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喬被辟為江夏太守書佐,這個職位是太守的貼身心腹,平時抄寫書案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且由於是太守的親近屬官,所以平時參與機要的機會也是很多,倒是個十分適合喬仁的工作。


    而正印的江夏太守是黃祖,周瑜隻是孫策所封,也是虛領的。自然,署內的屬官除了喬仁這個書佐,其它的是一個也無,好在周瑜除了這個虛領的太守外還是中護軍、水軍都督,如今孫策領軍而來,事務倒也是繁忙。故而,喬仁也不虞無事可做。


    巴丘原本就是孫軍攻打江夏的跳板,所以城雖不大,但甚是堅固。原本的縣令官衙,仍是有周瑜居住,孫策的一並隨軍文官也是在署內議事,而孫策則是和一眾武將在城外的軍營中,蓋因孫策這種性格,必然不會拋棄自己的兵馬,跑到城裏自己享福。當然,也得力於這種親善士卒的作風,使得原本不善陸戰的江東軍士戰力大漲,爭相敢為孫策效死。故而,長江以南無有軍隊的戰鬥力能夠和孫策軍相媲美。


    經過數月的跋涉,喬仁終於隨軍到達了巴丘,孫策要整頓軍馬,以備大戰。故而,喬仁並沒有再跟著孫策,而是到了城中的縣衙,向周瑜報道正式開始他的書佐生涯。


    署衙之內,各種屬官、小吏來來往往川流不絕,正是在周瑜的長史諸葛瑾帶領下計算錢糧衣甲等一應物資。喬仁此次前來是辦理公務,故而並沒有帶著喬信,而是帶著兩個孫策派來親兵護衛。


    大堂之中,中護軍周瑜正在聆聽諸葛瑾匯報大軍物質的情況。“屬下喬仁,拜見太守。”這卻是喬仁在門外向周瑜見禮,畢竟如今二人的身份乃是上下級而不是平日裏姐夫與妻弟的關係,不得允許是不能擅自進入大堂的。


    “子言,到了。進來吧!”周瑜聞言並未有何動作,隻是喚喬仁進來罷了,之後便又示意諸葛瑾繼續匯報。


    喬仁見狀,隻好十分自覺地來到主位下首侍立,並且十分認真的聽著諸葛瑾的匯報。“將軍,現巴丘有存糧四十萬石,當可供五萬大軍一月半之消耗。主公大軍前來,帶來糧草一百萬石,途中消耗一成半。如今,當有糧草一百二十萬石又八鬥。”諸葛瑾說完看了一眼周瑜。


    周瑜卻是言道,:“子言,速速記下。”“偌。”待喬仁從將一應紙筆備好正在記錄的小吏手中接過事務之後,便又示意諸葛瑾繼續。


    “自主公大軍到時,我軍中共有士卒五萬三千八百六十二人,除去各位將軍的部曲私屬之外,有二萬六千人為主公與將軍直轄兵馬,其中步軍一萬為主公中軍,樓船之士一萬六千為將軍所部。”待喬仁將這些書寫完畢後,又接著說道:“主公所帶之甲戈皆以入庫,現武庫之中尚有皮甲二萬具、紮甲三千具、玄鐵甲八百具、魚鱗褥甲五十具。令有未裝備士卒的戟五百柄、戈三千柄、矛八百、馬槊九十,還有環首刀二千、箭隻二十萬。以備戰時之需。”


    原來,漢代打仗並不是電視裏那樣,平時穿著甲胄就上了。在古代甲胄和弩都是違禁物品,不能隨便使用。即使是三國時代,這些盔甲都是平時存放在武庫之中,若到戰時或是大軍開拔之時才會由武庫領出,並且每一件都是會做記錄,以便戰後計算損耗。而士卒平日都隻是穿著戍服,也就是短打的武服,沒什麽太多的防禦力。況且一件盔甲最輕的都重達十幾斤,在漢末這種飯都吃不飽的時期,沒事穿著不是浪費體力麽。也隻有地位稍高的校尉、將領才會隨身攜帶玄鐵甲或是紮甲之類的精裝鎧甲,但也不是一直穿著。


    而武庫本是,西漢武帝時間建於宮內的軍隊裝備倉庫,屬中尉。而到了東漢末年,各大軍閥都建有武庫,用以平時管理軍資,仿秦製複置武庫令一人,秩六百石。可見,武庫之重要。


    “子言,可都曾記下。”周瑜見諸葛瑾已經說完,就向喬仁問道。這些數據都是要記入文案以備查詢的,而記錄這些正是喬仁這個書佐的本職工作。


    “秉太守,已經記錄完了。”喬仁看了一遍,發現並無遺漏,便向周瑜回覆到。這裏,喬仁稱周瑜為太守而諸葛瑾卻稱周瑜為將軍,卻是因為喬仁是太守屬官門下書佐,故而當稱周瑜為太守或是府君。而諸葛瑾卻是中護軍的長史,本來中護軍一職本是不會辟除屬官的,但周瑜獨領一軍鎮守巴丘,而中護軍之職又有選拔將領典領中軍的事務,為其方便孫策故而特許周瑜設立屬官。故而,諸葛瑾喚周瑜乃是將軍。


    “取來我看看。”周瑜做事十分細心,因為他深知不知小節何以成大事的道理。“嗯。”看到記錄在案的資料很是滿意,也不知道他是對物質俱全滿意還是對喬仁的工作滿意。不過,按著喬仁的想法多半是前者。


    “子言可知為何我軍有五萬餘人,但皮甲卻隻有兩萬具。”卻是周瑜考校喬仁之言。由此可見周瑜卻是有教導提攜喬仁之心,要知道周瑜統禦大軍事務繁忙,哪來這麽時間,對一個小小的書佐提問。


    “回府君,各將部曲私屬,甲胄自有各將領管理,到不需要武庫統一管理。”喬仁答道。原來部曲本為大將軍直屬之兵馬,但自東漢以降,地方豪強大多圈地修建塢堡,並以軍事編製部勒所屬的宗族、賓客、子弟等,組成武裝力量,稱為部曲私屬,也就是私兵。待到了黃巾之亂之後,漢祚衰微,亂世之中,人無所歸,兵員永隨將帥,絕對服從所屬軍官的命令,至此兵為將有,故而又稱將領自轄的兵卒為部曲私兵,也就是三國中常說的本部兵馬,按將領品秩高低多則數部上千,少則不過一曲幾百人。而兵為將有,統治者肯定不會再去裝備這些私兵,故而這些部曲的裝備基本上是由將領自己準備的。


    想到如此喬仁便又說道:“直屬主公與府君的兵卒約有兩萬餘人,這些甲胄卻是足矣。況,主公親衛諸營,如解煩者乃是沖陣果勇之士,當披堅執銳。必然會是著紮甲。而如馬閑則,卻是我江東少有之騎兵,裝備必然另有一番計較。”無論為文為武,典章製度都是必修課。如果,你連自家主公麾下的軍隊的名稱、編製都不清楚的話,別說打仗了,搞後勤都是作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吳國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道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道然並收藏東吳國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