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掘炸黃河(3)
俺不怕打仗,俺要當花木蘭。――孟玲玲
張靈甫一看是女孩子,更害怕了。雖然將軍已經娶了第三任妻子了,但是女人究竟想什麽,想要什麽,他發覺自己好像越來越搞不懂了。平日裏帶領數千勇士浴血奮戰,眉頭都不皺一下的靈甫,聽到女人,頭就大了。
盧醒也撓起了腦袋,說:“大娘呀,這女娃咱們可不能收的啦,我們全團都是第一線作戰部隊,可沒有一個女兵,是旅部或師部的話,到還有些女話務兵或女護士兵。”
張副旅長一腳登住馬鞍,然後一翻身騎了上去,他得趕快走,要不然,女孩一哭一撒嬌起來,非要跟著部隊走,他就會傻眼、不知說什麽好的,就把這麻煩事留給盧醒處理吧。然而,他想溜也溜不成了,那女孩一把抓住了他的韁繩,仰起臉來,幽幽地哀求道:“收下俺吧,長官,俺會使劍,還會給各位兄弟們納鞋底,做鞋子。”
接著,又說了一句:“俺不怕打仗,俺要當花木蘭。”
一對杏眼裏,有著如水一樣的月色,波光流轉,讓人不忍拒絕……
蘭封會戰,最後以悲壯的花園口決堤而結束。
數天內,還沒有炸開黃河大堤,統帥部及第一戰區對此“異常焦灼,日必三四次詢問決口情形”。商震又令剛爆破黃河大鐵橋的新8師增派1個團。該師師長蔣在珍觀察後建議改在花園口決堤。jiangjie石及程潛予以批準。6月7日偵察,8日以第2團、第3團及師直屬工兵連執行掘堤任務,9日9時完工放水。當時正值大雨,決口愈衝愈大,水勢漫延而下,12日又與趙口被衝開的水流匯合,沿賈魯河南流,使賈魯河、渦河流域的鄉村、城鎮成一片汪洋。水流淹沒了中牟、尉氏、扶溝、西華、商水一帶,形成一條廣闊的水障。急流的黃河水注入淮河時,淹沒了淮河堤岸,7月13日衝斷了蚌埠淮河大鐵橋,蚌埠至宿縣一帶,亦成澤國。
一九三八年六月九日上午九時許,洶湧的黃河從花園口奪路而出,一瀉千裏,直撲一望無垠的中原大地,將日寇的四個師團陷進滔滔的洪水裏,寸步難行,為國軍主力重新布防、組織武漢會戰爭取到三個多月的寶貴時間;如此同時,皖、蘇三省四十四個縣盡成澤國,田廬村陌皆付流水,曆時近九年。千秋功罪,誰人評說?
止不住的黃河水,日夜流淌著嗚咽和淒慘。
需要在這裏說明的是,以往的某些史書,對花園口決堤的記載是不公正、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第一,無視中日兩國的巨大懸殊,一味指責jiangjie石腐敗無能,在日軍麵前驚慌失措,製造了這場“草菅人命的人禍”。歸根結底,日本帝國主義才是花園口事件的禍首。為準備對日戰爭,以jiangjie石為首的最高統帥部作出過多次重大的戰略調研與軍事部署,早在一九三五年,武漢行營參謀長晏勳甫、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將軍就分別提出“以水代兵”這一決策;後來,陳果夫、程潛、馮玉祥、白崇禧等黨政軍要員同樣提出過類似建議。麵對強大的日軍,以河製敵,同歸於盡,這是萬般無奈、萬分艱難的最後一項選擇。
第二,隻字不提國民政府的疏散和救濟工作,反而指責其為了保密,沒有通知民眾轉移,進一步造成guomin黨不顧人民死活的印象。事實上,國軍在趙口、在花園口掘堤時,附近的百姓都知道,國民政府也在事前做過疏散、事後做過救濟,盡管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完善、不夠得力,但畢竟取得過一定的成效。對此,新出版的《功罪千秋――花園口事件研究》中有專門的一章論說當時的社會救助與救濟工作。
第三,嚴重低估花園口決堤的戰略價值,認為決堤造成一千兩百人萬人受災、八十九萬人死亡,得不償失。然而,花園口的千古一掘,一舉扭轉嚴重惡化的戰局,雲集中原的日軍十幾個師團望洋興歎,被迫改變作戰部署,而國軍再次奪得戰爭主動權,從容組織起以長江為主線的武漢會戰。由此,抗日戰爭進入整整七年的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陷進持久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以局部的重大犧牲拖住倭寇、保全民族,這應該是花園口決堤的最大價值。至於災區麵積到底有多大,災民究竟有多少,至今眾說紛紜,另當別論。
單從軍事層麵來講,中方認為決開黃河大堤是具有一定作用的:首先,它形成了新的黃河河道,形成了新的天險,從而阻止了日軍的西進,使得中原地區又多守了六年而沒有淪陷,保證了大後方的安全;第二,使得日寇遲遲不能打通“大陸交通線”,遲滯了日軍軍事調動和戰略物資運輸;第三,以水代兵,直接消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萬餘。國民政府認為,1938年6月9日的花園口決堤,也是中日雙方沿著黃泛區邊界東西對峙的開始,依賴機械化軍事裝備進攻隴海線和平漢線的日軍被迫改變原來沿鐵路線西進南下的戰略,一方麵把部隊從豫東尉氏、中牟、娜陵、通許、陳留、杞縣等各縣向東撤退,轉移、集結到以商丘、徐州為中心的豫皖蘇交界地帶,另一方麵確定了沿江淮水路西進的路線,分調多路人馬圍攻武漢。戰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贛北、鄂東的廣大湖沼山地地區,豫東戰場逐漸冷卻下來,武漢附近地區接著成了中日兩國軍隊廝殺的新戰場。這樣一來,從鄭州斜貫東南,穿越豫東大平原的新黃河就成為軍事分界線,把日軍阻隔在泛區的東麵,相持一直延續到1944年日本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
後來,在談到黃河決堤所帶來的戰鬥人員傷亡時,日軍承認“曾受相當損失”,從中日雙方所披露的材料來看,這個數字從7000人至20000人不等。
黃河決堤給日軍帶來的重創不僅僅在占領區的縮小和部隊減員上,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日軍預期的進攻路線被打破。豫東戰場漸漸冷卻下來,穿越豫東大平原的新黃河就成為軍事分界線,把日軍阻隔在黃泛區的東麵。直到1944年日本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鄭州才被他們攻取。
那些熟悉中華曆史的“中guo通”日軍將領們有沒有看出來,自從黃河決堤後,日本大本營把作戰的主戰場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長江地區,日軍就陷入到了三國時期,魏國以下遊地區逆流進攻上遊地區的不利局麵。
黃河決堤,應該是中華能堅持八年抗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隻是苦了數百萬的無辜老百姓,有的百姓直接被黃河水衝走、淹死,但更多的百姓卻是因為水災而餓死、遭瘟疫病死。
黃河花園口慘案、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中國抗戰史上的三大慘案,而黃河決堤為三大之最。
亡,百姓苦!
-
今天是雙十節,雲某決定我今天要二更,也弄個雙。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俺不怕打仗,俺要當花木蘭。――孟玲玲
張靈甫一看是女孩子,更害怕了。雖然將軍已經娶了第三任妻子了,但是女人究竟想什麽,想要什麽,他發覺自己好像越來越搞不懂了。平日裏帶領數千勇士浴血奮戰,眉頭都不皺一下的靈甫,聽到女人,頭就大了。
盧醒也撓起了腦袋,說:“大娘呀,這女娃咱們可不能收的啦,我們全團都是第一線作戰部隊,可沒有一個女兵,是旅部或師部的話,到還有些女話務兵或女護士兵。”
張副旅長一腳登住馬鞍,然後一翻身騎了上去,他得趕快走,要不然,女孩一哭一撒嬌起來,非要跟著部隊走,他就會傻眼、不知說什麽好的,就把這麻煩事留給盧醒處理吧。然而,他想溜也溜不成了,那女孩一把抓住了他的韁繩,仰起臉來,幽幽地哀求道:“收下俺吧,長官,俺會使劍,還會給各位兄弟們納鞋底,做鞋子。”
接著,又說了一句:“俺不怕打仗,俺要當花木蘭。”
一對杏眼裏,有著如水一樣的月色,波光流轉,讓人不忍拒絕……
蘭封會戰,最後以悲壯的花園口決堤而結束。
數天內,還沒有炸開黃河大堤,統帥部及第一戰區對此“異常焦灼,日必三四次詢問決口情形”。商震又令剛爆破黃河大鐵橋的新8師增派1個團。該師師長蔣在珍觀察後建議改在花園口決堤。jiangjie石及程潛予以批準。6月7日偵察,8日以第2團、第3團及師直屬工兵連執行掘堤任務,9日9時完工放水。當時正值大雨,決口愈衝愈大,水勢漫延而下,12日又與趙口被衝開的水流匯合,沿賈魯河南流,使賈魯河、渦河流域的鄉村、城鎮成一片汪洋。水流淹沒了中牟、尉氏、扶溝、西華、商水一帶,形成一條廣闊的水障。急流的黃河水注入淮河時,淹沒了淮河堤岸,7月13日衝斷了蚌埠淮河大鐵橋,蚌埠至宿縣一帶,亦成澤國。
一九三八年六月九日上午九時許,洶湧的黃河從花園口奪路而出,一瀉千裏,直撲一望無垠的中原大地,將日寇的四個師團陷進滔滔的洪水裏,寸步難行,為國軍主力重新布防、組織武漢會戰爭取到三個多月的寶貴時間;如此同時,皖、蘇三省四十四個縣盡成澤國,田廬村陌皆付流水,曆時近九年。千秋功罪,誰人評說?
止不住的黃河水,日夜流淌著嗚咽和淒慘。
需要在這裏說明的是,以往的某些史書,對花園口決堤的記載是不公正、不符合曆史事實的。
第一,無視中日兩國的巨大懸殊,一味指責jiangjie石腐敗無能,在日軍麵前驚慌失措,製造了這場“草菅人命的人禍”。歸根結底,日本帝國主義才是花園口事件的禍首。為準備對日戰爭,以jiangjie石為首的最高統帥部作出過多次重大的戰略調研與軍事部署,早在一九三五年,武漢行營參謀長晏勳甫、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將軍就分別提出“以水代兵”這一決策;後來,陳果夫、程潛、馮玉祥、白崇禧等黨政軍要員同樣提出過類似建議。麵對強大的日軍,以河製敵,同歸於盡,這是萬般無奈、萬分艱難的最後一項選擇。
第二,隻字不提國民政府的疏散和救濟工作,反而指責其為了保密,沒有通知民眾轉移,進一步造成guomin黨不顧人民死活的印象。事實上,國軍在趙口、在花園口掘堤時,附近的百姓都知道,國民政府也在事前做過疏散、事後做過救濟,盡管這些措施還遠遠不夠完善、不夠得力,但畢竟取得過一定的成效。對此,新出版的《功罪千秋――花園口事件研究》中有專門的一章論說當時的社會救助與救濟工作。
第三,嚴重低估花園口決堤的戰略價值,認為決堤造成一千兩百人萬人受災、八十九萬人死亡,得不償失。然而,花園口的千古一掘,一舉扭轉嚴重惡化的戰局,雲集中原的日軍十幾個師團望洋興歎,被迫改變作戰部署,而國軍再次奪得戰爭主動權,從容組織起以長江為主線的武漢會戰。由此,抗日戰爭進入整整七年的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陷進持久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以局部的重大犧牲拖住倭寇、保全民族,這應該是花園口決堤的最大價值。至於災區麵積到底有多大,災民究竟有多少,至今眾說紛紜,另當別論。
單從軍事層麵來講,中方認為決開黃河大堤是具有一定作用的:首先,它形成了新的黃河河道,形成了新的天險,從而阻止了日軍的西進,使得中原地區又多守了六年而沒有淪陷,保證了大後方的安全;第二,使得日寇遲遲不能打通“大陸交通線”,遲滯了日軍軍事調動和戰略物資運輸;第三,以水代兵,直接消滅了日軍精銳部隊萬餘。國民政府認為,1938年6月9日的花園口決堤,也是中日雙方沿著黃泛區邊界東西對峙的開始,依賴機械化軍事裝備進攻隴海線和平漢線的日軍被迫改變原來沿鐵路線西進南下的戰略,一方麵把部隊從豫東尉氏、中牟、娜陵、通許、陳留、杞縣等各縣向東撤退,轉移、集結到以商丘、徐州為中心的豫皖蘇交界地帶,另一方麵確定了沿江淮水路西進的路線,分調多路人馬圍攻武漢。戰事南移到豫南、皖西、贛北、鄂東的廣大湖沼山地地區,豫東戰場逐漸冷卻下來,武漢附近地區接著成了中日兩國軍隊廝殺的新戰場。這樣一來,從鄭州斜貫東南,穿越豫東大平原的新黃河就成為軍事分界線,把日軍阻隔在泛區的東麵,相持一直延續到1944年日本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
後來,在談到黃河決堤所帶來的戰鬥人員傷亡時,日軍承認“曾受相當損失”,從中日雙方所披露的材料來看,這個數字從7000人至20000人不等。
黃河決堤給日軍帶來的重創不僅僅在占領區的縮小和部隊減員上,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日軍預期的進攻路線被打破。豫東戰場漸漸冷卻下來,穿越豫東大平原的新黃河就成為軍事分界線,把日軍阻隔在黃泛區的東麵。直到1944年日本發動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鄭州才被他們攻取。
那些熟悉中華曆史的“中guo通”日軍將領們有沒有看出來,自從黃河決堤後,日本大本營把作戰的主戰場從中原地區轉移到了長江地區,日軍就陷入到了三國時期,魏國以下遊地區逆流進攻上遊地區的不利局麵。
黃河決堤,應該是中華能堅持八年抗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隻是苦了數百萬的無辜老百姓,有的百姓直接被黃河水衝走、淹死,但更多的百姓卻是因為水災而餓死、遭瘟疫病死。
黃河花園口慘案、長沙大火、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中國抗戰史上的三大慘案,而黃河決堤為三大之最。
亡,百姓苦!
-
今天是雙十節,雲某決定我今天要二更,也弄個雙。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