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當官沒壓力。
當初高陽郡王武崇訓為他薦官時,徐馳曾擔心當了縣令不自由,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政務。武王爺曾告訴他,縣令就是一方的土皇帝,想睡到什麽時候就睡到什麽時候,也沒人管。如今看來,武王爺的話是對的。徐馳上任幾個月了,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的括州刺史沒管過他,中央朝廷的則天皇帝也沒管過他。既沒找他征收賦稅,也沒給他發工資。
陳縣令好像是個無人管製、自負盈虧的個體戶。
徐馳樂得自由自在,做縣令就像小孩過家家,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無拘無束,自得其樂。既不要追求政績,又不要看人臉色。若是在大周一千五百八十九個縣令中評選最輕鬆的縣令,徐馳恐怕會當仁不讓,高票當選。
事實上可能有些出入,縣令雖然是綠豆芝麻,但並不是化外之民,還是在皇權的管製之下的。
神都宮城紫宸殿內,年逾七旬的則天皇帝,慵懶地靠在軟椅上,隨意地翻看著堆在案幾上的奏折。
內書房今天送來的是地方上的奏折,多是各州刺史所奏,間或也有長史或縣令的。所陳述的內容較之於中央大員的奏章,顯得雞毛蒜皮,無非是磕拜請安、麒麟獻瑞、形勢一片大好之類的。
則天皇帝神情恬淡,麵容膚色由於養尊處優,保養得宜,皺紋並不多,也較為白皙,看上去不過五旬年紀的樣子。
皇帝一側,卻是個麵如冠玉的年輕男子,單膝著地,替皇帝按摩拿捏腿部。再遠處,一個身材魁偉的老者垂手而立,赫然竟是往台州傳過聖旨的高延福高公公。
不經意間,皇帝的目光停留在一份奏折上,卻是括州刺史周瑰彈劾其轄下縉雲縣縣令陳秦的奏折。
彈劾的奏折並非鮮見,轉過去幾年光景,那時的奏折,無論是地方的,還是中央朝廷的,大部分都是彈劾。彈劾的罪名也很嚇人,動輒便是謀逆大罪。按理說,這麽一份無關痛癢的彈劾,根本吸引不了日理萬機的皇帝。但皇帝的記憶力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因為這個陳秦,是不久前武三思與狄仁傑聯合舉薦的,所以她依然記憶猶新。
地方上的官員,為了吸引皇帝的注意力,或者為了在皇帝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不得不在奏章上絞盡腦汁,大秀文采,端的是篇篇錦繡,字字璣珠。自然,周瑰的奏折,雖是彈劾,但也頗費了一番心機,給徐馳羅織的許多罪名,做到了有理有據,事實清楚,論斷正確。
周瑰因為有周萱作內應,幹貨還是掌握得不少的,給徐馳羅列的罪名,不外乎於下幾點:
一是業務不熟,致使積案如山。如張氏命案、宋譽命案、少女失蹤案等等等等。
二是亂行勞役。本來官府隻在冬春兩季農閑時才能役使民壯,縉雲縣令卻反其道而行之,越是農忙時,越是派發勞役,致使農民無暇耕作。
三是不課農桑,盡毀良田。在良田中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四是好大喜功,僭越祖製。在良田之內大興土木也就罷了,偏偏修築的道路比神都的承天門大街還要寬。
四條罪狀,層層遞進。周瑰最後還撇開了他的領導責任,說是縉雲縣令是兩位宰相舉薦的,恃寵而驕,根本不接受上司的管理。所以隻好上奏聖上,麻煩她老人家來管一管。
“朕記得是高公公去台州傳的聖旨罷,這個陳秦到底如何一個人?”皇帝蹙了蹙眉,冷不丁地問起高延福來。
高延福雖然沒有看到奏章,既然聖上發問,以及發問的神態,自然不難明白,這個愣頭青縣令,肯怕是要躺著中槍了。
高延福躬身道:“啟稟聖上,老奴與陳縣令不過是略略交談了幾句,倒是看不出什麽來,隻知曉其年紀頗輕,尚不及弱冠之年。”
皇帝未置可否,全國如長史、縣令、縣丞一類的官兒多如牛毛,要是個個放在心上,還不得把皇帝累死?但這位則天皇帝是個心裏藏不了事的主,凡事皆想過問,事必躬親,幸賴處置果斷,雷厲風行,又加上古稀之年,依然精力旺盛。
皇帝忍了幾忍,終於忍不住了,道:“把梁王叫來吧――罷了,狄侍郎也一起吧。”
“是,老奴遵旨。”高公公躬著身,倒退了出去。
皇帝是個完美主義者,縉雲屁股大的一塊地盤,她也斷然不會讓它荒廢。
皇上丟了奏折,將身子躺得更舒服了一點,眼睛輕輕闔了,臉上雖有一絲的愜意,有上位者的誌得意滿,卻又有一絲的疲怠。
單膝著地的年輕男子,將皇上的腳踝握在手中,更加用心地推拿撫弄。
好在剛剛下朝不久,無論是武三思,還是狄仁傑,都還在含元殿內辦公。沒隔多久,高延福派出去的兩個小太監,便請來了鳳閣鸞台兩位大佬。
皇上坐起身來,道:“易之,你也乏了,且一邊憩息去。”又對高公公道:“讓他們進來罷。”
張易之這才站了起來,轉到皇上身後,也如高延福一般垂手侍立。
此時,從紫宸殿外進來兩個人,一個四十多歲,身長清瘦,另一個六旬開外,魁梧虛胖。年輕一點的便是梁王武三思,皇帝娘家侄子,鳳閣侍郎,掌管中書省。高大虛胖的便是後世家喻戶曉的狄仁傑,鸞台侍郎,掌管門下省。
兩人躬身行禮,參見了陛下,分站皇帝兩側。兩人心裏都在猜測,剛剛散了朝會,不知聖上又有甚麽要緊事,竟同時召見二人。
皇帝撿出周瑰的奏折,丟在案幾上:“你們做的好事,自己看看罷。”
高延福拿起那份奏折,畢恭畢敬地呈給武三思。後者說了聲“多謝公公”,迅速一目十行地看起來。待看完了,便依然遞給高延福。高延福再拿給狄仁傑過目。
等狄仁傑也看完了,兩人一對眼神,武三思拱手道:“陛下龍體金貴,萬不必為了些小事而置氣,待微臣知會了吏部,罷了那陳秦的官便是。”
“小事?一個縉雲是小事,兩個縉雲是小事,朕的一千多個縉雲都是小事,那你告訴朕,甚麽才是大事?”皇上的語氣明顯很不滿意。
武三思低下頭去,心裏卻在想,皇上不知吃錯了甚麽藥,為了屁股大的一個官,為了屁股大的一點事,犯得著把兩個宰相都叫來嗎?罷了那個陳秦的官不就結了?
狄仁傑微微一笑,說道:“稟陛下,微臣聽說,今年江浙一帶大旱,顆粒無收,要不微臣去走一遭,順便看看那個膽大包天的陳縣令,如何?”
聽狄仁傑一說,則天皇帝不由嘴角泛出一絲笑意,笑罵道:“你這個老滑頭,給朕做了三個月的宰相,屁股又坐不住了?又想開溜了?”
皇帝明顯有些厚此薄彼,對自己的侄兒,一貫是冷嘲熱諷,對待外臣,她還是很注意分寸,很注意籠絡人心的。
“回奏陛下,那個陳秦乃是微臣舉薦的,微臣有失察之罪,怪不得梁王大人。”狄仁傑討起武三思的好來。
當然,武三思大人同樣是大人大量,“微臣也是舉薦了的,怪不得狄公一人。以微臣愚見,朝廷另行委派即可,不必大費周章。”
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二人,性格大相徑庭,武崇訓意氣用事,而他老爹卻是極老謀深算的一個人。武三思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大智若愚,剛剛皇帝批評了他不該拿“小事”來處理問題,但武大人依然我行我素,一條道兒走到黑,依然認為“不必大費周章”,依然認為隨便處理一下就行了。
皇帝冷笑道:“一個十七八歲的毛頭小子,鬥大的字認不了一籮筐,亦無功名在身,門蔭更是無從談起――就因為糊裏糊塗蒙對了一個案子,竟得我朝兩大宰執的舉薦。如今捅出了亂子,輕輕一句‘不必大費周章’就完事了?”
兩大侍郎不敢反駁,隻有唯唯諾諾的份兒。
不怕穿越者再怎麽草包,再怎麽混蛋,那種逆天的運氣,遠不是一般的武周土著所能比擬的。捅簍子的是徐馳,背黑鍋的是武三思和狄仁傑。
徐馳遠在縉雲,武狄二人卻近在眼前,年邁的皇帝自然拿他們當出氣筒了:“明裏一看,兩大宰執為朕不遺餘力舉薦英才,實際如何?堂堂大周竟無可用之人了麽?”
當初武三思舉薦徐馳,不過是賣張元瞿一個人情,略事拉攏而已。而狄仁傑則有點同道中人的想法,徐馳善斷,他自然樂得抬舉。
狄仁傑笑道:“陛下息怒,情形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其中或許有些出入,也是在所難免的。”
則天皇帝道:“狄閣老莫非認為周瑰是無中生有,有意誣陷陳秦不成?難道括州刺史還敢欺騙於朕?”
“周刺史的奏折,在微臣看來,至少有些言過其實――聖上想一想,陳縣令上任不足半年,哪來的積案如山?江浙大旱,賦稅尚且無從收繳,縉雲哪來的餘財大興土木?僅憑此兩點,微臣就認為,周刺史的奏折,斷然不可全信。”
狄仁傑果然名不虛傳,從一份簡單的奏折,就能分析出許多的疑點。
當初高陽郡王武崇訓為他薦官時,徐馳曾擔心當了縣令不自由,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政務。武王爺曾告訴他,縣令就是一方的土皇帝,想睡到什麽時候就睡到什麽時候,也沒人管。如今看來,武王爺的話是對的。徐馳上任幾個月了,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的括州刺史沒管過他,中央朝廷的則天皇帝也沒管過他。既沒找他征收賦稅,也沒給他發工資。
陳縣令好像是個無人管製、自負盈虧的個體戶。
徐馳樂得自由自在,做縣令就像小孩過家家,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裏無拘無束,自得其樂。既不要追求政績,又不要看人臉色。若是在大周一千五百八十九個縣令中評選最輕鬆的縣令,徐馳恐怕會當仁不讓,高票當選。
事實上可能有些出入,縣令雖然是綠豆芝麻,但並不是化外之民,還是在皇權的管製之下的。
神都宮城紫宸殿內,年逾七旬的則天皇帝,慵懶地靠在軟椅上,隨意地翻看著堆在案幾上的奏折。
內書房今天送來的是地方上的奏折,多是各州刺史所奏,間或也有長史或縣令的。所陳述的內容較之於中央大員的奏章,顯得雞毛蒜皮,無非是磕拜請安、麒麟獻瑞、形勢一片大好之類的。
則天皇帝神情恬淡,麵容膚色由於養尊處優,保養得宜,皺紋並不多,也較為白皙,看上去不過五旬年紀的樣子。
皇帝一側,卻是個麵如冠玉的年輕男子,單膝著地,替皇帝按摩拿捏腿部。再遠處,一個身材魁偉的老者垂手而立,赫然竟是往台州傳過聖旨的高延福高公公。
不經意間,皇帝的目光停留在一份奏折上,卻是括州刺史周瑰彈劾其轄下縉雲縣縣令陳秦的奏折。
彈劾的奏折並非鮮見,轉過去幾年光景,那時的奏折,無論是地方的,還是中央朝廷的,大部分都是彈劾。彈劾的罪名也很嚇人,動輒便是謀逆大罪。按理說,這麽一份無關痛癢的彈劾,根本吸引不了日理萬機的皇帝。但皇帝的記憶力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的,因為這個陳秦,是不久前武三思與狄仁傑聯合舉薦的,所以她依然記憶猶新。
地方上的官員,為了吸引皇帝的注意力,或者為了在皇帝的心目中留下好印象,不得不在奏章上絞盡腦汁,大秀文采,端的是篇篇錦繡,字字璣珠。自然,周瑰的奏折,雖是彈劾,但也頗費了一番心機,給徐馳羅織的許多罪名,做到了有理有據,事實清楚,論斷正確。
周瑰因為有周萱作內應,幹貨還是掌握得不少的,給徐馳羅列的罪名,不外乎於下幾點:
一是業務不熟,致使積案如山。如張氏命案、宋譽命案、少女失蹤案等等等等。
二是亂行勞役。本來官府隻在冬春兩季農閑時才能役使民壯,縉雲縣令卻反其道而行之,越是農忙時,越是派發勞役,致使農民無暇耕作。
三是不課農桑,盡毀良田。在良田中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四是好大喜功,僭越祖製。在良田之內大興土木也就罷了,偏偏修築的道路比神都的承天門大街還要寬。
四條罪狀,層層遞進。周瑰最後還撇開了他的領導責任,說是縉雲縣令是兩位宰相舉薦的,恃寵而驕,根本不接受上司的管理。所以隻好上奏聖上,麻煩她老人家來管一管。
“朕記得是高公公去台州傳的聖旨罷,這個陳秦到底如何一個人?”皇帝蹙了蹙眉,冷不丁地問起高延福來。
高延福雖然沒有看到奏章,既然聖上發問,以及發問的神態,自然不難明白,這個愣頭青縣令,肯怕是要躺著中槍了。
高延福躬身道:“啟稟聖上,老奴與陳縣令不過是略略交談了幾句,倒是看不出什麽來,隻知曉其年紀頗輕,尚不及弱冠之年。”
皇帝未置可否,全國如長史、縣令、縣丞一類的官兒多如牛毛,要是個個放在心上,還不得把皇帝累死?但這位則天皇帝是個心裏藏不了事的主,凡事皆想過問,事必躬親,幸賴處置果斷,雷厲風行,又加上古稀之年,依然精力旺盛。
皇帝忍了幾忍,終於忍不住了,道:“把梁王叫來吧――罷了,狄侍郎也一起吧。”
“是,老奴遵旨。”高公公躬著身,倒退了出去。
皇帝是個完美主義者,縉雲屁股大的一塊地盤,她也斷然不會讓它荒廢。
皇上丟了奏折,將身子躺得更舒服了一點,眼睛輕輕闔了,臉上雖有一絲的愜意,有上位者的誌得意滿,卻又有一絲的疲怠。
單膝著地的年輕男子,將皇上的腳踝握在手中,更加用心地推拿撫弄。
好在剛剛下朝不久,無論是武三思,還是狄仁傑,都還在含元殿內辦公。沒隔多久,高延福派出去的兩個小太監,便請來了鳳閣鸞台兩位大佬。
皇上坐起身來,道:“易之,你也乏了,且一邊憩息去。”又對高公公道:“讓他們進來罷。”
張易之這才站了起來,轉到皇上身後,也如高延福一般垂手侍立。
此時,從紫宸殿外進來兩個人,一個四十多歲,身長清瘦,另一個六旬開外,魁梧虛胖。年輕一點的便是梁王武三思,皇帝娘家侄子,鳳閣侍郎,掌管中書省。高大虛胖的便是後世家喻戶曉的狄仁傑,鸞台侍郎,掌管門下省。
兩人躬身行禮,參見了陛下,分站皇帝兩側。兩人心裏都在猜測,剛剛散了朝會,不知聖上又有甚麽要緊事,竟同時召見二人。
皇帝撿出周瑰的奏折,丟在案幾上:“你們做的好事,自己看看罷。”
高延福拿起那份奏折,畢恭畢敬地呈給武三思。後者說了聲“多謝公公”,迅速一目十行地看起來。待看完了,便依然遞給高延福。高延福再拿給狄仁傑過目。
等狄仁傑也看完了,兩人一對眼神,武三思拱手道:“陛下龍體金貴,萬不必為了些小事而置氣,待微臣知會了吏部,罷了那陳秦的官便是。”
“小事?一個縉雲是小事,兩個縉雲是小事,朕的一千多個縉雲都是小事,那你告訴朕,甚麽才是大事?”皇上的語氣明顯很不滿意。
武三思低下頭去,心裏卻在想,皇上不知吃錯了甚麽藥,為了屁股大的一個官,為了屁股大的一點事,犯得著把兩個宰相都叫來嗎?罷了那個陳秦的官不就結了?
狄仁傑微微一笑,說道:“稟陛下,微臣聽說,今年江浙一帶大旱,顆粒無收,要不微臣去走一遭,順便看看那個膽大包天的陳縣令,如何?”
聽狄仁傑一說,則天皇帝不由嘴角泛出一絲笑意,笑罵道:“你這個老滑頭,給朕做了三個月的宰相,屁股又坐不住了?又想開溜了?”
皇帝明顯有些厚此薄彼,對自己的侄兒,一貫是冷嘲熱諷,對待外臣,她還是很注意分寸,很注意籠絡人心的。
“回奏陛下,那個陳秦乃是微臣舉薦的,微臣有失察之罪,怪不得梁王大人。”狄仁傑討起武三思的好來。
當然,武三思大人同樣是大人大量,“微臣也是舉薦了的,怪不得狄公一人。以微臣愚見,朝廷另行委派即可,不必大費周章。”
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二人,性格大相徑庭,武崇訓意氣用事,而他老爹卻是極老謀深算的一個人。武三思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大智若愚,剛剛皇帝批評了他不該拿“小事”來處理問題,但武大人依然我行我素,一條道兒走到黑,依然認為“不必大費周章”,依然認為隨便處理一下就行了。
皇帝冷笑道:“一個十七八歲的毛頭小子,鬥大的字認不了一籮筐,亦無功名在身,門蔭更是無從談起――就因為糊裏糊塗蒙對了一個案子,竟得我朝兩大宰執的舉薦。如今捅出了亂子,輕輕一句‘不必大費周章’就完事了?”
兩大侍郎不敢反駁,隻有唯唯諾諾的份兒。
不怕穿越者再怎麽草包,再怎麽混蛋,那種逆天的運氣,遠不是一般的武周土著所能比擬的。捅簍子的是徐馳,背黑鍋的是武三思和狄仁傑。
徐馳遠在縉雲,武狄二人卻近在眼前,年邁的皇帝自然拿他們當出氣筒了:“明裏一看,兩大宰執為朕不遺餘力舉薦英才,實際如何?堂堂大周竟無可用之人了麽?”
當初武三思舉薦徐馳,不過是賣張元瞿一個人情,略事拉攏而已。而狄仁傑則有點同道中人的想法,徐馳善斷,他自然樂得抬舉。
狄仁傑笑道:“陛下息怒,情形到底如何,尚不得而知,其中或許有些出入,也是在所難免的。”
則天皇帝道:“狄閣老莫非認為周瑰是無中生有,有意誣陷陳秦不成?難道括州刺史還敢欺騙於朕?”
“周刺史的奏折,在微臣看來,至少有些言過其實――聖上想一想,陳縣令上任不足半年,哪來的積案如山?江浙大旱,賦稅尚且無從收繳,縉雲哪來的餘財大興土木?僅憑此兩點,微臣就認為,周刺史的奏折,斷然不可全信。”
狄仁傑果然名不虛傳,從一份簡單的奏折,就能分析出許多的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