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營的兩位主官確定了下來,陳俊傑任營長,蘇長城任教導員。團黨委會議一致通過了二人的任命,隨即就報請軍區批準。


    就營這一級的人事安排,701團自己完全是可以自己做決定的,報給軍區,也就是走走程序。這個生殺大權是掌握在李路手裏的,團黨委會議早就給他搞成了一言堂。


    蘇夏不出他所料,並沒有對裝甲營的人選提出異議,也沒有提出自己的意見,一副完全同意李團長、任人宰割的模樣。


    李路也打好主意了,不管她何方神聖,隻要不搗亂就由她去。秦國華曾說過,也許她也就下來鍍鍍金,一段時間後就滾回總部去了。李路對此不可置否。


    三營的骨幹要從一營和二營中挑選出來,而且必須是裝甲兵出身的,扒拉了半天也就那麽十幾個,大部分年底就要退伍。


    這麽一來,李路不得不把兵役法改革那一套提前用了上來。701團組建之初,李路就通過老爺子向上麵提交了申請,將701團同時作為兵役法改革的試驗部隊,探索新型兵役模式。


    於是,組建裝甲營提上日程,就牽扯出了另一個問題來。


    兵役改革這個東西說來複雜,李路現在也沒有鋪開來做,而是一步步地推進,用行為來推進理論。


    馬上就要年底了,有大批的二年度兵要退出現役。如果按照以前的標準,這些兵裏能夠成為誌願兵留下來的,屈指可數。再一次,因為改革開放對軍隊的衝擊,軍隊內部的權錢交易、靠關係留隊是頻頻發生的。


    沒有關係你再優秀也得脫下軍裝,這幾乎成了不成文的規定了。


    好在,701團沒有這個問題。李路心狠手辣地建立了一套內部競爭上崗製度,你要是幹不好達不到標準,隨時給你調職或者幹脆直接擼掉。基層的骨幹和技術骨幹,也是憑本事說話的,誰有能力誰就上位。給領導送煙送酒沒用,要是給發現,李大團長還得給你送軍法部門去。


    但是,如果按照原來的步兵團的士官編製,701團到年底也是要流失很多優秀的人才。


    所以,當時李路想著把兵役改革試驗的任務要過來,就是考慮到這種情況。現在,裝甲營要組建起來,年底老兵要退伍,這一下子就無人可用了。李路首先要做的就是,擴大士官的比例。


    他參照後世的新兵役法,同時參考了美帝的軍人職業化製度,起草了一份試驗辦法。按照他的方式,701團裏,士官要占據兵員比例的60%。這意味著兩點,第一,二年度兵留隊的名額大量增加。最明顯的就是步兵戰鬥班,以前是除了班長之外,其他的都是義務兵,那麽改革之後,班長、副班長、精確射手和火箭筒手基本上都是士官。


    第二點,意味著很多原本由軍官擔任的崗位,將會是由士官來擔任。比如營一級的作戰參謀、偵察參謀等等。這說明士官的自身水平必須有很大的提高,才能勝任原本由軍校畢業生的軍官的工作。


    對於701團,這麽做最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基本上可以留下優秀兵員。試想一下,兩年義務兵,第二年這才剛剛練出點火候來就要退伍回家了,這對部隊戰鬥力根本一點意義都沒有。


    久而久之,部隊就淪落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福利性機構。後世那麽多家長都死命地往部隊裏塞自己的孩子,說得最多的不就是“到裏麵鍛煉兩年再回來”嗎?


    要保持部隊的戰鬥力穩定,就必須增加職業軍人的數量。確切地說是必須提高士官的比例,同時下調軍官比例。


    不過這麽做,最大的問題就是軍費開支大大的增加了。按照李路的設想,701團執行的這一套模式裏,下士的月工資是去到了800員,這個水平在91年是很高的。而義務兵的月津貼才區區32塊錢。


    701團現在的1384人當中,今年要退役的老兵有412人,幾乎占了全團兵員的三分之一。按照李路提出的60%的比例,這412人幾乎都能轉為士官,隻要他們符合條件。


    這意味著,701團一下子增加了412號拿工資的人,這可是一筆相當巨大的支出。


    如果是以前,李路恐怕是要為這個問題頭疼的,但是現在,老爺子主持著撥款委員會的工作,這個兵役改革計劃通過撥款委員會的批準,是沒有什麽問題的。本來,701團就是一個耗錢的單位,軍中大佬早早的心裏就有數了。


    李路頭疼的是,這個轉改士官的標準,該如何製定。這不是簡簡單單拉幾個軍事科目出來,都上去溜一圈就行了的事情。軍事、政治、個人情況、實際情況等等等等都需要考慮到。


    當今的國防軍,對於轉改士官有何標準呢?別說現在,就是後世,所謂的標準也隻是領導一句話。君不見步槍分數那麽高也上不去軍校嗎……我腫麽又說實話了……


    李路是要杜絕這種現象出現的,所以,現在他有機會拿701團率先嚐試,就得弄出一個完善的轉改機製來。


    他把這個兵役改革方案拿到了常委會上進行討論,一連開了好幾天的會議。這幾次會議,也是701團黨委常委會議有史以來最和諧氣氛最好學術氛圍最濃厚的幾次會議。


    莫大偉、秦國華、魯凡,一邊倒向李大團長,就算蘇夏這個副團長反對也是單薄無力的。讓李路意外的是,蘇夏居然很讚同他的方案,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國防軍現行的兵役製度的缺陷,同時提出,可以參考一下歐洲國家的兵役製度,結合國情綜合考慮,比如德國。


    李路這時也才明白,蘇夏之前說的還真是實話,她是擺明了車馬來701團工作的,不是來耍陰謀的。她有留洋經曆,見世麵廣,比起其他官僚來,看得遠看得透徹。


    隻要是這樣那就沒問題,至於要取代李大團長麽,那就各憑本事了。


    起碼現在,雙方在兵役改革方案上的意見是一致的。到頭來,莫大偉和魯凡這樣的老式幹部反倒是除了為動作大擔憂,為了能參與這麽一項重大的試驗激動之外,沒能給出可行的意見來。恰是這個蘇夏提出了幾點,值得參考。


    她就提出建議把士官分門別類,如指揮士官、參謀士官、技術士官、戰鬥士官。這一點正合李路之意。


    同時她對李路把士官等級劃分為下士、中士、上士、四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一級軍士長七個等級,明確地表示了讚同的態度,認為這樣使得現行有些混亂的各期士官要清晰得多,等級也更加的森嚴了。


    她卻是不知道,李路這一套完全就是直接把後世2009年的士官製度改革搬過來的。實際上,這一套也是跟美帝學的,隻不過多了一個四級軍士長而已。


    話說回來,美帝那一套華夏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的,的確很有用。去到2009年才出來個深化士官製度改革,根源還是因為軍費不夠。不是沒錢,是軍費不夠。


    李路提出的兵役改革方案,團裏一致讚同,他就以701團的名義提交了總部。


    按理說,像兵役改革這種涉及到國防政策的事情,一個小小的試驗步兵團是沒有資格去擬定並且實施的。這種情況得以出現,還是因為李路這個妖孽。說起來,701團實際上就是當時他參加高層軍事會議和一眾大佬的賭約。


    他當時拋出來的理論和觀點,海灣戰爭畢竟是他人之手,還得他親自動手來證明。否則,他是要坐視“誇誇其談”這個罪名的。


    放著701團這張白紙,李路才有機會想畫什麽畫什麽,而不必諸多的顧忌。退一萬步說,即便改革失敗,那頂多是一個團而已。同樣的,改革成功,那也隻是一個團,如何深化推廣,就是以後的問題了。


    方案是從總部傳到了最高統帥部,和李路預計的有些許出入的是,方案的審批過程遇到了不少阻力。雙方爭執的焦點卻是沒有出乎他的預料――701團究竟有沒有資格去探索和試行兵役改革。


    持反對意見的大佬認為,兵役改革是軍國大事,涉及到國家國防政策的調整,一個小小的步兵團小小的團長,沒有資格提出關於這方麵的改革方案。也就是說,他們有可能是根本沒看方案的內容,隻看了方案最後的落款。


    支持派的大佬指出,701團本來就是陸軍改革的試驗田、探路先鋒,任何方式的改變都可以進行,這也是當初成立701團,並且給該團特別撥款、特別權力的原因所在。


    李家老爺子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單獨上門求見了副統帥方上將,尋求支持。方上將是欣賞李路的,當時兩人的第一次見麵就關於海軍的發展深談了一次,非常的投機。再一個,說起來李路是幫助他完成了夙願的。


    兩次大動作,一個是大力促進購買f-14d艦載戰鬥機,另一個則是已經進入南海的運載著烏裏揚諾夫斯克號航母船隊。


    當時接到從烏克蘭傳回的消息說已經成功獲得了烏裏揚諾夫斯克號和瓦良格號後,方上將是激動得晚上破例喝了兩杯。當今國防軍中,沒有人不知道,這位畢生為國防軍裝備體係建設費心心血、尤其是海軍裝備體係建設的身材高大的上將,最大的心願是看到自己的航母。


    雖然不是自己建造的,但是在咱們的手裏!


    方上將對李路這小子是佩服的,所以,他明確地對李家老爺子表示,他是支持在701團先行探索一下兵役改革的,這條路子是可行的。


    有了方上將的支持,再加上李家老爺子以及和老李家算是一派的老總,701團的兵役改革方案終於得到了批準。


    直到李家老爺子親自給李路打電話,扔下一句“老三,這個事情你務必要好好地做好”,李路才意識到,他那個兵役改革方案得到批準一定經過了一場不小的博弈。


    就看李路如何借著組建裝甲營之機,把這個關係重大的兵役改革好好地整一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89紅色攻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步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步槍並收藏1989紅色攻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