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鼓時分,李國樓已經騎馬來到西華門,黑漆漆的夜色裏,幾盞宮燈照亮前麵的幾頂綠呢官轎,李國樓也不怕人嚇人嚇死人,大聲道:“老師早!”


    門簾一挑,李鴻藻露出腦袋,笑道:“國樓,你回來了.”


    另一頂官轎也發出聲音:“李國樓,你到底叫哪個老師?”


    “都是老師,學生回來了。”李國樓先給李鴻藻行禮,而後又給翁同龢行禮,心裏已有主張,上書房大臣來了這兩位清流派的主力軍,說明同治皇帝有些衝動。朝廷裏暗流湧動,清流派想攪黃了《馬嘉理案子》的談判,又在蠱惑同治皇帝為了大清的尊嚴,不惜一戰。


    “嗯,蠻精神的嘛!不錯不錯,出去走走有進步。”翁同龢龍行虎步,已在李國樓身邊,還捶打幾下李國樓的胸膛。


    “校長好!新武軍必勝。”李國樓身後的十名戈什哈挺胸凸肚,站立得筆直,突然在夜色中鬼叫一聲,把在場的人嚇了一跳。


    “殺敵報國是你們的責任,牢記新武堂精神,誓死捍衛大清的領土完整。”翁同龢早已習以為常,撫著一部大胡須,頻頻點頭。竟然檢閱起李國樓的親兵侍衛,打過仗的人果然不同,渾身散發著一股殺氣。


    李國樓看著精神奕奕的翁同龢,突然有種異樣的感覺,無論他怎麽架空翁同龢,新武軍、新武堂已經是翁同龢囊中之物,他指揮得動,翁同龢同樣如臂使指。隻要翁同龢造反,這支軍隊必反無疑。恍然之中,李國樓清醒過來,他對造反隻是胡思亂想,並沒有正的反意,對大清還有感情。眼前的大胡子就像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那副氣度十足的帝王之相。他隻是衝殺在前陣前的大將,並沒到萬人折服的地步。


    李國樓驚凜,汗毛孔都張開了,天生有先知先覺的感悟,不會看錯翁同龢,眼前的翁同龢野心勃勃,絕不是大清的忠臣,而是大清的掘墓人。


    李鴻藻書卷氣很濃,此時才慢悠悠走出官轎,含笑道:“國樓,就你特殊,你一來就把西華門的規矩打破了,不要因為做了都察院右都禦史,就無法無天了,老師會大義滅親的。”


    李國樓尷尬的一笑,他年輕氣盛,可以縱馬馳騁,讓老師改變坐轎習慣,有點說不過去了。按照朝廷規章製度,他理應坐轎,現在騎馬上朝就是搞特殊,也不符合禮儀,好似第一次有人提醒他。


    李國樓裝傻充愣,左顧而言其他:“老師,學生在大西北也沒帶什麽好東西回來,趕明給兩位老師送一張虎皮,一張熊皮,四張狼皮,都是新武軍戰士自己打獵的,沒花一文錢。”


    李鴻藻一笑置之,學生的心意心領就夠了,談錢多傷感情啊。


    翁同龢哈哈一笑道:“國樓,你說虎皮、熊皮放哪裏好?放在辦事房裏,豈不像個土匪頭子。”


    三人皆笑,一團和氣,三個人政見上有些爭鬥,但在私交上亦師亦友,無話不談。


    這也是李國樓最大的本事,左右逢源,和氣生財,無論是貪官還是清官,在李國樓身邊都覺得是自己人。並不是說李國樓是麵糊,沒有自己的立場,他也有固執的時候,但他能聽進別人的主張,在合作中前進,讓別人覺得沒有被孤立,沒走上不破不立的極端路線,讓人覺得放心,所以李國樓差事越來越多,別人喜歡和李國樓共事。


    就像他提出的保衛東三省計劃,那些滿人貴族無不歡喜雀躍,私有土地換工業企業的股份,這麽好的工業改革計劃,天底下唯有李國樓想得出來。滿清貴族恨不得李國樓大搞圈地運動,現在那些滿人貴族都在走恭親王門路,想把東三省祖宗留下的凍土地賣給國家。


    這個計劃一出台,引起世人嘩然,從李國樓這個計劃可以借鑒一種模式,完全可以解決幾千年困擾中國的根本問題,既“土地兼並問題”。


    既讓貴族階級跟上工業革命的步伐,又讓土地變成國有資財,集體農莊模式的試點,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清出現。雖說隻是一小步,很多督撫已經著手實施這種模式的改製,讓無業流民成為農莊的一員,消化掉一部分社會**因素,讓百姓看到希望,也讓那些流民斷絕了霸占無主土地的想法。


    土地兼並對國家有害無益,極大損害廣大百姓的利益,國家出台政策抑製土地兼並問題,先搞一些試點,大清原本就是督撫負責製,各地聞風而動,都在搞土地改革。


    這一切行動,都是由李國樓的一份計劃書引起的,至於效果如何?至少沒產生地主階級強烈的不滿,沒人覺得李國樓背叛了貴族階層。大清正在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土地問題,讓世人看見大清改製穩步向前。


    幾句寒暄之後,宮門打開,慶親王奕劻、醇親王奕譞從官轎裏走出,李鴻藻、翁同龢、李國樓,走在兩位親王身後,五人魚貫而入。今天是小朝會,隻有上書房大臣進宮。


    此時啟明星還掛在天際,時間大約是五點半,同治皇帝每天四點多起床,不能睡懶覺,從小都是這樣,這對人的身體健康不好,但這是滿人的規矩,同治皇帝習慣成自然,精神抖擻的走在石階路上。自鳴鍾響一下,正好五點半,同治皇帝跨入上書房。


    五位上書房大臣,隻有李國樓要三跪九叩,李國樓流涎掛在臉上,動情的流淚,哽咽得不能自製。


    “皇上,奴才回來了。”


    “哈哈!李國樓平身吧!來呀!每人賞一碗馬奶汁。”同治皇帝瞅著李國樓,心情不錯。


    慶親王奕劻差事輕鬆,慢悠悠的喝著馬奶汁,笑盈盈的瞅著李國樓,京師的四大公子之一包泉中搶了李國樓的小老婆,早已傳遍大街小巷,成為民間說書人的橋段。慶親王戲謔的在偷笑,腦海裏哪有國家大事,整天就是混日子。


    慶親王頗為無奈,他想幹一番事業,多收一些賄賂,可手裏沒多大實權,朝堂上被恭親王壓製,就想看到恭親王下台,否則永無出頭之日。這次恭親王和李鴻章被同治皇帝訓斥,慶親王要落井下石。


    醇親王奕譞老樣子,一本正經的坐著不動,他很少手持手本,一般不發表意見,不過還是很有見諦,言行和國家政策保持一致。醇親王開始掌握軍權,進入軍機處,頭銜多了一個軍機大臣的稱號。李鴻章籌建北洋水師,同治皇帝要為江山社稷考慮,便讓醇親王管轄北洋水師衙門。


    如今醇親王權傾朝野,掌握三百八十萬兩的銀子的調配權以及北洋水師官員的人事任免權。讓**跌眼鏡的是,醇親王竟然沒有大肆貪汙,中飽私囊。反而操守好得很,讓朝堂刮過一股清新的風,也讓人看見大清建立現代化海軍的未來一片光明。


    同治皇帝坐在寬大的龍椅上,說道:“李國樓,搞清楚馬嘉理案子的來龍去脈了嗎?”


    李國樓的屁股急忙離開杌凳,畢恭畢敬的回道:“啟稟皇上,臣已經把馬嘉理案子的來龍去脈了,英國人開出的條件也清楚了。臣一定不負皇上的重托,妥善處理好這場外交糾紛。至於解決方案,還在孕囊之中。不過臣以為,大清五年國民經濟的實施方案不能變,睦鄰友好的國際氛圍對我國經濟發展最有利,國民需要修生養息。”


    “嗯!”同治皇帝並不表態,內心稍許有些失落,燃燒鬥誌的火苗熄滅了。他何嚐不知道結果,但想聽見李國樓慷慨陳詞,可是李國樓退縮了。看來讓李國樓做談判特使,隻能和英國人討價還價一番,改變不了八項賣國條款實質。


    “皇上,臣有話要講,臣不同意李國樓的看法。”翁同龢跨前幾步,一下子把李國樓擋在身後。好狗不擋道,亂吠的狗,閃一邊去。


    翁同龢洪亮的嗓音:“皇上,這一次英國公使威妥瑪是在無理取鬧,這次突發事件隻是死了一個翻譯而已,哪會走到兩國兵刃相見的地步?我們怎麽能同意英國人的這麽多無禮要求,我堅決不同意簽訂這份條約,要頂回去,我就不信沒有公理了。”


    李國樓橫跨一步,欠身道:“皇上,臣也有話講。”


    “嗯!講!”同治皇帝早已修煉出金剛之軀,不動如山。少表態,多傾聽,這是額娘慈禧太後告誡他做皇帝的要訣,道理是越辯越明,時間還長著呢。


    李國樓朗聲道:“皇上,事情不是表麵一件事,不並是死了一個小人物那麽簡單。馬嘉理案子被英國人擺在談判桌上,可以理直氣壯的來說。馬嘉理案子隻是一根導火索,隨時會無限放大,英國人對大清強烈不滿,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英國人感覺在華利益受到損害,英國人要用洋槍利艦來講西方人的公理,那就是國家利益,你不給他這個利益,他就要打到你給為止。臣以為在我國軍工業設施沒有形成規模化以前,絕不和西方列強開戰。還有教育體製要改革,否則老百姓還會修身旁觀;;;;;;”


    “大膽!李國樓這是你該說的話嗎?”慶親王那張驢臉氣得變成紫色,神經兮兮的指著李國樓鼻子。這教育體係是他負責的差事,豈容他人染指,李國樓太不像話了,連他手裏微微薄的權力也想剝奪。


    “李國樓,你胡說什麽!給我退下。”李鴻藻一拂官袖,讓李國樓退到一邊去。


    李國樓臉色變成豬肝色,回京第一次小朝會竟然被三位朝廷重臣夾攻,恭親王、李鴻章不在身邊,讓他孤軍奮戰,那還有活路嗎?趕緊退到一邊,忍氣吞聲的聽訓。


    李鴻藻抬頭道:“皇上,李國樓把話題扯得太遠了,若是按照李國樓話題延伸下去,那不是上書房答辯,而是總理衙門開會,日夜都要顛倒過來。微臣讚同翁同龢的主張,怕英國人作甚!大不了打一仗,法國人在安南占不到便宜,英國人在雲南也是同樣下場。臣以官帽擔保,雲南總督岑毓英一定能守好祖國的南大門。”


    “臣附議!”翁同龢氣勢洶洶,早就想和英國人打一仗,最好同治皇帝派他上前線,親自指揮千軍萬馬,翁同龢夢寐以求想抓住軍權。


    “本王也附議!用這頂帽子擔保岑毓英,不負皇上的信托,一定會有紅旗捷報傳遞入京。”慶親王盛氣淩人,國庫有銀子,打就打唄!


    同治皇帝抬起手臂,喝道:“李國樓,別哭喪著臉,你到底怎麽說?”


    李國樓雙膝跪地,但脖子一耿,抬頭道:“皇上,誰敢輕言一戰,誰就是奸邪。岑毓英就算有通天本事,也隻能守住一個雲南省,那是因為那裏是山地,而且道路不暢,劉永福在安南打敗法國人也是得益於山高林密。一騎紅旗捷報改變不了大清沿海地區被英國人蹂躪,若是大沽口再次失守,皇上你連龍椅也坐不住。”


    “大膽!”同治皇帝發怒了,憋氣憋了二個多月,終於爆發出來,案幾上的茶盞扔向李國樓,哐嘡一聲,金磚上狼藉一片。


    幾名太監想拾起地上的碎片,又嚇得縮回去了。上書房裏靜得出奇,君臣就這麽對峙。


    李國樓沒有服軟,關係到國家興亡,豈能輕易開啟戰事。李國樓不肯退縮,該做勾踐就要做得像一點,卑躬屈膝做賤人已是三代人,還要繼續做賤人。一血國恥也不能找英國人,柿子要撿軟的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晚清神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喬尼小樣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喬尼小樣兒並收藏晚清神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