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4-02-20
正當林天暗自感歎的時候,“蹬蹬蹬~~~”腳步聲響起,此次來的卻是一群人。
林天已經知道是哪些人,吩咐摘星子道:“你去應付他們,我不見。”
摘星子領命而去,你道來的那些人都是誰?哈,都是些在京的文武百官!他們來幹什麽?哈,送特產而已!――不說摘星子領人到隔壁房間一通聚斂。
且說林天在房間不禁搖頭歎息:如此百官,大宋焉有不亡之理?他想起二十一世紀,有頗多專家學者推崇宋朝,說什麽宋朝是中國曆代王朝中“經濟最發達、國民文化最興旺、科技創新成果最多、人口基數增長最健康、農作物單位麵積產量最高、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榮鼎盛朝代”。
這話表麵上看確實不錯,重視經濟一直貫穿於宋朝,太祖趙匡義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享天年”,太宗言:“令兩製議政豐之術以聞”,當今神宗言:“優先理財”、“令眾政事之先理財為急”。
大宋朝廷不以重農抑商為國策(但重農抑商在民間已成為習慣),朝廷財政收入百分之七十來自於工商稅,田賦隻占百分之三十。為什麽?因為朝廷根本收不到田賦,何故?土地兼並!宋朝不實行遏製土地兼並之政策,大官僚大地主圈地十之五六,又以北方最為嚴重。
土地兼並導致大量農戶淪為“無業流民”,為生存不得不另尋出路,而工商業正好可以提供工作崗位使他們生存下去,為使工商業大量吸納無業流民,重農抑商這個傳統國策就不得不被廢除,這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另一方麵大官僚大地主兼並大量土地,卻又以各種手段隱瞞偷漏,據記載,宋朝納稅田畝數僅占田畝總數十分之三,不納稅者占十分之七,宋朝官僚地主逃避賦稅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林天打開窗戶,向外望去,窗外商鋪林立,神識所照,遊人如織,叫賣聲、吟唱聲此起彼伏,人們優哉遊哉,飲茶、喝酒、吃肉下棋、聽戲、聊天……好一副真實的清明上河圖!可誰知道這“繁榮”背後的危機?嗬,火山口上的繁榮!
有人說宋朝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這隻是假象,宋朝並非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是大規模的起義還沒有孕育而成,就遭到異族入侵,半壁江山被侵占……
正當林天胡思亂想之際,摘星子已招待完好幾撥“客人”,激動萬分的回來了,懷裏捧著一個包袱,進門就將門上閂關好。
林天笑道:“怎麽了?像做賊一樣?”
摘星子將包袱放在桌上,滿臉掩不住的激動,拍拍包袱說道:“師父……你猜猜有多少!”
林天佯怒道:“少賣關子了,多少?”
摘星子嘿嘿一笑,邊打開包袱,邊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足足一百七十五萬三千兩呐!!!”
“什麽???”林天不敢置信,看著那一桌子的銀票,人家說腰纏萬貫,我現在可一下子就腰纏百萬貫啦!他抓起一把銀票,裂開嘴,想大笑,卻又忍住了,隻是呆呆的看著,前世今生他都是個窮漢,也不怪他看見這麽多銀錢出醜了!
深吸一口氣,轉過身,道:“摘星子,去……去買個木箱子,收拾好了。”
“是!”摘星子當即領命,正到門口,又被叫住,“順便再去購買馬車……要豪華大馬車!”
“是!”“等等……再去買些勁裝,這遊俠衣服,我穿著很不舒服……”“是!”
……………………………………………………
摘星子出去一會兒,就又聽到蹬蹬蹬的登樓聲,林天打開房門向外望去,對來人道:“哈哈~~~蘇大家,歡迎歡迎。”
來人正是蘇軾,向林天虛禮作揖道:“林先生有禮,蘇某打擾,請勿見怪。”林天連連擺手,走上前去請他到隔壁房間,道:“蘇大家請,請!”他可不敢把蘇軾請到那個堆滿銀票的房間。
蘇軾奇怪一笑,順著林天進了隔壁房間。一進門,各自安坐,林天就問:“蘇大家何事要親自前來?”
蘇軾從袖中掏出一把紙扇,遞過去說道:“知道林先生要走了,也沒什麽相送……”
林天一皺眉,接過紙扇,看了蘇軾一眼,蘇軾點點頭,緩緩打開紙扇,眉頭皺的更深了……
就見扇麵上畫著一副《朱門路遺圖》,圖上一戶富貴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隻好讓它腐爛發臭;而旁邊窮苦的黎民百姓卻饑寒交迫,悲慘的死在路邊。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外,書畫也很擅長,尤為講究“神似”、“傳神”。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麽?”林天合上紙扇,閉目歎息一聲,腦中似乎還停留著那哀鴻之景。
蘇軾喝了一口茶道,閉目養神。
林天瞧了他一眼,將紙扇“啪”的一聲擺在桌上,道:“蘇大家何意,直說無妨。”
蘇軾歎息,麵有尷尬:“不瞞林先生,老朽前來……”他欲言又止。林天道:“但請直說。”
蘇軾難開其口,說道:“老朽……老朽為……為……唉……”究竟開不了口,從懷裏掏出一張紙道:“林先生自己看吧……”
林天滿是好奇,這蘇大家有什麽事,這麽三緘其口?拿過一看,卻是一張憑據,一張借錢憑據……
“這……”林天大出意外,有點目瞪口呆的問,“這是什麽意思?”
蘇軾老臉通紅,說道:“為一老友籌的……很急。”
林天心道原來是為別人借的,見憑據上所寫乃是借銀三萬兩,三萬兩不是小數目,皺眉問道:“小意思,我應下了。……隻是林某可否知道,是為誰所籌?”
蘇軾見林天毫不推辭,暗道:“果然還是這江湖人物豪爽。”他先已向多人求助,卻都被婉言拒絕。當下站起身來,彎腰執禮道:“蘇某多謝林先生。”
林天連忙起身,不敢受此大禮,各自落座後,蘇軾緩緩將事頭說了出來……原來蘇軾借錢,居然是為在金陵潛居的王安石所借……
原來王安石潛居金陵,見蔡確為施行變法無所不用其極,非正道,數月前與蘇軾相聚談起,預測變法將遭劫難,憂心抑鬱之餘,決心親建書院,以培養正道學子,此時王安石已經六十有三,身有宿疾,垂垂老矣如暮夕殘燈,(史上,王安石死於一零八六年,即小說中兩年後)。
林天聽完後,一時間想起了某位武道高手,以生命之力創出驚天動地神鬼僻易的一式――劍二十三。這王安石倒也有些以生命餘暉綻放光芒的意思,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原來曆史的發展,也確實像他所說……
林天沉吟片刻,忽的拿起那借銀憑據,“嘩嘩嘩”撕為碎片一扔,紙屑飛舞,蘇軾被一驚站起,以為林天反悔,指著林天道:“你……你……不借就不借,何必玩弄老夫?哼!”說著就要甩袖離去。
林天急忙站起,拉住蘇軾的臂膀,微笑說道:“蘇大家稍安勿躁,聽林某說,林某雖與王相公素未謀麵,對其變法也不甚意同,但建書院,傳學術,乃是大大的善事。林某江湖中人,江湖規矩,為朋友兩肋插刀,區區錢財,何足惜哉?”
蘇軾聽到裏,情緒緩了下來,就聽林天繼續說道:“我與蘇大家雖年齡相差甚大,但一直自認為是往年之交的,難道蘇大家瞧不起林某?”蘇軾麵有愧色,林天察言觀色,知道他要說什麽,搶著大手一揮說道:“三萬兩怎麽夠?我出十萬兩……哦,不,五十萬兩,算我林某人捐助的,無需償還,要辦書院,就辦個最大的書院,全大宋,全天下,曠古絕今的最大書院!”他說的豪邁無比,辦曠古絕今的最大書院!蘇軾聽得也不禁熱血沸騰。
“不過,有一個條件……”林天突然低聲道。
“請說。”蘇軾並無意外,人家無償出五十萬兩,有條件也不稀奇。
林天盯著蘇軾,沉聲道:“我要你辭官,入學院任教。否則,一切免談……”
蘇軾似乎對這條件頗為意外,臉上連連轉變,半晌,歎了口氣,坐到椅子上,回道:“成交,蘇某答應了。”
林天坐到一旁,為蘇軾續上茶水,玩笑道:“蘇大人,舍不得大官名頭?”
蘇軾搖搖頭,苦笑道:“我與介甫兄私交莫逆,唉,卻因政見不合,屢屢……唉,不說也罷,辭官治學,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呢。”林天說道:“民間都說王相公乃是個拗相公,哈,要與他一起共事,有得受嘍,蘇大家可要有個心理準備。”
蘇軾似乎回憶起了與王安石爭辯得臉紅脖子粗的情景,微微一笑道:“他是個君子。”
林天點點頭,忽然陰笑道:“不過我是個小人,嘿嘿,林某還有第二個條件,也是最後一個條件,這書院,必須建在姑蘇,嗯,我看就建太湖邊上,而名字,就叫‘太湖書院’!”
正當林天暗自感歎的時候,“蹬蹬蹬~~~”腳步聲響起,此次來的卻是一群人。
林天已經知道是哪些人,吩咐摘星子道:“你去應付他們,我不見。”
摘星子領命而去,你道來的那些人都是誰?哈,都是些在京的文武百官!他們來幹什麽?哈,送特產而已!――不說摘星子領人到隔壁房間一通聚斂。
且說林天在房間不禁搖頭歎息:如此百官,大宋焉有不亡之理?他想起二十一世紀,有頗多專家學者推崇宋朝,說什麽宋朝是中國曆代王朝中“經濟最發達、國民文化最興旺、科技創新成果最多、人口基數增長最健康、農作物單位麵積產量最高、人民生活水平最高的繁榮鼎盛朝代”。
這話表麵上看確實不錯,重視經濟一直貫穿於宋朝,太祖趙匡義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享天年”,太宗言:“令兩製議政豐之術以聞”,當今神宗言:“優先理財”、“令眾政事之先理財為急”。
大宋朝廷不以重農抑商為國策(但重農抑商在民間已成為習慣),朝廷財政收入百分之七十來自於工商稅,田賦隻占百分之三十。為什麽?因為朝廷根本收不到田賦,何故?土地兼並!宋朝不實行遏製土地兼並之政策,大官僚大地主圈地十之五六,又以北方最為嚴重。
土地兼並導致大量農戶淪為“無業流民”,為生存不得不另尋出路,而工商業正好可以提供工作崗位使他們生存下去,為使工商業大量吸納無業流民,重農抑商這個傳統國策就不得不被廢除,這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另一方麵大官僚大地主兼並大量土地,卻又以各種手段隱瞞偷漏,據記載,宋朝納稅田畝數僅占田畝總數十分之三,不納稅者占十分之七,宋朝官僚地主逃避賦稅之嚴重,由此可見一斑。
林天打開窗戶,向外望去,窗外商鋪林立,神識所照,遊人如織,叫賣聲、吟唱聲此起彼伏,人們優哉遊哉,飲茶、喝酒、吃肉下棋、聽戲、聊天……好一副真實的清明上河圖!可誰知道這“繁榮”背後的危機?嗬,火山口上的繁榮!
有人說宋朝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這隻是假象,宋朝並非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而是大規模的起義還沒有孕育而成,就遭到異族入侵,半壁江山被侵占……
正當林天胡思亂想之際,摘星子已招待完好幾撥“客人”,激動萬分的回來了,懷裏捧著一個包袱,進門就將門上閂關好。
林天笑道:“怎麽了?像做賊一樣?”
摘星子將包袱放在桌上,滿臉掩不住的激動,拍拍包袱說道:“師父……你猜猜有多少!”
林天佯怒道:“少賣關子了,多少?”
摘星子嘿嘿一笑,邊打開包袱,邊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足足一百七十五萬三千兩呐!!!”
“什麽???”林天不敢置信,看著那一桌子的銀票,人家說腰纏萬貫,我現在可一下子就腰纏百萬貫啦!他抓起一把銀票,裂開嘴,想大笑,卻又忍住了,隻是呆呆的看著,前世今生他都是個窮漢,也不怪他看見這麽多銀錢出醜了!
深吸一口氣,轉過身,道:“摘星子,去……去買個木箱子,收拾好了。”
“是!”摘星子當即領命,正到門口,又被叫住,“順便再去購買馬車……要豪華大馬車!”
“是!”“等等……再去買些勁裝,這遊俠衣服,我穿著很不舒服……”“是!”
……………………………………………………
摘星子出去一會兒,就又聽到蹬蹬蹬的登樓聲,林天打開房門向外望去,對來人道:“哈哈~~~蘇大家,歡迎歡迎。”
來人正是蘇軾,向林天虛禮作揖道:“林先生有禮,蘇某打擾,請勿見怪。”林天連連擺手,走上前去請他到隔壁房間,道:“蘇大家請,請!”他可不敢把蘇軾請到那個堆滿銀票的房間。
蘇軾奇怪一笑,順著林天進了隔壁房間。一進門,各自安坐,林天就問:“蘇大家何事要親自前來?”
蘇軾從袖中掏出一把紙扇,遞過去說道:“知道林先生要走了,也沒什麽相送……”
林天一皺眉,接過紙扇,看了蘇軾一眼,蘇軾點點頭,緩緩打開紙扇,眉頭皺的更深了……
就見扇麵上畫著一副《朱門路遺圖》,圖上一戶富貴人家的美味佳肴食用不完,隻好讓它腐爛發臭;而旁邊窮苦的黎民百姓卻饑寒交迫,悲慘的死在路邊。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外,書畫也很擅長,尤為講究“神似”、“傳神”。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麽?”林天合上紙扇,閉目歎息一聲,腦中似乎還停留著那哀鴻之景。
蘇軾喝了一口茶道,閉目養神。
林天瞧了他一眼,將紙扇“啪”的一聲擺在桌上,道:“蘇大家何意,直說無妨。”
蘇軾歎息,麵有尷尬:“不瞞林先生,老朽前來……”他欲言又止。林天道:“但請直說。”
蘇軾難開其口,說道:“老朽……老朽為……為……唉……”究竟開不了口,從懷裏掏出一張紙道:“林先生自己看吧……”
林天滿是好奇,這蘇大家有什麽事,這麽三緘其口?拿過一看,卻是一張憑據,一張借錢憑據……
“這……”林天大出意外,有點目瞪口呆的問,“這是什麽意思?”
蘇軾老臉通紅,說道:“為一老友籌的……很急。”
林天心道原來是為別人借的,見憑據上所寫乃是借銀三萬兩,三萬兩不是小數目,皺眉問道:“小意思,我應下了。……隻是林某可否知道,是為誰所籌?”
蘇軾見林天毫不推辭,暗道:“果然還是這江湖人物豪爽。”他先已向多人求助,卻都被婉言拒絕。當下站起身來,彎腰執禮道:“蘇某多謝林先生。”
林天連忙起身,不敢受此大禮,各自落座後,蘇軾緩緩將事頭說了出來……原來蘇軾借錢,居然是為在金陵潛居的王安石所借……
原來王安石潛居金陵,見蔡確為施行變法無所不用其極,非正道,數月前與蘇軾相聚談起,預測變法將遭劫難,憂心抑鬱之餘,決心親建書院,以培養正道學子,此時王安石已經六十有三,身有宿疾,垂垂老矣如暮夕殘燈,(史上,王安石死於一零八六年,即小說中兩年後)。
林天聽完後,一時間想起了某位武道高手,以生命之力創出驚天動地神鬼僻易的一式――劍二十三。這王安石倒也有些以生命餘暉綻放光芒的意思,他的預言是正確的,原來曆史的發展,也確實像他所說……
林天沉吟片刻,忽的拿起那借銀憑據,“嘩嘩嘩”撕為碎片一扔,紙屑飛舞,蘇軾被一驚站起,以為林天反悔,指著林天道:“你……你……不借就不借,何必玩弄老夫?哼!”說著就要甩袖離去。
林天急忙站起,拉住蘇軾的臂膀,微笑說道:“蘇大家稍安勿躁,聽林某說,林某雖與王相公素未謀麵,對其變法也不甚意同,但建書院,傳學術,乃是大大的善事。林某江湖中人,江湖規矩,為朋友兩肋插刀,區區錢財,何足惜哉?”
蘇軾聽到裏,情緒緩了下來,就聽林天繼續說道:“我與蘇大家雖年齡相差甚大,但一直自認為是往年之交的,難道蘇大家瞧不起林某?”蘇軾麵有愧色,林天察言觀色,知道他要說什麽,搶著大手一揮說道:“三萬兩怎麽夠?我出十萬兩……哦,不,五十萬兩,算我林某人捐助的,無需償還,要辦書院,就辦個最大的書院,全大宋,全天下,曠古絕今的最大書院!”他說的豪邁無比,辦曠古絕今的最大書院!蘇軾聽得也不禁熱血沸騰。
“不過,有一個條件……”林天突然低聲道。
“請說。”蘇軾並無意外,人家無償出五十萬兩,有條件也不稀奇。
林天盯著蘇軾,沉聲道:“我要你辭官,入學院任教。否則,一切免談……”
蘇軾似乎對這條件頗為意外,臉上連連轉變,半晌,歎了口氣,坐到椅子上,回道:“成交,蘇某答應了。”
林天坐到一旁,為蘇軾續上茶水,玩笑道:“蘇大人,舍不得大官名頭?”
蘇軾搖搖頭,苦笑道:“我與介甫兄私交莫逆,唉,卻因政見不合,屢屢……唉,不說也罷,辭官治學,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呢。”林天說道:“民間都說王相公乃是個拗相公,哈,要與他一起共事,有得受嘍,蘇大家可要有個心理準備。”
蘇軾似乎回憶起了與王安石爭辯得臉紅脖子粗的情景,微微一笑道:“他是個君子。”
林天點點頭,忽然陰笑道:“不過我是個小人,嘿嘿,林某還有第二個條件,也是最後一個條件,這書院,必須建在姑蘇,嗯,我看就建太湖邊上,而名字,就叫‘太湖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