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錘煉鐵軍
如果可以反投回拉了火的手榴彈,可以讓小鬼子嚇破膽!――張靈甫
衢州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黃山,東與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雖然比不過武漢的九省通衢,但是四省通衢了,也是曆代兵家必爭重鎮。
據說,秦國滅楚國的最後一戰發生在衢州;漢朝時吳王劉濞在此舉兵;南宋末,南宋右丞相兼樞密使留夢炎率兵與元兵苦戰後,夢炎率眾歸降。
衢州像一個盆地,坐落在群山之間,這種地形總體上易守難攻。以堅守衢州為核心,咬住敵人,南北夾擊而殲之。這是第三戰區長官部設定的作戰方針。按照這一方針,七十四軍接著又從江山、常山趕到衢州東南的龍遊、遂昌一線進行布防。
五十八師屯兵遂昌期間,張靈甫決定利用戰前的短暫時間,從熟悉地形、戰術意識到道德操守上都對全師來一個強化訓練。蔡仁傑也正有此意。近日,他剛好作《正氣歌新篇》一首,準備令全師誦讀,人人遵行,以砥礪氣節。張靈甫深知他最欽慕文天祥,曾經將文天祥的《正氣歌》作了逐字注釋,現在再把他的文章一看,內容通俗易懂,鏗鏘上口,不由得大聲叫好。兩人一拍即合,說幹就幹,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練兵活動首先就在明燦的172團拉開帷幕。
動員大會氣氛熱烈而隆重。
在一處平緩的山腳下,全團官兵席地而坐,井然有序。主席台前。用鬆枝翠柏搭起的門樓上,兩邊懸掛有張靈甫手書的對聯:“拿衢江水淬火,以武夷山開鋒”,對仗工整,氣勢磅礴。橫批為“激揚鑄劍”,巧妙地嵌進了五十八師的代號,點明了本次大會的主題。
全師團長以上官佐出席會議。
為給士兵們起到榜樣作用,長官們一律站在講台上。
全場首先起立,在高唱軍歌之後,由蔡仁傑領讀《正氣歌》,官兵們人手一份油印教材,識字的不識字的都一起跟著副師長誦讀,聲震四野:
“人活一口氣,代代傳忠義。揚我中華魂,舉我鐵軍旗。古有文天祥,以血寫青史,今有張自忠,以死報社稷。學唱正氣歌。人人要牢記。我們革命軍,頂天又立地。衝鋒齊向前,逃跑最可恥,作戰不努力,喪國當奴隸。民眾為父母,供我衣和食,言語要恭順,挑水勤掃地。隊友為弟兄,患難同生死,精誠團結好。方有戰鬥力,軍法大於天,無人可逃避,寧死於戰場,不死於軍紀。浴血搏功名,當為男兒誌,銳氣敵三軍,豪氣吞萬裏!”
接著,張靈甫作練兵動員令,動員令簡明扼要,對練兵活動的宗旨、要點分別進行強調和布置。剛講了幾句,他忽然皺起了眉頭,肅靜的台下,人人穩坐如鍾,唯有一人坐立不安,時不時地歪一下屁股,定睛一看,不是別人,正是常寧,這小子的江湖習氣怎麽老也改不了?手杖一指,點著常寧說:“怎麽回事你?又坐不住了!你看看各位長官,站在台上紋絲不動。”
麵對師座的炯炯目光,常寧急忙起立,下意識地摸著屁股,既難以啟齒、又不得不大聲地回答道:“報告師座,因本人違犯軍紀,被明團長打了十鞭子,一坐下來屁股痛。”
張靈甫哭笑不得,越發覺得這一次的強化訓練十分必要。他翹了翹下顎,有些沒好氣地訓斥道:“暫且容你站立開會,以後別再讓我看到你一枝獨秀!”
最後,張靈甫在動員令中希望全師官兵一定要從難從嚴操練戰術、整飭紀律,敢打硬仗,敢出奇兵,將五十八師的各項軍政素質提升為全軍第一。這裏所說的“全軍第一”,當然是全體、而不僅僅是七十四軍的第一名,他相信這個目標不僅是他自己、也是蔡仁傑、盧醒等諸位同誌的終極目標。所以,他緊接著補充一句道:“提升為全體第一!”
會場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張靈甫露出會心的微笑,弟兄們高昂的士氣讓他這個師長引以為自豪。他一手壓了壓掌聲,向全場激情四射地發出號召道:“本人聽說新三十八師孫立人師長練兵有絕技,以長官持靶,教士兵射擊,長官必定愛兵如子,誨人不已,否則一槍射偏,性命難保矣。我部官兵有何高招、險招,方能不輸新三十八師?本人建議,如果可以反投回拉了火的手榴彈,可以讓小鬼子嚇破膽!大智大勇無人可比!怎麽樣,有人出來接榜嗎?!”
全場頓時一片愕然。
手榴彈從出手拉火到爆炸隻有4~5秒,六七十塊彈片在10米半徑之內具有絕對殺傷力,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雖然以前在實戰中,也有將日軍扔過來的手榴彈再反扔回去的個例,但那畢竟是在殺紅眼睛的時候,為數並不多。蔡仁傑心裏很矛盾,既希望有人出來接榜,不至於讓師座難堪,又不希望因此而發生什麽意外,手心裏捏了一把汗。
靜場一兩鍾之後,身後終於有人站出來,大聲報告道:“報告師座,職團接榜,三天之後,再請各位長官和同僚前來觀摩!”
出來應戰的,正是明燦。
反擲手榴彈的倡議,看上去像是張靈甫的一時衝動,其實絕對為實戰所需。我軍重型火器薄弱,手榴彈便成為近距離壓製倭寇的有效武器之一,但有些士兵、特別是新兵對手榴彈的使用並不熟練;而敵軍在火力強大的優勢條件下仍頑強作戰,或與我軍拚刺刀,或與我軍互擲手榴彈。這一次的南嶽會議上,委座也專門強調了必須注重練習手榴彈的問題。委座說:有的士兵把手榴彈帶在腰上,生怕爆炸了,吃飯睡覺都不安心,這是官長沒有盡到訓練責任,指導士兵投擲手榴彈,不僅要告訴他們使用方法,還要使他們多多實習,這就是有了百發子彈、寧拿六十顆練習、而以四十顆來殺敵、但求百發百中的道理。
因此,如何提高投彈的技戰術問題,遂成為五十八師這一次“激揚鑄劍”的重要科目:既要破除恐懼心理,扔得準、扔得遠,還要能夠把日軍扔過來的手榴彈再扔回去;特別是這種反擲彈的訓練方法,不僅最能鍛煉心裏承受能力,還是最能衡量官兵關係好壞的試金石。
了解到張靈甫的想法以後,蔡仁傑心裏釋然了很多,何況手榴彈的飛行速度約為每秒12米,隻要反應快、動作敏捷,還是有時間揀起來再反擲過去的。即使萬一有人故意暗算長官,長官也應判斷得出手榴彈的拉火時間,以便於自己選擇是規避還是反擲。當然,心細的他,為此還特地叮嚀了明燦幾句。
3天之後,張靈甫、蔡仁傑、盧醒帶著原班人馬再次來到172團,現場觀摩和檢驗該團的練兵成效。明燦早已集合好隊伍,並在主席台前留出長寬各50米的演習場地,他拍著胸脯,請師座隨便點人與他單挑。哼哼,這家夥是在顯擺自己有能耐呢。張靈甫微微一笑,向台下兩側一看,一眼看到常寧,大概他的屁股不痛了,今天坐得規規矩矩,不由得心裏一動,想到他前不久被明燦打了10鞭子,不知道他是否服氣,於是信手把他一指:“你上。”
好戲開場了,鴉雀無聲,山風也為之屏蔽。
大家都知道常寧挨過團長的打,如果要報複的話,拉火之後,隻要稍稍慢一點扔出去,或者扔偏一點,讓對方想揀又揀不著,對麵的長官則很有可能玩完。
兩人走上演習場,相隔20米多遠站定。隨著裁判陳公勇的一聲哨響,常寧首先投彈,導火索一拉便出了手,半公斤重的木柄手榴彈帶著一縷青煙,在空中翻著筋鬥,轉眼就哧溜溜地落到明燦的腳下,明燦手疾眼快,一把抓起再扔過去,就在兩人縱身臥到的一瞬間,手榴彈在半空中爆炸,一聲巨響,震得前來觀摩的長官們心裏一跳。
濃烈的硝煙向四周迅疾擴散。
硝煙裏,兩人從地上爬起來,各自拍著身上的泥土。
“好!好!”看到他們安然無恙,蔡仁傑首先帶頭鼓掌叫好。
對公不對私,坦誠相見,不在背後使絆子,這才是鐵軍風範。
如果可以反投回拉了火的手榴彈,可以讓小鬼子嚇破膽!――張靈甫
衢州南接福建南平,西連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安徽黃山,東與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雖然比不過武漢的九省通衢,但是四省通衢了,也是曆代兵家必爭重鎮。
據說,秦國滅楚國的最後一戰發生在衢州;漢朝時吳王劉濞在此舉兵;南宋末,南宋右丞相兼樞密使留夢炎率兵與元兵苦戰後,夢炎率眾歸降。
衢州像一個盆地,坐落在群山之間,這種地形總體上易守難攻。以堅守衢州為核心,咬住敵人,南北夾擊而殲之。這是第三戰區長官部設定的作戰方針。按照這一方針,七十四軍接著又從江山、常山趕到衢州東南的龍遊、遂昌一線進行布防。
五十八師屯兵遂昌期間,張靈甫決定利用戰前的短暫時間,從熟悉地形、戰術意識到道德操守上都對全師來一個強化訓練。蔡仁傑也正有此意。近日,他剛好作《正氣歌新篇》一首,準備令全師誦讀,人人遵行,以砥礪氣節。張靈甫深知他最欽慕文天祥,曾經將文天祥的《正氣歌》作了逐字注釋,現在再把他的文章一看,內容通俗易懂,鏗鏘上口,不由得大聲叫好。兩人一拍即合,說幹就幹,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練兵活動首先就在明燦的172團拉開帷幕。
動員大會氣氛熱烈而隆重。
在一處平緩的山腳下,全團官兵席地而坐,井然有序。主席台前。用鬆枝翠柏搭起的門樓上,兩邊懸掛有張靈甫手書的對聯:“拿衢江水淬火,以武夷山開鋒”,對仗工整,氣勢磅礴。橫批為“激揚鑄劍”,巧妙地嵌進了五十八師的代號,點明了本次大會的主題。
全師團長以上官佐出席會議。
為給士兵們起到榜樣作用,長官們一律站在講台上。
全場首先起立,在高唱軍歌之後,由蔡仁傑領讀《正氣歌》,官兵們人手一份油印教材,識字的不識字的都一起跟著副師長誦讀,聲震四野:
“人活一口氣,代代傳忠義。揚我中華魂,舉我鐵軍旗。古有文天祥,以血寫青史,今有張自忠,以死報社稷。學唱正氣歌。人人要牢記。我們革命軍,頂天又立地。衝鋒齊向前,逃跑最可恥,作戰不努力,喪國當奴隸。民眾為父母,供我衣和食,言語要恭順,挑水勤掃地。隊友為弟兄,患難同生死,精誠團結好。方有戰鬥力,軍法大於天,無人可逃避,寧死於戰場,不死於軍紀。浴血搏功名,當為男兒誌,銳氣敵三軍,豪氣吞萬裏!”
接著,張靈甫作練兵動員令,動員令簡明扼要,對練兵活動的宗旨、要點分別進行強調和布置。剛講了幾句,他忽然皺起了眉頭,肅靜的台下,人人穩坐如鍾,唯有一人坐立不安,時不時地歪一下屁股,定睛一看,不是別人,正是常寧,這小子的江湖習氣怎麽老也改不了?手杖一指,點著常寧說:“怎麽回事你?又坐不住了!你看看各位長官,站在台上紋絲不動。”
麵對師座的炯炯目光,常寧急忙起立,下意識地摸著屁股,既難以啟齒、又不得不大聲地回答道:“報告師座,因本人違犯軍紀,被明團長打了十鞭子,一坐下來屁股痛。”
張靈甫哭笑不得,越發覺得這一次的強化訓練十分必要。他翹了翹下顎,有些沒好氣地訓斥道:“暫且容你站立開會,以後別再讓我看到你一枝獨秀!”
最後,張靈甫在動員令中希望全師官兵一定要從難從嚴操練戰術、整飭紀律,敢打硬仗,敢出奇兵,將五十八師的各項軍政素質提升為全軍第一。這裏所說的“全軍第一”,當然是全體、而不僅僅是七十四軍的第一名,他相信這個目標不僅是他自己、也是蔡仁傑、盧醒等諸位同誌的終極目標。所以,他緊接著補充一句道:“提升為全體第一!”
會場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張靈甫露出會心的微笑,弟兄們高昂的士氣讓他這個師長引以為自豪。他一手壓了壓掌聲,向全場激情四射地發出號召道:“本人聽說新三十八師孫立人師長練兵有絕技,以長官持靶,教士兵射擊,長官必定愛兵如子,誨人不已,否則一槍射偏,性命難保矣。我部官兵有何高招、險招,方能不輸新三十八師?本人建議,如果可以反投回拉了火的手榴彈,可以讓小鬼子嚇破膽!大智大勇無人可比!怎麽樣,有人出來接榜嗎?!”
全場頓時一片愕然。
手榴彈從出手拉火到爆炸隻有4~5秒,六七十塊彈片在10米半徑之內具有絕對殺傷力,這可不是鬧著玩的!雖然以前在實戰中,也有將日軍扔過來的手榴彈再反扔回去的個例,但那畢竟是在殺紅眼睛的時候,為數並不多。蔡仁傑心裏很矛盾,既希望有人出來接榜,不至於讓師座難堪,又不希望因此而發生什麽意外,手心裏捏了一把汗。
靜場一兩鍾之後,身後終於有人站出來,大聲報告道:“報告師座,職團接榜,三天之後,再請各位長官和同僚前來觀摩!”
出來應戰的,正是明燦。
反擲手榴彈的倡議,看上去像是張靈甫的一時衝動,其實絕對為實戰所需。我軍重型火器薄弱,手榴彈便成為近距離壓製倭寇的有效武器之一,但有些士兵、特別是新兵對手榴彈的使用並不熟練;而敵軍在火力強大的優勢條件下仍頑強作戰,或與我軍拚刺刀,或與我軍互擲手榴彈。這一次的南嶽會議上,委座也專門強調了必須注重練習手榴彈的問題。委座說:有的士兵把手榴彈帶在腰上,生怕爆炸了,吃飯睡覺都不安心,這是官長沒有盡到訓練責任,指導士兵投擲手榴彈,不僅要告訴他們使用方法,還要使他們多多實習,這就是有了百發子彈、寧拿六十顆練習、而以四十顆來殺敵、但求百發百中的道理。
因此,如何提高投彈的技戰術問題,遂成為五十八師這一次“激揚鑄劍”的重要科目:既要破除恐懼心理,扔得準、扔得遠,還要能夠把日軍扔過來的手榴彈再扔回去;特別是這種反擲彈的訓練方法,不僅最能鍛煉心裏承受能力,還是最能衡量官兵關係好壞的試金石。
了解到張靈甫的想法以後,蔡仁傑心裏釋然了很多,何況手榴彈的飛行速度約為每秒12米,隻要反應快、動作敏捷,還是有時間揀起來再反擲過去的。即使萬一有人故意暗算長官,長官也應判斷得出手榴彈的拉火時間,以便於自己選擇是規避還是反擲。當然,心細的他,為此還特地叮嚀了明燦幾句。
3天之後,張靈甫、蔡仁傑、盧醒帶著原班人馬再次來到172團,現場觀摩和檢驗該團的練兵成效。明燦早已集合好隊伍,並在主席台前留出長寬各50米的演習場地,他拍著胸脯,請師座隨便點人與他單挑。哼哼,這家夥是在顯擺自己有能耐呢。張靈甫微微一笑,向台下兩側一看,一眼看到常寧,大概他的屁股不痛了,今天坐得規規矩矩,不由得心裏一動,想到他前不久被明燦打了10鞭子,不知道他是否服氣,於是信手把他一指:“你上。”
好戲開場了,鴉雀無聲,山風也為之屏蔽。
大家都知道常寧挨過團長的打,如果要報複的話,拉火之後,隻要稍稍慢一點扔出去,或者扔偏一點,讓對方想揀又揀不著,對麵的長官則很有可能玩完。
兩人走上演習場,相隔20米多遠站定。隨著裁判陳公勇的一聲哨響,常寧首先投彈,導火索一拉便出了手,半公斤重的木柄手榴彈帶著一縷青煙,在空中翻著筋鬥,轉眼就哧溜溜地落到明燦的腳下,明燦手疾眼快,一把抓起再扔過去,就在兩人縱身臥到的一瞬間,手榴彈在半空中爆炸,一聲巨響,震得前來觀摩的長官們心裏一跳。
濃烈的硝煙向四周迅疾擴散。
硝煙裏,兩人從地上爬起來,各自拍著身上的泥土。
“好!好!”看到他們安然無恙,蔡仁傑首先帶頭鼓掌叫好。
對公不對私,坦誠相見,不在背後使絆子,這才是鐵軍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