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艘重型航空母艦,哪怕需要分別部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個方向,任何一個方向上也具備壓倒性的優勢,在艦載航空兵這一方麵,偏重導彈艦艇、潛艇和岸基航空兵的紅海軍是斷然無法正麵抗衡的。


    航母的情況大概如此,其他水麵艦艇上,美國海軍倒沒有什麽優勢可言,二十七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三十一艘“斯普魯恩斯”級與十七艘“伯克”級驅逐艦組成的大型水麵艦艇陣容,數量上幾乎與實力快速增長的紅海軍持平,至於戰鬥力,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雙方艦艇的設計側重點和作戰思路就根本是兩條路,也許隻有到了戰場上,才能真正通過一場體係的對抗來見真章。


    水麵上的情形就是這樣,潛艇方麵,龍雲就更是一無所知,他隻能粗略比較一下美蘇雙方的核潛艇數量,這方麵平行世界裏的蘇聯略微占優。


    當然,具體到每一型核潛艇的技術指標,比如火力強度、靜音水平和出航率,相關的數據實在太繁雜,他一時也看不太懂,現在姑且就認為雙方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畢竟從七十年代開始,蘇聯已經逐步擯棄了一味追求數量優勢的做法,眼下雖然有一些早期建造的核潛艇都處於報廢狀態,但是新一代核潛艇的綜合水平,已經和美國的同級別艇處於同等水準線上。


    除此之外。關於美蘇雙方的岸基航空兵,在這一方麵,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幾乎毫無可比性。年輕人就暫時放下材料,和其他與會者一起觀看具體的戰役推演經過。


    一邊觀看虛擬的推演戰況,一邊憑借剛查閱的資料加以分析,座位上的龍雲就逐漸有一點心不在焉。


    他開始覺得,自己身為vvs作戰人員,對紅海軍的戰鬥恐怕一點忙都幫不上,不過今天的作戰會議主題就是遠洋對抗。現在總司令部是既來之、則安之,自己也就跟著多做一些海軍方麵的功課也好。


    順著講解者的思路。目光在巨幅海圖上劃出一條曲折航跡,規模宏大的戰役推演其實才開始了沒多久。


    趁此時機,看一看對抗雙方的出場陣容、艦艇編隊列表,龍雲就挺疑惑的眨一眨眼。他又看向手中的厚厚一疊材料,從裏麵翻找出“Вmc_cwА――ц”(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的部分來細細研究;因為他直覺上認為,美國人的航母既然有十五艘之多,在太平洋方向的作戰兵力就不可能隻有區區三艘。


    不看則已,大概翻閱克格勃與總參情報局整理的資料,龍雲就有了一些全新認識,海洋的戰鬥,情形還真是與陸地、天空都大不相同啊。


    最起碼的,海軍的作戰艦艇。可遠非建造一艘、就能上陣一艘這麽簡單。


    即便前線戰局多少會有一些出入,總而言之,掌握海權的美國並不懼怕遠東方向的“北極熊”。麵對主要戰略對手――蘇聯太平洋艦隊,第七、第三艦隊在艦載航空兵、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縱深這三項上仍然占據優勢,情況似乎對自由世界十分有利,然而一場世界大戰的爆發,卻迅速改變了所有這一切。


    自大戰開始以來,為了對抗實力雄厚的東方國家集團。與一眾北約盟國協同作戰的合眾國自然拚盡全力,在此前那一場大規模戰爭中。僅高加索方向就先後投入了五艘重型航空母艦、和數量眾多的水麵艦艇,然而最終還是沒能贏得勝利。


    一番慘烈較量之後,以高加索戰線的總崩潰作為結局,中東地區可以說大局已定,然而來自北方的威脅卻依然存在,疲於奔命的美國海軍隻能再一次翻箱倒櫃,不僅讓準備退役的兩艘“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繼續服役,還督促紐波特船廠加緊施工,盡早完成cvn-75“哈利*杜魯門”號核動力航母的建造工作。


    然而所有這一切應急措施,對緩解美國軍方的需求,也並無太大作用。


    經過高加索鏖戰後,隸屬於第二艦隊的美軍航母戰鬥群幾乎都需要返港休整,萬般無奈的u.s.navy隻好從第三艦隊抽調了尼米茲級航母cvn-73“喬治*華盛頓”號,與尚堪一戰的“big_e”、“星座”號一起坐鎮中東。


    不僅如此,經過東地中海的高強度對抗,cvn-69“艾森豪威爾”與cvn-70“卡爾*文森”號與護航艦艇都亟需休整,這兩個航母戰鬥群一時還無法投入戰鬥;而前期返回諾福克港的cvn-74“斯坦尼斯”號,則忙於檢修一次意外觸雷導致的艦體結構損傷,暫時在紐波特船廠的巨大船塢裏趴窩。


    大西洋的情況不妙,再轉過來看一看太平洋方向,隸屬於美軍第三艦隊的cvn-68“尼米茲”號,在連續高強度巡航十餘年後進入了反應堆衰竭期,同樣在紐波特船廠進行為預計工期長達三十個月的燃料棒更換與全艦大修工程,即便再怎樣加快進度,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回到大洋戰場上效力。


    十五艘重型航空母艦,看上去似乎就是一支戰無不勝的龐大艦隊,可是經過近一年的漫長戰爭消耗,哪怕還沒有一艘被紅海軍送入海底,目前美國人手上可以動用的航母也隻剩下了十一艘而已。


    而且進一步講,就連“十一艘”這個數字也還包括了早該返港休整的三艘駐外航母,和三艘服役了四十年左右、艦體與主機嚴重老化的“福萊斯特”級,眼下世界大戰的戰線越來越長,戰火越燒越旺,要同時在西歐、中東與遠東三個方向上都維持海空壓力,可想而知“十一艘航母”平攤到每一個戰區會是多少,在太平洋上一下子集結起四艘航母,就已經是美國海軍的一種極限狀態。


    且不說現在,台灣海峽局勢日益趨緊、南中國海周邊局勢也一點都不穩當,仆從國遍布全球的美國人突然發現了一個事實,如果真想在全球海域維持存在、震懾任何對手,哪怕十五艘重型航空母艦也還是有點不夠用的。


    正是基於這種分析,在“戰局推演”的背景設定中,總司令部就做了一些調整。


    紅海軍一方的出動率暫時不談,在美國人傾巢而出、保證四艘航空母艦隨時可用的前提下,考慮遠東的地緣形勢,也假定其隻能在大洋深處集潔最多三個航母戰鬥群、另外一個航母戰鬥群則需要投入其他方向,保持其在遠東的力量存在。


    對這一假定,龍雲倒是完全認可,正如他剛剛意識到的那樣,海軍艦艇、尤其是航空母艦這樣的龐然大物,平時的保養、檢修和人員休整、裝備維護十分重要,哪怕美國這樣有著豐富經驗的國家,也不可能讓海軍的每一艘航母都處於戰備狀態,現在這種估計,其實已經是考慮了最嚴峻的情況。


    不過即便如此,反過來再看一看太平洋艦隊的情形,同樣也無法做到全員出擊、以紙麵最大兵力去和美國人對決的。


    在遠東戰爭爆發的大背景下,開戰初期,紅海軍的大型艦艇就已離開了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倒不是在擔心北約一方的空中打擊,而是這座太平洋艦隊母港地理位置不利,從港口出發的紅海軍戰艦隻能在日本海小打小鬧,要想進入大洋就隻能取道朝鮮海峽、或者津輕海峽之一,在戰爭時期這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


    符拉迪沃斯托克,別名海參崴,作為太平洋艦隊的一個天然良港,不論後勤保障、還是戰時維修條件都是遠東諸港口中最好的,現在包括重型載機巡洋艦在內的大型艦艇都臨時疏散到其他港口,對維持長期作戰能力就很不利。


    現在,從一場推演的出場陣容來看,當然這應該屬於機密,紅海軍的型“新羅西斯克”號載機巡洋艦並不在其中。


    至於原因,和外界“主機故障”、或者“滯留在尼古拉耶夫斯克”的謠言迥異,“新羅西斯克”號其實一直都在護航艦艇的支持下,以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作為母港,在勘察加半島周邊海域執行任務,為紅海軍戰略導彈核潛艇等一眾水下兵力提供屏護,此外更重要的意圖則是一直維持高壓反潛態勢,遏阻北約潛艇的襲擾破壞活動。


    這樣一來,太平洋艦隊可以動用的航空母艦就隻有“第比利斯”和“瓦良格”兩艘,加上足夠數量的支援艦艇,在太平洋深處進行的一場海上對決中,麵對美國海軍的三個航母戰鬥群,結局自然也可想而知。


    “在水麵艦艇支援下,依靠潛艇和飛機打擊敵人”,具體一點說就是力爭發起飽和攻擊、用大批重型反艦導彈消滅海上之敵,紅海軍的這一建軍策略,基本上源自謝爾蓋*戈爾什科夫元帥,多年來並無大的變動;既然在作戰思想上就不以航空母艦作為決勝手段,單純以水麵艦艇編隊和美國海軍決戰,就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戰長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陽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陽電並收藏龍戰長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