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1-17
想了很久,袁世凱才答道:"據臣所知,朝鮮高宗懦弱,權柄皆在閔妃一黨手中。而閔氏現在極為親日,剛成立了新軍''別枝軍'',教官清一色的日本人。日本公使花房義質,縱橫朝廷,文有開化黨,武有別枝軍,上有閔氏親日,下有日本商人、浪人大舉滲透。其勢已成,非同小可。如前所言,臣一定會鞠躬盡瘁,但若要掌控朝政,使閔氏聽命於我國,臣心中實無把握。"
丁雲桐非常欣賞袁世凱的坦率,沒把握就是沒把握,這就是實用主義。不像那些清流黨,說起來胸脯拍的震天響,要玩真的,馬上就屁滾尿流,原形畢露了。比如那清流名人張佩綸,一向是憤青,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罵這個,罵那個,喊打喊殺,等到了馬尾戰場,跑的比誰都快。不過倒也豔福不淺,老牛吃嫩草,娶了李鴻章的小女兒菊藕為妻,年齡差了十八歲。不過正因為這段婚姻,才有了一個著名的孫女,叫張愛玲。
丁雲桐微笑著說道:"愛卿不必多慮,別看日本此時氣焰囂張,自以為萬事順手。但朕確信,不出數月,朝鮮的局勢就將大變。朝鮮民眾積怨已久,恨日本入骨,管別枝軍叫倭別枝,形勢一觸即發。而別枝軍待遇優厚,老的親軍卻糧餉拖欠,長此以往必生動亂。隻要禍亂一起,日本勢力就會遭受重創,愛卿便可趁機扭轉大局。今年乃是壬午年,朕料定,禍亂就在今年!"
袁世凱不明白,皇帝哪裏來的自信,能夠如此斬釘截鐵的斷定,今年朝鮮會有動亂,而且是衝著日本人去的。
他表麵唯唯諾諾,心裏卻半信半疑,總覺得皇帝說的太玄乎。
丁雲桐知道他不以為然,也不多說,還是讓事實來教育他。他心裏暗笑:"老子穿越而來,靠的就是這個未卜先知,玩的就是江湖算命先生的把戲。我要是告訴他,最後他是得尿毒症死的,還不把他給說傻了。"
丁雲桐又勉勵了幾句,說道:"前段時間,朕讓艦隊重新塗裝,準備前往仁川停泊,此時已經塗裝完畢了。也罷,就讓艦隊護送你去朝鮮,這樣你也可震懾閔氏,威嚇日本,有利於你做事。"
"臣遵命。"
"好,有事多和馬建忠商量,多稟報於朕。若是事出緊急,來不及報告,可以先斬後奏,朕不會怪你。但有一條你要記住,這兩年國內事情還很多,陸海軍準備還未就緒。所以凡事要注意尺度,既不能讓日本得逞,又不能跟日本撕破臉,這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袁世凱跪下磕頭:"謝皇上信重,臣絕不讓朝鮮失之我手。"
看著袁世凱退下,丁雲桐伸個懶腰,現在要好好思考工業化的步驟了。
所謂工業化,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世的蘇聯兩個五年計劃下來,就從世界第五位和歐洲第四位,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這是因為蘇聯畢竟還是有沙皇俄國的工業底子在,說俄國工業差,那是相對於英法德等而言,事實上還是有較強工業實力的,弱的是工業母機的製造能力,跟中國的一窮二白還是有區別的。
所以丁雲桐把工業化的目標,定在初步建立工業體係上,工業總量的追趕目標應該是歐洲列強裏工業實力最差的意大利。
但這已經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要知道前世的日本,這樣掠奪,這樣玩命發展,最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還沒追上意大利呢。
到了1913年,日本製造業隻占世界份額的1%,而意大利是24;人均工業水平也不如意大利;鋼鐵產量25萬噸,不到意大利93萬噸的三分之一。更是不到奧匈帝國的十分之一;唯一超過意大利的,隻有能源的消耗量。
當然對中國來說,人口,資源、土地、消費市場都遠遠大於日本,追趕起來應該不會這麽辛苦。
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三個前提。
第一絕對的中央集權。
如果搞民主協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一人一個幾把,各尿各的尿,到最後隻會一事無成。隻有中央集權,才能全國一盤棋,調動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辦大事。而要做到中央集權,就必須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這就有獨裁的必要性。
第二要有合適的外部環境。
西方發達國家必須市場飽和,要有強烈的出口欲望,不僅僅是工業產品,還包括機器設備和製造技術。前世的蘇聯工業化,正好碰上經濟危機,西方資本需要投資出路,尤其需要用出口來帶動經濟和就業,使得蘇聯能夠成功"抄底"。
第三要有發展的資金。
有了決心,有了好的環境,但自己還要有錢才行。別人的機器設備再好,技術再先進,願意賣給你,你也得有錢買才行,那錢從哪裏來呢?
丁雲桐認為,自己通過一係列措施,初步實現了中央集權,暫時沒有公開的反對派。第一個條件滿足了。
而此時的西方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德國和美國,工業生產規模急劇擴張,但卻沒有足夠的消費市場,生產的東西沒地方賣,殖民地早就被英法搶光了。德國正是因為沒有地盤,消費市場都被英法占據了,才會打第一次大戰。如果中國搞工業化,那麽西方,尤其德國和美國將成為最好的供貨商。所以第二個條件也滿足了。
最麻煩的是第三個,錢從哪裏來。
華夏銀行的那一億多白銀,可以解決眼前的困難,但從長遠角度來講,還隻是幾個小錢而已。要知道,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可不是幾億,幾十億就能夠用的。
當工業化開始時,中國將從西方引進技術、機械設備、外國工程師,甚至會整廠整廠的引進。將會興建大量的鋼鐵廠、水電站、化工廠等,包括電訊、冶金、農機、化工、機床、電力、石油和煤炭等所有方麵的工礦企業,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初步完成重工業的建設,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這一切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從哪裏來呢?
所謂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對於落後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
十九世紀末,沙皇俄國的工業化是依靠殘酷掠奪農民,用糧食來換工業品,出口貿易的一半以上是穀物。
蘇聯的工業化也是靠掠奪農民來獲取資金,而且更加的殘酷血腥。就是以國家核定的低價收購糧食,蘇聯政府強製收購的穀物價格僅相當於其成本的132%,土豆價格僅相當於其成本的75%,然後通過不斷的出口糧食,以獲取資金推進工業化。
同時取締農民對餘糧的擁有和貿易權,但這個"餘糧"事實上沒有任何標準,其實也強行奪取了農民的口糧以滿足定額。因此大饑荒在所難免。
原先許多專家傾向於,最保守估計僅在1932至33年就餓死了五百萬以上。但後來解密的1937年的克格勃檔案,"糧倉"烏克蘭是最嚴重的災區,共餓死了七百多萬人。導致2006年11月28日,烏克蘭議會通過決議,認為這是一種"種族滅絕"。但就在同一年,蘇聯向美國出口了四萬噸的小麥,以換取資金和設備。
通過掠奪來的糧食出口,蘇聯向西方換取五年計劃所需的各種工業設備,甚至包括整套工廠設備,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車裏雅賓斯克拖拉機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哈爾科夫電機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第二巴庫聯合企業、尼科波爾特鋼廠、莫斯科“阿芙樂爾”鋼鐵廠等等。
日本明治維新同樣如此,進行地稅改革,把實物稅改為貨幣稅。政府向地主征收貨幣,地主卻向農民征收實物。而政府又濫發貨幣導致通脹,使貨幣貶值,最後農民受到極重剝削。同時政府將稅率訂的極高,是同時期西方國家的好幾倍。通過重稅來剝削人民,進行原始資本的積累。直接的證據就是明治維新初期十年內,平均每年農民暴動達到了24次。
在這一點上,頗像前世的天朝,通過重稅來剝削人民,暫時性的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並以此來供養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來維持政府的統治。
兩者的區別是,明治維新的利益集團是財閥和寄生地主。天朝則是世襲官僚集團,以及與官僚結合的洋買辦與土財主。
總而言之,要想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金,就必須壓榨農民,尤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沒有別的選擇,隻能以餓死幾百幾千萬人為代價,征集糧食,以換取西方的技術和設備。毋庸諱言,這不是長久之計,但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工業化,這是必由之路,沒有別的捷徑。
無論是帝國主義,還是哪個主義,雖然披著不同的外衣,但在這方麵本質相同,手法類似。區別的隻是誰比誰更殘忍,誰比誰更血腥,當然曆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獨裁者在上,萬民皆是螻蟻。螻蟻也是生命,螻蟻餓死個千百萬,又有誰會同情。
丁雲桐決心已定:"要想有大炮,就不能要黃油!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但接下來該挨餓了。"
想了很久,袁世凱才答道:"據臣所知,朝鮮高宗懦弱,權柄皆在閔妃一黨手中。而閔氏現在極為親日,剛成立了新軍''別枝軍'',教官清一色的日本人。日本公使花房義質,縱橫朝廷,文有開化黨,武有別枝軍,上有閔氏親日,下有日本商人、浪人大舉滲透。其勢已成,非同小可。如前所言,臣一定會鞠躬盡瘁,但若要掌控朝政,使閔氏聽命於我國,臣心中實無把握。"
丁雲桐非常欣賞袁世凱的坦率,沒把握就是沒把握,這就是實用主義。不像那些清流黨,說起來胸脯拍的震天響,要玩真的,馬上就屁滾尿流,原形畢露了。比如那清流名人張佩綸,一向是憤青,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罵這個,罵那個,喊打喊殺,等到了馬尾戰場,跑的比誰都快。不過倒也豔福不淺,老牛吃嫩草,娶了李鴻章的小女兒菊藕為妻,年齡差了十八歲。不過正因為這段婚姻,才有了一個著名的孫女,叫張愛玲。
丁雲桐微笑著說道:"愛卿不必多慮,別看日本此時氣焰囂張,自以為萬事順手。但朕確信,不出數月,朝鮮的局勢就將大變。朝鮮民眾積怨已久,恨日本入骨,管別枝軍叫倭別枝,形勢一觸即發。而別枝軍待遇優厚,老的親軍卻糧餉拖欠,長此以往必生動亂。隻要禍亂一起,日本勢力就會遭受重創,愛卿便可趁機扭轉大局。今年乃是壬午年,朕料定,禍亂就在今年!"
袁世凱不明白,皇帝哪裏來的自信,能夠如此斬釘截鐵的斷定,今年朝鮮會有動亂,而且是衝著日本人去的。
他表麵唯唯諾諾,心裏卻半信半疑,總覺得皇帝說的太玄乎。
丁雲桐知道他不以為然,也不多說,還是讓事實來教育他。他心裏暗笑:"老子穿越而來,靠的就是這個未卜先知,玩的就是江湖算命先生的把戲。我要是告訴他,最後他是得尿毒症死的,還不把他給說傻了。"
丁雲桐又勉勵了幾句,說道:"前段時間,朕讓艦隊重新塗裝,準備前往仁川停泊,此時已經塗裝完畢了。也罷,就讓艦隊護送你去朝鮮,這樣你也可震懾閔氏,威嚇日本,有利於你做事。"
"臣遵命。"
"好,有事多和馬建忠商量,多稟報於朕。若是事出緊急,來不及報告,可以先斬後奏,朕不會怪你。但有一條你要記住,這兩年國內事情還很多,陸海軍準備還未就緒。所以凡事要注意尺度,既不能讓日本得逞,又不能跟日本撕破臉,這就要看你的本事了。"
袁世凱跪下磕頭:"謝皇上信重,臣絕不讓朝鮮失之我手。"
看著袁世凱退下,丁雲桐伸個懶腰,現在要好好思考工業化的步驟了。
所謂工業化,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世的蘇聯兩個五年計劃下來,就從世界第五位和歐洲第四位,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這是因為蘇聯畢竟還是有沙皇俄國的工業底子在,說俄國工業差,那是相對於英法德等而言,事實上還是有較強工業實力的,弱的是工業母機的製造能力,跟中國的一窮二白還是有區別的。
所以丁雲桐把工業化的目標,定在初步建立工業體係上,工業總量的追趕目標應該是歐洲列強裏工業實力最差的意大利。
但這已經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要知道前世的日本,這樣掠奪,這樣玩命發展,最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還沒追上意大利呢。
到了1913年,日本製造業隻占世界份額的1%,而意大利是24;人均工業水平也不如意大利;鋼鐵產量25萬噸,不到意大利93萬噸的三分之一。更是不到奧匈帝國的十分之一;唯一超過意大利的,隻有能源的消耗量。
當然對中國來說,人口,資源、土地、消費市場都遠遠大於日本,追趕起來應該不會這麽辛苦。
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三個前提。
第一絕對的中央集權。
如果搞民主協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一人一個幾把,各尿各的尿,到最後隻會一事無成。隻有中央集權,才能全國一盤棋,調動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辦大事。而要做到中央集權,就必須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這就有獨裁的必要性。
第二要有合適的外部環境。
西方發達國家必須市場飽和,要有強烈的出口欲望,不僅僅是工業產品,還包括機器設備和製造技術。前世的蘇聯工業化,正好碰上經濟危機,西方資本需要投資出路,尤其需要用出口來帶動經濟和就業,使得蘇聯能夠成功"抄底"。
第三要有發展的資金。
有了決心,有了好的環境,但自己還要有錢才行。別人的機器設備再好,技術再先進,願意賣給你,你也得有錢買才行,那錢從哪裏來呢?
丁雲桐認為,自己通過一係列措施,初步實現了中央集權,暫時沒有公開的反對派。第一個條件滿足了。
而此時的西方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德國和美國,工業生產規模急劇擴張,但卻沒有足夠的消費市場,生產的東西沒地方賣,殖民地早就被英法搶光了。德國正是因為沒有地盤,消費市場都被英法占據了,才會打第一次大戰。如果中國搞工業化,那麽西方,尤其德國和美國將成為最好的供貨商。所以第二個條件也滿足了。
最麻煩的是第三個,錢從哪裏來。
華夏銀行的那一億多白銀,可以解決眼前的困難,但從長遠角度來講,還隻是幾個小錢而已。要知道,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可不是幾億,幾十億就能夠用的。
當工業化開始時,中國將從西方引進技術、機械設備、外國工程師,甚至會整廠整廠的引進。將會興建大量的鋼鐵廠、水電站、化工廠等,包括電訊、冶金、農機、化工、機床、電力、石油和煤炭等所有方麵的工礦企業,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初步完成重工業的建設,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係。這一切需要天文數字的資金,從哪裏來呢?
所謂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對於落後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
十九世紀末,沙皇俄國的工業化是依靠殘酷掠奪農民,用糧食來換工業品,出口貿易的一半以上是穀物。
蘇聯的工業化也是靠掠奪農民來獲取資金,而且更加的殘酷血腥。就是以國家核定的低價收購糧食,蘇聯政府強製收購的穀物價格僅相當於其成本的132%,土豆價格僅相當於其成本的75%,然後通過不斷的出口糧食,以獲取資金推進工業化。
同時取締農民對餘糧的擁有和貿易權,但這個"餘糧"事實上沒有任何標準,其實也強行奪取了農民的口糧以滿足定額。因此大饑荒在所難免。
原先許多專家傾向於,最保守估計僅在1932至33年就餓死了五百萬以上。但後來解密的1937年的克格勃檔案,"糧倉"烏克蘭是最嚴重的災區,共餓死了七百多萬人。導致2006年11月28日,烏克蘭議會通過決議,認為這是一種"種族滅絕"。但就在同一年,蘇聯向美國出口了四萬噸的小麥,以換取資金和設備。
通過掠奪來的糧食出口,蘇聯向西方換取五年計劃所需的各種工業設備,甚至包括整套工廠設備,比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車裏雅賓斯克拖拉機廠、哈爾科夫拖拉機廠、哈爾科夫電機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第二巴庫聯合企業、尼科波爾特鋼廠、莫斯科“阿芙樂爾”鋼鐵廠等等。
日本明治維新同樣如此,進行地稅改革,把實物稅改為貨幣稅。政府向地主征收貨幣,地主卻向農民征收實物。而政府又濫發貨幣導致通脹,使貨幣貶值,最後農民受到極重剝削。同時政府將稅率訂的極高,是同時期西方國家的好幾倍。通過重稅來剝削人民,進行原始資本的積累。直接的證據就是明治維新初期十年內,平均每年農民暴動達到了24次。
在這一點上,頗像前世的天朝,通過重稅來剝削人民,暫時性的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並以此來供養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來維持政府的統治。
兩者的區別是,明治維新的利益集團是財閥和寄生地主。天朝則是世襲官僚集團,以及與官僚結合的洋買辦與土財主。
總而言之,要想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金,就必須壓榨農民,尤其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沒有別的選擇,隻能以餓死幾百幾千萬人為代價,征集糧食,以換取西方的技術和設備。毋庸諱言,這不是長久之計,但要在短時間內進行工業化,這是必由之路,沒有別的捷徑。
無論是帝國主義,還是哪個主義,雖然披著不同的外衣,但在這方麵本質相同,手法類似。區別的隻是誰比誰更殘忍,誰比誰更血腥,當然曆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獨裁者在上,萬民皆是螻蟻。螻蟻也是生命,螻蟻餓死個千百萬,又有誰會同情。
丁雲桐決心已定:"要想有大炮,就不能要黃油!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但接下來該挨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