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保護古跡
作為革命軍人,我們不能當上級的算盤珠子,扒一下就動一下,必須得從大局出發,主動為團座出謀獻計。――蔡仁傑
小鬼子全麵南下已經不可避免,多炸一橋,少炸一橋,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也無多大意義,還不如留下一座千年古跡給子孫後代呢。――張靈甫
“師團長,拚光了啊,我的聯隊現在都不足七百人了,英勇的福岡男兒全拚光了……嗚嗚,嗚……”第18師團第114聯隊的聯隊長川口清健大佐左手打著繃帶,哭哭啼啼地跑到師團長牛島麵前訴苦。
“川口君,哭什麽,我大日本帝國的皇軍兒郎為聖戰事業而獻身,死得其所,他們死後必定會受到天照大神的眷顧的。”牛島對這個痛哭的部下很是氣憤,但已經有兩個聯隊張剖腹自殺了,牛島對川口又不好過於嚴詞責備。
“中將閣下,支那軍太過於頑強,我認為仗不能再這樣打了,我提議采取前不久在杭州灣登陸的方法,我們可以用柴油艇、炮艇、小火輪,甚至用小火輪拉著木船,在望亭支那軍的東側,再來一次側翼登陸,這樣的話,支那軍隊必然腹背受敵,我們不攻,他們也就敗了。”川口停止住了哭聲,用尚好的右手在軍用地圖上比劃著道。
“嗦嘎,川口君好主意啊,好,很好!再完善一些細節,立即執行!”牛島把川口哭泣帶來的憤怒都忘記掉了,隻沉浸在全殲望亭支那軍的喜悅中。
日軍居然一個上午沒動靜,錫澄線一帶難得安靜了半天,弟兄們仍在抓緊時間,繼續搶修工事。經過近一個月血戰,“多挖一筐土、少流一滴血”的道理,大家已是刻骨銘心。日軍火力太猛烈了,那炮彈就跟下雨似的“劈哩叭啦”落下來,不先隱蔽好,甭談打鬼子,連敵人的麵都還沒見著,自己早就玩完了。
臨近中午時分,蔡仁傑過來了,肩膀上的紗布至今還在滲著血。這是他第三次來望亭。第一次是晚上來吃馬肉,第二次是來見師座,都是匆匆地來,匆匆地去,這一次來望亭,呆的時間就長一點、看得也比較仔細。在運河邊的陣地上,隻看見盧醒,便問團座呢?盧醒說,團座到鎮子裏去了。蔡仁傑以為是他們的馬肉還沒吃完,張靈甫又到處找他的茴香、八角、花椒去了,便說:怎麽?還在找佐料啊?盧醒忙說,不係的啦,團座帶了一幫弟兄,在鎮子裏修複第二道防線。蔡仁傑連連點頭,讚許道:“好!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團座軍事技能強啊!”
心裏剛想著這猛張飛粗中有細,蔡仁傑卻忽然發現,運河石橋仍靜靜地臥倒在運河兩岸,隻是在橋兩端的公路上,各挖了幾道深溝。
“怎麽還不把橋炸掉?留著給日本鬼子好過河嗎?”蔡仁傑感到大惑不解。
盧醒回答道:“團座沒有說,隻讓我們炸了鐵路橋。”
蔡仁傑就更弄不明白了,鐵路橋都炸了,這個破石頭橋為什麽不炸?恩,也許是張靈甫的一時疏忽,他便耐心開導盧醒說:“團座忙,不可能把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作為革命軍人,我們不能當上級的算盤珠子,扒一下就動一下,必須得從大局出發,主動為團座出謀獻計,你說是不是?”
“是!”蔡副團長的這種協作精神和大局意識,讓盧醒口服心服。他請示道:“那我現在就帶幾個弟兄把橋炸了吧?”
蔡仁傑滿意地點點頭:“行,先把炸藥安裝好,我再去找團座報告這件事。”說著,就朝鎮子裏去了。望亭鎮裏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前天晚上辛辛苦苦構築起來的巷戰壁壘也全毀了,幸虧老鄉們早已疏散,要不然損失還要大。在鎮子裏轉了一圈,還是沒見著張靈甫,正在埋頭搶修工事的弟兄們又說,團座剛走,到營長那裏去了。嘿嘿,這團座怎麽像個陀螺屁股,坐不住啊。蔡仁傑隻得轉身再往回走。
那知道,等待蔡仁傑的卻是一場極大的尷尬。
鎮外的橋頭上,聚集著一群士兵,遠遠就聽見張靈甫在發火:“快!跟老子把炸藥卸了!誰叫你們炸橋的?”
“是是……是我。”這是盧醒的聲音,都有些結巴了。
恩?怎麽一回事?盧醒還主動攬下責任,不便說出是我蔡某人的命令?蔡仁傑急忙趕上前去,衝著團座連聲說:“是我讓他們炸橋的,團座。有什麽不妥嗎?”
“你的命令也不行。是副團長職務高、還是團長職務高?盧醒,你是要聽團長的,還是聽副團長的?”
當著眾弟兄的麵,張靈甫毫不客氣,讓盧醒和蔡仁傑下不了台。日軍連續猛攻,使弟兄們傷亡慘重,讓張靈甫的火氣大了。這一下子,都衝仁傑和盧醒爆發了出來。
蔡仁傑臉紅一陣白一陣,心裏不是個滋味,即使我蔡某錯了,完全可以私下裏交換意見麽,何必這樣盛氣淩人,叫我今後在弟兄中怎麽有威信?
善解人意的盧醒連忙解釋道:“蔡副團長本來是要向你報告的,可能在鎮子裏沒有找到你。”
張靈甫突然發覺自己可能太火爆了,語氣這才緩解一些,說道:“其實,誰不想炸橋?把橋一炸多幹脆。
可是――”他拍著橋頭的一塊石碑,“你們看看,這橋是什麽?是文物、是古董啊,炸了就不心痛嗎?”
大夥湊上去一看,石碑上刻有《安亭橋記》:
“安亭橋”,乾隆禦筆所提。此橋原名“望亭橋”,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修繕於民國十一年,橋身以金山石築成,全長三百十七米,共五十三個橋孔,為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多孔石拱橋之一。橋頭和橋尾兩墩立於驟彎直下的激流之中,其一緊靠河岸,護住河堤,其一形如駁船。公元一七七五年,乾隆下江南,夜泊望亭,見冷月無聲,流水含情,橋似玉帶連接起楊柳岸邊,真像頤和園裏昆明湖長堤上的玉帶橋啊,可比玉帶橋又多了那麽一分俊秀,一分靈氣,一時龍心大悅,禦書“似玉帶橋”。
隨行大學士紀曉嵐略感不妥,乃跪請聖上將這四個字賜給他,乾隆頓悟,於是起定國安邦之意,命名為安亭橋,故留下這段佳話是也。
“乖乖啊,這橋果然了得!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炸了還真是可惜了。”弟兄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道。
“小鬼子全麵南下已經不可避免,多炸一橋,少炸一橋,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也無多大意義,還不如留下一座千年古跡給子孫後代呢,我相信,不出十年,我們一定會把小鬼子趕出中華去!”張靈甫道。
“把小鬼子趕出去!”
“是啊,這橋不要炸了。”
“對,給子孫留個念想,我要去橋的石墩上刻個名字,以後叫兒子、孫子來看看他爺爺在這座橋這裏保衛過國家。”
……
弟兄們更加說開了、說遠了去。
盡管如此,蔡仁傑心裏仍然極不舒服,覺得自己今天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先前沒能當團長的那股怨氣,又有些蠢蠢欲動了。
這場尷尬的局麵,幸虧被日軍的空襲匆匆打斷。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作為革命軍人,我們不能當上級的算盤珠子,扒一下就動一下,必須得從大局出發,主動為團座出謀獻計。――蔡仁傑
小鬼子全麵南下已經不可避免,多炸一橋,少炸一橋,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也無多大意義,還不如留下一座千年古跡給子孫後代呢。――張靈甫
“師團長,拚光了啊,我的聯隊現在都不足七百人了,英勇的福岡男兒全拚光了……嗚嗚,嗚……”第18師團第114聯隊的聯隊長川口清健大佐左手打著繃帶,哭哭啼啼地跑到師團長牛島麵前訴苦。
“川口君,哭什麽,我大日本帝國的皇軍兒郎為聖戰事業而獻身,死得其所,他們死後必定會受到天照大神的眷顧的。”牛島對這個痛哭的部下很是氣憤,但已經有兩個聯隊張剖腹自殺了,牛島對川口又不好過於嚴詞責備。
“中將閣下,支那軍太過於頑強,我認為仗不能再這樣打了,我提議采取前不久在杭州灣登陸的方法,我們可以用柴油艇、炮艇、小火輪,甚至用小火輪拉著木船,在望亭支那軍的東側,再來一次側翼登陸,這樣的話,支那軍隊必然腹背受敵,我們不攻,他們也就敗了。”川口停止住了哭聲,用尚好的右手在軍用地圖上比劃著道。
“嗦嘎,川口君好主意啊,好,很好!再完善一些細節,立即執行!”牛島把川口哭泣帶來的憤怒都忘記掉了,隻沉浸在全殲望亭支那軍的喜悅中。
日軍居然一個上午沒動靜,錫澄線一帶難得安靜了半天,弟兄們仍在抓緊時間,繼續搶修工事。經過近一個月血戰,“多挖一筐土、少流一滴血”的道理,大家已是刻骨銘心。日軍火力太猛烈了,那炮彈就跟下雨似的“劈哩叭啦”落下來,不先隱蔽好,甭談打鬼子,連敵人的麵都還沒見著,自己早就玩完了。
臨近中午時分,蔡仁傑過來了,肩膀上的紗布至今還在滲著血。這是他第三次來望亭。第一次是晚上來吃馬肉,第二次是來見師座,都是匆匆地來,匆匆地去,這一次來望亭,呆的時間就長一點、看得也比較仔細。在運河邊的陣地上,隻看見盧醒,便問團座呢?盧醒說,團座到鎮子裏去了。蔡仁傑以為是他們的馬肉還沒吃完,張靈甫又到處找他的茴香、八角、花椒去了,便說:怎麽?還在找佐料啊?盧醒忙說,不係的啦,團座帶了一幫弟兄,在鎮子裏修複第二道防線。蔡仁傑連連點頭,讚許道:“好!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團座軍事技能強啊!”
心裏剛想著這猛張飛粗中有細,蔡仁傑卻忽然發現,運河石橋仍靜靜地臥倒在運河兩岸,隻是在橋兩端的公路上,各挖了幾道深溝。
“怎麽還不把橋炸掉?留著給日本鬼子好過河嗎?”蔡仁傑感到大惑不解。
盧醒回答道:“團座沒有說,隻讓我們炸了鐵路橋。”
蔡仁傑就更弄不明白了,鐵路橋都炸了,這個破石頭橋為什麽不炸?恩,也許是張靈甫的一時疏忽,他便耐心開導盧醒說:“團座忙,不可能把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作為革命軍人,我們不能當上級的算盤珠子,扒一下就動一下,必須得從大局出發,主動為團座出謀獻計,你說是不是?”
“是!”蔡副團長的這種協作精神和大局意識,讓盧醒口服心服。他請示道:“那我現在就帶幾個弟兄把橋炸了吧?”
蔡仁傑滿意地點點頭:“行,先把炸藥安裝好,我再去找團座報告這件事。”說著,就朝鎮子裏去了。望亭鎮裏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前天晚上辛辛苦苦構築起來的巷戰壁壘也全毀了,幸虧老鄉們早已疏散,要不然損失還要大。在鎮子裏轉了一圈,還是沒見著張靈甫,正在埋頭搶修工事的弟兄們又說,團座剛走,到營長那裏去了。嘿嘿,這團座怎麽像個陀螺屁股,坐不住啊。蔡仁傑隻得轉身再往回走。
那知道,等待蔡仁傑的卻是一場極大的尷尬。
鎮外的橋頭上,聚集著一群士兵,遠遠就聽見張靈甫在發火:“快!跟老子把炸藥卸了!誰叫你們炸橋的?”
“是是……是我。”這是盧醒的聲音,都有些結巴了。
恩?怎麽一回事?盧醒還主動攬下責任,不便說出是我蔡某人的命令?蔡仁傑急忙趕上前去,衝著團座連聲說:“是我讓他們炸橋的,團座。有什麽不妥嗎?”
“你的命令也不行。是副團長職務高、還是團長職務高?盧醒,你是要聽團長的,還是聽副團長的?”
當著眾弟兄的麵,張靈甫毫不客氣,讓盧醒和蔡仁傑下不了台。日軍連續猛攻,使弟兄們傷亡慘重,讓張靈甫的火氣大了。這一下子,都衝仁傑和盧醒爆發了出來。
蔡仁傑臉紅一陣白一陣,心裏不是個滋味,即使我蔡某錯了,完全可以私下裏交換意見麽,何必這樣盛氣淩人,叫我今後在弟兄中怎麽有威信?
善解人意的盧醒連忙解釋道:“蔡副團長本來是要向你報告的,可能在鎮子裏沒有找到你。”
張靈甫突然發覺自己可能太火爆了,語氣這才緩解一些,說道:“其實,誰不想炸橋?把橋一炸多幹脆。
可是――”他拍著橋頭的一塊石碑,“你們看看,這橋是什麽?是文物、是古董啊,炸了就不心痛嗎?”
大夥湊上去一看,石碑上刻有《安亭橋記》:
“安亭橋”,乾隆禦筆所提。此橋原名“望亭橋”,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修繕於民國十一年,橋身以金山石築成,全長三百十七米,共五十三個橋孔,為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多孔石拱橋之一。橋頭和橋尾兩墩立於驟彎直下的激流之中,其一緊靠河岸,護住河堤,其一形如駁船。公元一七七五年,乾隆下江南,夜泊望亭,見冷月無聲,流水含情,橋似玉帶連接起楊柳岸邊,真像頤和園裏昆明湖長堤上的玉帶橋啊,可比玉帶橋又多了那麽一分俊秀,一分靈氣,一時龍心大悅,禦書“似玉帶橋”。
隨行大學士紀曉嵐略感不妥,乃跪請聖上將這四個字賜給他,乾隆頓悟,於是起定國安邦之意,命名為安亭橋,故留下這段佳話是也。
“乖乖啊,這橋果然了得!老祖宗留下的寶貝,炸了還真是可惜了。”弟兄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道。
“小鬼子全麵南下已經不可避免,多炸一橋,少炸一橋,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也無多大意義,還不如留下一座千年古跡給子孫後代呢,我相信,不出十年,我們一定會把小鬼子趕出中華去!”張靈甫道。
“把小鬼子趕出去!”
“是啊,這橋不要炸了。”
“對,給子孫留個念想,我要去橋的石墩上刻個名字,以後叫兒子、孫子來看看他爺爺在這座橋這裏保衛過國家。”
……
弟兄們更加說開了、說遠了去。
盡管如此,蔡仁傑心裏仍然極不舒服,覺得自己今天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先前沒能當團長的那股怨氣,又有些蠢蠢欲動了。
這場尷尬的局麵,幸虧被日軍的空襲匆匆打斷。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