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漢者但塗高也’,這句話並非出自他人之口,而是出自孝武大帝劉彘。漢武帝曾經感歎過“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而《春秋讖》也說: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代漢者,當塗高也。
可以說最穩妥的解釋就是: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這句話的解釋出自周舒,這位仁兄是漢末著名的緯學家,卒於建安之前,也就是說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跟曹艸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曹艸之祖乃是開漢功臣之一的曹參,另外一個劍履上殿、讚拜不名的曹丞相。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他的曾孫媳婦就是大大有名的平陽長公主,而平陽長公主的二婚夫君就是更赫赫有名的衛青。也不知道曹艸這一脈是否就是平陽長公主的後裔。
再往上追溯,曹氏出自姬姓。相傳周武王克商後,為了鞏固周王朝的政權,便實行大分封,在封商舊臣曹挾於邾的同時,把自己的弟弟振鐸封於曹邑,為曹伯,建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故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曹縣一帶,都於陶丘(今山東省定陶西南,北齊時以定陶為曹州,今有曹縣)。公元前487年為宋景公所滅,振鐸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曹叔振鐸即為曹氏的始祖。
故而曹丕在稱帝之時不提漢室元勳的曹參,轉而提到一點影都沒有的作為黃帝直係姬姓後裔的曹氏始祖,以標榜自己是華夏嫡係黃帝之苗裔,上溯軒轅下至周天子,曹氏代劉天下大勢。
但無論是自認為是華夏之苗裔,還是代漢者魏,都不過是用來給曹丕造勢的,而最後隻需要漢獻帝的禪讓,如此魏代漢立,這出大劇才算是到達高氵朝。
想當初曹艸在進魏公、魏王的過程,每一次都激起了朝野之的反對,而那些舉足輕重的名士、大世族,即便是沒有明確的表示反對,但也都消積對待,不讚成也不支持,反正就是不表態。而曹丕在這方麵顯然更舍得下本錢,在上台伊始就同意了陳群的九品中正製而且不作任何修改,如今《九品正製》一實施,曹氏一族儼然已敞開心懷任由世族來投,或者反著說更合適,曹氏是在投向世族的懷抱,而曹艸迎奉天子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得到天下世族的認可與支持麽,現在世族們可以從曹丕那裏得到從漢帝給予的還要多的實惠利益,他們自然會選擇拋棄漢帝。
而且最重要的是曹丕表態了,曹艸雖然也任用世族但卻不相信世族,更多的願意去重用寒門,縱觀曹艸最信任的將領、謀臣哪個又是世家出身,郭嘉、賈詡、程昱、五子良將(除張頜),真正能夠讓曹艸放心的還是隻有寒門。而曹丕不同,他一上台就表明要重用世家大族,陳群、司馬懿等一幹中原、河北頂級大世家子弟一連的升官,給天下的世族一個明確的信號,來吧,來吧跟著我有肉吃。故而世族們也是投桃報李,不僅全力支持曹丕,就連華歆,這個號稱當世頂頂盛名的龍頭大名士也為他奔走,不惜和董昭一起逼宮。(華歆的名聲在當時是真的很好,而且以清正廉明和德行著稱,可見當時人心已不在漢)
延康元年,十二月。終於曹丕在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製,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郡胡人的叛亂(曹真和張遼合力),收回上庸三郡之後(孟達歸降之後配合曹仁橫掃了此三郡殘留的蜀漢勢力),接受了漢帝劉協的禪讓,於當月十曰在許都代漢稱帝,定國號魏,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
??????????????????????????????????????????????????
魏黃初二年一月,江東白雪飄飄,經過周瑜、魯肅之死,反而沒有讓孫策沉淪,在討論周瑜、魯肅的諡號的時候,孫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固然脆弱但是不能因為生命的脆弱而放棄生命的價值,孫策是一個好勝的人,他絕不會甘心當一個區區吳王,而且還和兩外兩家並列,一時間曾經的豪情壯誌又回到了孫策胸腔。
也正是由於孫策的振作,喬仁才會有時間跑到天一間來喝酒,正當喬仁一杯小酒下肚,興致剛起之時,喬治匆匆而入,說道:“父親,北邊出大事了,剛剛傳來的消息,曹丕稱帝了”
喬仁身形一滯,端著酒杯怔了一小會,隨即露出了滿臉笑容,淡淡的說道:“是嗎,看來孤的王爵不遠了。對了,治兒你今年多大了”
看著毫不驚慌的喬仁,喬治也隻得微微答道:“兒今年十五了。”
“十五?算上鬆兒你排老二,也是時候給你們去表字了,免得曰後封侯連表字都沒有,那像話嗎?”
“封侯?”喬治微微一驚,這哪跟哪啊?再說以他的功績別說封侯了,就算是封個公乘都勉強。(公乘-二十等爵中的第七位比較低,沒有食邑)
“怎麽認為以為父的功績,萌蔭個候爵都不行嗎?”喬仁笑道,心裏就已經開始琢磨給孫鬆和喬治的表字了,喬治十五歲了也快成親了不說,孫鬆恐怕過幾年連兒子都快有了,居然還沒有表字,喬仁的父親實在當得不稱職。“治者,修、理也,取其治國安邦之義,你就表字子修吧,如何?”
“多謝父親賜字。”
“詩經有雲:山有喬鬆,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鬆兒就表字子龍吧!跟趙雲將軍一樣,也是為父希望他長於武事,謙虛謹慎。”孫鬆不在這,喬仁也犯不著跟空氣解釋,隻是微微嘀咕了兩句,就轉過頭對賈華說道:“子夏回府,你遣人去邀諸位大人到孤府中一敘,至於請什麽人你心中有數。”
“喏!”
??????延康元年末,漢帝劉協禪位於曹丕,曹丕遂登皇帝位,國號大魏,改元黃初元年,升賞百官,大赦天下。
消息傳往建業,自是一片嘩然,有憤慨者、有惋惜者,當然亦有興奮者,可謂眾生百態,但真正心向漢室之人幾近於無。
喬仁當然屬於無心情波動的唯一一人,因為這對他來說無非是曆史走到了那一步而已。不過當天夜裏他就邀請了孫邵、顧雍、張昭、呂範、朱治、諸葛瑾和他的謀主蔣濟,以及王太子殿下,在他府中的大堂商議對策。
“諸位,曹丕篡漢自立的消息,想必你們已經都知曉了,不知諸位都有何看法?”喬仁待眾賓齊聚之後,便先問道。
“恐怕西邊不曰就會有動靜了。”張昭伸手指了指西麵,不屑的說到,老頭子自從擔任大司馬之後算是重新回到了東吳的核心,與以前相比脾氣卻是毫無變化。
“哈哈!”諸葛瑾朗聲一笑,進而說道:“如今漢帝禪位,雖然受封山陽公,得以祭祀漢之正朔宗廟,但可是說漢室正統就此已斷,如果西邊的漢王不繼帝位,重新樹起漢室正統這麵旗幟,那漢氏之威信就會在天下士民心中漸漸淡去,若是將來漢王欲進攻中原,其其挑起的戰爭在世人眼就會被視為國與國之間的侵略之戰,而非興複漢室的正義之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某認為漢王屬下諸臣不會想不到,吾家二弟更是極善正名,故而不曰西邊就會又冒出來一個皇帝來。”
“兩頭都是皇帝,那我東吳該如何自處。”隻有前來見習的孫紹才會說出如此直白的話,畢竟堂中並不是一個派係的人,說話都是雲裏霧裏的,哪會說得這般簡單。
“等等看,無論魏漢都需要我東吳的支持。”喬仁最擅長的就是左右逢源,想也不想就對孫紹答道:“那就看他們出的什麽價碼了。”
這一世孫策已經是吳王了,而且東吳的實力也不是原本那麽微弱,雖然比不上曹魏但是也有了他一大半的實力,而曹魏還要防禦北方、西北,對付劉備,故而曹魏能發揮出來的實力實際上和東吳差不多。故而喬仁認為最好的砝碼,就是如同徐州相王、齊秦互尊東西為帝一般,漢吳互尊對方為帝,不過料想以正統自居的劉備不會幹,而且這也不符合劉備的利益和大義這把武器;那麽由魏國承認吳王為帝也是不錯的結果,隻是不知道新登基魏帝陛下會不會輕易交出自己手裏的武器,因為吳王國乃是漢室之封國,漢室是吳室之宗主,魏室名義上是得漢之禪讓,以一個繼承者的身份成為皇室,法理上魏室就變成吳室之宗主。(未完待續。)
可以說最穩妥的解釋就是: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這句話的解釋出自周舒,這位仁兄是漢末著名的緯學家,卒於建安之前,也就是說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跟曹艸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曹艸之祖乃是開漢功臣之一的曹參,另外一個劍履上殿、讚拜不名的曹丞相。劉邦稱帝後,對有功之臣,論功行賞,曹參功居第二,賜爵平陽侯,他的曾孫媳婦就是大大有名的平陽長公主,而平陽長公主的二婚夫君就是更赫赫有名的衛青。也不知道曹艸這一脈是否就是平陽長公主的後裔。
再往上追溯,曹氏出自姬姓。相傳周武王克商後,為了鞏固周王朝的政權,便實行大分封,在封商舊臣曹挾於邾的同時,把自己的弟弟振鐸封於曹邑,為曹伯,建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故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曹縣一帶,都於陶丘(今山東省定陶西南,北齊時以定陶為曹州,今有曹縣)。公元前487年為宋景公所滅,振鐸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曹叔振鐸即為曹氏的始祖。
故而曹丕在稱帝之時不提漢室元勳的曹參,轉而提到一點影都沒有的作為黃帝直係姬姓後裔的曹氏始祖,以標榜自己是華夏嫡係黃帝之苗裔,上溯軒轅下至周天子,曹氏代劉天下大勢。
但無論是自認為是華夏之苗裔,還是代漢者魏,都不過是用來給曹丕造勢的,而最後隻需要漢獻帝的禪讓,如此魏代漢立,這出大劇才算是到達高氵朝。
想當初曹艸在進魏公、魏王的過程,每一次都激起了朝野之的反對,而那些舉足輕重的名士、大世族,即便是沒有明確的表示反對,但也都消積對待,不讚成也不支持,反正就是不表態。而曹丕在這方麵顯然更舍得下本錢,在上台伊始就同意了陳群的九品中正製而且不作任何修改,如今《九品正製》一實施,曹氏一族儼然已敞開心懷任由世族來投,或者反著說更合適,曹氏是在投向世族的懷抱,而曹艸迎奉天子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得到天下世族的認可與支持麽,現在世族們可以從曹丕那裏得到從漢帝給予的還要多的實惠利益,他們自然會選擇拋棄漢帝。
而且最重要的是曹丕表態了,曹艸雖然也任用世族但卻不相信世族,更多的願意去重用寒門,縱觀曹艸最信任的將領、謀臣哪個又是世家出身,郭嘉、賈詡、程昱、五子良將(除張頜),真正能夠讓曹艸放心的還是隻有寒門。而曹丕不同,他一上台就表明要重用世家大族,陳群、司馬懿等一幹中原、河北頂級大世家子弟一連的升官,給天下的世族一個明確的信號,來吧,來吧跟著我有肉吃。故而世族們也是投桃報李,不僅全力支持曹丕,就連華歆,這個號稱當世頂頂盛名的龍頭大名士也為他奔走,不惜和董昭一起逼宮。(華歆的名聲在當時是真的很好,而且以清正廉明和德行著稱,可見當時人心已不在漢)
延康元年,十二月。終於曹丕在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製,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郡胡人的叛亂(曹真和張遼合力),收回上庸三郡之後(孟達歸降之後配合曹仁橫掃了此三郡殘留的蜀漢勢力),接受了漢帝劉協的禪讓,於當月十曰在許都代漢稱帝,定國號魏,改元黃初並定都洛陽。
???????????????
??????????????????????????????????????????????????
魏黃初二年一月,江東白雪飄飄,經過周瑜、魯肅之死,反而沒有讓孫策沉淪,在討論周瑜、魯肅的諡號的時候,孫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固然脆弱但是不能因為生命的脆弱而放棄生命的價值,孫策是一個好勝的人,他絕不會甘心當一個區區吳王,而且還和兩外兩家並列,一時間曾經的豪情壯誌又回到了孫策胸腔。
也正是由於孫策的振作,喬仁才會有時間跑到天一間來喝酒,正當喬仁一杯小酒下肚,興致剛起之時,喬治匆匆而入,說道:“父親,北邊出大事了,剛剛傳來的消息,曹丕稱帝了”
喬仁身形一滯,端著酒杯怔了一小會,隨即露出了滿臉笑容,淡淡的說道:“是嗎,看來孤的王爵不遠了。對了,治兒你今年多大了”
看著毫不驚慌的喬仁,喬治也隻得微微答道:“兒今年十五了。”
“十五?算上鬆兒你排老二,也是時候給你們去表字了,免得曰後封侯連表字都沒有,那像話嗎?”
“封侯?”喬治微微一驚,這哪跟哪啊?再說以他的功績別說封侯了,就算是封個公乘都勉強。(公乘-二十等爵中的第七位比較低,沒有食邑)
“怎麽認為以為父的功績,萌蔭個候爵都不行嗎?”喬仁笑道,心裏就已經開始琢磨給孫鬆和喬治的表字了,喬治十五歲了也快成親了不說,孫鬆恐怕過幾年連兒子都快有了,居然還沒有表字,喬仁的父親實在當得不稱職。“治者,修、理也,取其治國安邦之義,你就表字子修吧,如何?”
“多謝父親賜字。”
“詩經有雲:山有喬鬆,隰有遊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鬆兒就表字子龍吧!跟趙雲將軍一樣,也是為父希望他長於武事,謙虛謹慎。”孫鬆不在這,喬仁也犯不著跟空氣解釋,隻是微微嘀咕了兩句,就轉過頭對賈華說道:“子夏回府,你遣人去邀諸位大人到孤府中一敘,至於請什麽人你心中有數。”
“喏!”
??????延康元年末,漢帝劉協禪位於曹丕,曹丕遂登皇帝位,國號大魏,改元黃初元年,升賞百官,大赦天下。
消息傳往建業,自是一片嘩然,有憤慨者、有惋惜者,當然亦有興奮者,可謂眾生百態,但真正心向漢室之人幾近於無。
喬仁當然屬於無心情波動的唯一一人,因為這對他來說無非是曆史走到了那一步而已。不過當天夜裏他就邀請了孫邵、顧雍、張昭、呂範、朱治、諸葛瑾和他的謀主蔣濟,以及王太子殿下,在他府中的大堂商議對策。
“諸位,曹丕篡漢自立的消息,想必你們已經都知曉了,不知諸位都有何看法?”喬仁待眾賓齊聚之後,便先問道。
“恐怕西邊不曰就會有動靜了。”張昭伸手指了指西麵,不屑的說到,老頭子自從擔任大司馬之後算是重新回到了東吳的核心,與以前相比脾氣卻是毫無變化。
“哈哈!”諸葛瑾朗聲一笑,進而說道:“如今漢帝禪位,雖然受封山陽公,得以祭祀漢之正朔宗廟,但可是說漢室正統就此已斷,如果西邊的漢王不繼帝位,重新樹起漢室正統這麵旗幟,那漢氏之威信就會在天下士民心中漸漸淡去,若是將來漢王欲進攻中原,其其挑起的戰爭在世人眼就會被視為國與國之間的侵略之戰,而非興複漢室的正義之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某認為漢王屬下諸臣不會想不到,吾家二弟更是極善正名,故而不曰西邊就會又冒出來一個皇帝來。”
“兩頭都是皇帝,那我東吳該如何自處。”隻有前來見習的孫紹才會說出如此直白的話,畢竟堂中並不是一個派係的人,說話都是雲裏霧裏的,哪會說得這般簡單。
“等等看,無論魏漢都需要我東吳的支持。”喬仁最擅長的就是左右逢源,想也不想就對孫紹答道:“那就看他們出的什麽價碼了。”
這一世孫策已經是吳王了,而且東吳的實力也不是原本那麽微弱,雖然比不上曹魏但是也有了他一大半的實力,而曹魏還要防禦北方、西北,對付劉備,故而曹魏能發揮出來的實力實際上和東吳差不多。故而喬仁認為最好的砝碼,就是如同徐州相王、齊秦互尊東西為帝一般,漢吳互尊對方為帝,不過料想以正統自居的劉備不會幹,而且這也不符合劉備的利益和大義這把武器;那麽由魏國承認吳王為帝也是不錯的結果,隻是不知道新登基魏帝陛下會不會輕易交出自己手裏的武器,因為吳王國乃是漢室之封國,漢室是吳室之宗主,魏室名義上是得漢之禪讓,以一個繼承者的身份成為皇室,法理上魏室就變成吳室之宗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