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又名丈人山或赤城山,上古傳言,因黃帝的丈人據此山中,黃帝遂封此山為丈人山。青城山淵源悠長,林茂山幽,曆來為蜀中之名山,風景勝地。大唐詩人杜甫有詩為證:“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青城山乃是道教之“第五洞天”,山麓至峰頂,約為十裏路程,石徑回旋,林木蔽天,深邃寧靜。


    青城山麓,丈人峰下為“丈人觀”,亦稱“建福宮”,傳為“五嶽丈人”寧封子修道之所在。青城山腰,“混元頂”下峭壁間為“天師洞”,祀天師塑像,岩壁有廊可通行其間,相傳為道教鼻祖張道陵講道之所。山腰平坦處為“三皇殿”,內供伏羲、神農、軒轅三皇,石刻雕像各一尊。觀前右方有遠古銀杏一株,高數十丈,枝葉扶疏,為張天師親手所植。觀東不遠處有“三島石”,危岩三島,傳為張天師降魔時所劈,石上有“降魔”二字金帖,用以鎮魔。島旁泉水環流,濃蔭蔽天,乃避暑佳境。


    青城山巔,地處高台山之陽,是為“上清宮”,就是素有“青城第一峰”之稱。這裏也就是“青城派”的所在地。宮內有“麻姑池”、“鴛鴦井”等,相傳為麻姑浴丹處。宮後拾級而上,即達峰頂。頂上有“呼應亭”,可觀日出、雲海及聖燈。若是站在“呼應亭”中極目遠眺,川西平原碧波萬頃,沃野千裏,滾滾岷江。奔流不息,皆陳眼底,當真是江山似錦,山河如畫。


    青城道派起源於東漢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因其曾在青城山設壇布道,被世人尊為“張天師“,因而大凡青城山的道士皆以張天師的傳人自居。修真界稱之為“青城道”。如今的“青城派”則是蜀中名宿杜光庭所創,因“青城道”向不為信州龍虎山嫡宗所認可而逐漸衰敗,故此“青城道”的上清道長遂拜在隱居青城山白雲溪的杜光庭門下,“青城派“由此而來,上清道長就是”青城派“的第二代掌門人。


    “當此亂世。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麽提三尺龍泉,立不世功勳,建功立業;要麽置身山林,避世修為,留一世清名。若是七君師侄為義而死。也算是死得其所。今番卻有這等天大的機緣,得蕭大俠、蕭公子、東方大俠和‘蜀居’女神醫的搭救,實乃他平生之造化。”上清真人六十餘歲。一襲灰色道袍,潔淨素雅,麵容清臒,頗有仙風道骨之貌。聽完蕭氏父子的講述,不由的喟然長歎。


    蕭氏父子送別了“歸元子”爾朱洞,即離開了“噬魂穀”。李雲裳和東方愚本是為送蕭氏父子一程而來,恰好路經李雲裳常來采藥的竹山,李雲裳心血來潮,想著既然經過這裏,不妨采些“七步草”回去。遂同蕭小人一起上山,蕭藍若和東方愚就在附近村莊歇息。當見到大隊的宋軍圍了竹山,蕭藍若和東方愚不放心二人,這才聯袂而來,卻因此而救了羅七君。李雲裳為了救治羅七君,暫時就留在了“噬魂穀”中。東方愚神龍見首不見尾,早已是不知去了哪裏。蕭氏父子為了羅七君之事,風塵仆仆地專程上青城山欲告知其師知曉他的景況。不料,“狂劍”潘曉時常遊戲江湖,一年之中呆在山上的日子,十停中尚無一二,此時竟是不在山中。上清真人素聞蕭藍若大名,遂親自接待了他們。


    “蕭大俠!蕭公子!你們宅心仁厚,不以善小而不為,的確令老道欽服不已。”上清真人清臒的麵孔上,始終帶著謙恭的微笑。“道長謬讚了。”蕭藍若總覺得這個上清真人好歹也是一派掌門,倒是有些謙遜的過頭。“蕭大俠!如今天色已晚,舟馬勞頓,不如在觀中安歇一宿可好?”上清真人誠摯地道。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上清真人安排兩個道童將蕭氏父子引去後殿用飯、安歇之後,在殿上躊躇遲疑了半晌,獨自一人,甩開寬袍敞袖,徑直向後山走去。他卻沒有提放,一道暗影隨之而去。


    後山山腰處有一個四角亭子,雖然看上去有些敝舊,卻勝在古樸藏拙。一位醬色長袍的中年漢子站在亭中,正自極目向暮靄沉沉的山下觀瞧。上清真人離亭子尚有數十丈之遙時,他竟已有所警覺,顯是一個武功已達一流之境的高手。待他看清山道上的上清真人時,一身繃緊的勁力,慢慢散去。


    “掌門師兄!”漢子微微躬身給上清真人見禮。“天遙!這些年你可還好?”上清真人望著李天遙斑白的雙鬢和飽經滄桑的黑紅臉膛,驀地想起師父臨終的囑托,心中愧疚難當。當年,“東瀛子”杜光庭沒有將掌門之位傳給自幼撫養長大的兩個得意弟子,卻傳給了半路入門的上清,並令李天遙和潘曉尊上清為師兄。杜光庭將“天師觀”改為“上清宮”,其意昭然,就是強行地要李天遙和潘曉認可上清的掌門身份。杜光庭深知自己的兩個弟子皆癡迷於武功,對修道始終是陽奉陰違。唯一能夠傳承他一生道學的人,隻有上清而已。果不其然,杜光庭辭世之後,李天遙和潘曉不僅徹底地放棄了修道,還顛覆了由杜光庭一手創立的武學“白鶴單刀”和“六合雙刀”,並於劍道上在江湖中闖下莫大的名聲。


    上清真人自拜入杜光庭門下,毅然摒棄了舊日的武功,而專心修習杜氏的“仙鶴拳”和刀法。上清真人學武的資質很是一般,修習的又較晚,雖然勤奮不輟,卻始終達不到一流的水準,所幸值得欣慰的是,上清真人於道法上的造詣,卻是突飛猛進,駸駸然已接近宗師之境,同道皆稱之為真人。


    “掌門師兄!這些年辛苦你了。”李天遙的一句話,頓時令上清真人淚眼模糊。多少年了。自杜光庭離去之後,李天遙和潘曉就明裏暗裏地使絆,從心底裏不願意承認上清真人這個掌門。後來,見上清真人始終都不以為意,逆來順受,讓人有一種一拳打到棉花團上的感覺。李天遙覺得很是鬱悶,遂將自己的弟子交給潘曉教導。獨自一人,遠走天南,一去經年。潘曉也是對上清真人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深感無奈,漸漸地也就放棄了與上清真人為難的念頭。但是,潘曉在內心裏始終覺得上清真人是個虛假的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相不從與,常年四海漂遊,所謂眼不見心不煩。


    “不辛苦!有師弟的這句話,足矣!”上清真人眼裏閃著淚花,聲音微微地有些哽咽。“師兄!如今天遙是宋朝的懸賞欽犯,你真的不怕連累了本門?”李天遙聲音低沉地問道。“天遙!莫說你隻是‘瀟湘樓’的一個軍師。即便是你如七君師侄一般成了叛逆之徒,青城派都永遠會為你敞開山門。”上清真人語氣之堅定,不容置疑。“師兄!聽說成都知府呂餘慶昨日來了青城山?”李天遙似乎不經意地問道。


    “是吧!”上清真人臉上一時青紅不白。眼神有些飄忽不定。“師兄與他似乎交情匪淺,你們在密室裏足足呆了三個時辰。”李天遙轉身看向山下,遠處村落裏漂浮起嫋嫋的炊煙,而他的聲音也是如此的縹緲。“原來你早就回到山上了。”上清真人目光閃爍。看著李天遙略顯瘦削的背影,有些心寒。


    “也不算早,不過半年有餘耳!”李天遙顯得甚是落寞。“那你怎麽不早與我相見?”上清真人一股委屈湧上心來。“這些年,師兄總算將門中的一盤散沙聚攏起來,天遙又何苦多此一舉。”李天遙微微地歎氣,眉峰緊鎖。上清真人能夠令師兄弟三人的弟子皆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所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


    “呂知府乃上清昔日同窗好友,比鄰而居。”上清真人忽然輕聲說道。“哦!難怪呢!他是為七君師侄的事而來?”李天遙回身,目光咄咄地望定上清真人的眼睛,想要從其中看出什麽蹊蹺。“不是!他並不知道七君師侄沒有死。其實,在此之前,我也不知道七君師侄並沒有身死。”上清真人迎著李天遙的目光,神色淡然。“什麽?七君師侄沒有死?這是怎麽回事?”李天遙眼眸一亮,追問道。


    “呂知府是為了二位師弟而來。”上清真人將蕭藍若父子上山的緣由述說了一遍,方才接著道。“呂知府接到開封府的密令,務必要將二位師弟繩之於法。”上清真人微微有些神傷。“這不是正好嗎?”李天遙哂笑道。“無論你和潘師弟認不認可我這個師兄,上清都不能辜負師父的臨終囑托。上清決不允許有人破壞青城山上的一草一木,更何況是本門的同門師弟。”上清真人斬釘截鐵地說道。


    “師兄!”李天遙終是動容。“不過!我答允呂知府,會在三天之後,開壇講道,宣揚大宋朝廷的恩澤天下。屆時,二位師弟必須與我同時出現,並承認大宋朝廷才是唯一萬民共有的天國。”上清真人下頜微微抖動,心情之激蕩,竟是難以自控。“這也是上清唯一能夠保全二位師弟的無奈之舉。”上清真人極力控製住自己的情緒,聲音卻忍不住地抖顫起來。


    “我不去!”一個身影忽地出現在二人的麵前,厲聲道。“師弟!”李天遙大聲呼道。“潘師弟!我以為你會一直隱忍下去不露麵呢!”上清真人淡淡地一笑。“啊!你們!你們為老不尊!”潘曉驀然醒悟過來,用手點指著兩個師兄,漲紅了一張白皙的臉頰。李天遙望向上清真人,目光中多出了一絲欽服。


    原來,二人對話之時,上清真人就發覺了有人旁聽。李天遙本欲喝破此人的行蹤,為上清真人眼神製止。於是,李天遙將心中的疑惑盡數道來,即是為自己解惑,也是為了讓那個有心之人聽到。


    “蕭大俠!你父子也出來吧!”上清真人忽然對著茂草中喊道。可是,草木森森,寂靜無音,卻是杳無聲息,師兄弟三人不由駭然變色。若說以蕭藍若的武功,鴻飛冥冥,也就罷了。可是,蕭小人才有多大一點歲數,竟也能在瞬息之間,了無蹤跡,直令青城派三大高手,汗顏無地。


    呂餘慶安排上清真人講道的地方,位於成都府藥市,此處正是人流密集之所在,而且更有一個妙處卻是南來北往的客商,皆在此處匯聚。也就是說,除了大宋的子民,這裏別國之人,也是多如牛毛。


    上清真人和李天遙、潘曉皆是一身道袍,在八卦壇上,端然而坐,門下弟子分兩廂羅立。


    “捉拿逃犯李天遙!捉拿叛逆潘曉!”忽然,圍觀的人眾之外湧進百餘位軍士,領頭的軍校指著道壇上的二人喝道。頓時,人群乍分,如狼似虎的軍士,將道壇團團圍住。李天遙與潘曉意欲跳起,卻被上清真人一左一右地緊緊按住,李天遙和潘曉看著上清真人的眼神忽地淩厲起來。


    “什麽人在此擾民?來人啊!將酗酒持刀,蓄意搶掠商販財物的賊首給本知府拿下!”呂餘慶騎在高頭大馬之上,令捕快拿了鎖鏈將那領頭軍校按翻在地,上枷披索。眾軍士見是本府知府親臨,皆是畏懼,不敢多言,“呼啦”一下,退至一旁。“上清真人!下官有禮了!適才接到街吏馳報,有人在藥市鬧事搶劫,沒有嚇著你吧!”呂餘慶在馬上向道壇上拱手為禮。“貧道倒是沒有受到什麽驚嚇,隻是貧道的兩個師弟有些驚慌而已。”上清真人輕輕地搖了一下手中的拂塵,淡淡地一笑。


    “哦!好吧!待上清真人宣講完道法,下官再為二位高道備酒壓驚。”呂餘慶“嗬嗬”一笑,頗有深意地望一眼李天遙和潘曉。“傳本府之令,將這廝殺頭示眾,以儆效尤!”呂餘慶一聲令下,早有劊子手上前,將那位口裏塞了麻核的軍校拉到河邊,也不作勢,立即梟首示眾。


    “嗬嗬!呂知府真是好算計,一箭雙雕!”上清真人一見麵,就對呂餘慶揶揄道。青城派三人開壇講道已畢,立時成為了呂餘慶的座上之賓。“道長不是也救下了兩位師弟嗎?這就叫各取所需。”呂餘慶不以為忤,撚須笑道。“隻是你殺了開封府的探子,你就不怕趙光義報複嗎?”上清真人目光如炬地看著呂餘慶。“本官是為朝廷效力,何懼之有?”呂餘慶肅容道。“若是天下為官者,皆如呂知府這般,何有亂民滋事?”上清真人一改平素的溫文謙恭,頗有些咄咄逼人。李天遙與潘曉對視一眼,皆是心下歎服。這些年來,不是師兄懦弱無能,而是他顧念同門之誼,從來都不與二人計較而已。


    呂餘慶經此事後,使得軍中畏服,百姓安寧,成都府終於再現昔日繁華。宋太祖甚是嘉許,詔加吏部侍郎。不久,呂餘慶回京,兼劍南、荊南等道都提舉使、三司水陸發運使。【第五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江湖小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潘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潘偉並收藏江湖小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