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二人將這劈砍的動作練上百遍。”喬仁接過親衛的汗巾,抹了抹頭上並不存在的汗水。
“喏!”喬治回答可謂精神頭十足,而劉基則麵露難色,他雖然擅長射箭但武藝可不好,也不好這口。
“君候!”就在這時賈華來到了喬仁的身側,悄聲說著什麽。“有一士子求見君候但不願報上姓名,但張主簿卻恭敬的把他迎了進來,叫末將來請君候。”
“哦?”喬仁深知張溫不會無故如此,必然是因為來者不是大才就是宇內名士,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喬仁都應該去見上一見。“在何處?”
“在後廳等候。”
喬仁原本就快走出校場,卻回頭一望對著劉基說道:“敬輿呀,可別偷懶喲。治兒會監督你的。”
劉敬輿武藝差得離譜,喬仁可不願意自己的手下成為連小兵都打不過的文人,也不願大漢文人變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腐儒。
來到後廳正看見張溫一臉敬重的陪著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文士,那文士氣質淡然、眼神清澈,一看就是一個了不得的隱士。見此,喬仁也不敢怠慢,快步上前問道:“見過先生,不知先生如何稱呼?”
“都督,此乃潁川陳家家主。”張溫在一旁答道,潁川四姓陳鍾庾荀,名重海內乃是中原世家之望,當世第一等的豪門世家,也怪不得張溫這麽敬重,世家之間最重門第,這是一種相互間的尊重。
然而喬仁敬重卻來自別處,“原來是難兄難弟呀!孝先兄久等了”
“哈哈!”此言一出陳忠哈哈大笑:“幼時無知,為君候說笑了。”
原來此人就是陳群的堂兄漢末潁川四長之首陳寔的孫子如今陳家家主陳忠,難兄難弟則是其幼年和陳群的一段典故,為士林美傳。可喬仁就納悶了,陳忠為什麽跑到了合肥來?其弟陳群如今是魏國禦史中丞,也是曹丕的心腹,就連司馬懿也是陳群所推薦給曹丕的,他不在潁川燕居,卻來找喬仁,可疑!
“孝先兄所來何事啊?”開門見山,喬仁說得相當不客氣。
而陳忠也不惱怒說道:“忠特有禮物獻給君候,隻恐君候不願聽!”
“願聞其詳。”
“漢代之察舉製沿用至今以頗為混亂,不堪再用,魏公曹操唯才是舉、否定清流鄉評,遣官人負責品評人物,不以德行專論才幹,以此選擇人才,故而老夫特潛心研究一法,名為九品中正之製特別獻給君候。”
“嗯!”喬仁眼中閃爍不定,陳忠這時是什麽意思?是潁川陳家的主意還是整個中原世家的主意。這容不得喬仁不慎重,九品中正在後世雖然被批得體無完膚,但來到漢末喬仁方才知道九品中正的產生乃是時代的洪流,漢代州郡察舉製度已經腐敗不堪,再則漢末戶口流離,即地主士人亦多僑寓他鄉,州郡察舉製已不適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賢諸令,重新確立了選舉的原則,也就是選舉人才的標準,但怎樣達到這個標準,就需要具體的辦法、製度來保證執行,這個製度就是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同時九品中正製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辟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的權力。雖然後來為世家所掌控但超控的好,未必就比科舉考試來的差,因為科舉極易考出一堆書呆子,而且太單一。
“兄長可願詳解!”喬仁打定主意要聽一聽陳忠的想法,再下決定。
“於鄉黨之間設中正之官··
·····”
陳忠講得很盡興,喬仁也聽得滿意,大約講了半個多時辰,在賓主盡歡之下,喬仁便遣張溫送陳忠去休息了。
“聽夠了沒有,沒想到你蔣子通還喜歡偷聽。”
“嗬嗬!”一身笑聲從屏風之後傳來,蔣濟的身影也隨之而至。“都督以為孝先先生所來為何?”
“還不是推銷他家的九品中正!”喬仁蠻不在乎的喝著杯裏的茶水。
“不然,當今之勢至尊奮起於江表,都督獨霸於淮南,我東吳勢大可與曹操相抗,而曹操已老難有幾年作為,其諸子雖多才,但卻難以和至尊相抗,縱觀天下三大諸侯唯有主公正值當年,來日方長。陳孝先的九品中正固然可為中央收取人才,但也及其容易為世家所掌控。故而,吾料此必是中原世家投石問路之舉。”
“投石問路?”喬仁心中也有一些想法,漢末世家發展迅速,而東吳相較其他兩方世家發展也是最快的,如今曹操年邁之際,陳忠是想來探究江東的主事之人對世家的主意,故而選擇了喬仁這個即為大世家同時也與江東之主關係密切的人。
“他們對曹操沒信心了?”喬仁不解的問道。
“並不是對曹操,而是對曹丕。曹丕陰柔可以說是守成之主,但如今終歸是亂世,曹丕的文業雖好但武功卻還是差了一些,將來登極未必能守得住家業。都督您看,曹魏諸重臣大將,皆是與曹公同輩,年歲相差不大,而我江東諸位都督年紀最長的魯子敬也不過接近四十,中原的士人自信不足啊。最重要的是曹家的態度,曹操對世家一直防範,誰知道曹丕登極之後會如何對待,若是如同曹公一樣,北方世家可就無出頭之日勒。”
喬仁當然知道曹丕為了當皇帝可以出賣自己政權的利益好世家共掌權柄,也知道在曹仁、夏侯淵等老一輩死後還有曹真、曹休、司馬懿等一眾名將,但如今卻不能說出來。不過對於蔣濟的說法,喬仁也明白一二,中原的世家們這是在做分散投資。一旦采用九品中正,各地的世家便有辦法將國家的利益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讓國家權柄成為自家的工具。
可是他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九品中正製著實不錯,喬仁決定將此法上報孫策,畢竟他可以在前期將收取人才的大權歸於中央,但之外喬仁還準備在九品製之外加上考試,在尚書台設置吏曹,專門對地方推薦的人才進行考試,合格者授官或是供三公辟除,不合格者發回原籍,取消第二年的資格。
“子通來,咱兩好好研究一下這個九品中正。”喬仁輕輕一歎,便想著完善。
。
“喏!”喬治回答可謂精神頭十足,而劉基則麵露難色,他雖然擅長射箭但武藝可不好,也不好這口。
“君候!”就在這時賈華來到了喬仁的身側,悄聲說著什麽。“有一士子求見君候但不願報上姓名,但張主簿卻恭敬的把他迎了進來,叫末將來請君候。”
“哦?”喬仁深知張溫不會無故如此,必然是因為來者不是大才就是宇內名士,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喬仁都應該去見上一見。“在何處?”
“在後廳等候。”
喬仁原本就快走出校場,卻回頭一望對著劉基說道:“敬輿呀,可別偷懶喲。治兒會監督你的。”
劉敬輿武藝差得離譜,喬仁可不願意自己的手下成為連小兵都打不過的文人,也不願大漢文人變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腐儒。
來到後廳正看見張溫一臉敬重的陪著一個三十多歲的中年文士,那文士氣質淡然、眼神清澈,一看就是一個了不得的隱士。見此,喬仁也不敢怠慢,快步上前問道:“見過先生,不知先生如何稱呼?”
“都督,此乃潁川陳家家主。”張溫在一旁答道,潁川四姓陳鍾庾荀,名重海內乃是中原世家之望,當世第一等的豪門世家,也怪不得張溫這麽敬重,世家之間最重門第,這是一種相互間的尊重。
然而喬仁敬重卻來自別處,“原來是難兄難弟呀!孝先兄久等了”
“哈哈!”此言一出陳忠哈哈大笑:“幼時無知,為君候說笑了。”
原來此人就是陳群的堂兄漢末潁川四長之首陳寔的孫子如今陳家家主陳忠,難兄難弟則是其幼年和陳群的一段典故,為士林美傳。可喬仁就納悶了,陳忠為什麽跑到了合肥來?其弟陳群如今是魏國禦史中丞,也是曹丕的心腹,就連司馬懿也是陳群所推薦給曹丕的,他不在潁川燕居,卻來找喬仁,可疑!
“孝先兄所來何事啊?”開門見山,喬仁說得相當不客氣。
而陳忠也不惱怒說道:“忠特有禮物獻給君候,隻恐君候不願聽!”
“願聞其詳。”
“漢代之察舉製沿用至今以頗為混亂,不堪再用,魏公曹操唯才是舉、否定清流鄉評,遣官人負責品評人物,不以德行專論才幹,以此選擇人才,故而老夫特潛心研究一法,名為九品中正之製特別獻給君候。”
“嗯!”喬仁眼中閃爍不定,陳忠這時是什麽意思?是潁川陳家的主意還是整個中原世家的主意。這容不得喬仁不慎重,九品中正在後世雖然被批得體無完膚,但來到漢末喬仁方才知道九品中正的產生乃是時代的洪流,漢代州郡察舉製度已經腐敗不堪,再則漢末戶口流離,即地主士人亦多僑寓他鄉,州郡察舉製已不適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賢諸令,重新確立了選舉的原則,也就是選舉人才的標準,但怎樣達到這個標準,就需要具體的辦法、製度來保證執行,這個製度就是九品中正製。
九品中正製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同時九品中正製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辟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的權力。雖然後來為世家所掌控但超控的好,未必就比科舉考試來的差,因為科舉極易考出一堆書呆子,而且太單一。
“兄長可願詳解!”喬仁打定主意要聽一聽陳忠的想法,再下決定。
“於鄉黨之間設中正之官··
·····”
陳忠講得很盡興,喬仁也聽得滿意,大約講了半個多時辰,在賓主盡歡之下,喬仁便遣張溫送陳忠去休息了。
“聽夠了沒有,沒想到你蔣子通還喜歡偷聽。”
“嗬嗬!”一身笑聲從屏風之後傳來,蔣濟的身影也隨之而至。“都督以為孝先先生所來為何?”
“還不是推銷他家的九品中正!”喬仁蠻不在乎的喝著杯裏的茶水。
“不然,當今之勢至尊奮起於江表,都督獨霸於淮南,我東吳勢大可與曹操相抗,而曹操已老難有幾年作為,其諸子雖多才,但卻難以和至尊相抗,縱觀天下三大諸侯唯有主公正值當年,來日方長。陳孝先的九品中正固然可為中央收取人才,但也及其容易為世家所掌控。故而,吾料此必是中原世家投石問路之舉。”
“投石問路?”喬仁心中也有一些想法,漢末世家發展迅速,而東吳相較其他兩方世家發展也是最快的,如今曹操年邁之際,陳忠是想來探究江東的主事之人對世家的主意,故而選擇了喬仁這個即為大世家同時也與江東之主關係密切的人。
“他們對曹操沒信心了?”喬仁不解的問道。
“並不是對曹操,而是對曹丕。曹丕陰柔可以說是守成之主,但如今終歸是亂世,曹丕的文業雖好但武功卻還是差了一些,將來登極未必能守得住家業。都督您看,曹魏諸重臣大將,皆是與曹公同輩,年歲相差不大,而我江東諸位都督年紀最長的魯子敬也不過接近四十,中原的士人自信不足啊。最重要的是曹家的態度,曹操對世家一直防範,誰知道曹丕登極之後會如何對待,若是如同曹公一樣,北方世家可就無出頭之日勒。”
喬仁當然知道曹丕為了當皇帝可以出賣自己政權的利益好世家共掌權柄,也知道在曹仁、夏侯淵等老一輩死後還有曹真、曹休、司馬懿等一眾名將,但如今卻不能說出來。不過對於蔣濟的說法,喬仁也明白一二,中原的世家們這是在做分散投資。一旦采用九品中正,各地的世家便有辦法將國家的利益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讓國家權柄成為自家的工具。
可是他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九品中正製著實不錯,喬仁決定將此法上報孫策,畢竟他可以在前期將收取人才的大權歸於中央,但之外喬仁還準備在九品製之外加上考試,在尚書台設置吏曹,專門對地方推薦的人才進行考試,合格者授官或是供三公辟除,不合格者發回原籍,取消第二年的資格。
“子通來,咱兩好好研究一下這個九品中正。”喬仁輕輕一歎,便想著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