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中,隨著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太平洋艦隊也和龐大帝國的全部武裝力量一樣陷入困境,著實度過了一段艱難坎坷的沉淪時光。
時間回到一九九六年,曾經編製有大小數百艘作戰艦艇、總噸位在一百多萬的紅海軍太平洋艦隊,卻經曆了一場堪稱浩劫的潰滅災難,曾經在編的兩艘1143型載機巡洋艦“明斯克”號與“新羅西斯克”號剛剛被以廢鋼鐵價格出售給了韓國大宇重工集團,其餘大中型水麵艦艇也因軍費緊張、保養不善而紛紛提前退役,就連重中之重的核潛艇部隊也難免大受波及,裝備及訓練程度完全就是一落千丈。
以龍雲的模糊記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太平洋艦隊實力最衰弱的時候,大型水麵艦艇的數量居然隻有區區十餘艘。
十幾艘大型艦艇,乍一看去,這個數字也許還算湊合。
然而在這一表象之下,如果刨去瀕臨報廢、長期大修(說是“大修”,往往進了修理廠就再也出不來)的幾艘戰艦,整個太平洋艦隊也派不出十條可以投入遠洋戰鬥的巡洋艦、驅逐艦來,舷號“011”的1164型導彈巡洋艦“瓦良格”號,加上四艘1155型、兩艘956型驅逐艦,就是整支艦隊的全班人馬,這樣一幅陣容,不要說對抗宿敵美國海軍,就連東鄰日本海上自衛隊都有所不如。
總而言之。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現實世界裏的情形大概如此。
不過現在呢,平行世界裏的蘇聯仍然存在。紅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情況自然就與現實世界很不一樣。
置身於冷戰時代東西方對抗的最前沿,麵對jmsdf和美軍第七艦隊,蘇聯四大艦隊中排名第二的太平洋艦隊一直沒有放緩建設步伐,哪怕在兩大陣營對抗局勢緩和、裁軍談判時時進行的時候也是如此。
從整體環境上看,盡管從八十年代初的巔峰跌落下來,紅色帝國的經濟情況一度並不怎樣樂觀,然而在海軍元帥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的領導下。紅海軍還是新建了大批戰鬥艦艇來充實力量,雖然在蘇聯五大軍種中的排名依然是最後一位。然而和冷戰初期完全被西方封鎖包圍、根本沒有能力進行遠洋決戰的那一支海上力量相比,如今的蘇聯紅海軍已經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作戰力量,在全世界也僅次於美國海軍,和第三名英國的距離更是遠遠拉開。
具體到太平洋艦隊。隸屬於遠東戰區總司令部的這一支海洋力量,在平行世界裏的一九九六年,擁有包括“第比利斯”、“瓦良格”在內的兩艘“重型載機巡洋艦”,和早先服役於此的型“新羅西斯克”號載機巡洋艦,型“明斯克”號則在前一年調往北方艦隊,接替行將退役的1143型首艦“基輔”號。
不管怎麽說,也就是一共三艘航空母艦,大概先這樣算吧!
航空兵平台的情形大致如此,太平洋艦隊的大型水麵戰鬥艦艇同樣數量眾多。不僅以1164型導彈巡洋艦“烏克蘭”號為旗艦,此外還有1164型的四號艦“塔吉克”號、五號艦“白俄羅斯”號,三艘型“卡拉”級巡洋艦和總計二十三艘956、1155型驅逐艦。兩棲作戰艦艇的數量也很多,完全可以支持一場遠洋決戰、或者戰役級別的兩棲攻勢。
海麵上的艦艇,所有人全都看得見,不過在現代海洋的決勝場上,要組建一支攻防兼備的遠洋艦隊,水麵下的潛艇力量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在這一方麵。經過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設,紅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潛艇實力同樣可觀。包括971型攻擊型核潛艇、型常規潛艇、659、679型巡航導彈潛艇在內的水下艦隊,一共有數十艘的可觀規模;除此之外,彈道導彈潛艇的數量也不少,不過這些戰略武器平台在海戰中發揮不了什麽作用,更多的還是作為一種威懾力量被保護起來。
除此之外,和一般人認識中的水麵、水下力量相比,紅海軍的岸基航空兵實力同樣可觀,大量tu-16、tu-95以及更新銳的tu-22m3轟炸機,組成若幹轟炸/偵查機團,作為海上戰役突擊力量而存在,在有效作戰半徑內可以發揮強大威懾力,對水麵目標的威脅甚至超過了導彈艦艇和巡航導彈潛艇。
一邊聽中將的闡述,一邊翻看手上的匯總材料,龍雲大概給太平洋艦隊算了一筆賬,他當然看得出來,平行世界裏的紅海軍實力十分強悍,遠非現實世界中九十年代的俄羅斯聯邦海軍能夠企及。
不過呢,和紙麵上的數據相比,一場戰役推演的結果顯然更接近真實,想到這兒龍雲就收攝心神、開始認真研究將軍同誌講解的“太平洋遠海對抗推演”流程,他雖然並非海軍出身、對現代海戰和海上力量的博弈也沒什麽概念,不過既然是戰爭,在某些方麵必定很有一些共通之處,經過講解,他也弄明白了推演的流程,而非僅僅是一個枯燥的最後結論,雖然這結論讓他也有點難以接受。
“戰役推演”的過程,其大背景被設置在遠東戰爭爆發後一段時間,恰恰就和現在的情形十分吻合。
至於戰役的主要意圖,紅色帝國這一邊,是為鉗製、消滅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力量,確保東方國家集團在遠東方向的戰略安全,下令太平洋艦隊按計劃前出至千島群島以東,用封鎖美日海上交通線的方式引發一場遠海較量。
對這樣一種戰役假設,本身不見得和現實情形吻合,事實上艦隊司令部、戰區總司令部裏一直有不少人士持謹慎態度,認為紅海軍不應貿然與美國海軍進行遠洋對抗;不過所謂“推演”,本來就是為了搞清楚一旦有事時的真實結果,所以接下來的一係列推演、計算過程就基於此,最後得到的結論卻有點讓人提不起精神,那就是“如果遠洋戰役爆發,即使在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遂行戰鬥,紅海軍也無法有效殲滅美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本身卻可能蒙受較為嚴重的損失”。
對這樣一種推演結論,作為旁觀者的龍雲並不清楚過程,雖然過程資料就在手邊,他現在最關心的卻還是結果本身。
倘若推演過程足夠細致,大方向也沒錯,那麽這一結論還是有相當可信度,哪怕看上去是有一點令人沮喪――經過十餘年的高速建設,龐大蘇維埃聯盟的海上力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作戰艦艇總噸位更反超了美國海軍,然而一方麵受地理條件的限製,紅海軍的四大艦隊在戰時幾乎無法相互支援,另一方麵,海洋上的對峙從來都是“贏者通吃”,當年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就是如此,哪怕第二強國隻在總體實力上略有不及,麵對世界頭號海軍強國,也一樣無法取得對等的戰略態勢。
不過,既然提到了海上實力,龍雲就借助一片燈光繼續翻閱材料,平行世界裏的紅海軍情況他已基本清楚,那麽美國人的情況又如何呢?
這一問題,此前和平行世界中維克托*雷澤諾夫的戰鬥毫無關聯,龍雲也一直都沒關注過,他隻知道這個世界裏冷戰一直在延續,那麽相應的,美國人就不可能像現實世界裏那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因為紅色帝國的一朝解體而放緩海上力量的建設與發展。
帶著這樣一種判斷,查看過手中資料,龍雲先從代表美國海上霸權的航空母艦開始觀察,他很快就部分驗證了自己的推測。
當然,幸運的講,也隻是一部分而已。
看一看平行世界裏的情況,正如龍雲所猜測的那樣,既然冷戰還在繼續,維持龐大海上力量、借此掌控全球海權的美國就不可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雖然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西方關係一度升溫,然而在表麵上的緩和背後,雙方的軍事建設卻一點都不會放慢節奏,“隻有手握大棒,才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說話”,人類世界的終極法則也許就是如此,這顯然並非某一個國家、某一個時代所能違背。
原則大概如此,具體到航空母艦這一標誌性的海上進攻力量,平行世界裏的一九九六年,美國海軍仍然保有十五艘重型航空母艦的龐大規模,其中包括“福萊斯特”級三艘(cva-60、61、62),“企業”級一艘(cvn-65),“小鷹”級四艘(cv-63、64、66、67),以及最新型的“尼米茲”級七艘(cvn-68~cvn-74),這樣的裝備規模,在世界上仍然首屈一指,航母數量比其他所有國家的現役數加起來都多,質量上那就更不用提了。(未完待續)
時間回到一九九六年,曾經編製有大小數百艘作戰艦艇、總噸位在一百多萬的紅海軍太平洋艦隊,卻經曆了一場堪稱浩劫的潰滅災難,曾經在編的兩艘1143型載機巡洋艦“明斯克”號與“新羅西斯克”號剛剛被以廢鋼鐵價格出售給了韓國大宇重工集團,其餘大中型水麵艦艇也因軍費緊張、保養不善而紛紛提前退役,就連重中之重的核潛艇部隊也難免大受波及,裝備及訓練程度完全就是一落千丈。
以龍雲的模糊記憶,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太平洋艦隊實力最衰弱的時候,大型水麵艦艇的數量居然隻有區區十餘艘。
十幾艘大型艦艇,乍一看去,這個數字也許還算湊合。
然而在這一表象之下,如果刨去瀕臨報廢、長期大修(說是“大修”,往往進了修理廠就再也出不來)的幾艘戰艦,整個太平洋艦隊也派不出十條可以投入遠洋戰鬥的巡洋艦、驅逐艦來,舷號“011”的1164型導彈巡洋艦“瓦良格”號,加上四艘1155型、兩艘956型驅逐艦,就是整支艦隊的全班人馬,這樣一幅陣容,不要說對抗宿敵美國海軍,就連東鄰日本海上自衛隊都有所不如。
總而言之。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現實世界裏的情形大概如此。
不過現在呢,平行世界裏的蘇聯仍然存在。紅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情況自然就與現實世界很不一樣。
置身於冷戰時代東西方對抗的最前沿,麵對jmsdf和美軍第七艦隊,蘇聯四大艦隊中排名第二的太平洋艦隊一直沒有放緩建設步伐,哪怕在兩大陣營對抗局勢緩和、裁軍談判時時進行的時候也是如此。
從整體環境上看,盡管從八十年代初的巔峰跌落下來,紅色帝國的經濟情況一度並不怎樣樂觀,然而在海軍元帥謝爾蓋?格奧爾基耶維奇?戈爾什科夫的領導下。紅海軍還是新建了大批戰鬥艦艇來充實力量,雖然在蘇聯五大軍種中的排名依然是最後一位。然而和冷戰初期完全被西方封鎖包圍、根本沒有能力進行遠洋決戰的那一支海上力量相比,如今的蘇聯紅海軍已經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作戰力量,在全世界也僅次於美國海軍,和第三名英國的距離更是遠遠拉開。
具體到太平洋艦隊。隸屬於遠東戰區總司令部的這一支海洋力量,在平行世界裏的一九九六年,擁有包括“第比利斯”、“瓦良格”在內的兩艘“重型載機巡洋艦”,和早先服役於此的型“新羅西斯克”號載機巡洋艦,型“明斯克”號則在前一年調往北方艦隊,接替行將退役的1143型首艦“基輔”號。
不管怎麽說,也就是一共三艘航空母艦,大概先這樣算吧!
航空兵平台的情形大致如此,太平洋艦隊的大型水麵戰鬥艦艇同樣數量眾多。不僅以1164型導彈巡洋艦“烏克蘭”號為旗艦,此外還有1164型的四號艦“塔吉克”號、五號艦“白俄羅斯”號,三艘型“卡拉”級巡洋艦和總計二十三艘956、1155型驅逐艦。兩棲作戰艦艇的數量也很多,完全可以支持一場遠洋決戰、或者戰役級別的兩棲攻勢。
海麵上的艦艇,所有人全都看得見,不過在現代海洋的決勝場上,要組建一支攻防兼備的遠洋艦隊,水麵下的潛艇力量同樣是必不可少的。
在這一方麵。經過多年卓有成效的建設,紅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潛艇實力同樣可觀。包括971型攻擊型核潛艇、型常規潛艇、659、679型巡航導彈潛艇在內的水下艦隊,一共有數十艘的可觀規模;除此之外,彈道導彈潛艇的數量也不少,不過這些戰略武器平台在海戰中發揮不了什麽作用,更多的還是作為一種威懾力量被保護起來。
除此之外,和一般人認識中的水麵、水下力量相比,紅海軍的岸基航空兵實力同樣可觀,大量tu-16、tu-95以及更新銳的tu-22m3轟炸機,組成若幹轟炸/偵查機團,作為海上戰役突擊力量而存在,在有效作戰半徑內可以發揮強大威懾力,對水麵目標的威脅甚至超過了導彈艦艇和巡航導彈潛艇。
一邊聽中將的闡述,一邊翻看手上的匯總材料,龍雲大概給太平洋艦隊算了一筆賬,他當然看得出來,平行世界裏的紅海軍實力十分強悍,遠非現實世界中九十年代的俄羅斯聯邦海軍能夠企及。
不過呢,和紙麵上的數據相比,一場戰役推演的結果顯然更接近真實,想到這兒龍雲就收攝心神、開始認真研究將軍同誌講解的“太平洋遠海對抗推演”流程,他雖然並非海軍出身、對現代海戰和海上力量的博弈也沒什麽概念,不過既然是戰爭,在某些方麵必定很有一些共通之處,經過講解,他也弄明白了推演的流程,而非僅僅是一個枯燥的最後結論,雖然這結論讓他也有點難以接受。
“戰役推演”的過程,其大背景被設置在遠東戰爭爆發後一段時間,恰恰就和現在的情形十分吻合。
至於戰役的主要意圖,紅色帝國這一邊,是為鉗製、消滅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上力量,確保東方國家集團在遠東方向的戰略安全,下令太平洋艦隊按計劃前出至千島群島以東,用封鎖美日海上交通線的方式引發一場遠海較量。
對這樣一種戰役假設,本身不見得和現實情形吻合,事實上艦隊司令部、戰區總司令部裏一直有不少人士持謹慎態度,認為紅海軍不應貿然與美國海軍進行遠洋對抗;不過所謂“推演”,本來就是為了搞清楚一旦有事時的真實結果,所以接下來的一係列推演、計算過程就基於此,最後得到的結論卻有點讓人提不起精神,那就是“如果遠洋戰役爆發,即使在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內遂行戰鬥,紅海軍也無法有效殲滅美國海軍的主要作戰力量,本身卻可能蒙受較為嚴重的損失”。
對這樣一種推演結論,作為旁觀者的龍雲並不清楚過程,雖然過程資料就在手邊,他現在最關心的卻還是結果本身。
倘若推演過程足夠細致,大方向也沒錯,那麽這一結論還是有相當可信度,哪怕看上去是有一點令人沮喪――經過十餘年的高速建設,龐大蘇維埃聯盟的海上力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作戰艦艇總噸位更反超了美國海軍,然而一方麵受地理條件的限製,紅海軍的四大艦隊在戰時幾乎無法相互支援,另一方麵,海洋上的對峙從來都是“贏者通吃”,當年的英德海軍軍備競賽就是如此,哪怕第二強國隻在總體實力上略有不及,麵對世界頭號海軍強國,也一樣無法取得對等的戰略態勢。
不過,既然提到了海上實力,龍雲就借助一片燈光繼續翻閱材料,平行世界裏的紅海軍情況他已基本清楚,那麽美國人的情況又如何呢?
這一問題,此前和平行世界中維克托*雷澤諾夫的戰鬥毫無關聯,龍雲也一直都沒關注過,他隻知道這個世界裏冷戰一直在延續,那麽相應的,美國人就不可能像現實世界裏那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因為紅色帝國的一朝解體而放緩海上力量的建設與發展。
帶著這樣一種判斷,查看過手中資料,龍雲先從代表美國海上霸權的航空母艦開始觀察,他很快就部分驗證了自己的推測。
當然,幸運的講,也隻是一部分而已。
看一看平行世界裏的情況,正如龍雲所猜測的那樣,既然冷戰還在繼續,維持龐大海上力量、借此掌控全球海權的美國就不可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
雖然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東西方關係一度升溫,然而在表麵上的緩和背後,雙方的軍事建設卻一點都不會放慢節奏,“隻有手握大棒,才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說話”,人類世界的終極法則也許就是如此,這顯然並非某一個國家、某一個時代所能違背。
原則大概如此,具體到航空母艦這一標誌性的海上進攻力量,平行世界裏的一九九六年,美國海軍仍然保有十五艘重型航空母艦的龐大規模,其中包括“福萊斯特”級三艘(cva-60、61、62),“企業”級一艘(cvn-65),“小鷹”級四艘(cv-63、64、66、67),以及最新型的“尼米茲”級七艘(cvn-68~cvn-74),這樣的裝備規模,在世界上仍然首屈一指,航母數量比其他所有國家的現役數加起來都多,質量上那就更不用提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