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議個章程吧!”孫策雄厚而有磁姓的聲音回蕩在整個宣化殿中,“說說這六萬青州黃巾怎麽處置?”


    戴綱在拿下壽春之後,先是將朱靈建了一個衣冠墓以示尊敬,同時封存府庫、封存了所有的在案的齊民編戶、土地文書,將戰況上報建業。他隻是督兩州軍事,但卻不是軍政都管的大都督,民事上名義上該九江太守孫韶管,畢竟壽春周圍一片在魏國就屬於九江郡,而九江太守孫韶還在陰陵照顧側翼的淮陰,免受徐州臧霸的威脅。


    而民事上的另一位官長,淮南太守孫朗還在合肥,而且看樣子是沒有要離開合肥的意思,因為孫朗有自知之明,他不過中人之姿有幾分能耐自己一清二楚。而且孫策的幾個弟弟,孫權、孫匡都被安置為閑散的官爵,孫權是太常、孫匡是不平尚書事的尚書令,一個負責搞禮儀位高而職輕;一個相當於撰寫命令的寫手,以尚書台會議為例,領尚書事的顧雍相當於大會的主席、其他錄尚書事、平尚書事的群臣相當於常委,而孫匡這個尚書令卻成了會議主持者和記錄者,實際相當於會議秘書的職責了。


    孫朗得益於自己庶出的身份而並沒有被剝奪實權,而是依舊在淮南做他的淮南(合肥)太守、定威將軍,可是隨著曹艸去世,孫策稱帝的時間不遠,他雖然庶出封王怕是也跑不掉,再駐軍合肥也不合適,再說他這裏戴綱也不好施展不是?即使他一直都很配合,不過為了一些不為人道的原因,孫朗一直都很少摻和戴綱的軍事了,故而戴綱也不能把壽春的問題交給他。


    故而,青州黃巾的問題,就這樣被上報給了建業,這才有了剛才那一幕,孫策一身玄黑色的王服,端坐於禦座之上,詢問諸臣。


    這也虧得壽春的大捷,孫策難得主動召集群臣議事,這可是近一年的頭一次。喬仁看著眼圈越來越黑的孫策,心裏不由得想起黃敘對他說的話。


    “一個字---遷!吾江東地廣而人稀,土地遼闊而肥沃,隻要稍加開墾便有良田千傾,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人口不足而已,如今又這六萬勞動力,當然給遷往江東,讓他們自己墾荒拾田,開墾出來的田地就算做是他們自己的,老臣相信他們必會願意。”


    朝會永遠不會這麽和諧的,一個意見的提出是為了讓更多的反對意見誕生。


    “朱驃騎(朱治)所言差矣,芍陂屯田經曹魏數十年的屯種土地肥沃已成形狀,而江東土地多為荒蕪之地,刀耕火種少不了需要時曰,在這期間這六萬多人的衣食住行又有誰人提供?”


    這時又有一名重臣插嘴道:“大司馬(呂範)所言甚是,六萬人的遷移可是小事,其中的花銷足以支撐我軍一年的戰事,而且誰人有可肯定這群黃巾願意來呢?若是這些個黃巾不願意,鬧將起來可不是山越能比擬的。”


    喬仁定眼一看居然是剛上任的大司農劉璋,這人喬仁不免對其刮目相看。青州黃巾可是經受過專門的軍事訓練的,不說善戰勇武的青州兵,就是普通的屯田黃巾都是拿上鋤頭是農民,拿起刀是戰士的家夥,而且誰又知道他們有沒有私藏製式武器,這些特質都不是人傻、力大、不怕死的山越可以比擬的。而且這還不說壽春比鄰前線,若是鬧將起來說不得曹魏就能趁機奪回壽春。


    就在喬仁準備開口的時候,獨坐於一旁的禦史中丞虞翻也開口了:“芍陂是魏軍東線之糧倉,魏軍十年來大小戰事糧秣皆來源於芍陂的屯田,這裏不僅有軍屯、民屯也是不少,這些百姓留在芍陂也可以為我江東積攢糧草,畢竟淮南數郡之地,真正能供應大軍糧草的隻有廬江一郡而已,其餘諸郡也不過是自給自足罷了。而後我軍若是北上恐還需江東之地供給,消耗時曰不說還途耗糧秣甚多,不可取。”


    其實朱治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把這些民戶無論軍屯還是民屯遷來江東,幫著開墾田地充實戶頭,隻要在江東落了根,他吳中世家就有能力把他們變成自家的土地、戶頭。土地還自罷了,真正讓朱治心動的是兵源,江東上好的兵源無論是越人還是丹陽兵都在喬仁一係手裏,他這個以軍功名列吳四姓的朱家卻沒有一隻精銳的部隊,這樣不好。


    可卻不曾料到會有這麽人反對,淮泗集團的呂範、中立派係的虞翻,甚至於閑散的官僚劉璋都反對他。


    “子言有什麽意見?”孫策許久沒召開個廷會,沒想到才開始就是意見相左的局麵,幾欲衝淡了勝利的喜悅。


    喬仁低著頭盤算了一下,總結了幾方的意見,最後才篤定主意,說道:“臣以為將青州兵退下來的民戶遷往廣陵為好,一來廣陵久經戰亂有許多無主田地荒蕪,正好賜予這些軍戶,並且許諾免賦稅一年,當地還提供耕牛、良種。”


    江東的所有屬地都是種植的占城稻和魏國不一樣,當然得提供種子,至於耕牛嘛,芍陂不是沒有相反還很多,但是人遷徙已經是個麻煩事了,還牽了什麽牛啊!


    “收買人心,嗯不錯!”孫策暗自嘀咕,最後確定道:“就以太尉所言。那其他呢?”


    “其餘民戶,不論軍屯還是民屯,都可以自願去壽春到合肥之間諸多縣裏安置,這一帶我軍和魏軍對峙多年,民戶稀少又多有良田廢棄,若是他們願意都可以到縣裏領取,照樣免除一年賦稅隻是不提供耕牛、農具。”


    這樣一來既避免了戰士一起影響芍陂的田地收獲使百姓避免戰禍,同時又將淮南打造為東吳北上的一個後勤基地,為以後北征提供糧草。因為喬仁知道,後世諸葛亮北伐就是因為糧草需要從蜀地運出而多次因為糧草不濟而退兵。


    “好!子言不虧為孤王的肱骨。!”實際上孫策隻是單純的不想再聽到這些爭執,故而把喬仁拖出來當了擋箭牌。“好了,壽春一役群臣皆有大功!”


    “吾等不敢貪功,能拿下壽春全靠淮南諸將齊心協力,後將軍當機立斷、果於軍事!”建業的大臣們都是開打之後才得到的消息,可不敢貪功,所以群臣之首的丞相孫邵急忙推脫,反正他已經到這個位置了,犯不著搶這些功勞。而其他群臣都知道戴綱那是什麽人,是喬仁的嫡係和如今淮泗集團的四號人物,征戰多年鹹有功勞,以後是前途不可限量的大將。


    “丞相謙虛了,群臣齊心協力共舉大業,孤從不吝惜賞賜。”孫策眼光炯炯直視堂中群臣,大笑道:“丞相孫邵勞苦功高,加食邑五百戶。太尉喬仁慧眼如炬、審時度勢,加食邑五百戶,封庶長子喬循為泗水亭侯。”


    “謝王上!”喬仁心想老子還沒死,就有兩個兒子封侯了,喬循得了一個泗水亭侯、喬晟還是一個長樂縣候、駙馬都尉(漢官)。


    “戴綱以後將軍總督軍事也不方便,就讓他做江北都督吧!(這個江北是指長江以北,東線的前部大都督。)假節鉞、封縣候、加徐州牧。韶兒本就是九江太守,壽春就交給他了再加封揚州牧。淮南太守改任為黃老將軍,至於五弟曆練已夠調回建業任??”


    孫策想了半天還在想該任命孫朗做個什麽職位的時候,突然堂外響起一陣呦哭,“王上郎中令(魯肅)去了!”


    “五弟就任郎中令吧!”孫策有些黯然的跌坐在禦座之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吳國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道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道然並收藏東吳國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