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1-10
片刻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丁雲桐輕輕咳嗽一聲,說道:"你這樣的女兒身,現在是回不到軍營去了,你有什麽打算?"
王雪慧低頭不語,也許她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丁雲桐又說道:"你已經無家可歸了,這樣吧,朕且封你為殿前侍衛,做朕的隨從,同時再慢慢尋找你的哥哥,這總好過你自己大海撈針,你看如何?"
王雪慧猶豫了片刻,想想也隻能如此,終於說道:"謝皇上恩典,雪慧遵命。"
丁雲桐大為滿意,今天收了一個猛將當衛戍司令,又找了個美女神槍手當貼身保鏢,收獲不小。
馬上就要到1882年,按照計劃,到明年年初,宣傳工作會達到一個高氵朝,當然個人崇拜是要持之以恒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出效果。而戶口管理工作卻會進展神速,因為中國的基層,此時主要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流動性不大,隻要沒有饑荒,誰願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呢?
另一方麵,等近衛軍改編一完畢,土地就開始交割,忠誠度必然大幅度上升,同時八旗兵也大舉裁撤,有什麽不滿也無可奈何了。
這幾件事情一做好,大規模的工業化就要啟動了,不過現在可以先進行一些輿論上的宣傳,丁雲桐準備自己親自寫一篇社論,作為未來工業化的綱領性文件,他得好好醞釀一下。
1881年12月11日,又一個新的部門,內務部成立了。
丁雲桐對這個部的定位是民政部和秘密警察的結合體。首任部長是趙秉鈞,丁雲桐之所以選擇此人,是因為曆史上袁世凱當政時,趙秉鈞就專門負責警察民政方麵的工作,是第一任內務總長。而且此人隻知道奉命行事,忠誠意識很強,工作能力也強,“生性慧黠,強悍而心細”,是個非常能幹的奴才,要不前世袁世凱也不會讓他代替唐紹儀擔任內閣總理。
還有一點,趙秉鈞在收複新疆的作戰中,東征西討,勇猛頑強,立功不小,但也受了重傷,基本喪失了男人的功能,這也讓他的心理非常壓抑。在以後的歲月中,顯得辦事狠辣,手段殘忍,不計後果,包括暗殺宋教仁。
這樣一個既忠心,又凶狠的人擔任部長,是最合適不過了。
在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實施,新的戶籍管理製度開始在城鄉全麵推行,其基本流程是清查戶口,然後統計在檔案裏,劃定轄區,分割管理。而四個重要的配套措施也在丁雲桐的策劃下同時推進,也就是丁雲桐引以為傲的"新四大發明":戶口本、糧食本、調職單、通行證。
戶口本就是人口檔案,詳細登記了每家每戶的人口檔案。以此為基礎,將人口嚴格限製的固定的區域,想要移居異地,需要內務部開具的準遷證。
糧食本,即糧食關係。戶口關係決定糧食關係。民以食為天,將這個天抓住,民就無處可跑。戶口在城市者,為城市糧食關係,戶口在農村者為農業糧食關係。出外辦什麽事,得帶糧票,糧票是糧食關係的附屬品,沒有糧票,出外就得餓肚子,有錢也沒地方買去。
調職單,是對工作調動的控製,一個人離開單位,想去別處工作,需要內務部出具的調職單。有了這個調職單,才能轉戶口、轉糧食關係。這樣任何人都不能想辭職就辭職,必須經過批準才能放行。
通行證,如同古代的路條。這是由內務部開具的一種函件。城市之間的旅行、出差辦事、走親訪友,都必須持有通行證,否則都不能住旅館客棧。這個措施也能防範間諜,沒有內務部的通行證,外國間諜的行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製。
除了這四個以外,其實還有一個秘密措施,叫政審表,是針對國家公務人員的,也包括一些知識分子,專門用於政治審查:政治傾向是什麽,過去做過什麽事,有沒有可能是間諜,擁不擁護皇權等等,事實上就是政治檔案。
有這"五指山"抓下去,對整個國家的政治控製就會大大加強,中央集權才有可能。
同時宣傳部也在大力宣揚繼續推進各項工作,以及即將開始的工業化。
在丁雲桐的思維裏,一個落後國家想要快速發展,追趕發達國家,中央集權是必然的選擇,獨裁是唯一的捷徑。隻有保證集權和獨裁,才能實現工業化,快速追趕發達國家。
而隨著各項製度的推進,部分知識分子群體的意見也越來越大,報刊上、朝廷中都出現了一些對國家政策的質疑之聲。
所謂風至而沉沙起,水落則礁石出。那些意識形態迥異的官僚和知識分子們,這個時候都像打了雞血一般,紛紛跳了出來。有些人主張自由,有些人則保守。
自由派如美國回來的容閎,從英國回來的嚴複,伍廷芳,郭嵩壽等人,紛紛主張明定國是,君主立憲,提倡西方的民主,經濟上也是倡導自由主義模式,避免國家調控幹擾。認為目前的各項舉措越來越嚴苛,不符合世界的潮流。
而保守派,像翁同龢,李秉衡,大學士恩承,以及原先被調離中央的徐桐、劉錫鴻等人,則各自上書,稱這些措施,尤其是所謂工業化,完全不符合儒家傳統,大違祖製。
總之,自由派也好,保守派也好,都不讚成丁雲桐的主張。
作為回應,1882年,1月2日,<寰球時報>全文刊發了丁雲桐親自纂寫的評論文章,題目叫<落後必然挨打>。這篇文章闡述了中國國家政策的核心思想,以及未來的道路的該怎麽走。
文章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西方的工業化已經初步完成,中國已經落後了150年至200年,無論在經濟,軍事,科技各方麵都有著巨大的差距。走正常的道路,是不可能追上發達國家的,那麽中國該怎麽辦?
文章認為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走捷徑",西方工業化的順序是先輕工業,紡織業、食品業、造紙業等等,逐步過渡到重工業,發展均勻平衡效果好。
而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所以中國必須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用較短的時間跑完西方用一百多年走完的道路。這個"跑"字很重要,中國必須衝刺,"要麽我們能夠趕上去,要麽我們永遠被踩在腳下。"
文章嚴厲的駁斥那些保守派,思想僵化,頭腦頑固,堅持要讓國家處於落後的狀態不可自拔,這實際上是變相的幫助了敵人,拖了國家發展的後腿,成了民族的罪人。
同時也批判了那些自由派,認為在中國這樣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國家,要想把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到重工業上,必須依靠國家權威,而集權是唯一的途徑。文章回顧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及德意誌帝國的建立,無不是中央集權,依靠國家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推行政策。因而在這個關鍵的曆史時刻,倡導自由化,不管是什麽樣的出發點,都是嚴重的錯誤。
發展決定一切,發展壓倒一切,這是本階段最大的愛國主義。
服從並忠實執行皇帝對於國家發展的部署,是本階段最大的愛國主義。
也就是說,忠君就是最大的愛國主義。
隻有忠君,嚴格服從皇帝的命令,所有的力量才能擰成一股繩,國家才能發展。
文章以一句話作為結尾:落後必然挨打。
這篇社論,很大程度上緩和了輿論,因為大多數人都開始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
同時個人崇拜工作也已經開始升華。
在所有的城市鄉村,關於皇帝的神話故事開始廣泛傳播;
任何文字印刷品,凡是提到皇帝就必須以粗體顯示;
一係列宣傳皇帝恩德的歌曲民謠也開始流傳;
任何公職人員都必須佩戴皇帝的徽章;
無論任何公共場所,甚至所有色家庭都必須懸掛的皇帝的畫像;
報紙上到處都是皇帝的恩德如何創造人間奇跡,重病待死的病人聽到了皇帝的訓令,立刻痊愈如初。饑餓乏力的戰士一聽皇帝的聖諭,馬上就能精力過人,生龍活虎。
而連續大旱的災區,向皇帝畫像虔誠跪拜上千次後,馬上就會大雨傾盆而下等等。
而學校是宣傳的主戰場,因為對幼兒的教育有可能會烙印一生。每個小學,無論級別高低,規模大小,位置是否偏僻,都有一套由政府製定頒發的<節日祭祀儀式規章>,都要認認真真地組織學生們學習對皇帝的禮儀。每個小學生在看到皇帝畫像時都要停下來進行跪拜。久而久之,這些硬性規定的禮儀便也成為學生們生活的一部分,最終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
皇帝的畫像更是神聖不可侵犯,萬一有什麽意外的災禍,保護畫像的安全甚於生命。
在學校的課程教育上,更是強調忠君愛國的意識,比如中學第一篇課文<無形的進城>,需要學生全文背誦的。它以一個母親的口吻寫道:“我親愛的孩子,越南東京已經攻陷了,你也一起進城吧,盡管你已經粉身碎骨,也不會再發出聲音了。身體充滿了火焰,鮮血染紅了大地,你還在高呼‘皇上萬歲’。親愛的孩子,你沒有離開我們,你也和大家一起進城了,你的生命將在天安門的忠烈祠裏得到永生。"
一股又一股的個人崇拜熱潮,正在神州大地上四處蔓延,愈演愈烈。
丁雲桐深知中國人的個性,缺乏自我,缺乏安全感,崇拜英雄,迷信權威,仰視大師。人民需要偶像,人民需要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什麽?因為人民沒有力量,他們不相信自己有力量。
他們需要有人來拯救,需要有人來指引,需要聖明天子,需要青天大老爺,需要偉大領袖,大海航行靠舵手,需要領導不斷的指出方向
丁雲桐將填補空白,滿足他們空虛的靈魂。
片刻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丁雲桐輕輕咳嗽一聲,說道:"你這樣的女兒身,現在是回不到軍營去了,你有什麽打算?"
王雪慧低頭不語,也許她也不知道該怎麽辦。
丁雲桐又說道:"你已經無家可歸了,這樣吧,朕且封你為殿前侍衛,做朕的隨從,同時再慢慢尋找你的哥哥,這總好過你自己大海撈針,你看如何?"
王雪慧猶豫了片刻,想想也隻能如此,終於說道:"謝皇上恩典,雪慧遵命。"
丁雲桐大為滿意,今天收了一個猛將當衛戍司令,又找了個美女神槍手當貼身保鏢,收獲不小。
馬上就要到1882年,按照計劃,到明年年初,宣傳工作會達到一個高氵朝,當然個人崇拜是要持之以恒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出效果。而戶口管理工作卻會進展神速,因為中國的基層,此時主要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流動性不大,隻要沒有饑荒,誰願離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呢?
另一方麵,等近衛軍改編一完畢,土地就開始交割,忠誠度必然大幅度上升,同時八旗兵也大舉裁撤,有什麽不滿也無可奈何了。
這幾件事情一做好,大規模的工業化就要啟動了,不過現在可以先進行一些輿論上的宣傳,丁雲桐準備自己親自寫一篇社論,作為未來工業化的綱領性文件,他得好好醞釀一下。
1881年12月11日,又一個新的部門,內務部成立了。
丁雲桐對這個部的定位是民政部和秘密警察的結合體。首任部長是趙秉鈞,丁雲桐之所以選擇此人,是因為曆史上袁世凱當政時,趙秉鈞就專門負責警察民政方麵的工作,是第一任內務總長。而且此人隻知道奉命行事,忠誠意識很強,工作能力也強,“生性慧黠,強悍而心細”,是個非常能幹的奴才,要不前世袁世凱也不會讓他代替唐紹儀擔任內閣總理。
還有一點,趙秉鈞在收複新疆的作戰中,東征西討,勇猛頑強,立功不小,但也受了重傷,基本喪失了男人的功能,這也讓他的心理非常壓抑。在以後的歲月中,顯得辦事狠辣,手段殘忍,不計後果,包括暗殺宋教仁。
這樣一個既忠心,又凶狠的人擔任部長,是最合適不過了。
在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實施,新的戶籍管理製度開始在城鄉全麵推行,其基本流程是清查戶口,然後統計在檔案裏,劃定轄區,分割管理。而四個重要的配套措施也在丁雲桐的策劃下同時推進,也就是丁雲桐引以為傲的"新四大發明":戶口本、糧食本、調職單、通行證。
戶口本就是人口檔案,詳細登記了每家每戶的人口檔案。以此為基礎,將人口嚴格限製的固定的區域,想要移居異地,需要內務部開具的準遷證。
糧食本,即糧食關係。戶口關係決定糧食關係。民以食為天,將這個天抓住,民就無處可跑。戶口在城市者,為城市糧食關係,戶口在農村者為農業糧食關係。出外辦什麽事,得帶糧票,糧票是糧食關係的附屬品,沒有糧票,出外就得餓肚子,有錢也沒地方買去。
調職單,是對工作調動的控製,一個人離開單位,想去別處工作,需要內務部出具的調職單。有了這個調職單,才能轉戶口、轉糧食關係。這樣任何人都不能想辭職就辭職,必須經過批準才能放行。
通行證,如同古代的路條。這是由內務部開具的一種函件。城市之間的旅行、出差辦事、走親訪友,都必須持有通行證,否則都不能住旅館客棧。這個措施也能防範間諜,沒有內務部的通行證,外國間諜的行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製。
除了這四個以外,其實還有一個秘密措施,叫政審表,是針對國家公務人員的,也包括一些知識分子,專門用於政治審查:政治傾向是什麽,過去做過什麽事,有沒有可能是間諜,擁不擁護皇權等等,事實上就是政治檔案。
有這"五指山"抓下去,對整個國家的政治控製就會大大加強,中央集權才有可能。
同時宣傳部也在大力宣揚繼續推進各項工作,以及即將開始的工業化。
在丁雲桐的思維裏,一個落後國家想要快速發展,追趕發達國家,中央集權是必然的選擇,獨裁是唯一的捷徑。隻有保證集權和獨裁,才能實現工業化,快速追趕發達國家。
而隨著各項製度的推進,部分知識分子群體的意見也越來越大,報刊上、朝廷中都出現了一些對國家政策的質疑之聲。
所謂風至而沉沙起,水落則礁石出。那些意識形態迥異的官僚和知識分子們,這個時候都像打了雞血一般,紛紛跳了出來。有些人主張自由,有些人則保守。
自由派如美國回來的容閎,從英國回來的嚴複,伍廷芳,郭嵩壽等人,紛紛主張明定國是,君主立憲,提倡西方的民主,經濟上也是倡導自由主義模式,避免國家調控幹擾。認為目前的各項舉措越來越嚴苛,不符合世界的潮流。
而保守派,像翁同龢,李秉衡,大學士恩承,以及原先被調離中央的徐桐、劉錫鴻等人,則各自上書,稱這些措施,尤其是所謂工業化,完全不符合儒家傳統,大違祖製。
總之,自由派也好,保守派也好,都不讚成丁雲桐的主張。
作為回應,1882年,1月2日,<寰球時報>全文刊發了丁雲桐親自纂寫的評論文章,題目叫<落後必然挨打>。這篇文章闡述了中國國家政策的核心思想,以及未來的道路的該怎麽走。
文章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西方的工業化已經初步完成,中國已經落後了150年至200年,無論在經濟,軍事,科技各方麵都有著巨大的差距。走正常的道路,是不可能追上發達國家的,那麽中國該怎麽辦?
文章認為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走捷徑",西方工業化的順序是先輕工業,紡織業、食品業、造紙業等等,逐步過渡到重工業,發展均勻平衡效果好。
而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歸根到底,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
所以中國必須重點優先發展重工業,用較短的時間跑完西方用一百多年走完的道路。這個"跑"字很重要,中國必須衝刺,"要麽我們能夠趕上去,要麽我們永遠被踩在腳下。"
文章嚴厲的駁斥那些保守派,思想僵化,頭腦頑固,堅持要讓國家處於落後的狀態不可自拔,這實際上是變相的幫助了敵人,拖了國家發展的後腿,成了民族的罪人。
同時也批判了那些自由派,認為在中國這樣一窮二白,積貧積弱的國家,要想把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到重工業上,必須依靠國家權威,而集權是唯一的途徑。文章回顧了日本明治維新以及德意誌帝國的建立,無不是中央集權,依靠國家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推行政策。因而在這個關鍵的曆史時刻,倡導自由化,不管是什麽樣的出發點,都是嚴重的錯誤。
發展決定一切,發展壓倒一切,這是本階段最大的愛國主義。
服從並忠實執行皇帝對於國家發展的部署,是本階段最大的愛國主義。
也就是說,忠君就是最大的愛國主義。
隻有忠君,嚴格服從皇帝的命令,所有的力量才能擰成一股繩,國家才能發展。
文章以一句話作為結尾:落後必然挨打。
這篇社論,很大程度上緩和了輿論,因為大多數人都開始認真思考其中的道理。
同時個人崇拜工作也已經開始升華。
在所有的城市鄉村,關於皇帝的神話故事開始廣泛傳播;
任何文字印刷品,凡是提到皇帝就必須以粗體顯示;
一係列宣傳皇帝恩德的歌曲民謠也開始流傳;
任何公職人員都必須佩戴皇帝的徽章;
無論任何公共場所,甚至所有色家庭都必須懸掛的皇帝的畫像;
報紙上到處都是皇帝的恩德如何創造人間奇跡,重病待死的病人聽到了皇帝的訓令,立刻痊愈如初。饑餓乏力的戰士一聽皇帝的聖諭,馬上就能精力過人,生龍活虎。
而連續大旱的災區,向皇帝畫像虔誠跪拜上千次後,馬上就會大雨傾盆而下等等。
而學校是宣傳的主戰場,因為對幼兒的教育有可能會烙印一生。每個小學,無論級別高低,規模大小,位置是否偏僻,都有一套由政府製定頒發的<節日祭祀儀式規章>,都要認認真真地組織學生們學習對皇帝的禮儀。每個小學生在看到皇帝畫像時都要停下來進行跪拜。久而久之,這些硬性規定的禮儀便也成為學生們生活的一部分,最終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
皇帝的畫像更是神聖不可侵犯,萬一有什麽意外的災禍,保護畫像的安全甚於生命。
在學校的課程教育上,更是強調忠君愛國的意識,比如中學第一篇課文<無形的進城>,需要學生全文背誦的。它以一個母親的口吻寫道:“我親愛的孩子,越南東京已經攻陷了,你也一起進城吧,盡管你已經粉身碎骨,也不會再發出聲音了。身體充滿了火焰,鮮血染紅了大地,你還在高呼‘皇上萬歲’。親愛的孩子,你沒有離開我們,你也和大家一起進城了,你的生命將在天安門的忠烈祠裏得到永生。"
一股又一股的個人崇拜熱潮,正在神州大地上四處蔓延,愈演愈烈。
丁雲桐深知中國人的個性,缺乏自我,缺乏安全感,崇拜英雄,迷信權威,仰視大師。人民需要偶像,人民需要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什麽?因為人民沒有力量,他們不相信自己有力量。
他們需要有人來拯救,需要有人來指引,需要聖明天子,需要青天大老爺,需要偉大領袖,大海航行靠舵手,需要領導不斷的指出方向
丁雲桐將填補空白,滿足他們空虛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