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世紀60年代,中國已經有了原子彈和氬彈這種摧毀能冷巨大的蚱彈,佴是,國東光有原子彈和氬彈就等子士兵隻有子彈而沒有拾。中國人民真正要在國際上挺直腰杆,必須要有洲際彈道導彈,才能製衡美國和蘇聯等超級大國的成略核成懾。1967年,著名科學東我學森提出設討、毛斧係“圏走”,周恩來、華國鋒、邛小平、葉釗其等中央領導賣施了中國當年最機舍的洲際運栽火箭武驗工程……


    ―、1967年,中國絕密的“718工程”


    “718工程”是什麽?“百度”怎麽解釋?“穀歌”搜得到嗎?神奇的無所不能的網絡不能解決的問題,辭海、詞典和當代科技百科呢?


    要弄清楚這簡單的幾個字的含義,事實上並不那麽簡單,沒有現存的史料能夠直接給出完整的解釋。


    “718工程”是一個中國“東風5號”洲際導彈研製與全程飛行試驗任務的總代號,是“兩彈一星”中的“一彈”,即洲際導彈。


    “718工程”是年輕的人民共和國整合全國力量從陸地跨向大洋而完成的一項宏大的國防科技試驗工程。在工程執行的年代裏,它是國家的最高機密。


    洲際彈道導彈,有時也簡稱為洲際導彈。它是一種無人駕駛的無翼飛行器。它的運動特點是沿著一定的空間軌跡(即彈道)飛行,通過製導係統攻擊固定的目標。根據射程遠近,彈道導彈可以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四種。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一般在8000千米以上。


    0世紀60—70年代,美國和蘇聯帶著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可以在萬裏以外的陸基或海基直接攻擊世界陸地和海洋的任何一個目標。杜魯門和赫魯曉夫就拿著這個東西恐嚇全世界,特別是恐嚇剛剛擺脫戰爭災難的中國人民。中國的國家安全整體上受到來自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威懾。“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要準備打仗,打大仗,打核戰爭”,“備戰備荒為人民”是當年家喻戶曉的國防動員令。


    中國人民要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人民解放軍要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和人民的自由安全,必須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威懾!


    要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威懾,製止核戰爭,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老一輩中國領導人實施的國家戰略是:首先在政治上爭取民族的獨立,推行“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外交政策,提出第三世界理論,團結世界一切被壓迫的民族和人民,從道義上孤立美、蘇兩霸,發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返聯合國的外交攻勢等等。在軍事上,就是“以牙還牙”,“以核製核”,下大決心搞中國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這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從國際政治、外交和軍事博弈中得到的啟示。當年位居法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約裏奧居裏(居裏夫人的女婿,法國共產黨員)也讓人傳話到中國,“請轉告毛澤東同誌,你們要反對核武器,自己就應該先擁有核武器”。


    1965年8月,在中南海懷仁堂裏,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中央專門委員會議,全國軍政各界的重要領導人和科學家都在這裏。會上,國防科委副主任、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作重要發言,提出了國家必須重點發展洲際導彈和建立中國海上編組調查測量船隊的初步設想。這個設想的目標,就是要研製具有遠程攻擊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並且,這個洲際導彈還要到大洋裏去試射,所以要首先建設中國的海上調查測量船隊及其。


    當年錢學森提出這個設想的背景是:中國已擁有的了原子彈、氫彈,卻還沒有洲際導彈。


    國家有原子彈沒有洲際導彈就等於士兵隻有子彈而沒有槍,不能形成反擊敵人的實戰能力。


    在核武器的研製曆史上,由科學家首先提出建議,由國家領導人來作出決策,錢學森並不是首例。在錢學森之前,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提出過類似的建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法西斯軍隊席卷歐洲,無人匹敵。希特勒的科學家們還在對鈾-5或鈈-9等重原子核裂變反應進行研究,這種瞬時釋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就是原子彈。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的例子。愛因斯坦是一個大物理學家,對世界核物理領域的研究進展以及控製在希特勒手中的技術十分擔憂,他出於對人類命運的極大關注,寫信建議美國總統,務必搶在德國之前製造出原子彈。199年8月日,這封簽有愛因斯坦大名的書信得到了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力羅斯福的重視。這就成就了後來震驚世界的美國“曼哈頓計劃”,美國成為地球上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


    錢學森的這項建議,也如同愛因斯坦一樣“走運”。周恩來總理認真地聽完錢學森的發言後,心情十分興奮。他認為中國要爭取到真正的和平,不被動挨打,不僅應該有原子彈,氫彈,還必須要有洲際導彈。會議結束時,他把錢學森這個設想責成國防科學工業委員會會同錢學森等科學家提出的。


    中國就是從這次懷仁堂的會議開始,邁開了向太空、向大洋進軍的步伐!


    從技術上說,發展洲際彈道導彈首先需要研製大推力的運載火箭。但是有了大推力的運載火箭,並不等於就有了洲際導彈。洲際導彈和運載火箭是一對孿生兄弟。洲際導彈的動力係統造價昂貴,一般不帶常規的彈頭,而是帶核彈頭。也就是說洲際導彈是由核武器加上大推力運載火箭而合成的具有遠程核威懾力的戰略武器。


    洲際導彈是能夠將核武器彈頭準確地“運載”到打擊目標的攻擊性武器,要使這種武器有實戰的性能,有準確的命中率,必須進行運載火箭發射的全程飛行試驗。而進行洲際導彈的全程飛行試驗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組建一支遠洋編組調查測量船隊和護航艦隊,以能夠頂住各國軍事壓力,到公海上去調查、測量導彈運行的各種數據和打撈數據艙。


    這對於當年中國所擁有的科技能力來講,真是一個比夢還要虛幻的設想,是一般的科學家連邊兒都不敢碰的事!


    但是曆盡千辛萬苦、千回百折從美國回來,一直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懷下,投身於中國國防尖端科學領域的錢學森卻不是在做夢。


    我國於1964年成功地爆炸原子彈後,緊接著就開始了原子彈和導彈的合成試驗,錢學森一直是這項工作的技術總負責人。1966年10月7日,我國在西部地區成功進行了“兩彈”合一的導彈核武器試驗。這個試驗是由“東風號”的運載火箭加上核彈頭後發射進行的,按照業內流行的行話是“真刀真槍地幹了”。這次試驗非常成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得到這個消息後都樂得合不攏嘴。他們共同的潛台詞是:不管你蘇聯在中蘇邊境、中蒙邊境有多少兵力,你打我時,我也能夠打你。你打核彈過來,我也打核彈過去!當年蘇聯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邊界形勢十分緊張,“東風號”帶核彈頭的導彈試驗成功,對製止蘇聯有可能的人侵起了很大的作用。


    “東風號”是一種近中程運載火箭,可以攻擊1000千米以外的目標。火箭的總設計師是國防部原第五研究院的火箭發動機專家任新民。這位在他84歲時由國務院授予“兩彈元勳”


    勳章的科學家,就是我國大推力火箭的第一個設計者,也是唯一一個從“東風1號”到“東風5號”係列運載火箭發動機的主要設計者。他在完成試射“東風號”導彈後,就著手研製更大推力的“東風號”運載火箭發動機了。“東風號”運載火箭發動機在1970年成功地運載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但是洲際導彈的火箭比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火箭推力還要大得多,起飛時的重量要達到00噸以上。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又一次給“超級大國”提了個醒:中國的核武器研製進展比一些歐洲國家都要快,不可小視!


    從原子彈到氫彈,有非常複雜的原理設計、研製及實驗等一係列科技攻關過程。這個過程,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的時間,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而中國隻用了年零8個月,趕到了法國前麵,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氫彈的國家。


    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主持人是鄧稼先、朱光亞等。氫彈空爆成功後,時任國防科委導彈第五研究院院長的王秉璋與錢學森、任新民等科學家們主持研製的“東風4號”導彈,也不斷地傳來各項試驗成功的好消息。


    從“東風號”到“東風號”個射程的大跨越,“東風號”係列的運載火箭是大推力運載火箭,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中程導彈的火箭發動機。


    隨著“東風4號”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由運載火箭與原子彈或氫彈組成、具有遠程威懾力的“東風5號”洲際彈道導彈的地麵分係統試驗,在錢學森、任新民等科學家的攻關下也緊鑼密鼓地在中國內地西北、西南和東北進行著。科學家們為了檢驗大推力的運載火箭的遠程運載能力,在西北有限的幅員內,還進行了“拉高”飛行試驗並獲得成功,從洲際導彈本身的技術性能來講,隻差全程飛行試驗了。錢學森正是在掌握了中國導彈技術發展進程之後,才敢做這個夢的。


    1967年7月,國防科委按照周總理的指示做出了發展洲際導彈和建立海上編組調查測量船隊的計劃,邀請總參謀部、海軍、中國科學院以及有關工業部門和有關研究機構,對這項工作進一步作了研究論證,提出了建造編組遠洋調查測量船舶的研製計劃。7月18日,這份計劃上報到中央軍委和毛主席、周總理手中。


    這時,一個扭轉中國國際形象、呈現大國地位的決策一“東風5號”洲際彈道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在中國最高權力層醞釀成熟。這個工程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到大洋上去進行“東風5號”洲際彈道導彈的全程飛行試驗。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正式圈閱批準實施這個宏大的工程計劃。這就是中國0世紀70年代在“兩彈一星”工程中重點明確指向發展洲際彈道導彈的係統工程,代號為“718工程”取國防科委上報日期作為工程的秘密代號)。


    從已經解秘的資料來看,“718工程”當時在整個“兩彈一星”工程中是一個相對獨立,且有最高指揮級別的國防尖端科學係統攻關工程。這項工程一開始就由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的中央專門委員會領導,重大行動都是周總理親自組織指揮。


    中央專門委員會是中共中央為了強有力地領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而設立的一個高層協調組織。初期稱為中央專委,196年11月17日由國家主席劉少奇同誌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宣布成立,周恩來總理任主任委員,成員來自軍政各個部門,有賀龍、李富春、***、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王鶴壽、劉傑、孫誌遠、段君毅、高揚等15人組成。1965年月日,中共中央決定發展導彈後,指示中央專委不僅要管原子彈,也要管導彈。中央15人專委要擴大成員,並改稱為中央專門委員會。增加的委員人選裏,有餘秋裏、王諍、邱創成、方強、王秉璋、袁寶華、呂東。此後,中央專門委員會,成為中央領導國防尖端事業的最高決策機構。到1976年以後,這個中央專門委員會又由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負責,涉及到全國5個部、委、局,1100多個單位,數十萬名工程技術人員和人民解放軍是建國以來涵蓋麵最大、關聯度最廣的一個高度機密的專業組織機構。


    國防科委計劃中的“718工程”為8年目標。實施中的“718工程”包括了組建“向陽紅五號”船遠洋調查船,實施靶場調查和落區選擇,進行各種靶場儀器設備的研製與試驗,建造“遠望”號係列遠洋測量船、“向陽紅10號”船遠洋調查船、“大江”級遠洋打撈救生船、“福清”級大型油水補給艦、遠洋拖船、“051”型導彈驅逐艦等。


    二、洲際導彈試驗把中國的戰略視野延伸到大洋中國運載火箭的全程飛行試驗為什麽要選擇大洋呢?


    科學家們認為:戰略導彈的試驗非常複雜。從試驗程序上分,一般要進行元器件地麵試驗,然後進行飛行試驗。在飛行過程中的試驗,一般又分為部分射程試驗和全程飛行試驗。部分射程飛行試驗主要對導彈各分係統進行試驗鑒定,如發動機、製導係統、彈體結構和氣動外形,並考核單向技術,如級間分離、頭體分離、程序控製、高空點火等。而全程飛行試驗是在完成大量的部分射程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它不僅對各個分係統要進行各種技術考核和試驗,而且要考驗全係統,要求有足夠的空間距離來完成這些考核和試驗,同時也是洲際導彈定型並使其擁有威懾力的一個重要條件和基本標誌,是整個導彈飛行試驗的最高潮。洲際導彈的試驗距離應在8000千米至14000千米,這個跨距是中國內地無論從哪裏作為起點,都是無法達到的。世界上當時擁有洲際導彈的美國和蘇聯,也沒有這麽大跨度的陸域,而是把試驗的一端放在海上或大上。


    美國於0世紀50年代初就開始了戰略導彈的靶場建設,共建設了東西兩個海上靶場。東靶場在大西洋,西靶場在太平洋。


    美國東靶場的首區(即發射區)在美國東海岸的佛羅裏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這是美國現在著名的航天中心。美國的飛航式導彈、中程導彈和洲際導彈以及後來的航天飛行器都是在這裏發射的。洲際導彈的落區(即靶區)選擇在大西洋的阿森匈島附近海域,距離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空間距離約為8000千米,美國“宇宙神”、“大力神”、“民兵”等洲際導彈的全程飛行試驗都在這一海域進行。有時為了取得最大射程,就可把落點延伸到印度洋好望角以東。


    美國的洲際導彈靶場設定比中國有絕對的優勢條件。美國的洲際導彈從首區、航區到落區,幾乎都有自己管轄、控製的島嶼,跟蹤測量設備就安裝在沿途這些島嶼上,技術上相對簡單,安裝管理也十分方便,對落區的水文氣象和地球物理要素的測定也不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西靶場的首區在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範登堡空軍基地,落區則選擇在太平洋的中途島、威克島、誇加林群島、關島等附近的海域。這些島嶼也大都由美國管轄或美國控製,便於建設各種測量設施,距離美國西海岸大都8000千米以上。在太平洋埃尼威托克島環礁上的洲際導彈落區,還可以采用淺水區的基陣聲呐係統測定導彈落點位置,經濟上十分節省,軍事上不受別國侵擾,政治上也不受別國幹涉。等於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完成一項核試驗。位於太平洋中部馬紹爾群島的誇加林環礁導彈試驗場則是美國彈道導彈和反彈道導彈的主要試驗場。它建立於1959年,整個環礁由100多個小島組成,整個靶場共占用15個島,其中11個島嶼上設有相關的重要儀器設備。作為模擬實戰條件下對導彈防禦係統和戰略進攻導彈進行試驗鑒定的基地,這裏建有高度模擬實戰條件的反導發射陣地,並配備了先進的電子和光學測量設備。它是美國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對地導彈試驗的主要彈著區,還是美國唯一進行反導武器係統綜合試驗和進行反導武器係統作戰訓練的基地,此外它也是美國外層空間防禦前線的前哨基地。196年7月,該導彈試驗場進行了世界首次反導試驗,用一枚“奈基宙斯”反彈道導彈攔載從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洲際導彈。美國“和平使者”、“民兵-”、“大力神”、“三叉戟”等洲際導彈都在這裏進行過試驗。美國布什總統上台後大肆張羅的國家導彈防禦係統(NMD)也是從這裏邁開了第一步。


    1946—196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西北部的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托克環礁上進行了數十次大氣層核爆炸試驗。195年11月1日,美國在太平洋名為比基尼普通的珊瑚小島上,進行了首次氫彈原理實驗。196年11月11日,美國在埃尼威托克環礁上進行了代號為“邁克”的首次氫彈試驗。氫彈在鋼架上起爆後,放置鋼架的小島在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中沉人太平洋深處。這顆氫彈的爆炸威力非常大,比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威力大500音以上,衝擊力將環礁炸成了一個深50米、直徑000米的巨坑。


    蘇聯在0世紀50年代、60年代也建立了兩個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大洋靶場,都建立在太平洋公海上。第一靶場在西半球的赤道附近,距離發射首區1000~15000千米;第二靶場在太平洋180度日界線附近的北半球中緯度海域,距離發射首區7000~9000千米。蘇聯的兩個洲際導彈試驗靶場都沒有建設在太平洋的島嶼上。這與蘇聯在太平洋沒有控製的島嶼有關,與中國的情形有部分的相似。


    作為一種威懾力極強的武器試驗,即使不像美國那樣作實戰的試驗,也不可能在任何一個主權國家境內進行,中國在境外又沒有控製的島嶼和陸地,因此,中國的洲際導彈靶場必須在公海大洋,別無選擇。


    我國主要的運載火箭發射場在甘肅的酒泉和四川的西昌,以錢學森為首的科學家,以這兩個點作為圓心,在世界地圖上畫半徑超過10000千米的大圓時,大圓所經過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而北冰洋的寒冷氣候和浮冰海域不適合作為試驗靶場。從純地理因素上分析,能夠讓中國做出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落區選擇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印度洋。


    洲際導彈的大洋試驗給跟蹤測量、站位的布局、遠洋通訊指揮、特別是落區的地球物理測量和水文氣象調查帶來了一係列的政治、經濟和技術問題。它一點兒也沒有在陸地上做這些事情直觀、方便和節省。即使美國和蘇聯進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時,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並進行了長時間的建設準備。


    中國則異常艱難,而且由於當時的經濟技術水平所限和海軍弱小,必須比美國和蘇聯花更大的人力物力,冒更大的政治和軍事風險。除了做洲際導彈落區本身的技術建設外,要必須與沿途和導彈落區周邊國家建立外交關係,有必需的境外港可供遠航船舶燃料、生活物資的補給和安全應急救援,還要有武力警戒保衛的準備。一個方圓幾百平方千米的小小的洋麵靶場,在小比例尺的海圖上隻是一個鉛筆頭那樣大的點,對於當年的中國來說,就需要舉全國之力,需要按一個大國防係統工程來規劃,甚至每一次調查船隊的遠航都是一次政治冒險和軍事冒險,都得經過層層審批,最後由中共中央主席“圈定”才能出發。


    “718工程”是在0世紀60—70年代我國若幹個富有創造力的國防尖端工程中,唯一一個由大陸跨向大洋的工程計劃,中國人向大洋的跨越,是由戰略導彈試驗逼出來的。


    三、第一方案:挺進南印度洋


    一個絕密的國防工程,主要是中國軍方在掌控運行著,大洋又不是中國軍人的,到哪兒去進行這種試驗?


    從地理條件上看,太平洋是中國最方便進出的大洋。中國能夠在太平洋進行戰略武器的試驗嗎?


    通商和航海是全人類的自由,即使在積貧積弱的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中國的商船隊進出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宮古海峽,台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也沒有阻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朝鮮戰爭時期,也有中國的商船隊進出太平洋。商業意義的國際航行自由,曆史上是中國人開啟的,對世界其他國家也沒有阻礙。世界已進人全球化時代,海洋的通商作用更受國際法保護。


    太平洋是我國當麵的大洋,我國大陸的氣候深受太平洋的影響,太平洋的北赤道海洋環流進人我國的南海和東海甚至黃海,對我國近海的氣候和生物、生態也產生重大的影響。中國陸地版圖上東部地區的雨水,幾乎都是從太平洋上空過來的。


    但軍事安全意義上的太平洋,毛澤東在195年視察海軍艦艇部隊時略帶憂慮的評論是“太平洋上不太平”。頭號海上霸權國家一美國,在太平洋有第七艦隊和第三艦隊,主要的太平洋島嶼都被美國控製或者占領。1967年,美國正處在越南戰爭期間,中國政府聲援越南人民的抗美美國上軍事上對。中國的際船隊和測量船隊,若是在未取得美國政府允許或軍方默契的條件下進人太平洋,盡管是在有航行自由權的國際公海,也存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和軍事。中國美國的際美國不可能袖手旁觀。這是一個稍有常識的中國人或美國人都能做出的判斷。若幹年後出現的美國強行搜查我“銀河號”貨輪事件和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的事件,足以證明當年中國高層對美國真實戰略意圖的判斷不是杞人憂天。


    另一個在太平洋擁有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大國是蘇聯。當年我們稱蘇聯為社會帝國主義。勃列日涅夫上台後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在中蘇、中蒙邊境外陳兵百萬,1969年蘇軍人侵珍寶島,發生了兩國邊境衝突事件。我國向太平洋試射洲際導彈,是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力量所及的海域,他們不會也不可能給中國好臉色,甚至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比美國人更加難以把握。


    軍事意義上進出太平洋,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指標。美國能隨便進出,蘇聯也能隨便進出。中國的武裝力量要進出,要看美國人同不同意,看蘇聯人同不同意。中國人在太平洋,沒有海權。中國人的太平洋海權,自從明朝規模宏大的七下西洋停止,明末清初開啟逆曆史潮流而動的“海禁”之後就喪失了。


    美國海權理論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提出過一個著名概念,即海權,就是一個國家利用海洋和控製海洋的總體能力。他認為“海權即憑借海洋或者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馬漢的海權應該包括海上軍事力量和非軍事力量。前者包括所擁有的艦隊,包括附屬的基地、港等各種設施,後者則包括以海外貿易為核心的,和海洋相關的附屬機構及其能力,也就是國家海洋經濟力量的總和。從物質形態上來說,海權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實力。海權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強大的海軍。


    中國沒有強大的海軍,去不了太平洋。中央專門委員會負責靶場選址的將軍和科學家們作難了,中國試驗的洲際導彈隻能打向印度洋了。


    從酒泉首區跨越8000千米以上空間距離的是南印度洋馬達加斯加及毛裏求斯以東偏北的海域。這裏有處於中印度洋海嶺的一片淺海區,當年中國的遠洋航海定位技術和導彈軌道參數測量技術都非常落後。從國內當時擁有的技術出發,需要尋找一片淺海區作為導彈靶場,中印度海嶺的這片淺海在一般地圖上看近似符合我國當時的調查和測量技術條件。沿途又是南中國海和東南亞國家,沒有針鋒相對的軍事勢力幹擾,便於在政治上、外交上和軍事上展開“拳腳”。南印度洋的西海岸是非洲國家,當年我國正援助非洲國家建設坦桑尼亞至讚比亞的鐵路,與許多非洲國家建立了戰略“夥伴關係”,中國考察船隊進人印度洋萬一有不可預見的緊急事件,可就近找非洲朋友幫助。這就是“718工程”啟動時最先的洲際導彈靶場選址指向一南印度洋。


    四、“天”上掉進王府井小樓的“導彈工程”


    1969年7月日,位於北京市長安街王府井路的一幢5層的小樓上,國家海洋局接到了一項重大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彭紹輝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部署,將“718工程”中的靶場選址和遠洋水文氣象保障工作交給國家海洋局完成。這項任務包括洲際導彈試驗海域的選定以及試驗海域、相關航線水文氣象的保障等。中央軍委還批準成立了“718工程”水文氣象保障領導小組,彭副總長擔任組長,新任的國家海洋局局長沈振東擔任副組長。


    “天”上掉下來一—“導彈也是一項頂天的責任。


    此時,沈振東擔任國家海洋局局長的任命沒有下來,但他已深深地感到“718工程”的重要。他回到局裏,調集了各路精兵強將,組成了跨部門的“718”辦公室,把“718工程”確定為國家海洋局的一號絕密工程。不論是工作計劃安排,還是船舶工程、物資人事調動,統統由局長親自來抓。


    國家海洋局是1964年7月日經第二屆全國人大14次會議批準成立的國務院直屬機構,由海軍代管,主要人員由現役軍人和部分海洋工程技術人員組成,執行的任務主要是近海調查、監測和科學研究,目的是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服務。我國1958年公布了1海裏領海線的聲明,國家海洋局初創時期的海洋調查,大部分沒有超過1海裏範圍。


    國家海洋局成立時就比照海軍三個艦隊的模式,在青島建立了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在寧波(後遷往上海)建立了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在廣州建立了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還分別在大連、天津、青島、杭州、廈門等沿海城市建立了海洋研究所和情報資料中心。第一任國家海洋局局長齊勇是長征途中敢打敢拚的四方麵軍“軍官敢死隊”隊長。他於1964年4月由海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調任國家海洋局局長。


    國家海洋局的初期工作中主要開展了近海、近岸的斷麵海洋調查,其目的是為海軍和地方經濟建設查清海上的地理環境要素,用專業的手段向國家說明哪裏的海域可以做潛艇訓練區,哪裏的海域可以養殖,哪些海岸可以開發港等等。主要的專業調查工具是從海軍各艦隊接收下來的一批舊的登陸艇、拖船和掃雷艦,最大噸位不超過800噸。


    洲際導彈靶場的選址調查是大洋調查工程,一般都把彈著點設計在距離發射中心的10000千米以外。中國在0世紀70年代之前,對大洋的水文氣象乃至水道測量都是空白,調查海域從未有中國調查船涉足過,甚至連基本的航行海圖都沒有。洲際導彈靶場設計所需的許多調查項目也是中國人從未做過的。中國進人大洋選址調查的船隻,沿途還要經過多個國家和地區,海情複雜,航途艱險,未知因素大過可知條件。而且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國家海洋局根本就沒有能夠進人遠洋的海洋調查船,也沒有適應完成“718工程”遠洋考察和試驗任務的專業技術人員。


    中國的“718工程”是毛澤東主席的大決策,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抓的大工程。這個當年的國家體製優勢成就了初創時期的國家海洋局,也成就了中國的洲際導彈。


    國家海洋局當年的困難通過彭紹輝副總長反映到中央軍委和國務院後,得到周總理的大力支持。在周總理的親自組織下,一個涉及到中央十多個部委局、全國幾十所院校、海軍、空軍、陸軍十幾個基層單位和全國0多個省市的人力及技術資源的整合行動付諸實施。


    當年處於初創時期,地處廣州近郊的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幸運地成為了中國洲際導彈大洋靶場選址的前進基地。一棟從廣州市公安局接收下來的四層平頂小樓,開始演繹起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也是最神秘的大洋探險故事。(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絕密航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誌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誌良並收藏絕密航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