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展覽廳一邊布置楊不二的水墨畫展,一邊天南海北地議論。楊不二對自己的個人展覽寄予很大的希望,精心挑選了六十幾件作品,讓雨娟專門設計了一個漂亮的標簽。他覺得博物館的標簽用作文物展覽是可以的,用作水墨畫展太缺乏藝術感。作品擺放的位置也調整了幾次,似乎仍不太滿意。
博物館終究是博物館,即使隨意閑聊,在裏麵工作的人們也聊得與眾不同。不知是誰,昨晚在電視裏看了韓日兩國足球隊的比賽,發現韓國足球啦啦隊“紅魔”居然以蚩尤為象征,畫著紅色鬼臉,作為戰勝日本隊的法寶,上班後心裏還窩著一團火。
“哼,真不要臉,他們怎麽配得上戰神蚩尤?”
“這個世道,就是誰臉皮厚誰占便宜!他們端午節申遺嚐到了甜頭,現在還想把蚩尤作為始祖申遺呢!”
“咳,我們的那些申遺官員,早點撤了拉倒!”
“告訴你,我還看過一本韓國曆史小說《蚩尤天皇》,在那本書裏,蚩尤成了大韓民族的祖先,在爭奪中原的涿鹿之戰中,蚩尤征服了軒轅黃帝,讓黃帝屈膝投降呢!”
“狗屁,有這樣信口雌黃的嗎!”
“…………”
李安浦騎自行車去玉琅古玩市場繞了一圈,上班遲了一點,拎一隻黑包悠悠晃晃路過展覽廳,聽見了他們義憤填膺的議論,心裏也不由咯噔一下。可是他不想插嘴,沒有那份心思。
自從暫停行使副館長職務以後,他的辦公室沒有作變動,工作掛在保管部。然而,由於那件冠形飾的緣故,他不宜再插手保管部的事情。眼下要做什麽,館長顧凱沒有給他明示,似乎也不便明示,別人也不來找他,他就落得清閑。
人就是這樣,眼睛瞎掉了,耳朵會變得格外靈敏;關住了一扇大門,會找到幾扇窗戶。忙慣了的李安浦偏偏不會享受清閑。這幾天,坐到了電腦前,琢磨著要寫篇把文章,往一家人文雜誌投寄,同時也貼在自己的博客“得失村人”上。博客裏的文章越來越多,點擊量也不斷增加,讓人頗有些滿足感。
腦子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泰伯奔吳的題目來。
吳國的建立,人們通常認為是從“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開始的——這也正是吳文化的開端。那麽,泰伯和仲雍為什麽要不遠千裏地奔吳呢?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解釋,是說他們為了遵從父王的旨意,將繼承權讓給弟弟季曆,然後再傳位給季曆的兒子昌。泰伯和仲雍寧可不要王位,而去往幾千裏以外的荊蠻之地,與當地人一樣斷發紋身,刀耕火種,顯示了難能可貴的高風亮節。古往今來,研究吳史、吳文化者都同意這種“讓權說”,極少有人提出疑義。
然而仔細想想,問題就來了。“讓權說”這樣的解釋合理嗎?難道不是今天的人們強加於泰伯、仲雍的?
不妨先從地理空間上分析。
從黃土高原的歧山,到長江以南的太湖,即使是直線距離也有三四千裏,路途遙遠而又坎坷不平。兄弟二人帶上隨從,在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的崇山峻嶺、叢林草莽間踩出一條路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的困難必然會超出人們的想象——哪怕是今天,那依然是險途。再打一個比方,假如身後有敵軍追來,為求生欲望所驅使,或許他們會鋌而走險,然而為仁義道德計,似乎不必刻意曆盡艱險,從中國的西北邊陲一路竄奔到東南沿海地區。他們隻要在離故鄉不遠的地方尋找生存之處,便可以成全父王和季曆了。
再來看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
泰伯他們自幼生活在幹旱少雨、剛直粗獷的黃土高原,突然來到溫潤潮濕、湖蕩環繞的太湖流域,水土不服且不必說,語言、風俗、宗教和生活方式等等,也會都有很大的差別。然而,他們居然甘心情願地遵從當地的風俗習慣,與荊蠻人一樣,斷發文身,以表示再也不會回到自幼生活的渭水流域去。在這片荊蠻之地上,他們與老百姓一起辛辛苦苦地引水入江,種植水稻,並且授予禮儀,教化人民,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被推崇為首領,及至由他們創建了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勾吳。這似乎已成為信史。然而,這樣的解釋是否過於理想化呢?是否塗抹了太多的王權意識和救世色彩呢?
無疑,司馬遷當年是站在黃河流域是唯一的皇權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立場,才提出泰伯奔吳“讓權說”的。
事實上,中國的文明是多元一體的,不僅僅起源於黃河流域,也起源於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早在六千多年前就能夠利用自流井灌溉,種植水稻的吳越先人,為什麽要來自黃土高原以黍稷為食的泰伯和仲雍來教會自己飯稻羹魚?早在五千年前就人工堆築大祭台,製作了精美的玉石禮器的先民,為什麽要他們來作原始的啟蒙?
這似乎難以解釋。
那麽,泰伯奔吳究竟原由在哪裏?
李安浦想,應該用“尋根”一詞來回答。尋根是人類的一種最原始最本質最普遍的情感。恰恰是源於血緣的文化認同感,促使他們不辭艱險,長驅數千裏,來到先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太湖流域,並很快與荊蠻之地的人們融為一體……
其實,所謂的荊蠻之地,在良渚時期並不比中原地區落後。曆史老人總是留給我們很多誤會。
嗯,這個題目完全可以寫一篇好文章。
李安浦反剪著雙手,踱進了辦公室。
散淡的一天又開始了。
讓他到博物館工作,也真叫是陰差陽錯。在大學裏讀的是旅遊管理專業,課餘時間喜歡擺弄照相機,拍攝了不少以風光為題材的作品,有幾件還僥幸得了獎。畢業後回到穀安市,博物館正擴建新館,很需要補充人才,文化部門的一個領導看了他的檔案,心想,考古發掘是旅遊的前導,沒有重要文物景點,拿什麽搞旅遊?會攝影,不是更適合做展覽、整理資料嗎?於是用鋼筆沙沙地批了一行字:
“請人事科安排該同誌去博物館工作”。
李安浦的命運就這麽被一行文字決定了。
進了博物館,李安浦才發現自己對那兒的一切是陌生的。盡管不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一時難以適應。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他相信自己腦子不笨,別人能學會的,我憑什麽學不會?何況,自己在中學和大學裏的古文底子一點也不差,對文博專業的興趣,就慢慢培養吧。
李安浦確也煞費苦心地鑽研業務,在半年多時間裏,把人家要整整讀四年的書,硬是啃了下來。哪怕啃得生吞活剝,畢竟算入了門。不過,說起來學費也沒有少付。
有一次,李安浦在玉琅古玩市場閑逛,心想或許可以撿撿漏,與一個
操江西口音的女瓷器販子攀談了幾句。那女人很幹練,也很靈巧,居然給李安浦留下不錯的印象。她拿出一張名片,上麵印有“古玩雜件瓷器字畫黃梅”的字樣,還有臨時居住地的電話號碼。
那天,不知怎麽,鬼使神差似的,李安浦跟隨她拐彎抹腳地來到了一個居民小區,走進底樓由汽車庫改裝的宿舍。黃梅神秘兮兮從床底下拉出了一隻紙箱,滿箱都是用舊報紙裹著的形態各異的瓷器。
盡管李安浦心存戒備,也十分挑剔,可是當黃梅將一隻瓷器放在手上時,他的眼睛頓時一亮。
黃梅輕描淡寫地努努嘴說:“你看看,這是我老家村子的墓坑裏出來的……”
杯身線條柔和細膩,大紅底款清晰規正。仔細分辨手繪的花卉,釉下彩和釉上彩渾然天成。老天爺,成化鬥彩杯呀!
李安浦讀過有關成化鬥彩瓷器的資料,知道那並非等閑之物。明憲宗是一個很短命的皇帝,僅僅在位23年,然而非常奇怪,那個年代製作的瓷器,藝術生命似乎不受政治風浪的顛躓,成化鬥彩奇跡般地躍上了輝煌的頂峰。明萬曆年間的《神宗實錄》如此記載:“神宗時尚食,禦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嘖嘖,當時就值十萬雪花銀,到了今天,豈不是要飆到天價?
黃梅豎起一個指頭,笑道:
“初次見麵,交個朋友,你給我這個數,就行了。”
她要價一千元,這相當於李安浦一個月的工資。但他毫不猶豫地掏出錢,把鬥彩杯帶走了。
回家後,李安浦撫摸著鬥彩杯,越看越覺得開心。他想,這女人,究竟是精明還是爽快?
鬥彩杯在家裏藏了幾個月,恰好博物館請杭州古玩專家宋翰林來穀安市講學,李安浦借機請他鑒定一下。
宋翰林端詳著鬥彩杯,說:“你先告訴我,這杯子是從哪兒來的?”
李安浦如實地把來曆講了一番。
宋翰林沉默了半天才說:“如果是好東西,你可以花三百萬買進,然後五百萬賣出……”
李安浦沒有聽懂他的話。眼前的這一件,算不算好東西?
宋翰林笑了:“其實,你不用找我,自己就可以鑒定。你想過沒有,成化鬥彩當年就是宮廷珍品,怎麽會流落到瓷器販子手裏?她輕易轉賣給你,難道真的是白癡?”
李安浦像是被人拋上了半空,又在幾秒鍾內落回原地。是啊,一千元買一件鬥彩杯,天底下哪兒有這麽便宜的買賣?可當時怎麽就沒認真想一想呢?
“辨真識偽,是藏家麵前的一個永恒的課題。贗品與真品,往往隻有細微的差別,有的贗品甚至比真品還要真。在什麽都能克隆的年代,憑借經驗和目光無疑是不夠的。哪怕你讀過多少鑒賞寶典,仍然難免閃失,這方麵,我也是有教訓的……”
宋翰林說,就在前幾天,海關截得了一批打算運往美國的戰國時期古玉,上上下下都被驚動了。公安局特地派車過來,請宋翰林去作鑒定。他左看右看,比照了半天說,仔細看了玉的質地和紋飾,都確信無疑是戰國的玉佩、玉環、玉玦。這下子是撞上文物走私大案了。
公安局緊急傳喚了玉器的主人。
玉器主人急得臉色都發白了,再三申明,誰敢吃了豹子膽,拿腦袋開玩笑?他跺著腳說:
“我絕對保證,這些出口的東西都是仿製品!現在科技水平高了,什麽東西不能仿真?”
為了說明自己沒撒謊,他立馬讓海關、公安請宋翰林一起,去了他開辦的玉器廠。到了那裏,宋翰林不由大驚失色。倉庫裏擺放的成品,車間裏正在加工的半成品,全都是按照原物仿製的,仿製得絲絲入扣,常人根本就無法辯識。
宋翰林感慨道:“人,往往是欲望的奴隸。天地間有多少事不是充滿誘惑又險象環生的呢?被欲望牽著鼻子走,藏家就很容易走眼。這些年,我見過各種各樣的收藏家。有的人到處鑽營,結果失手太重,連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勇氣都沒有了……”
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李安浦明白了許多。
大約從這時候開始,李安浦與他的聯係漸漸增多,還幾次去杭州登門請教。從他那裏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心目中,宋翰林成了一個不曾拜師的老師。
與此同時,他仍然跟黃梅保持一些交往。黃梅確是一個精明的古玩販子,手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流轉,令人真偽莫辨。隻要買家掂得出分量,還是能從她那裏淘到寶貝。買到蹩腳貨,隻能怪自己目光不凶。應該承認,黃梅是下功夫讀了些書的,跟古玩有關的史料,信手拈來,卻也顯得很熟脫。古玩這個行當,女人掌櫃的很少,但即便是許多男人也未必能達到她的程度。漸漸地,李安浦竟對她產生了某些好感。他覺得在黃梅那裏付出些學費,並不吃虧。黃梅還挺大方,有幾次李安浦和朋友們在一起,請客吃飯,她都搶著付賬。而不像別的女人,隻消用媚笑和嬌態就足以讓男人乖乖地掏腰包。
不能不承認,她很有點與眾不同。
沒多久,一個失手,鬥彩杯竟摔成了三塊。
李安浦並沒有丟棄,而是將它撿起來,裹在一個紙包裏,再也不願示人,隻偶爾傾聽瓷器碎片在摩擦中散發出金屬般的聲響。這聲響能給人某種啟示。
宋翰林的話固然不錯,不過,回頭再想想,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被欲望牽著走呢?
博物館終究是博物館,即使隨意閑聊,在裏麵工作的人們也聊得與眾不同。不知是誰,昨晚在電視裏看了韓日兩國足球隊的比賽,發現韓國足球啦啦隊“紅魔”居然以蚩尤為象征,畫著紅色鬼臉,作為戰勝日本隊的法寶,上班後心裏還窩著一團火。
“哼,真不要臉,他們怎麽配得上戰神蚩尤?”
“這個世道,就是誰臉皮厚誰占便宜!他們端午節申遺嚐到了甜頭,現在還想把蚩尤作為始祖申遺呢!”
“咳,我們的那些申遺官員,早點撤了拉倒!”
“告訴你,我還看過一本韓國曆史小說《蚩尤天皇》,在那本書裏,蚩尤成了大韓民族的祖先,在爭奪中原的涿鹿之戰中,蚩尤征服了軒轅黃帝,讓黃帝屈膝投降呢!”
“狗屁,有這樣信口雌黃的嗎!”
“…………”
李安浦騎自行車去玉琅古玩市場繞了一圈,上班遲了一點,拎一隻黑包悠悠晃晃路過展覽廳,聽見了他們義憤填膺的議論,心裏也不由咯噔一下。可是他不想插嘴,沒有那份心思。
自從暫停行使副館長職務以後,他的辦公室沒有作變動,工作掛在保管部。然而,由於那件冠形飾的緣故,他不宜再插手保管部的事情。眼下要做什麽,館長顧凱沒有給他明示,似乎也不便明示,別人也不來找他,他就落得清閑。
人就是這樣,眼睛瞎掉了,耳朵會變得格外靈敏;關住了一扇大門,會找到幾扇窗戶。忙慣了的李安浦偏偏不會享受清閑。這幾天,坐到了電腦前,琢磨著要寫篇把文章,往一家人文雜誌投寄,同時也貼在自己的博客“得失村人”上。博客裏的文章越來越多,點擊量也不斷增加,讓人頗有些滿足感。
腦子裏突然冒出了一個泰伯奔吳的題目來。
吳國的建立,人們通常認為是從“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開始的——這也正是吳文化的開端。那麽,泰伯和仲雍為什麽要不遠千裏地奔吳呢?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解釋,是說他們為了遵從父王的旨意,將繼承權讓給弟弟季曆,然後再傳位給季曆的兒子昌。泰伯和仲雍寧可不要王位,而去往幾千裏以外的荊蠻之地,與當地人一樣斷發紋身,刀耕火種,顯示了難能可貴的高風亮節。古往今來,研究吳史、吳文化者都同意這種“讓權說”,極少有人提出疑義。
然而仔細想想,問題就來了。“讓權說”這樣的解釋合理嗎?難道不是今天的人們強加於泰伯、仲雍的?
不妨先從地理空間上分析。
從黃土高原的歧山,到長江以南的太湖,即使是直線距離也有三四千裏,路途遙遠而又坎坷不平。兄弟二人帶上隨從,在荒無人煙野獸出沒的崇山峻嶺、叢林草莽間踩出一條路來,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的困難必然會超出人們的想象——哪怕是今天,那依然是險途。再打一個比方,假如身後有敵軍追來,為求生欲望所驅使,或許他們會鋌而走險,然而為仁義道德計,似乎不必刻意曆盡艱險,從中國的西北邊陲一路竄奔到東南沿海地區。他們隻要在離故鄉不遠的地方尋找生存之處,便可以成全父王和季曆了。
再來看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
泰伯他們自幼生活在幹旱少雨、剛直粗獷的黃土高原,突然來到溫潤潮濕、湖蕩環繞的太湖流域,水土不服且不必說,語言、風俗、宗教和生活方式等等,也會都有很大的差別。然而,他們居然甘心情願地遵從當地的風俗習慣,與荊蠻人一樣,斷發文身,以表示再也不會回到自幼生活的渭水流域去。在這片荊蠻之地上,他們與老百姓一起辛辛苦苦地引水入江,種植水稻,並且授予禮儀,教化人民,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被推崇為首領,及至由他們創建了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勾吳。這似乎已成為信史。然而,這樣的解釋是否過於理想化呢?是否塗抹了太多的王權意識和救世色彩呢?
無疑,司馬遷當年是站在黃河流域是唯一的皇權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立場,才提出泰伯奔吳“讓權說”的。
事實上,中國的文明是多元一體的,不僅僅起源於黃河流域,也起源於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早在六千多年前就能夠利用自流井灌溉,種植水稻的吳越先人,為什麽要來自黃土高原以黍稷為食的泰伯和仲雍來教會自己飯稻羹魚?早在五千年前就人工堆築大祭台,製作了精美的玉石禮器的先民,為什麽要他們來作原始的啟蒙?
這似乎難以解釋。
那麽,泰伯奔吳究竟原由在哪裏?
李安浦想,應該用“尋根”一詞來回答。尋根是人類的一種最原始最本質最普遍的情感。恰恰是源於血緣的文化認同感,促使他們不辭艱險,長驅數千裏,來到先祖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太湖流域,並很快與荊蠻之地的人們融為一體……
其實,所謂的荊蠻之地,在良渚時期並不比中原地區落後。曆史老人總是留給我們很多誤會。
嗯,這個題目完全可以寫一篇好文章。
李安浦反剪著雙手,踱進了辦公室。
散淡的一天又開始了。
讓他到博物館工作,也真叫是陰差陽錯。在大學裏讀的是旅遊管理專業,課餘時間喜歡擺弄照相機,拍攝了不少以風光為題材的作品,有幾件還僥幸得了獎。畢業後回到穀安市,博物館正擴建新館,很需要補充人才,文化部門的一個領導看了他的檔案,心想,考古發掘是旅遊的前導,沒有重要文物景點,拿什麽搞旅遊?會攝影,不是更適合做展覽、整理資料嗎?於是用鋼筆沙沙地批了一行字:
“請人事科安排該同誌去博物館工作”。
李安浦的命運就這麽被一行文字決定了。
進了博物館,李安浦才發現自己對那兒的一切是陌生的。盡管不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一時難以適應。
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他相信自己腦子不笨,別人能學會的,我憑什麽學不會?何況,自己在中學和大學裏的古文底子一點也不差,對文博專業的興趣,就慢慢培養吧。
李安浦確也煞費苦心地鑽研業務,在半年多時間裏,把人家要整整讀四年的書,硬是啃了下來。哪怕啃得生吞活剝,畢竟算入了門。不過,說起來學費也沒有少付。
有一次,李安浦在玉琅古玩市場閑逛,心想或許可以撿撿漏,與一個
操江西口音的女瓷器販子攀談了幾句。那女人很幹練,也很靈巧,居然給李安浦留下不錯的印象。她拿出一張名片,上麵印有“古玩雜件瓷器字畫黃梅”的字樣,還有臨時居住地的電話號碼。
那天,不知怎麽,鬼使神差似的,李安浦跟隨她拐彎抹腳地來到了一個居民小區,走進底樓由汽車庫改裝的宿舍。黃梅神秘兮兮從床底下拉出了一隻紙箱,滿箱都是用舊報紙裹著的形態各異的瓷器。
盡管李安浦心存戒備,也十分挑剔,可是當黃梅將一隻瓷器放在手上時,他的眼睛頓時一亮。
黃梅輕描淡寫地努努嘴說:“你看看,這是我老家村子的墓坑裏出來的……”
杯身線條柔和細膩,大紅底款清晰規正。仔細分辨手繪的花卉,釉下彩和釉上彩渾然天成。老天爺,成化鬥彩杯呀!
李安浦讀過有關成化鬥彩瓷器的資料,知道那並非等閑之物。明憲宗是一個很短命的皇帝,僅僅在位23年,然而非常奇怪,那個年代製作的瓷器,藝術生命似乎不受政治風浪的顛躓,成化鬥彩奇跡般地躍上了輝煌的頂峰。明萬曆年間的《神宗實錄》如此記載:“神宗時尚食,禦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嘖嘖,當時就值十萬雪花銀,到了今天,豈不是要飆到天價?
黃梅豎起一個指頭,笑道:
“初次見麵,交個朋友,你給我這個數,就行了。”
她要價一千元,這相當於李安浦一個月的工資。但他毫不猶豫地掏出錢,把鬥彩杯帶走了。
回家後,李安浦撫摸著鬥彩杯,越看越覺得開心。他想,這女人,究竟是精明還是爽快?
鬥彩杯在家裏藏了幾個月,恰好博物館請杭州古玩專家宋翰林來穀安市講學,李安浦借機請他鑒定一下。
宋翰林端詳著鬥彩杯,說:“你先告訴我,這杯子是從哪兒來的?”
李安浦如實地把來曆講了一番。
宋翰林沉默了半天才說:“如果是好東西,你可以花三百萬買進,然後五百萬賣出……”
李安浦沒有聽懂他的話。眼前的這一件,算不算好東西?
宋翰林笑了:“其實,你不用找我,自己就可以鑒定。你想過沒有,成化鬥彩當年就是宮廷珍品,怎麽會流落到瓷器販子手裏?她輕易轉賣給你,難道真的是白癡?”
李安浦像是被人拋上了半空,又在幾秒鍾內落回原地。是啊,一千元買一件鬥彩杯,天底下哪兒有這麽便宜的買賣?可當時怎麽就沒認真想一想呢?
“辨真識偽,是藏家麵前的一個永恒的課題。贗品與真品,往往隻有細微的差別,有的贗品甚至比真品還要真。在什麽都能克隆的年代,憑借經驗和目光無疑是不夠的。哪怕你讀過多少鑒賞寶典,仍然難免閃失,這方麵,我也是有教訓的……”
宋翰林說,就在前幾天,海關截得了一批打算運往美國的戰國時期古玉,上上下下都被驚動了。公安局特地派車過來,請宋翰林去作鑒定。他左看右看,比照了半天說,仔細看了玉的質地和紋飾,都確信無疑是戰國的玉佩、玉環、玉玦。這下子是撞上文物走私大案了。
公安局緊急傳喚了玉器的主人。
玉器主人急得臉色都發白了,再三申明,誰敢吃了豹子膽,拿腦袋開玩笑?他跺著腳說:
“我絕對保證,這些出口的東西都是仿製品!現在科技水平高了,什麽東西不能仿真?”
為了說明自己沒撒謊,他立馬讓海關、公安請宋翰林一起,去了他開辦的玉器廠。到了那裏,宋翰林不由大驚失色。倉庫裏擺放的成品,車間裏正在加工的半成品,全都是按照原物仿製的,仿製得絲絲入扣,常人根本就無法辯識。
宋翰林感慨道:“人,往往是欲望的奴隸。天地間有多少事不是充滿誘惑又險象環生的呢?被欲望牽著鼻子走,藏家就很容易走眼。這些年,我見過各種各樣的收藏家。有的人到處鑽營,結果失手太重,連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勇氣都沒有了……”
一番話,如醍醐灌頂,讓李安浦明白了許多。
大約從這時候開始,李安浦與他的聯係漸漸增多,還幾次去杭州登門請教。從他那裏確實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心目中,宋翰林成了一個不曾拜師的老師。
與此同時,他仍然跟黃梅保持一些交往。黃梅確是一個精明的古玩販子,手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流轉,令人真偽莫辨。隻要買家掂得出分量,還是能從她那裏淘到寶貝。買到蹩腳貨,隻能怪自己目光不凶。應該承認,黃梅是下功夫讀了些書的,跟古玩有關的史料,信手拈來,卻也顯得很熟脫。古玩這個行當,女人掌櫃的很少,但即便是許多男人也未必能達到她的程度。漸漸地,李安浦竟對她產生了某些好感。他覺得在黃梅那裏付出些學費,並不吃虧。黃梅還挺大方,有幾次李安浦和朋友們在一起,請客吃飯,她都搶著付賬。而不像別的女人,隻消用媚笑和嬌態就足以讓男人乖乖地掏腰包。
不能不承認,她很有點與眾不同。
沒多久,一個失手,鬥彩杯竟摔成了三塊。
李安浦並沒有丟棄,而是將它撿起來,裹在一個紙包裏,再也不願示人,隻偶爾傾聽瓷器碎片在摩擦中散發出金屬般的聲響。這聲響能給人某種啟示。
宋翰林的話固然不錯,不過,回頭再想想,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能做到不被欲望牽著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