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兩日,劉公對小廝道:“我欲要教你回去,訪問親族,來搬喪回鄉,又恐怕你年紀幼小,不認得路途。你且暫住我家,俟有識熟的在此經過,托他帶回故鄉,然後徐圖運柩回去。不知你的意下何如?”小廝跪下泣告道:“兒受公公如此大恩,地厚天高,未曾報得,豈敢言歸!且恩人又無子嗣,兒雖不才,倘蒙不棄,收充奴仆,朝夕服侍,少效一點孝心。萬一恩人百年之後,亦堪為墳前拜掃之人。那時到京取回先母遺骨,同父骸葬於恩人墓道之側,永守於此,這便是兒之心願。”劉公夫婦大喜道:“若得你肯如此,乃天賜與我為嗣!豈有為奴仆之理!今後當以父子相稱。”小廝道:“即蒙收留,即今日就拜爹媽。”便兩椅兒居中放下,請老夫婦坐了。四雙八拜,認為父子,遂改姓為劉。劉公又不忍沒其本姓,就將方字為名,喚做劉方。自此日夜辛勤,幫家過活,奉侍劉公夫婦,極其盡禮孝敬。老夫婦也把他如親生一生一般看待。有詩為證:
劉方非親是親,劉德無子有子。
小廝事死事生,老軍雖死不死。
時光似箭,不覺劉方在劉公家裏己過了兩個年頭。時值深秋,大風大雨,下了半月有餘。那運河內的水,暴漲有十來丈高下,猶如百沸湯一般,又緊又急。往來的船隻壞了無數。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他隻道甚麽火發,忙來觀看,見岸上人捱擠不開,都望著河中。急走上前來看時,卻是上流頭一隻大客船,被風打壞,淌將下來。船之人,飄溺己去大半,餘下的抱桅攀舵,呼號哀泣,隻叫“救人”!那岸上看的人,雖然有救撈之念,隻是風水利害,誰肯從井救人。眼看他一個個落水,口中隻好叫句“可憐”而已。忽然一陣大風,把那船吹近岸旁。岸上人一齊喊聲“好了”!頃刻挽撓釣子二十多張,一齊都下,搭住那船,救起十數多人,各自分頭投店內。有一個少年,年紀不上二十,身上被挽釣摘傷幾處,行走不動,倒在地下,氣息將絕,尚緊緊抱住一隻竹箱,不肯放舍。劉方在旁睹景情,觸動了自己往年冬間之事,不覺流下淚來,想道:“此人之苦,正與我一般。我當時若沒有劉公時,父子屍骸不知歸於何處矣。這人今日卻便沒人憐救了,且回去與爹媽說知,救其性命。”急急轉家,把上項事報知劉公夫婦,意欲扶他回家調養。劉公道:“此是陰德美事,為人正該如此。”劉媽媽道:“何不就同他來家?”劉方道:“未曾稟過爹媽,怎敢擅便?”劉公道:“說那裏話!我與你同去。”
父子二人,行至岸口,隻見眾人正圍著那少年觀看。劉公分開眾人,捱身而入,叫道:“小官人,你掙紮著,我扶你到家去將息。”那少年睜眼看了一看,點點頭兒。劉公同劉方向前攙扶。一個年幼力弱,一個年老力衰,全不濟事。旁邊轉過一個軒刺的後生道:“老人家閃開,待我來。”向前一抱,輕輕的就扶了起來。那後生在右,劉公在左,兩旁挾住膊便走。少年雖然說話不出,心下卻甚明白,把嘴努著竹箱。劉方道:“這箱子待我與你馱了。”把來背在肩上,在前開路。眾人閃在兩邊,讓他們前行,隨後便都跟來看。內中認得劉公的,便道:“還是劉長者有些義氣。這個異鄉落難之人,在此這一回,並沒有個慈悲的,肯收留去,偏他一曉得了便攙扶回家。這樣人,真個世間少有!隻可惜無個兒子,這也是天公沒分曉。”又有道:“他雖沒有親兒,如今承繼這劉方,甚是孝順,比嫡親的尤勝,這也算是天報他了。”那不認得的,見他老夫老妻自來攙扶,一個小廝與他馱了竹箱,就認做那少年的親族。以後見土人紛紛傳說,方才曉得,無不讚歎其義。還有沒肚子的人,稱量他那竹箱內有物無物,財多財少。此乃是人麵相似,人心不同,不在話下。
且說劉公同那後生扶少到家,向一間客房裏放下。劉公叫聲“勞動”,後生自去。劉方把竹箱就放在少年之旁。劉媽媽連忙去取乾衣,與他換下濕衣,然後扶在鋪上。原來落水人吃不得熱酒,劉公曉得這道數,教媽媽取釅酒略溫一下,盡著少年痛飲,就取劉方的臥被,與他蓋了,夜間就教劉方伴他同臥。到次早,劉公進房來探問。那少年己覺健旺,連忙掙紮起來,要下床稱謝。劉公急止住道:“莫要勞動調養身子要緊!”那少年便向枕上叩頭道:“小子乃垂死之人,得蒙公公救拔,實再生之父母。但不知公公尊姓?”劉公道:“老拙姓劉。”少年道:“原來與小子同姓。”劉公道:“官人那裏人氏?”少年答道:“小子劉奇,山東張秋人氏。二年前,隨公三考在京。不幸遇了時疫,數日之內,公母俱喪,無力扶柩還鄉,隻得將來火化。”指著竹箱道:“奉此骸骨歸葬,不想又遭此大難。自分必死,天幸得遇恩人,救我之命。隻是行李俱失,一無所有,將何報答大恩?”劉公道:“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劉奇見說,愈加感激。將息了兩日,便能起身,向劉公夫婦叩頭泣謝。那劉奇為人溫柔俊雅,禮貌甚恭。劉公夫婦十分愛他。早晚好酒好食管待。劉奇見如此殷勤,心上好生不安。欲要辭歸,怎奈釣傷之處潰爛成瘡,步履不便,身邊又無盤費,不能行動,隻得權且住下。正是:不戀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便為家。(未完待續)
劉方非親是親,劉德無子有子。
小廝事死事生,老軍雖死不死。
時光似箭,不覺劉方在劉公家裏己過了兩個年頭。時值深秋,大風大雨,下了半月有餘。那運河內的水,暴漲有十來丈高下,猶如百沸湯一般,又緊又急。往來的船隻壞了無數。一日午後,劉方在店中收拾,隻聽得人聲鼎沸。他隻道甚麽火發,忙來觀看,見岸上人捱擠不開,都望著河中。急走上前來看時,卻是上流頭一隻大客船,被風打壞,淌將下來。船之人,飄溺己去大半,餘下的抱桅攀舵,呼號哀泣,隻叫“救人”!那岸上看的人,雖然有救撈之念,隻是風水利害,誰肯從井救人。眼看他一個個落水,口中隻好叫句“可憐”而已。忽然一陣大風,把那船吹近岸旁。岸上人一齊喊聲“好了”!頃刻挽撓釣子二十多張,一齊都下,搭住那船,救起十數多人,各自分頭投店內。有一個少年,年紀不上二十,身上被挽釣摘傷幾處,行走不動,倒在地下,氣息將絕,尚緊緊抱住一隻竹箱,不肯放舍。劉方在旁睹景情,觸動了自己往年冬間之事,不覺流下淚來,想道:“此人之苦,正與我一般。我當時若沒有劉公時,父子屍骸不知歸於何處矣。這人今日卻便沒人憐救了,且回去與爹媽說知,救其性命。”急急轉家,把上項事報知劉公夫婦,意欲扶他回家調養。劉公道:“此是陰德美事,為人正該如此。”劉媽媽道:“何不就同他來家?”劉方道:“未曾稟過爹媽,怎敢擅便?”劉公道:“說那裏話!我與你同去。”
父子二人,行至岸口,隻見眾人正圍著那少年觀看。劉公分開眾人,捱身而入,叫道:“小官人,你掙紮著,我扶你到家去將息。”那少年睜眼看了一看,點點頭兒。劉公同劉方向前攙扶。一個年幼力弱,一個年老力衰,全不濟事。旁邊轉過一個軒刺的後生道:“老人家閃開,待我來。”向前一抱,輕輕的就扶了起來。那後生在右,劉公在左,兩旁挾住膊便走。少年雖然說話不出,心下卻甚明白,把嘴努著竹箱。劉方道:“這箱子待我與你馱了。”把來背在肩上,在前開路。眾人閃在兩邊,讓他們前行,隨後便都跟來看。內中認得劉公的,便道:“還是劉長者有些義氣。這個異鄉落難之人,在此這一回,並沒有個慈悲的,肯收留去,偏他一曉得了便攙扶回家。這樣人,真個世間少有!隻可惜無個兒子,這也是天公沒分曉。”又有道:“他雖沒有親兒,如今承繼這劉方,甚是孝順,比嫡親的尤勝,這也算是天報他了。”那不認得的,見他老夫老妻自來攙扶,一個小廝與他馱了竹箱,就認做那少年的親族。以後見土人紛紛傳說,方才曉得,無不讚歎其義。還有沒肚子的人,稱量他那竹箱內有物無物,財多財少。此乃是人麵相似,人心不同,不在話下。
且說劉公同那後生扶少到家,向一間客房裏放下。劉公叫聲“勞動”,後生自去。劉方把竹箱就放在少年之旁。劉媽媽連忙去取乾衣,與他換下濕衣,然後扶在鋪上。原來落水人吃不得熱酒,劉公曉得這道數,教媽媽取釅酒略溫一下,盡著少年痛飲,就取劉方的臥被,與他蓋了,夜間就教劉方伴他同臥。到次早,劉公進房來探問。那少年己覺健旺,連忙掙紮起來,要下床稱謝。劉公急止住道:“莫要勞動調養身子要緊!”那少年便向枕上叩頭道:“小子乃垂死之人,得蒙公公救拔,實再生之父母。但不知公公尊姓?”劉公道:“老拙姓劉。”少年道:“原來與小子同姓。”劉公道:“官人那裏人氏?”少年答道:“小子劉奇,山東張秋人氏。二年前,隨公三考在京。不幸遇了時疫,數日之內,公母俱喪,無力扶柩還鄉,隻得將來火化。”指著竹箱道:“奉此骸骨歸葬,不想又遭此大難。自分必死,天幸得遇恩人,救我之命。隻是行李俱失,一無所有,將何報答大恩?”劉公道:“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劉奇見說,愈加感激。將息了兩日,便能起身,向劉公夫婦叩頭泣謝。那劉奇為人溫柔俊雅,禮貌甚恭。劉公夫婦十分愛他。早晚好酒好食管待。劉奇見如此殷勤,心上好生不安。欲要辭歸,怎奈釣傷之處潰爛成瘡,步履不便,身邊又無盤費,不能行動,隻得權且住下。正是:不戀故鄉生處好,受恩深處便為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