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的一聲巨響驚天動地,這個時代的人除了打雷之外就再也沒有聽見過這種程度的巨響,再加上戴綱裝神弄鬼的祭壇,很難不讓人胡亂聯想的怪力亂神上麵來,一時間樵縣城內人心惶惶。老天爺幫助吳國派下雷神相助的小道消息不脛而走,一時間就連西城那被炸得塌壞的城牆都被人忘記。


    就連滿寵幾人也是呆立當場,固然其在這個時代算是有些見識,然而卻也未曾見過這般陣仗,尤其是在漢代戢緯學說盛行,神秘主義風chá連朝堂都是深信不疑。讖緯學說的源流可以追究到上古天皇伏羲氏的河圖洛書,然而漢代所謂的讖緯則是完全的神秘主義學說。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凶的隱語;而緯則是相對與經書(儒家經典),是漢代以神學星相數術解釋儒家經義的一類書,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話傳說,也記錄一些有關古代天文,曆法,地理等方麵的知識簡稱緯。


    漢儒之法合為經緯,經書以六經為重,緯書相對的也有七緯。而漢代除了讖緯學說盛行之外,五德終始學說已是大行其道。這個始於著名yin陽家鄒衍的學說,為曆代封建統治者所追崇,成為改朝換代樹立王朝正統的標杆。尤其是周承火德而出,秦代周後為宣揚正統便自稱自己是水德,以冬十月為歲首,sè尚黑,度以六為名,音尚大呂,為政尚法。而漢朝推翻秦朝而建立,按理說應當稱自己為土德,實際上漢朝也是這麽做的,然而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之時就宣稱自己我赤帝之子,漢帝國也是尚赤紅sè,走得是火德生土德的路子,宣稱自己是接替周王朝以火德而王,所以班固的《漢書?高紀讚》才會曰:‘旗幟尚赤,協於火德。也正是因為如此,漢帝國成為曆朝唯一一個尚兩德的王朝。


    如此才有了那句代漢者當塗高,若是漢朝真是土德,又怎會是水德取而代之呢!?所以曹魏建國之後,依舊是黑衣黑甲以水德而王。而東吳恰恰並沒去專門克製魏國的五德,反而搖身一變以木德自居,灰衣銀甲尊奉青帝太昊伏羲,以春一月為歲首,以土德生木德之說,來暗喻自己是漢王朝說衍生出來的接替王朝,是自然的傳承。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勾連蜀漢,畢竟蜀漢是以土德自居,總不能兩個盟友互克嘛!!


    然而如今滿寵所想的卻是,東方青帝又叫蒼帝,除了對應春季掌管萬物生機之外,還主雷霆!可那一聲巨響當真是雷霆作祟嗎?當然不是,此乃吳軍的一種新型武器,在後世ri本赫赫有名的焙烙,而他的中國名字就是宋朝的鐵烙錐。


    這是一種在陶罐型容器中填入火藥,點燃導火線投擲向敵人的類手雷武器。陶具上有繩子,通過圓形擺動利用離心力投擲,殺傷敵兵為主要目的的武器。同時會引燃附近的木質結構。ri本的焙烙類似於現代的燒夷彈,爆發力和容器的碎片為殺傷的主力,火的威力較低。然而喬仁在於吉的徒弟大名鼎鼎的葛仙翁的幫助下,開發出來了威力巨大的黑火藥。這種新型的武器第一次被運用上戰場,所取得的成績是巨大的。不僅城牆被炸塌了一截,就連城門也被轟得支離破碎,最重要的一點是魏軍的心神完全被奪。


    短短幾分鍾時間,趁著魏軍的人心惶惶,劉循驅使同樣心悸的吳軍衝殺進城,幾乎沒有費半點功夫就將城內發呆的魏軍給繳了械,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關頭王淩恢複了過來,裹挾著千把親衛帶著滿寵奪門而出,趁著吳軍無暇顧及的機會,一舉逃了出去。


    不過樵縣城到底是被攻了下來,城內的兩萬魏軍除了極少數抵抗之外,大部分都投降了吳軍。吳軍此役不僅攻占了魏軍重兵防禦的樵縣,減少了魏軍本就不多的兵員數,同時還獲得了兩萬人的俘虜,而自身損失幾乎微乎其微,城不可謂之大勝。


    而這正是戴綱裝神弄怪的成果,戴綱的這場表演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其一,保護了這個新型武器,此役鐵烙錐雖然被吳軍使用但是魏軍卻並沒有把他當成一種武器,反而是歸咎於神跡一類,這正中喬仁下懷,一件未名的武器比其他赫赫有名的顯然更具殺傷力。其二,宣揚了天助大吳的神跡,一件武器和神跡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武器不過是人力為之,左右和刀劍不過是一樣的東西,然而神跡卻是大不一樣,戴綱既然這次能請來雷霆相助,下次卻也已經可以,這樣一來魏國之中吳國的天助的傳言就會越演越烈,人大約總是不能和天來抗衡的。


    在拿下整個譙郡之後,孫韶的大軍不僅可以和陸遜的西線一起夾擊汝南。而且曹魏的豫州、兗州防線門戶洞開,整個黃河以南如同拔光衣服的美女,任人予取予求。可是奪取中原並不是東吳利益所在,故而在孫韶奪取樵縣的第五天,壽春的喬仁發來軍令,命令孫韶和戴綱的東線軍回師,集中全力對付曹洪,進而奪取青州。


    吳國的海上優勢明顯,甘寧的雜牌部隊雖然攻下渤海郡有些作難但是sā擾一下還是可以的,於是青州、冀州的沿海一線可就倒了血黴,來去無影的甘寧如同後世的海盜一樣,三不五時上岸來襲擊郡縣,有時還攻入腹地嚇一嚇曹魏的郡守們,除此之外甘寧還搗毀了魏國在沿海的鹽場無數。


    要知道自鹽鐵官營以來,鹽鐵稅一直都是朝政的收入重點,如今最重要的青州鹽場被被甘寧搗毀,賦稅收入銳減不說,鹽的供應量也激劇不足。要知道華夏百姓所吃鹽無外乎四種。海鹽、池鹽(湖鹽)、井鹽、岩鹽(礦鹽),岩如今更是沒有這個技術。故而在漢末、魏晉真正出產食鹽的方法就是前三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海鹽。周初封薑太公於齊“北至於無棣”,據《管子》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史記》載:“太公至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由此無棣鹽業ri盛,西漢時渤海郡置鹽官。海鹽所產占了天下的七分,而剩下的兩分分別是益州的井鹽和並州的池鹽。並州池鹽的產地正是關羽的故鄉河東解縣,然而在這個技術不成熟的年代池鹽和井鹽的產量有限,主要還是靠海鹽為繼。


    可是井鹽歸於蜀漢,南方的海鹽又是吳國的魚鹽之利,而為今渤海郡的海鹽又出了問題,魏國全國上下的鹽隻靠解縣不是可能供給的,如此一來還打個什麽仗啊!這也是喬仁超越千年的見識所引導的結果,在這個年代隻有斷糧道的說法,還從未有過斷其鹽源的做法,所以即使甘寧搗毀了渤海的鹽場,魏國上下依舊是不明所以。


    可等到他們當真明白的時候,那就為時晚矣了。鹽在中國的曆朝曆代都是硬通貨,宋明的鹽引幾乎可是當成銀票流通,而在漢代孝武帝采用大鹽商東郭威陽的意見,從元狩四年(公元前118年)起在全國實行鹽業官賣製度。那時起百姓的鹽的來源隻有zhèngfu一個途徑,可是如今的曹魏若是拿不出鹽來,那樂子可就大了。雖然曹魏全國肯定不止渤海這一個產鹽之地,但是其它各郡自給自足都尚且不夠遑論應付不產鹽的地方,所以說喬仁這招不可謂不狠。(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吳國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道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道然並收藏東吳國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