵則是一圈連綿的高山丘陵,從港口西邊的基隆嶺,到南邊的月眉山地區,形成一條雜亂而又渾然天成的“長城”。


    而越過這條“長城”之後,往西是滬尾港,往南則是台灣的政治中心,物質補給基地和大本營,台北府。


    丁雲桐在電報中,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訴劉銘傳,法軍將會首先進攻基隆,但是防禦重點要放在滬尾。


    因為台北府城是大本營和補給基地,重中之重,基隆至台北府之間有“長城”阻隔,崇山峻嶺,易守難攻,所以基隆失守不會威脅到台北府。


    但滬尾失守卻會讓法軍沿淡水河而上,直搗台北府,同時也抄了基隆後路。


    但是還有一個原因,丁雲桐沒有說。


    那就是前世的中法戰爭中,法國人是在攻占基隆一個多月後,才意識到滬尾港的重要性。法國人沒有丁雲桐穿越者的預見,必然是遵循其同樣的邏輯,全力攻擊基隆港。


    因此丁雲桐強調基隆港可以丟,滬尾港必須守。雖然法國人堅持海上封鎖,但保住滬尾港,一些懸掛英美旗幟的商船總還是趁隙過來,就能從大陸獲得物質補給。這樣法國人就像獵人抓狐狸,堵住了前門,後門卻還開著。


    丁雲桐在來回的電報中反複強調:基隆港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是頂不住法國人的進攻的。港口既開闊,水又深,無法用堵口的辦法阻擋法軍艦隊。因為法軍的艦炮強悍,敵人軍艦一進口岸,事實上港口就已經失守。


    如果把兵力集結在海邊,無異於白白當敵人的靶子。我們所依靠的是山勢險要,敵人依靠的是火炮猛烈。“彼來攻我,我得所長。我去攻彼,彼得所長……。”


    因此必須讓兵力後撤,把防禦重點放在基隆港後麵那一圈山脈“長城”上,利用地勢險要來殺傷敵軍。


    在前世的時候,中國人是在付出了重大的傷亡後,才總結出這些道理。


    根據電報討論的結果,劉銘傳製定了自己的防禦計劃。


    此時他手上兵力主要有三部分:首先自己帶來的近衛軍的一個團,這是一支朝氣蓬勃,戰鬥力強的新式軍隊,名義上是練軍獨立團;


    然後是從大陸周氏兄弟獨立旅裏調來的援軍,由周盛波指揮的兩個團,3200多人,戰鬥力要弱於近衛軍。


    最後是原先就駐防台灣,由綠營整編而成,曹誌忠指揮的巡防營,仍舊是老的編製,一個營500人,一共有12營,6000餘人,裝備和訓練水平都比較落後,但是卻熟悉地理山水,適應氣候水土,在騷擾和遊擊戰中,還是能發揮作用。


    按照計劃,劉銘傳將兵力做了如下配置:


    劉朝祜率領四個巡防營駐守台南;


    黃誌忠率領四個巡防營駐守補給基地台北府;


    鄧長安則指揮剩下的四個巡防營,駐紮基隆港;


    劉銘傳親自率領近衛團,駐防滬尾,手下主要軍官分別是林朝棟、唐殿魁和劉盛藻,同時將李彤恩和孫開華,這兩個一文一武,原先就駐守滬尾的官員,也調進了近衛團;


    周盛波指揮的練軍兩個團,全部集結在“長城”山脈裏,周盛波本人帶一個團,防禦月眉山地區,楊洪彪帶另一個團駐守基隆嶺一帶;


    這樣,在法軍進攻基隆時,最有戰鬥力的部隊全部放在第二線,可以完整的保存力量。


    在港口防禦,重點也在滬尾港。


    滬尾港其實是淡水河的入海口,它是台灣最重要的商業口岸,也是台灣茶葉最重要的輸出中心,英國人很早以前就在這裏設置了德記洋行,專門販賣台灣的茶葉和樟腦,每年光茶葉出口就有五六百噸。


    孫開華一直擔任陸路提督兼滬尾守備,此人十八歲參軍,打仗極為勇猛,但是長得卻是一副女人模樣,頗為嫵媚,大家暗地裏都叫他“孫美人”。


    至於李彤恩,原本是擔任滬尾的通商委員,對滬尾洋人的情況非常熟悉,而且很有智謀。他本來體弱多病,想要退休,但劉銘傳將他留下來,作為智囊倚重使用。


    在李彤恩的建議下,劉銘傳采取了幾項重要舉措,第一項就是堵塞滬尾港,用一些帆船裝填上石頭,沉在滬尾港口水底。這樣,吃水深的大型戰艦,就無法進入港口,但是一些輕型船隻仍能進入。沉船選擇的戎克船,所謂戎克船就是中國獨創的帆船。同時在港口設置了大量的浮動木樁。


    沉船堵口,自然會影響港口的貿易來往。為此,李彤恩與英國領事反複交涉,辨明厲害,才使對方接受堵口。


    第二項措施是在港口內安設了數十枚水雷,這些水雷並非錨雷,而是裝滿了炸藥和電雷管,用電線遙控指揮的電發水雷,指揮所就放在港內炮台的後麵。


    其外殼采用生鐵、熟鐵、馬口鐵皮、銅或木材等製作。炸藥為黑火藥,發火機構叫電雷管,主要以二銅絲裝入導管內,銅絲下端連以白金絲作為電橋,將導管插入銅管,裝以雷管、棉花藥(硝化棉)等物,然後密封,用電線連接,一線一雷,也可一線數雷。所用電源則大都為濕電池,電池大都進口。


    有了堵口、水雷、以及炮台的配合,法軍就無法發動突襲了。


    第三項措施是嚴格監管那些外國船隻以及外國引水員(領航員),使其不被法軍利用。


    同時滬尾炮台也得到了整修加固,有兩門280mm克虜伯重炮,五門170mm克虜伯重炮,這樣的火力就相當可觀了。


    而基隆港雖然不是防禦重點,但也對基隆炮台做了改進,主炮台有兩門170mm克虜伯炮,兩門180mm滑膛炮,另左右各有一個副炮台,共有六門180mm滑膛炮。但是除了那兩門克虜伯炮,其餘的都是舊式的滑膛火炮。所謂滑膛炮,就是炮膛裏麵沒有螺旋膛線,早期火炮大都是滑膛炮,其射程、威力和穩定性遠遠不如線膛炮。


    法國的裝甲軍艦,裝甲最薄處也有150mm厚,隻要距離1000米開外,這些滑膛炮炮彈,即便擊中也無法穿透。


    但正如劉銘傳事先的規劃,就不必對這些火炮進行更新了。


    現在一切準備就緒,就等法國人動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雄霸天下之光緒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非浪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非浪子並收藏雄霸天下之光緒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