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浦坐在電腦前,慢條斯理寫著他的博客,不知怎麽,今天的思路有些不暢。呷了一口茶,醒醒腦,心裏忽然一動,隨即打開抽屜翻弄,在筆記本、鑰匙圈、名片等一大堆雜物下,找到了一封信。
這是一個中式信封。右上角貼著印有中華民國郵政字樣的郵票。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寫的都是繁體中文,排列也是老式的那種。
想起來,這封信還是阿陶給他看的。看過了,隨手往抽屜裏一丟,沒有還給阿陶。
阿陶自小喜歡古玩,有事沒事就跑博物館。他跟李安浦十分投緣,經常前來請教。從廠裏出來擺地攤後,找李安浦的次數就更多了。
記得那天,他悄悄來到李安浦辦公室,手抖了幾抖,從口袋裏掏出一封信,交給李安浦。
“這是從台灣寄來的……他說,他過幾天要來穀安,找幾個文化人聊聊。我認識的文化人,隻有你啦……”
李安浦一怔:“誰寄給你的?”
“哦,是我的表叔。”
“你的表叔?他是台灣人?”
李安浦覺得有些滑稽。十幾年前,跟今天很不一樣。那時候,港台那邊的人看不起寒酸的大陸親戚,把去往港台的大陸人鄙夷為“表叔”。沒想到,阿陶的表叔是台灣人。
“他在台灣是什麽老板,想來穀安投資嗎?”
“這……我也說不清楚。”
阿陶一臉茫然。
他對於這位表叔的全部了解,就是這封信。去年三月,患癌症的母親在逝世前幾天,突然回光返照,告訴阿陶說,他們家在台灣花蓮有一個麗表嬸,年齡跟她相仿,隻比她大半年。1949年從上海跟丈夫去了台灣,從此音訊全無。文化大革命前夕,麗表嬸卻突然寄來了一封信。幸虧投遞員也沾著一點親,沒有聲張,母親收下信件後,看了一遍就銷毀了,並且執意不讓父親回信,這件事才算過去了。文革中造反派也沒有來找過任何麻煩。不知怎麽,母親臨終前竟突然提起這件往事。恰恰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時候,阿陶收到了表叔的信。
已經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處都在談論改革開放。可是,來大陸探親的台灣人還很少,來穀安投資的企業家也不多。不管怎麽樣,誰都得小心翼翼。
一個多月後,阿陶的表叔真的來到穀安。他矮而稍胖,皮膚白皙,看來因為不節製飲食,肚皮已經明顯地腆出來了。圓圓的臉上戴著一副碳素眼鏡,說一口閩南腔調濃濃的普通話,很有些儒雅風度。
阿陶陪著表叔,來到博物館。一見麵,表叔就握著李安浦的手說:
“李館長,久仰,久仰!我聽阿陶介紹,你給了他很多指教和幫助。我叫黃春明,但不是那個台灣鄉土作家,完全不是!哈哈!……我也寫過小說,編過電影,還在台北的一份報紙做過主筆,不過都搞得不太成功……今天晚上我們一起吃頓飯,敘談敘談。您再幫忙約幾個本地的畫家,最好是畫人物和水墨山水的,好嗎?”
黃春明顯得自來熟。他十分尊重李安浦,說一切都由您安排,包括邀請哪些客人,定哪家飯店,點哪些酒菜。當然最後必須由他埋單,決不允許李安浦請客。
阿陶在一邊也說:“李館長,這次你就聽我表叔的吧!”
在穀安,能夠稱得上文化人的,其實並不多。李安浦掰著手指排隊:老畫家米祚之,他的兒子米誠,畫家楊不二,書法家倪府田,《穀安報》記者兼作家文棟,自己也算一個。加上阿陶和黃春明,也就八九個人吧。
席間,大家頻頻舉杯,談笑風生,原有的拘謹和生分很快就消解了。黃春明非常健談,一會兒講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小時候怎麽被視作“問題少年”,後來去美國留學,移民局又怎麽把他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驅逐出境。一會兒講那個恃才傲物的怪人李敖,怎麽多情,又怎麽無情。他所講得這些,對於生活在小城穀安的人來說,顯得新鮮而有趣。
作家文棟喝了幾盅酒,臉頰一下子漲紅了,心裏興奮,話語也多了。下午,他特意將自己去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簽上名,托阿陶送給黃先生,請黃先生多多指教。誰知,黃先生讀了一個多小時,一見麵就說了幾條意見,令他耳目為之一新。
“如果你的視角再拓新些,更能成大器!”黃春明思忖片刻,又說,“你再努力一下,兩年後,我可以幫你在台北出版一部小說集。但必須在兩年以後。”
他沒有說明理由。但是文棟覺得,他肯定是讓自己在這兩年內再努一把力,寫得更成熟些,心裏很是感激。玩了十幾年小說,出書的酸甜苦辣他是嚐夠了,他曾狠狠地啐一口,以後再也不出書了!可是,寫了書沒辦法出版,這樣的作家還有什麽屁用!沒料想,阿陶的這位台灣表叔頗具慧眼,答應幫助自己出書。文棟悄悄地觀察著黃春明的神色,似乎找不到什麽狡詐的成份,一舉一動,多的是文人的儒雅。看來他是慎重的,要不,也不會說在兩年以後。
文棟不由站起身,向阿陶敬了一杯酒。往常,文棟雖然跟他有些交往,但心目中沒有將他當一回事。今天卻不能不對阿陶刮目相看了。
阿陶端起酒杯,將滿滿的一杯五糧液傾入喉嚨口。他嘿嘿地笑著,顯得分外豪爽,又有難以掩飾的得意。
酒喝到了酣暢處,黃春明才說出了自己此行的來意。他說,他在台北福州街黃金地段開辦了一家博雅齋畫廊,希望能把諸位畫家的佳作拿去,開一個水墨畫展。
“是博雅齋,不是不雅齋——這名字可不能聽錯啦!嗯,考慮到海峽兩岸的情況不同,加上飛過來飛過去不方便,諸位的作品我隻能在台北裝裱,不管能否賣掉,都拿不回來了。所以,還是一次性買斷,免得有什麽後遺症。至於價格嘛,我們一起商議……”
阿陶插嘴道:“價格總歸好商量的!”
“是的,我初來乍到,對大陸的行情一無所知,全靠大家指教。尤其是米老先生,您是前輩,很想聽聽您的高見!”
“其實我也不知道行情。”米祚之笑笑說,“我的畫存得不多。這些年政府部門拿了一些,作為對外交往的禮品,給我一些報酬。我本身有工資,所以從不計較……”
米誠聽了,卻喜形於色。他也向父親學畫,卻進步不快,這幾年正漸漸轉向書畫交易,很想去海外開辦一家畫廊,所以比較關注台灣香港等地的畫廊經營情況,曾讀過多本台灣出版的《雄師》美術雜誌。他拉了拉坐在一邊的楊不二的手臂,說:
“我爸爸的畫,特別是江南水鄉題材的水墨,在港台最吃香了。你的作品,也有這一路的,可以給他。我看,我們完全可以出到這個價……”
他在桌子邊伸出手,迅速比劃了一下。
楊不二笑笑,沒有說什麽。
大約在兩個月後,穀安的幾位畫家收到了一份印刷精美的請柬。請柬上這樣印著:“台北博雅齋畫廊定於夏曆八月初十(陽曆9月22日)舉辦大陸江南水鄉水墨畫展,恭請蒞臨指教。備有茶點。”
隨信寄來的,還有一份漂亮的畫折,每一麵都選印了米祚之、米誠、楊不二等幾位畫家的代表作。雖然是拍攝照片後縮小的,並不比原作遜色多少。
李安浦和文棟雖然不是畫家,也收到了一份。
文棟看見他,歎息一聲說:“可惜台灣海峽還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否則真想去那邊開開眼界!”
李安浦說:“你以後有機會去的。他不是答應你要出書嗎?”
文棟撫摸著手感極好的請柬,端詳著模壓的花紋和燙金的文字,說:“要是在台灣出一本書,也能印得這樣上檔次,就好啦!”
他讀過台灣女作家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
朱少麟1966年出生於台灣嘉義,輔大外文係畢業後,在政治公關公司工作。這位從未寫過散文和小說的女孩子,第一次寫下的長篇小說,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李安浦到博物館工作後,已經很久不讀長篇小說了,這部小說拿到手,卻欲罷不能,竟然在短短兩天內全部讀完,而且覺得頗有收獲。對於台灣一代年輕人在當前社會架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下的質疑心態,確實有了不少了解。
別的不說,光是這位台灣新進女作家以獨特的語言描繪台北的璀燦夜色,就足以讓人震驚:
“一片燈光大海熠熠生輝的壯麗景觀,像一隻閃耀著千萬個金色鱗片的巨獸的,像集合了無數星鬥明滅著無數命運的,像一片碎鑽海洋的,台北。”
隨即她又借助主人公的嘴,說出了更為深刻更為形象的一段話:
“你看這片燈海像不像鑽石?每顆燈代表一個人,每個人代表一堆貨幣,我書讀得不多,但是市場經濟原理我還懂。貨幣像是山坡上的石子,哪裏有凹洞它們就自動滾向哪裏,滾得越多帶動越大量的貨幣,聰明的人就挖夠大的洞,讓一大片的山坡的貨幣都滾進去……”
形象化的比喻,顯示了台北人在人口爆炸、資訊爆炸、金錢夢爆炸,經濟競爭十分激烈背景下的心態。竭力追求經濟利益,努力出人頭地,是自由經濟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容置疑的人生目的。假如不願如此,就勢必流落為社會邊緣人。
“而活著的生命啊,在長存的天地裏是何許的短暫渺小,窮其一生地迸發光亮,以為自己達到了什麽,改變了什麽,事實上連痕跡也不曾留下。人是風中的微塵。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那些地盤之爭,那些自由之爭,即使爭到了,又算什麽呢?人不過是風中的微塵。來自虛無,終於虛無。還有什麽好苦惱執著的呢?就算是什麽也不苦惱執著,結果還是一樣,生命本身,和無生命比起來,一樣地沒有意義。”
女作家借助於主人公馬蒂的語言,對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影響台灣的存在主義,作了一番深刻的探討,並由此展開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也許在她看來,存在主義的虛無,並不導致悲觀,而是對人生的一種徹底了悟。同時,作家也對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基礎的“自由”,作了艱辛而深入的探索。
他不由想,以馬蒂為典型的台灣新新人類,走進傷心咖啡店,以一杯咖啡的代價,經曆了人生最混亂豐富的過程,看見了人間最浪漫壯麗的感情,也目睹了世界上最孤獨無情的人、掙紮著尋找生命意義的漫遊者,無可救藥的暗戀者,他們都敢於用生命作賭注,來換取一個出口。即使找到了名為自由的出口,但這自由,仍是那麽微妙。“自由是什麽?”“自由並不存在,這兩個字隻是人類跟自己開的一個玩笑”。“自由像風,隻存在於動態中……”
幾十年來一直構築自由經濟的台灣社會,充滿了激烈競爭。那樣的激烈,或許不是生活在大陸的我們所能體味的。顯然是因為受經濟利益的驅策,台灣人竭力尋找生存的空間,島嶼畢竟太小,向大陸拓展才是一種最佳的選擇。當兩岸的人們超越尋親尋根的起點,衝決一切政治藩籬,大膽地開始民間經濟交往時,必然會造成一股誰也不可阻擋的投資熱潮。
這是一個中式信封。右上角貼著印有中華民國郵政字樣的郵票。從裏到外、從上到下,寫的都是繁體中文,排列也是老式的那種。
想起來,這封信還是阿陶給他看的。看過了,隨手往抽屜裏一丟,沒有還給阿陶。
阿陶自小喜歡古玩,有事沒事就跑博物館。他跟李安浦十分投緣,經常前來請教。從廠裏出來擺地攤後,找李安浦的次數就更多了。
記得那天,他悄悄來到李安浦辦公室,手抖了幾抖,從口袋裏掏出一封信,交給李安浦。
“這是從台灣寄來的……他說,他過幾天要來穀安,找幾個文化人聊聊。我認識的文化人,隻有你啦……”
李安浦一怔:“誰寄給你的?”
“哦,是我的表叔。”
“你的表叔?他是台灣人?”
李安浦覺得有些滑稽。十幾年前,跟今天很不一樣。那時候,港台那邊的人看不起寒酸的大陸親戚,把去往港台的大陸人鄙夷為“表叔”。沒想到,阿陶的表叔是台灣人。
“他在台灣是什麽老板,想來穀安投資嗎?”
“這……我也說不清楚。”
阿陶一臉茫然。
他對於這位表叔的全部了解,就是這封信。去年三月,患癌症的母親在逝世前幾天,突然回光返照,告訴阿陶說,他們家在台灣花蓮有一個麗表嬸,年齡跟她相仿,隻比她大半年。1949年從上海跟丈夫去了台灣,從此音訊全無。文化大革命前夕,麗表嬸卻突然寄來了一封信。幸虧投遞員也沾著一點親,沒有聲張,母親收下信件後,看了一遍就銷毀了,並且執意不讓父親回信,這件事才算過去了。文革中造反派也沒有來找過任何麻煩。不知怎麽,母親臨終前竟突然提起這件往事。恰恰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時候,阿陶收到了表叔的信。
已經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到處都在談論改革開放。可是,來大陸探親的台灣人還很少,來穀安投資的企業家也不多。不管怎麽樣,誰都得小心翼翼。
一個多月後,阿陶的表叔真的來到穀安。他矮而稍胖,皮膚白皙,看來因為不節製飲食,肚皮已經明顯地腆出來了。圓圓的臉上戴著一副碳素眼鏡,說一口閩南腔調濃濃的普通話,很有些儒雅風度。
阿陶陪著表叔,來到博物館。一見麵,表叔就握著李安浦的手說:
“李館長,久仰,久仰!我聽阿陶介紹,你給了他很多指教和幫助。我叫黃春明,但不是那個台灣鄉土作家,完全不是!哈哈!……我也寫過小說,編過電影,還在台北的一份報紙做過主筆,不過都搞得不太成功……今天晚上我們一起吃頓飯,敘談敘談。您再幫忙約幾個本地的畫家,最好是畫人物和水墨山水的,好嗎?”
黃春明顯得自來熟。他十分尊重李安浦,說一切都由您安排,包括邀請哪些客人,定哪家飯店,點哪些酒菜。當然最後必須由他埋單,決不允許李安浦請客。
阿陶在一邊也說:“李館長,這次你就聽我表叔的吧!”
在穀安,能夠稱得上文化人的,其實並不多。李安浦掰著手指排隊:老畫家米祚之,他的兒子米誠,畫家楊不二,書法家倪府田,《穀安報》記者兼作家文棟,自己也算一個。加上阿陶和黃春明,也就八九個人吧。
席間,大家頻頻舉杯,談笑風生,原有的拘謹和生分很快就消解了。黃春明非常健談,一會兒講蔣介石的長子蔣經國小時候怎麽被視作“問題少年”,後來去美國留學,移民局又怎麽把他列為不受歡迎的人,驅逐出境。一會兒講那個恃才傲物的怪人李敖,怎麽多情,又怎麽無情。他所講得這些,對於生活在小城穀安的人來說,顯得新鮮而有趣。
作家文棟喝了幾盅酒,臉頰一下子漲紅了,心裏興奮,話語也多了。下午,他特意將自己去年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簽上名,托阿陶送給黃先生,請黃先生多多指教。誰知,黃先生讀了一個多小時,一見麵就說了幾條意見,令他耳目為之一新。
“如果你的視角再拓新些,更能成大器!”黃春明思忖片刻,又說,“你再努力一下,兩年後,我可以幫你在台北出版一部小說集。但必須在兩年以後。”
他沒有說明理由。但是文棟覺得,他肯定是讓自己在這兩年內再努一把力,寫得更成熟些,心裏很是感激。玩了十幾年小說,出書的酸甜苦辣他是嚐夠了,他曾狠狠地啐一口,以後再也不出書了!可是,寫了書沒辦法出版,這樣的作家還有什麽屁用!沒料想,阿陶的這位台灣表叔頗具慧眼,答應幫助自己出書。文棟悄悄地觀察著黃春明的神色,似乎找不到什麽狡詐的成份,一舉一動,多的是文人的儒雅。看來他是慎重的,要不,也不會說在兩年以後。
文棟不由站起身,向阿陶敬了一杯酒。往常,文棟雖然跟他有些交往,但心目中沒有將他當一回事。今天卻不能不對阿陶刮目相看了。
阿陶端起酒杯,將滿滿的一杯五糧液傾入喉嚨口。他嘿嘿地笑著,顯得分外豪爽,又有難以掩飾的得意。
酒喝到了酣暢處,黃春明才說出了自己此行的來意。他說,他在台北福州街黃金地段開辦了一家博雅齋畫廊,希望能把諸位畫家的佳作拿去,開一個水墨畫展。
“是博雅齋,不是不雅齋——這名字可不能聽錯啦!嗯,考慮到海峽兩岸的情況不同,加上飛過來飛過去不方便,諸位的作品我隻能在台北裝裱,不管能否賣掉,都拿不回來了。所以,還是一次性買斷,免得有什麽後遺症。至於價格嘛,我們一起商議……”
阿陶插嘴道:“價格總歸好商量的!”
“是的,我初來乍到,對大陸的行情一無所知,全靠大家指教。尤其是米老先生,您是前輩,很想聽聽您的高見!”
“其實我也不知道行情。”米祚之笑笑說,“我的畫存得不多。這些年政府部門拿了一些,作為對外交往的禮品,給我一些報酬。我本身有工資,所以從不計較……”
米誠聽了,卻喜形於色。他也向父親學畫,卻進步不快,這幾年正漸漸轉向書畫交易,很想去海外開辦一家畫廊,所以比較關注台灣香港等地的畫廊經營情況,曾讀過多本台灣出版的《雄師》美術雜誌。他拉了拉坐在一邊的楊不二的手臂,說:
“我爸爸的畫,特別是江南水鄉題材的水墨,在港台最吃香了。你的作品,也有這一路的,可以給他。我看,我們完全可以出到這個價……”
他在桌子邊伸出手,迅速比劃了一下。
楊不二笑笑,沒有說什麽。
大約在兩個月後,穀安的幾位畫家收到了一份印刷精美的請柬。請柬上這樣印著:“台北博雅齋畫廊定於夏曆八月初十(陽曆9月22日)舉辦大陸江南水鄉水墨畫展,恭請蒞臨指教。備有茶點。”
隨信寄來的,還有一份漂亮的畫折,每一麵都選印了米祚之、米誠、楊不二等幾位畫家的代表作。雖然是拍攝照片後縮小的,並不比原作遜色多少。
李安浦和文棟雖然不是畫家,也收到了一份。
文棟看見他,歎息一聲說:“可惜台灣海峽還是一道難以逾越的天塹,否則真想去那邊開開眼界!”
李安浦說:“你以後有機會去的。他不是答應你要出書嗎?”
文棟撫摸著手感極好的請柬,端詳著模壓的花紋和燙金的文字,說:“要是在台灣出一本書,也能印得這樣上檔次,就好啦!”
他讀過台灣女作家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
朱少麟1966年出生於台灣嘉義,輔大外文係畢業後,在政治公關公司工作。這位從未寫過散文和小說的女孩子,第一次寫下的長篇小說,就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李安浦到博物館工作後,已經很久不讀長篇小說了,這部小說拿到手,卻欲罷不能,竟然在短短兩天內全部讀完,而且覺得頗有收獲。對於台灣一代年輕人在當前社會架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下的質疑心態,確實有了不少了解。
別的不說,光是這位台灣新進女作家以獨特的語言描繪台北的璀燦夜色,就足以讓人震驚:
“一片燈光大海熠熠生輝的壯麗景觀,像一隻閃耀著千萬個金色鱗片的巨獸的,像集合了無數星鬥明滅著無數命運的,像一片碎鑽海洋的,台北。”
隨即她又借助主人公的嘴,說出了更為深刻更為形象的一段話:
“你看這片燈海像不像鑽石?每顆燈代表一個人,每個人代表一堆貨幣,我書讀得不多,但是市場經濟原理我還懂。貨幣像是山坡上的石子,哪裏有凹洞它們就自動滾向哪裏,滾得越多帶動越大量的貨幣,聰明的人就挖夠大的洞,讓一大片的山坡的貨幣都滾進去……”
形象化的比喻,顯示了台北人在人口爆炸、資訊爆炸、金錢夢爆炸,經濟競爭十分激烈背景下的心態。竭力追求經濟利益,努力出人頭地,是自由經濟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容置疑的人生目的。假如不願如此,就勢必流落為社會邊緣人。
“而活著的生命啊,在長存的天地裏是何許的短暫渺小,窮其一生地迸發光亮,以為自己達到了什麽,改變了什麽,事實上連痕跡也不曾留下。人是風中的微塵。馬蒂想到她在台北多年的辛苦生活,那些地盤之爭,那些自由之爭,即使爭到了,又算什麽呢?人不過是風中的微塵。來自虛無,終於虛無。還有什麽好苦惱執著的呢?就算是什麽也不苦惱執著,結果還是一樣,生命本身,和無生命比起來,一樣地沒有意義。”
女作家借助於主人公馬蒂的語言,對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影響台灣的存在主義,作了一番深刻的探討,並由此展開了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也許在她看來,存在主義的虛無,並不導致悲觀,而是對人生的一種徹底了悟。同時,作家也對作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基礎的“自由”,作了艱辛而深入的探索。
他不由想,以馬蒂為典型的台灣新新人類,走進傷心咖啡店,以一杯咖啡的代價,經曆了人生最混亂豐富的過程,看見了人間最浪漫壯麗的感情,也目睹了世界上最孤獨無情的人、掙紮著尋找生命意義的漫遊者,無可救藥的暗戀者,他們都敢於用生命作賭注,來換取一個出口。即使找到了名為自由的出口,但這自由,仍是那麽微妙。“自由是什麽?”“自由並不存在,這兩個字隻是人類跟自己開的一個玩笑”。“自由像風,隻存在於動態中……”
幾十年來一直構築自由經濟的台灣社會,充滿了激烈競爭。那樣的激烈,或許不是生活在大陸的我們所能體味的。顯然是因為受經濟利益的驅策,台灣人竭力尋找生存的空間,島嶼畢竟太小,向大陸拓展才是一種最佳的選擇。當兩岸的人們超越尋親尋根的起點,衝決一切政治藩籬,大膽地開始民間經濟交往時,必然會造成一股誰也不可阻擋的投資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