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
在戰車、騎兵與步兵混合軍陣出動後,如地形平坦,便可多布戰車,以充分發揮其衝擊功效;如地形崎嶇多變,則應出動更多的騎兵,以借助其機動快速特點打擊對手;而在遭遇阻擊、圍困之際,便須以持弩步兵陣為主,以發揮弓弩殺傷力強的作用,強調軍隊機動靈活性的結果。
“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說實在的,忻明的指揮手法並不弱,弱的是這個陣法。若是換為更加合適的陣法,那麽就是甄謹,也定不能輕易得勝。
預先規劃的陣圖,隻能作為一般性的布陣原則,或練兵的範式,而不能成為左右戰場的準則。作為帝王,應當深諳‘將能而君,不禦者勝‘的道理,賦予指揮者臨陣用兵、布陣之權,對前線將帥的行動,不加幹預,更不應以禦賜陣法,及陣圖遙控作戰。
“以監軍牽製主帥、使用陣圖控製將帥,以及派出走馬,承受公事隨時匯報軍情。還真的是好打算,不過水至清則無魚,倒是給陛下您行了方便。”青書看著戰場笑笑,明顯是知道了弱點。
預設陣法、陣圖,便是達到鉗製將領的一項重要舉措。所謂‘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製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唯其如此,將帥因無權變更計劃,便難以擅自行動,更無力調動軍隊圖謀不軌。
考究大夏朝邊,防戰略的演化過程,不難發現,最初承襲了開國時確立的‘先南後北‘方略。即先掃平南方諸勢力,再北伐契丹,收複燕雲地區。最終據守長城,掌握攻防主動權。以達到昔日,漢唐王朝國,防鼎盛的目標。
因此,夏太宗登基後,利用江南殘餘政權納土的機會,開始著手主動北進戰略。到了後人,雖是還有收複。卻是收效甚微。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當北方叛亂被剿滅之際,顯策為了顯示自己的本事,臨時決定擴大戰果。希望挾勝利之餘威,展開伐遼戰爭。然而第一次幽州戰役,以失利告終。
顯策一方麵調整戰略,暫時采取守勢,另一方麵汲取部分將領。試圖擁戴待戰的教訓,遂通過禦賜陣法、陣圖之舉,約束統軍將帥,執行當時的防禦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顯策仍未放棄。收複燕雲的主動進攻戰略,繼續籌劃各方麵準備工作。雍熙三年五月,第二次北伐慘敗。同年年底,匈奴軍南下,夏軍又在君子館,被殲數萬,於是夏軍徹底終止了,北進的行動。
雍熙四年四月及之後,顯策先後下詔令,文臣武將獻安邊策,反對主動北伐的意見,成為主政者的一致主張。因此,夏廷開始完全轉變邊防戰略,從主動進攻,轉為全麵防禦,由此形成‘守內虛外‘方略。
正是在此背景下,體現全麵防守內容,和主旨的‘平戎萬全陣‘產生,被推行於禦北邊防體係之中,自在情理之中。所以,可以看出隨著夏廷,兩次北伐的失敗,其軍隊任務的重點轉向內部。
對將帥的鉗製,也成為恪守不渝的家法之一,授禦製陣圖,遂擔負起執行新戰略,和控製將帥的重要手段,以‘平戎萬全陣‘為代表的防禦性陣法,應運而生,即使因此造成邊防被動失利的後果,也在所不惜。
“運籌於深宮中,授陣圖於千裏外。他想的倒好,當真是以為天上會掉餡餅,還是腦子叫狗吃了?”朝鳳冷笑一聲,繼續觀戰。
剝奪將帥臨陣處置的決斷權,完全違背指揮作戰的基本原則,其危害當時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批評。
據紅樓情報,朝臣田錫就曾經上奏:‘況今委任將帥,而每事欲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以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違上旨,以此製勝,未見其長。‘因此要求‘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製宜,無不功成,無不破敵矣。‘
然而顯策對此不予理睬,曾對心腹大將傅潛說:‘布陣乃兵家大法,非常情所究,小人有輕議者,甚非所宜。‘其後還為自己辯護:‘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需謹此。‘
不得不說,顯策禦授‘平戎萬全陣‘的做法,確實損害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造成軍事將領唯命是從、無所作為的後果。然而盡管如此,拘泥陣法、濫授陣圖的陋習,卻還是朝嗣君所沿襲,產生更為深遠的消極影響。
‘鹹平、景德中,賜諸將陣圖,人皆死守戰法,緩急不相救,以至於屢敗‘‘誠願不以陣圖賜諸將,使得應變出奇,自立異效‘。‘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都說明其危害長期存在的事實,可是卻沒有人聽從。
“八陣圖!列隊!”高高的揚起手中的旗幟,又用力甩下,看來應該怎麽做,甄謹已經胸有成竹。
八陣圖,實際上就是步、弩、車、騎四個兵種相結合的混合軍陣。利用戰車結成以若幹小方陣為單元的大方陣,步兵弩兵交錯其中,陣前部設鐵蒺藜,拒馬,鹿砦等障礙物,當敵騎兵集團衝鋒時,便利用弩兵依托戰車射殺敵軍;敵軍靠近時則由長槍兵依托戰車抵擋;敵軍衝入陣內,因戰車的阻礙和限製,兵力必然被分割,則乘機依托小方陣,以各種長短兵器夾擊,各個擊破。
這個陣法,講究的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圓外方。而其構想,則與《周易》是分不開的。八陣的排列,實際是一‘文王八卦方位圖’,即‘後天八卦圖’。
八陣中的每一陣,都由六小陣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陣加中軍的,總共六十四個小陣,與《周易》別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於八陣圖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孫子注》所說的“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彼此相窮,循環無窮”,則更是《易》理,在布陣中的具體應用。
《周易》的精髓是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把不同質、不同態的事物聯係在一起,以探討其運行的規律。諸葛亮治國、用兵時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綜合考察。他在《將苑?智用》中寫道:“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
一個優秀的將領應“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裏,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兼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這真是將《周易》天、地、人綜合一體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八陣圖要求數、理、相的統一,“數、理”通過“相”表現出來。而“數、理”則和源本自然的“心”是同一的。正如陸九淵所說,“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而中國哲學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來感通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謂“相由心生”周易的預測,正是基於“心”所外現的“相”而作出的,是非常準確而科學的。但是,人的“心”,卻是可變的,“心”則“相”,也會隨著發生變化。故根據過去的相,所做的預測,便不會很準確了。
但人的“心”,又並非變化無常,有一定的穩定性,是有規律的變化。故周易在總體的規律上,所做的預測是非常準確的。和天氣預報相似,隻能得其大概,不能得其細節。對細節的把握,隻能針對不遠的時間段作出。
但同時,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算出的命,並不能肯定必然的說明未來。命運的發展,最終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擺脫命運的束縛,成了貴人,“相”也變成“貴人”相了。
“以乾坤巽艮四間地,為天地風雲正陣,作為正兵。西北者為乾地,乾為天陣。西南者為坤地,坤為地陣。東南之地為巽居,巽者為風陣。東北之地為艮居,艮者為山,山川出雲,為雲陣,以水火金木,為龍虎鳥蛇四奇陣,作為奇兵。”
布陣是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鳥,後為玄武蛇,虛其中大將居之。八陣又布於總陣中,總陣為八八六十四陣,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
“敵衝其中、兩頭皆救;奇正相生,循環無端;首尾相應、隱顯莫測;料事如神,臨機應變。到底是軍神啊。”
看著甄謹,忻明苦笑了一下,似乎又回到了那一日搶親的場景,自己終究,還是搶不來她。
在戰車、騎兵與步兵混合軍陣出動後,如地形平坦,便可多布戰車,以充分發揮其衝擊功效;如地形崎嶇多變,則應出動更多的騎兵,以借助其機動快速特點打擊對手;而在遭遇阻擊、圍困之際,便須以持弩步兵陣為主,以發揮弓弩殺傷力強的作用,強調軍隊機動靈活性的結果。
“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說實在的,忻明的指揮手法並不弱,弱的是這個陣法。若是換為更加合適的陣法,那麽就是甄謹,也定不能輕易得勝。
預先規劃的陣圖,隻能作為一般性的布陣原則,或練兵的範式,而不能成為左右戰場的準則。作為帝王,應當深諳‘將能而君,不禦者勝‘的道理,賦予指揮者臨陣用兵、布陣之權,對前線將帥的行動,不加幹預,更不應以禦賜陣法,及陣圖遙控作戰。
“以監軍牽製主帥、使用陣圖控製將帥,以及派出走馬,承受公事隨時匯報軍情。還真的是好打算,不過水至清則無魚,倒是給陛下您行了方便。”青書看著戰場笑笑,明顯是知道了弱點。
預設陣法、陣圖,便是達到鉗製將領的一項重要舉措。所謂‘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製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唯其如此,將帥因無權變更計劃,便難以擅自行動,更無力調動軍隊圖謀不軌。
考究大夏朝邊,防戰略的演化過程,不難發現,最初承襲了開國時確立的‘先南後北‘方略。即先掃平南方諸勢力,再北伐契丹,收複燕雲地區。最終據守長城,掌握攻防主動權。以達到昔日,漢唐王朝國,防鼎盛的目標。
因此,夏太宗登基後,利用江南殘餘政權納土的機會,開始著手主動北進戰略。到了後人,雖是還有收複。卻是收效甚微。
太平興國四年五月,當北方叛亂被剿滅之際,顯策為了顯示自己的本事,臨時決定擴大戰果。希望挾勝利之餘威,展開伐遼戰爭。然而第一次幽州戰役,以失利告終。
顯策一方麵調整戰略,暫時采取守勢,另一方麵汲取部分將領。試圖擁戴待戰的教訓,遂通過禦賜陣法、陣圖之舉,約束統軍將帥,執行當時的防禦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顯策仍未放棄。收複燕雲的主動進攻戰略,繼續籌劃各方麵準備工作。雍熙三年五月,第二次北伐慘敗。同年年底,匈奴軍南下,夏軍又在君子館,被殲數萬,於是夏軍徹底終止了,北進的行動。
雍熙四年四月及之後,顯策先後下詔令,文臣武將獻安邊策,反對主動北伐的意見,成為主政者的一致主張。因此,夏廷開始完全轉變邊防戰略,從主動進攻,轉為全麵防禦,由此形成‘守內虛外‘方略。
正是在此背景下,體現全麵防守內容,和主旨的‘平戎萬全陣‘產生,被推行於禦北邊防體係之中,自在情理之中。所以,可以看出隨著夏廷,兩次北伐的失敗,其軍隊任務的重點轉向內部。
對將帥的鉗製,也成為恪守不渝的家法之一,授禦製陣圖,遂擔負起執行新戰略,和控製將帥的重要手段,以‘平戎萬全陣‘為代表的防禦性陣法,應運而生,即使因此造成邊防被動失利的後果,也在所不惜。
“運籌於深宮中,授陣圖於千裏外。他想的倒好,當真是以為天上會掉餡餅,還是腦子叫狗吃了?”朝鳳冷笑一聲,繼續觀戰。
剝奪將帥臨陣處置的決斷權,完全違背指揮作戰的基本原則,其危害當時已經引起有識之士的批評。
據紅樓情報,朝臣田錫就曾經上奏:‘況今委任將帥,而每事欲從中降詔,授以方略,或賜以陣圖,依從則有未合宜,專斷則是違上旨,以此製勝,未見其長。‘因此要求‘既得將帥,請委任責成,不必降以陣圖,不須授之方略,自然因機設變,觀釁製宜,無不功成,無不破敵矣。‘
然而顯策對此不予理睬,曾對心腹大將傅潛說:‘布陣乃兵家大法,非常情所究,小人有輕議者,甚非所宜。‘其後還為自己辯護:‘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需謹此。‘
不得不說,顯策禦授‘平戎萬全陣‘的做法,確實損害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造成軍事將領唯命是從、無所作為的後果。然而盡管如此,拘泥陣法、濫授陣圖的陋習,卻還是朝嗣君所沿襲,產生更為深遠的消極影響。
‘鹹平、景德中,賜諸將陣圖,人皆死守戰法,緩急不相救,以至於屢敗‘‘誠願不以陣圖賜諸將,使得應變出奇,自立異效‘。‘不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都說明其危害長期存在的事實,可是卻沒有人聽從。
“八陣圖!列隊!”高高的揚起手中的旗幟,又用力甩下,看來應該怎麽做,甄謹已經胸有成竹。
八陣圖,實際上就是步、弩、車、騎四個兵種相結合的混合軍陣。利用戰車結成以若幹小方陣為單元的大方陣,步兵弩兵交錯其中,陣前部設鐵蒺藜,拒馬,鹿砦等障礙物,當敵騎兵集團衝鋒時,便利用弩兵依托戰車射殺敵軍;敵軍靠近時則由長槍兵依托戰車抵擋;敵軍衝入陣內,因戰車的阻礙和限製,兵力必然被分割,則乘機依托小方陣,以各種長短兵器夾擊,各個擊破。
這個陣法,講究的是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隅落鉤連,曲折相對,內圓外方。而其構想,則與《周易》是分不開的。八陣的排列,實際是一‘文王八卦方位圖’,即‘後天八卦圖’。
八陣中的每一陣,都由六小陣組成,取《周易》六爻之意。八陣加中軍的,總共六十四個小陣,與《周易》別卦的,六十四卦相合。至於八陣圖的奇正之法,即杜牧之《孫子注》所說的“奇亦為正之正,正亦為奇之奇,彼此相窮,循環無窮”,則更是《易》理,在布陣中的具體應用。
《周易》的精髓是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把不同質、不同態的事物聯係在一起,以探討其運行的規律。諸葛亮治國、用兵時十分注重天、地、人的綜合考察。他在《將苑?智用》中寫道:“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
一個優秀的將領應“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星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裏,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兼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這真是將《周易》天、地、人綜合一體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八陣圖要求數、理、相的統一,“數、理”通過“相”表現出來。而“數、理”則和源本自然的“心”是同一的。正如陸九淵所說,“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而中國哲學的精髓也在把握一“心”,用來感通天地,感悟人生。
正所謂“相由心生”周易的預測,正是基於“心”所外現的“相”而作出的,是非常準確而科學的。但是,人的“心”,卻是可變的,“心”則“相”,也會隨著發生變化。故根據過去的相,所做的預測,便不會很準確了。
但人的“心”,又並非變化無常,有一定的穩定性,是有規律的變化。故周易在總體的規律上,所做的預測是非常準確的。和天氣預報相似,隻能得其大概,不能得其細節。對細節的把握,隻能針對不遠的時間段作出。
但同時,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算出的命,並不能肯定必然的說明未來。命運的發展,最終掌握在自己的手裏。“相由心生”,真正自己努力擺脫命運的束縛,成了貴人,“相”也變成“貴人”相了。
“以乾坤巽艮四間地,為天地風雲正陣,作為正兵。西北者為乾地,乾為天陣。西南者為坤地,坤為地陣。東南之地為巽居,巽者為風陣。東北之地為艮居,艮者為山,山川出雲,為雲陣,以水火金木,為龍虎鳥蛇四奇陣,作為奇兵。”
布陣是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鳥,後為玄武蛇,虛其中大將居之。八陣又布於總陣中,總陣為八八六十四陣,陣間容陣、隊間容隊;以前為後,以後為前;進無速奔、退無遽走;四頭八尾,觸處為首。
“敵衝其中、兩頭皆救;奇正相生,循環無端;首尾相應、隱顯莫測;料事如神,臨機應變。到底是軍神啊。”
看著甄謹,忻明苦笑了一下,似乎又回到了那一日搶親的場景,自己終究,還是搶不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