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稱帝之後忙於解決他的那些兄弟們,劉備稱帝之後忙著在益州舔著夷陵之戰的傷口,三國之間就這樣平穩的渡過了半年之久,可是這是三國時代,這是一個機遇和戰亂並存的時代。
在通往宛城的大道上,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正匆匆而行。
時值冬至,百草戴縞,馬蹄與腳步踏過之處,枯草與雪花漫天飛揚。而那卷積的薄霧之中,無數書寫著“魏”字的大旗正迎風舞動。
隊伍的央處,一輛覆著黃色傘蓋的禦輦,在五百虎豹騎的環護下,醒目的行進於大道之上。
禦輦之上,曹丕雙目微合,眉頭暗鎖,似睡非睡的樣子,像是在打瞌睡,又像是在閉目沉思著什麽。
他當初並不明白為什麽他的父親魏武帝曹艸會在過藍田出武關入駐襄陽之後,選擇將整個襄陽郡讓給東吳,而自己卻空帶著十萬大軍繞了一圈,趕回了鄴城。
後來曹丕以為他明白了,他認為曹艸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故而寧願少一郡一城也要活著回到鄴城,為他的順利即位鋪路,為此曹丕曾經感謝不已。
可是去年歲末鄴城那場動亂讓他明白了,他的父親不是一般的人,早在身前就料到了身後之事,曹艸知道他死後他的兒子沒有一個人鎮得住那群驕傲跋扈的青州兵,故而把青州兵帶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包圍圈之中。
隋末劉文靜曾如此評價李世民,稱他:‘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可見再當時魏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和漢高祖一個級別的,尋常帝王在後世一般隻是得一個政治家或是軍事家頭銜,頂級帝王二者兼而有之;而身兼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文學家的帝王方眼華夏五千年,除了魏武也隻有人民幣上那位了。可見身為老曹的兒子,曹丕壓力山大啊!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接受了賈逵的建議,為防止青州兵造反,向他們無條件提供糧食和回家金錢,讓這支為曹魏做出極大貢獻的軍隊,在最後一次向他們效勞一輩子的朝廷朝拜告別後,大多解甲歸田,過起了悠閑的農家曰子。
又費了極大的氣力,大肆封王把他的幾個兄弟尤其是曹彰的兵權一一剪除,全部趕回封國去圈養起來,穩定了新建立的大魏政權的皇族。更重要的是還得到了曹彰手下常年鎮守北疆多次出擊塞外的精銳部隊多達三萬人之眾。
於是乎,坐穩了江山的曹丕便想起了對付才經曆過夷陵之戰的東吳了。由於襄陽郡已經是吳國的領土,這場完全發生在吳國內部地盤的交戰,曹丕能得到的情報並不多,即使有也大多語焉不詳。不過在曹丕看來劉備如今龜縮於益州,勢力極大的縮水,看樣子是受創嚴重,那既然劉備傷得慘烈,擊敗劉備的東吳也定是損失不小,柿子不一定要找軟的捏,一直缺乏軍功的曹丕就覺得先來拿捏一下東吳這隻較硬的柿子。
魏黃初二年十月下,魏帝曹丕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督假黃鉞,督前將軍張遼、右將軍徐晃、豫州刺史賈逵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從西線出擊入駐樊城、新野一帶虎視襄陽,另有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部入駐上庸、大將軍曹仁、後將軍於禁、揚武將軍滿寵從汝南出擊安豐郡。
而曹丕自己以司馬懿為參軍、給事中,與陳群、賈詡、劉曄等人同為參謀,令武衛將軍許褚為中軍大將,領中軍三萬入駐宛城。
此役,曹魏精銳盡出曹氏尚在的虎騎大將全數投入,五子良將除了掛掉的樂進其餘四個全部參戰,中軍盡出、大軍雲集,整整二十萬大軍,號稱百萬以席卷天下之勢,威壓荊州。就是喬仁聽了也隻能弱弱說一句,好大的手筆。
?????????????????????????????????????????????????
“好大的手筆啊!”
建業太初宮宣化殿中,當五官中郎將是以說出這份襄陽郡而來的急報之時,殿內諸人都是嚇得呆住了,唯獨喬仁愣愣的說了一聲好大的手筆。
二十萬實打實的大軍,放眼三國時代也僅次於官渡之戰時袁紹的二十三步騎,還強過赤壁之戰時曹艸的十七萬水陸大軍。而且官渡之戰時,真正在官渡戰場的也隻有精兵十萬人而已,其餘的不是輔兵就是在東線的青州戰場、西線的並州戰場,而此次曹魏可是把二十萬大軍放在了三郡之內,大軍連成一片,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欲橫掃荊州。
“王上!向劉備求援,讓他要麽出秭歸與我等聯軍,要麽出漢中襲擊魏軍吧!”大司馬張昭最先開口說道,他雖然是大司馬但也是個文人,容易鑽進字眼裏,二十萬看著就夠嚇人的。
“大司馬,恐怕要讓你失望了。”最熟悉漢軍的督軍將軍諸葛瑾出言道“夷陵之戰劉備傷筋動骨,出秭歸和我軍聯軍他是損失不起的。而出漢中,秦川難走估計等蜀郡的劉備殺出斜穀、箕穀恐怕都是明年歲末了,劉備咱們是指望不上了。”
“那此戰就全靠咱們了?”張昭不確信的問道,就算東吳全軍動員倒也是能找出個十四五萬大軍,但是東線那四萬大軍又不能動,徐州的臧霸可是並沒有調到西線啊。荊州可用之兵不過七八萬,加上建業的五軍滿打滿算十三萬人,實力雖說談不上懸殊可也有差距,而且東吳的部隊還有兩萬多是純水軍,打陸戰純屬送死那一類的。
“是的!”諸葛瑾輕聲對張昭說道,如此傷士氣的話,諸葛瑾也不能說得冠冕堂皇。
“好了,諸位。孤王征伐一生還從未怕過誰。赤壁之戰時魏武十七萬大軍還不是被公瑾一炬燒得灰飛煙滅,那時公瑾手裏不過五萬人而已,如今孤王坐擁良將數十、戰將上千,大軍十來萬還怕了他區區曹丕不成,若是魏武尚在孤王還忌憚一二,不過如今??哼!”
自古兵馬越多越是考校為帥者的能力,諸葛武侯一生勝仗幾乎沒打過多少卻依舊被視為帥才,就是因為其將兵能力之強,要知道那可是全靠他一個人指揮,能做到令行禁止,可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的。故而又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來突顯大將軍韓信的無雙指揮能力。(當然不是拍劉邦的馬屁)
所以對於一個戰場新手來說,孫策很懷疑曹丕能不能指揮這麽多人作戰,或許曹丕連二十萬大軍每曰需要多少糧草都算不出來。(人吃糧、馬吃草,這就涉及了二十萬大軍有多少步兵、多少騎兵,有多少輔兵,多少用以馱運的馬匹、騾子、驢)
或許會有人曹丕隻要能將將就行,而不需要將兵,但是曹丕童鞋這時親征並不是在後方督戰,他若是任命曹仁或是曹休為三軍統帥,總領戰事也就罷了。可他是親自帶著中軍坐鎮宛城,遙控全局,和當年的魏武一樣。又沒有任命主帥,故而各路大軍實際上還得聽曹丕的調度,可他是否有這個能力就不得而知了。
而他身邊,陳群、賈詡、劉曄等人都是純謀士、政客隻會提意見不能對他的指揮有什麽實質姓的幫助,至於司馬懿,對不起!眼下的司馬宣王連一次單獨領兵的經驗都沒有更別說指揮了。
故而孫策和喬仁這哥兩對著聲勢浩大的二十萬大軍並不怎麽擔憂,隻要己方守得嚴實,用不了數月曹丕自己就吃不消了。二十萬大軍每曰消耗的糧秣都是一郡半年多的賦稅,曹魏的有多少州郡,又有多少郡是能繳上糧稅的。
“大王且慢,臣冒死進諫!還望大王先赦免臣之罪。”
此言一出,殿內無論文武都詫異的看著喬仁,不知道喬仁這是鬧哪出?喬仁還怕孫策治罪嗎?
“子言,你難道想阻止孤王親征。”
“這倒不是!”喬仁突然整理了衣冠,從第一排的座位上站了起來,走到殿中對孫策躬身行禮同時說道:“臣弟惶恐,懇請吳王殿下進皇帝位!君臨天下、光照四方。”
“呼!”殿中還是一片嘩然,聰慧者不過瞬間就明白了,照法理上來說繼承於漢的魏帝國是東吳王國的宗主國,吳魏對戰往差了說就是以下犯上,但若是孫策稱帝了那就是兩國交戰,魏國還是處於侵略者的地位。
這也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給戰爭定姓為侵略戰,孫策也隻好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了,反正東吳自建安始就處於孫策的統治下,孫策已經有了絕對的權威,世家也是歸心,稱帝並沒有阻擾,而不像曆史上的孫權。
“好,孤王!不,朕決議三曰後臨台繼位,晦朔正源!”孫策眼中精光一閃,隨即笑了起來,稱帝他可是想了許久,沒想到還是得了曹丕的助力。
喬仁大喜過望,他還怕難以說服孫策呢,更怕群臣反對,不過眼下看來是多慮了,孫策十分讚同,群臣也沒有任何反對意見,於是便加把油。
“吾皇,黃帝陛下之苗裔,顓頊大帝之玄孫,虞帝舜重華氏之嫡係,煌煌正統得天之幸。”喬仁放聲疾呼,為孫策稱帝造一點勢。
姚姓與媯姓的子孫--孫氏遠古始祖舜帝姚重華,係黃帝後裔: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閼父→陳胡公媯滿(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後逃往齊國)→山巨孟夷→泯孟莊→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齊國嶽安孫姓便是孫氏之祖,孫武便是齊國嶽安人孫書的嫡親後人,故而自稱為孫武後裔的孫堅、孫策自然也算得上是黃帝陛下的嫡係苗裔。一般認為孫姓的先祖就是孫書(田書)。(未完待續。)
在通往宛城的大道上,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正匆匆而行。
時值冬至,百草戴縞,馬蹄與腳步踏過之處,枯草與雪花漫天飛揚。而那卷積的薄霧之中,無數書寫著“魏”字的大旗正迎風舞動。
隊伍的央處,一輛覆著黃色傘蓋的禦輦,在五百虎豹騎的環護下,醒目的行進於大道之上。
禦輦之上,曹丕雙目微合,眉頭暗鎖,似睡非睡的樣子,像是在打瞌睡,又像是在閉目沉思著什麽。
他當初並不明白為什麽他的父親魏武帝曹艸會在過藍田出武關入駐襄陽之後,選擇將整個襄陽郡讓給東吳,而自己卻空帶著十萬大軍繞了一圈,趕回了鄴城。
後來曹丕以為他明白了,他認為曹艸是知道自己大限將至,故而寧願少一郡一城也要活著回到鄴城,為他的順利即位鋪路,為此曹丕曾經感謝不已。
可是去年歲末鄴城那場動亂讓他明白了,他的父親不是一般的人,早在身前就料到了身後之事,曹艸知道他死後他的兒子沒有一個人鎮得住那群驕傲跋扈的青州兵,故而把青州兵帶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包圍圈之中。
隋末劉文靜曾如此評價李世民,稱他:‘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可見再當時魏武帝是一個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和漢高祖一個級別的,尋常帝王在後世一般隻是得一個政治家或是軍事家頭銜,頂級帝王二者兼而有之;而身兼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文學家的帝王方眼華夏五千年,除了魏武也隻有人民幣上那位了。可見身為老曹的兒子,曹丕壓力山大啊!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接受了賈逵的建議,為防止青州兵造反,向他們無條件提供糧食和回家金錢,讓這支為曹魏做出極大貢獻的軍隊,在最後一次向他們效勞一輩子的朝廷朝拜告別後,大多解甲歸田,過起了悠閑的農家曰子。
又費了極大的氣力,大肆封王把他的幾個兄弟尤其是曹彰的兵權一一剪除,全部趕回封國去圈養起來,穩定了新建立的大魏政權的皇族。更重要的是還得到了曹彰手下常年鎮守北疆多次出擊塞外的精銳部隊多達三萬人之眾。
於是乎,坐穩了江山的曹丕便想起了對付才經曆過夷陵之戰的東吳了。由於襄陽郡已經是吳國的領土,這場完全發生在吳國內部地盤的交戰,曹丕能得到的情報並不多,即使有也大多語焉不詳。不過在曹丕看來劉備如今龜縮於益州,勢力極大的縮水,看樣子是受創嚴重,那既然劉備傷得慘烈,擊敗劉備的東吳也定是損失不小,柿子不一定要找軟的捏,一直缺乏軍功的曹丕就覺得先來拿捏一下東吳這隻較硬的柿子。
魏黃初二年十月下,魏帝曹丕以曹休為征東大將軍督假黃鉞,督前將軍張遼、右將軍徐晃、豫州刺史賈逵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從西線出擊入駐樊城、新野一帶虎視襄陽,另有上軍大將軍曹真、征南大將軍夏侯尚、左將軍張郃部入駐上庸、大將軍曹仁、後將軍於禁、揚武將軍滿寵從汝南出擊安豐郡。
而曹丕自己以司馬懿為參軍、給事中,與陳群、賈詡、劉曄等人同為參謀,令武衛將軍許褚為中軍大將,領中軍三萬入駐宛城。
此役,曹魏精銳盡出曹氏尚在的虎騎大將全數投入,五子良將除了掛掉的樂進其餘四個全部參戰,中軍盡出、大軍雲集,整整二十萬大軍,號稱百萬以席卷天下之勢,威壓荊州。就是喬仁聽了也隻能弱弱說一句,好大的手筆。
?????????????????????????????????????????????????
“好大的手筆啊!”
建業太初宮宣化殿中,當五官中郎將是以說出這份襄陽郡而來的急報之時,殿內諸人都是嚇得呆住了,唯獨喬仁愣愣的說了一聲好大的手筆。
二十萬實打實的大軍,放眼三國時代也僅次於官渡之戰時袁紹的二十三步騎,還強過赤壁之戰時曹艸的十七萬水陸大軍。而且官渡之戰時,真正在官渡戰場的也隻有精兵十萬人而已,其餘的不是輔兵就是在東線的青州戰場、西線的並州戰場,而此次曹魏可是把二十萬大軍放在了三郡之內,大軍連成一片,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欲橫掃荊州。
“王上!向劉備求援,讓他要麽出秭歸與我等聯軍,要麽出漢中襲擊魏軍吧!”大司馬張昭最先開口說道,他雖然是大司馬但也是個文人,容易鑽進字眼裏,二十萬看著就夠嚇人的。
“大司馬,恐怕要讓你失望了。”最熟悉漢軍的督軍將軍諸葛瑾出言道“夷陵之戰劉備傷筋動骨,出秭歸和我軍聯軍他是損失不起的。而出漢中,秦川難走估計等蜀郡的劉備殺出斜穀、箕穀恐怕都是明年歲末了,劉備咱們是指望不上了。”
“那此戰就全靠咱們了?”張昭不確信的問道,就算東吳全軍動員倒也是能找出個十四五萬大軍,但是東線那四萬大軍又不能動,徐州的臧霸可是並沒有調到西線啊。荊州可用之兵不過七八萬,加上建業的五軍滿打滿算十三萬人,實力雖說談不上懸殊可也有差距,而且東吳的部隊還有兩萬多是純水軍,打陸戰純屬送死那一類的。
“是的!”諸葛瑾輕聲對張昭說道,如此傷士氣的話,諸葛瑾也不能說得冠冕堂皇。
“好了,諸位。孤王征伐一生還從未怕過誰。赤壁之戰時魏武十七萬大軍還不是被公瑾一炬燒得灰飛煙滅,那時公瑾手裏不過五萬人而已,如今孤王坐擁良將數十、戰將上千,大軍十來萬還怕了他區區曹丕不成,若是魏武尚在孤王還忌憚一二,不過如今??哼!”
自古兵馬越多越是考校為帥者的能力,諸葛武侯一生勝仗幾乎沒打過多少卻依舊被視為帥才,就是因為其將兵能力之強,要知道那可是全靠他一個人指揮,能做到令行禁止,可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的。故而又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來突顯大將軍韓信的無雙指揮能力。(當然不是拍劉邦的馬屁)
所以對於一個戰場新手來說,孫策很懷疑曹丕能不能指揮這麽多人作戰,或許曹丕連二十萬大軍每曰需要多少糧草都算不出來。(人吃糧、馬吃草,這就涉及了二十萬大軍有多少步兵、多少騎兵,有多少輔兵,多少用以馱運的馬匹、騾子、驢)
或許會有人曹丕隻要能將將就行,而不需要將兵,但是曹丕童鞋這時親征並不是在後方督戰,他若是任命曹仁或是曹休為三軍統帥,總領戰事也就罷了。可他是親自帶著中軍坐鎮宛城,遙控全局,和當年的魏武一樣。又沒有任命主帥,故而各路大軍實際上還得聽曹丕的調度,可他是否有這個能力就不得而知了。
而他身邊,陳群、賈詡、劉曄等人都是純謀士、政客隻會提意見不能對他的指揮有什麽實質姓的幫助,至於司馬懿,對不起!眼下的司馬宣王連一次單獨領兵的經驗都沒有更別說指揮了。
故而孫策和喬仁這哥兩對著聲勢浩大的二十萬大軍並不怎麽擔憂,隻要己方守得嚴實,用不了數月曹丕自己就吃不消了。二十萬大軍每曰消耗的糧秣都是一郡半年多的賦稅,曹魏的有多少州郡,又有多少郡是能繳上糧稅的。
“大王且慢,臣冒死進諫!還望大王先赦免臣之罪。”
此言一出,殿內無論文武都詫異的看著喬仁,不知道喬仁這是鬧哪出?喬仁還怕孫策治罪嗎?
“子言,你難道想阻止孤王親征。”
“這倒不是!”喬仁突然整理了衣冠,從第一排的座位上站了起來,走到殿中對孫策躬身行禮同時說道:“臣弟惶恐,懇請吳王殿下進皇帝位!君臨天下、光照四方。”
“呼!”殿中還是一片嘩然,聰慧者不過瞬間就明白了,照法理上來說繼承於漢的魏帝國是東吳王國的宗主國,吳魏對戰往差了說就是以下犯上,但若是孫策稱帝了那就是兩國交戰,魏國還是處於侵略者的地位。
這也不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給戰爭定姓為侵略戰,孫策也隻好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了,反正東吳自建安始就處於孫策的統治下,孫策已經有了絕對的權威,世家也是歸心,稱帝並沒有阻擾,而不像曆史上的孫權。
“好,孤王!不,朕決議三曰後臨台繼位,晦朔正源!”孫策眼中精光一閃,隨即笑了起來,稱帝他可是想了許久,沒想到還是得了曹丕的助力。
喬仁大喜過望,他還怕難以說服孫策呢,更怕群臣反對,不過眼下看來是多慮了,孫策十分讚同,群臣也沒有任何反對意見,於是便加把油。
“吾皇,黃帝陛下之苗裔,顓頊大帝之玄孫,虞帝舜重華氏之嫡係,煌煌正統得天之幸。”喬仁放聲疾呼,為孫策稱帝造一點勢。
姚姓與媯姓的子孫--孫氏遠古始祖舜帝姚重華,係黃帝後裔: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牛→鼓叟→虞舜→虞閼父→陳胡公媯滿(封)→申公犀侯→相公皋羊→孝公突→慎圉戎→幽公寧→厘公孝→武公靈→夷公→平公燮→文公圉→桓公鮑→厲公佗→公子完(後逃往齊國)→山巨孟夷→泯孟莊→文子須無→桓子無宇→田書(賜姓孫)。齊國嶽安孫姓便是孫氏之祖,孫武便是齊國嶽安人孫書的嫡親後人,故而自稱為孫武後裔的孫堅、孫策自然也算得上是黃帝陛下的嫡係苗裔。一般認為孫姓的先祖就是孫書(田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