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保衛武漢
你如兒戲命令,我就兒戲汝命!——薛嶽
武漢,這個九省通衢的城市,1938年的夏天中日雙方大戰於此。從38年的6月份開始,中日兩方大小戰鬥數百次,曆時4個半月,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
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盧綸在《晚次鄂州》一詩中就描寫過武漢:“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二湘衰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鼙鼓聲。”
國父孫zhong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描述武漢是“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華本部鐵路係統之中心、中華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他設想,武漢要建成“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1938年的武漢是當時中華第二大城市,位於長江中遊,人口超過二百萬,該市被長江及漢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漢口及漢陽。
南京失守之前,國民政府雖宣布遷都重慶,但實際上,除國府主席林森率領一部分工作人員進駐山城之外,全國各政黨、各文化機構、軍委會機關大多聚集於九省通衢的武漢,武漢成了戰時中華的臨時首都。
當然,老蔣心中自然打算效仿一千多年前的東吳皇帝孫權定都於武昌,阻擋住了處於下遊魏國的逆流進攻。
可惜,現在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另外,當年的東吳水軍可比魏軍要先進的。
黃河決堤,西取中原地區已不可能,日本人的目光當然也瞄準了jiangjie石政權的這個新的統治中樞。
1938年7月初,大本營變更華中派遣軍的戰鬥序列,由畑俊六大將任司令官,統一指揮第2軍和第11軍,直轄兵團、航空兵團。第2軍司令官是稔彥王,下轄第3、10、13、16共4個師團,主力集結於合肥附近,伺機占領六安、霍山,向大別山路挺近,直趨信陽,切斷平漢線,迂回於武漢北麵;第11軍的司令官是岡村寧次,下轄第6、9、27、101、106共5個師團和波田支隊,主力集結於九江附近,攻占黃梅、九江後,在瑞昌、德安一線依次集中兵力,分兵沿長江及兩岸從正麵進攻武漢並切斷粵漢線,迂回武漢之南。日軍共調集了40萬兵力,各型飛機300餘架,艦艇20餘艘,意圖迅速攻取武漢,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麵對日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7月,國民政府軍委會授任jiangjie石為武漢保衛戰總指揮,重新將全國劃定為九個戰區,並向各戰區下達了《武漢會戰方針及指導要領》。該《作戰方針》明確指出:以李宗仁第五戰區和陳誠第九戰區的部隊為主力,動員總計約100萬兵力,承擔保衛大武漢的作戰任務。其中,第五戰區的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南北兩麓的豫、皖、鄂三省,下轄孫連仲為總司令的第3兵團和李品仙為總司令的第4兵團;第九戰區的作戰區域在鄂、皖兩省的江南地區及贛、湘兩省的全部,其下轄薛嶽為總司令的第1兵團和以張發奎為總司令的第2兵團。
第1兵團的防區是長江南岸的江西和湖北地區,74軍隸屬第1兵團指揮,這樣,薛嶽把俞濟時從豫東平原又帶到了贛北的崇山峻嶺。
武漢保衛戰從安慶打響了。
波田支隊(台灣混成旅)由蕪湖溯江西進,6月11日夜,波田支隊趁雨夜突襲安慶,川軍27集團軍楊森部作戰不力,一夜間就被逐出城外,jiangjie石大怒,致電楊森,“輕棄名城,騰笑友邦”。要他反攻安慶,楊森回電,徐源泉的26集團軍檔不住日軍第六師團的攻擊,暴露了他的側背,他不得已才退出安慶,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6月12日,皖省省會安慶失陷,日軍溯江而上,40天內連陷馬壋,彭澤、九江、姑塘,一下子將戰線推到了廬山腳下。
根據日軍的進攻態勢,薛嶽將所部之第4軍、8軍、70軍部署於南潯線正麵的金官橋一帶;將第25軍、66軍布陣於星子、東西孤嶺一帶;將第29軍、74軍設防於德安一線。
金官橋是日軍攻打廬山,阻斷南潯鐵路的正麵突破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薛嶽令64軍軍長李漢魂率其統轄的粵軍兩個師和第10軍部隊防守右翼;以第4軍、第73軍、第74軍等部隊防守左翼,第70軍為預備隊,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7月31日,日軍第106師團主力在10餘架飛機的掩護之下,分兩路沿南潯鐵路、公路南下,集中炮火,猛轟粵軍陣地。
粵軍素以驍勇善戰、敢於犧牲聞名。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之下,他們前仆後繼,接踵而戰,但低劣的武器使他們不到2天時間裏便傷亡迨盡。薛嶽隻得將70軍換了上去。
70軍是一支湖南部隊,戰鬥力較差。眼看70軍也支撐不下,金官橋陣地就要被突破的情況下,薛嶽給俞濟時連拍了兩封“aaa”級電報,命令他無論如何1日之內趕赴金官橋,守住70軍的陣地。
74軍正在德安一線警戒著日軍101師團的佐枝支隊,突然接到這份軍令,俞濟時很是不快,況從德安到金官橋有300多裏的路程,加上啟運裝備,全軍1萬多人,1日之內不吃不喝不睡也未必能按時趕到。上次蘭封之戰中74軍本是攻打野雞崗的主力,但最後的主要戰功卻算在64軍的身上,李漢魂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而俞濟時隻得了次一等的雲麾勳章。
在俞濟時的眼裏,這是薛嶽他們廣東人相互捧場擠兌外省人的表現,我俞濟時豈是吃這一套的?憑我與蔣委員長的表舅關係,憑我曾任過委員長的侍衛官的淵源關係,憑我在委員長心目中的分量,你薛嶽未免太看輕了我俞某人了。揩屁股的事盡讓我74軍去做,我今天偏偏耍你一耍,看你能把我俞某人怎麽樣?
這樣想來,俞濟時雖然已經下令開拔部隊,但是絕不可能按照要求在一天內趕到。隻要我盡快趕到,對得起國家就行。
70軍的右翼陣地已經丟失,薛嶽左右等不來74軍,氣得像激怒的叫驢,直跺雙腳。拍電報問74軍現在何處,俞濟時竟推說被敵糾纏,走脫不得。
“你如兒戲命令,我就兒戲汝命!”他給俞濟時拍了一封中外戰史上恐怕都少有的“奇電”。
俞濟時以一副急煞皇帝閑煞太監的樣子,滿不在乎地跟薛嶽玩起文字遊戲來“我敬軍令,更惜性命,奈山重水複,插翅難飛,怎辦?”
薛嶽被噎得半死,黃埔嫡係的驕橫他今天算是從骨子裏領教到了。看來,奴才還是聽主子的,他薛嶽要想讓74軍聽令,就不能不搬動蔣委員長了!
他連忙給jiangjie石拍電述說了情況。jiangjie石見俞濟時鬧得也實在過分,當即令74軍沿德(安)潯(九江)鐵路連夜趕赴金官橋陣地,“抗令當以韓向方為鑒!”
1938年初,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複榘(字向方)對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抗令不遵,最終被jiangjie石處死。jiangjie石搛出韓複榘的事當然是做給薛嶽看的:你看我蔣某人,關鍵時刻還是會不論親疏的。
薛嶽當然心裏也清楚蔣的把戲,但此時他要的是援軍,74軍能來就行,你逗什麽心眼我就顧不了這麽多了!
即使沒有jiangjie石的“嚴令”,俞濟時也會盡快地趕到金官橋前線,隻是俞軍長認為絕對不可能在一天內趕得到。
從此之後,俞濟時與薛嶽,包括64軍的李漢魄等便結下了一個解不開的疙瘩。國軍內部的爭鬥又多結了一起梁子。
今天還是敬老節,祝全天下所有善良的老年朋友健康,長壽。謝謝丹切贈送的99朵玫瑰,祝她越來越靚麗。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
你如兒戲命令,我就兒戲汝命!——薛嶽
武漢,這個九省通衢的城市,1938年的夏天中日雙方大戰於此。從38年的6月份開始,中日兩方大小戰鬥數百次,曆時4個半月,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戰線最長、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並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戰。
一千多年前,唐代著名詩人盧綸在《晚次鄂州》一詩中就描寫過武漢:“雲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二湘衰鬢逢秋色,萬裏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鼙鼓聲。”
國父孫zhong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描述武漢是“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華本部鐵路係統之中心、中華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他設想,武漢要建成“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1938年的武漢是當時中華第二大城市,位於長江中遊,人口超過二百萬,該市被長江及漢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漢口及漢陽。
南京失守之前,國民政府雖宣布遷都重慶,但實際上,除國府主席林森率領一部分工作人員進駐山城之外,全國各政黨、各文化機構、軍委會機關大多聚集於九省通衢的武漢,武漢成了戰時中華的臨時首都。
當然,老蔣心中自然打算效仿一千多年前的東吳皇帝孫權定都於武昌,阻擋住了處於下遊魏國的逆流進攻。
可惜,現在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另外,當年的東吳水軍可比魏軍要先進的。
黃河決堤,西取中原地區已不可能,日本人的目光當然也瞄準了jiangjie石政權的這個新的統治中樞。
1938年7月初,大本營變更華中派遣軍的戰鬥序列,由畑俊六大將任司令官,統一指揮第2軍和第11軍,直轄兵團、航空兵團。第2軍司令官是稔彥王,下轄第3、10、13、16共4個師團,主力集結於合肥附近,伺機占領六安、霍山,向大別山路挺近,直趨信陽,切斷平漢線,迂回於武漢北麵;第11軍的司令官是岡村寧次,下轄第6、9、27、101、106共5個師團和波田支隊,主力集結於九江附近,攻占黃梅、九江後,在瑞昌、德安一線依次集中兵力,分兵沿長江及兩岸從正麵進攻武漢並切斷粵漢線,迂回武漢之南。日軍共調集了40萬兵力,各型飛機300餘架,艦艇20餘艘,意圖迅速攻取武漢,迫使國民政府投降。
麵對日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7月,國民政府軍委會授任jiangjie石為武漢保衛戰總指揮,重新將全國劃定為九個戰區,並向各戰區下達了《武漢會戰方針及指導要領》。該《作戰方針》明確指出:以李宗仁第五戰區和陳誠第九戰區的部隊為主力,動員總計約100萬兵力,承擔保衛大武漢的作戰任務。其中,第五戰區的作戰區域主要集中在大別山南北兩麓的豫、皖、鄂三省,下轄孫連仲為總司令的第3兵團和李品仙為總司令的第4兵團;第九戰區的作戰區域在鄂、皖兩省的江南地區及贛、湘兩省的全部,其下轄薛嶽為總司令的第1兵團和以張發奎為總司令的第2兵團。
第1兵團的防區是長江南岸的江西和湖北地區,74軍隸屬第1兵團指揮,這樣,薛嶽把俞濟時從豫東平原又帶到了贛北的崇山峻嶺。
武漢保衛戰從安慶打響了。
波田支隊(台灣混成旅)由蕪湖溯江西進,6月11日夜,波田支隊趁雨夜突襲安慶,川軍27集團軍楊森部作戰不力,一夜間就被逐出城外,jiangjie石大怒,致電楊森,“輕棄名城,騰笑友邦”。要他反攻安慶,楊森回電,徐源泉的26集團軍檔不住日軍第六師團的攻擊,暴露了他的側背,他不得已才退出安慶,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6月12日,皖省省會安慶失陷,日軍溯江而上,40天內連陷馬壋,彭澤、九江、姑塘,一下子將戰線推到了廬山腳下。
根據日軍的進攻態勢,薛嶽將所部之第4軍、8軍、70軍部署於南潯線正麵的金官橋一帶;將第25軍、66軍布陣於星子、東西孤嶺一帶;將第29軍、74軍設防於德安一線。
金官橋是日軍攻打廬山,阻斷南潯鐵路的正麵突破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薛嶽令64軍軍長李漢魂率其統轄的粵軍兩個師和第10軍部隊防守右翼;以第4軍、第73軍、第74軍等部隊防守左翼,第70軍為預備隊,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7月31日,日軍第106師團主力在10餘架飛機的掩護之下,分兩路沿南潯鐵路、公路南下,集中炮火,猛轟粵軍陣地。
粵軍素以驍勇善戰、敢於犧牲聞名。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之下,他們前仆後繼,接踵而戰,但低劣的武器使他們不到2天時間裏便傷亡迨盡。薛嶽隻得將70軍換了上去。
70軍是一支湖南部隊,戰鬥力較差。眼看70軍也支撐不下,金官橋陣地就要被突破的情況下,薛嶽給俞濟時連拍了兩封“aaa”級電報,命令他無論如何1日之內趕赴金官橋,守住70軍的陣地。
74軍正在德安一線警戒著日軍101師團的佐枝支隊,突然接到這份軍令,俞濟時很是不快,況從德安到金官橋有300多裏的路程,加上啟運裝備,全軍1萬多人,1日之內不吃不喝不睡也未必能按時趕到。上次蘭封之戰中74軍本是攻打野雞崗的主力,但最後的主要戰功卻算在64軍的身上,李漢魂獲得了青天白日勳章,而俞濟時隻得了次一等的雲麾勳章。
在俞濟時的眼裏,這是薛嶽他們廣東人相互捧場擠兌外省人的表現,我俞濟時豈是吃這一套的?憑我與蔣委員長的表舅關係,憑我曾任過委員長的侍衛官的淵源關係,憑我在委員長心目中的分量,你薛嶽未免太看輕了我俞某人了。揩屁股的事盡讓我74軍去做,我今天偏偏耍你一耍,看你能把我俞某人怎麽樣?
這樣想來,俞濟時雖然已經下令開拔部隊,但是絕不可能按照要求在一天內趕到。隻要我盡快趕到,對得起國家就行。
70軍的右翼陣地已經丟失,薛嶽左右等不來74軍,氣得像激怒的叫驢,直跺雙腳。拍電報問74軍現在何處,俞濟時竟推說被敵糾纏,走脫不得。
“你如兒戲命令,我就兒戲汝命!”他給俞濟時拍了一封中外戰史上恐怕都少有的“奇電”。
俞濟時以一副急煞皇帝閑煞太監的樣子,滿不在乎地跟薛嶽玩起文字遊戲來“我敬軍令,更惜性命,奈山重水複,插翅難飛,怎辦?”
薛嶽被噎得半死,黃埔嫡係的驕橫他今天算是從骨子裏領教到了。看來,奴才還是聽主子的,他薛嶽要想讓74軍聽令,就不能不搬動蔣委員長了!
他連忙給jiangjie石拍電述說了情況。jiangjie石見俞濟時鬧得也實在過分,當即令74軍沿德(安)潯(九江)鐵路連夜趕赴金官橋陣地,“抗令當以韓向方為鑒!”
1938年初,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韓複榘(字向方)對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抗令不遵,最終被jiangjie石處死。jiangjie石搛出韓複榘的事當然是做給薛嶽看的:你看我蔣某人,關鍵時刻還是會不論親疏的。
薛嶽當然心裏也清楚蔣的把戲,但此時他要的是援軍,74軍能來就行,你逗什麽心眼我就顧不了這麽多了!
即使沒有jiangjie石的“嚴令”,俞濟時也會盡快地趕到金官橋前線,隻是俞軍長認為絕對不可能在一天內趕得到。
從此之後,俞濟時與薛嶽,包括64軍的李漢魄等便結下了一個解不開的疙瘩。國軍內部的爭鬥又多結了一起梁子。
今天還是敬老節,祝全天下所有善良的老年朋友健康,長壽。謝謝丹切贈送的99朵玫瑰,祝她越來越靚麗。
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