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高雄)此城在台灣府南四十裏處,這裏有大股日軍對劉銘傳的“銘武軍”展開牽製。
原本日軍偵知打狗防守鬆懈,上麵有多枚大炮,但沒有炮架,隻有固定的大炮(老式的紅夷大炮)。日軍可在城外適宜之處建幾所炮台,不需要激烈的戰鬥,即可輕易的清軍降服,攻破打狗。
打狗周圍是用花崗岩砌成的三十英尺高的圍牆,打狗的城牆縱然堅固,但也難以抵擋日軍的大炮。
五月初,中將西鄉從道親率日軍兩個大隊,二千多日軍和卑東族叛軍四千多人,聯合攻打打狗,但此時打狗的駐軍已變成“銘武軍”,劉銘傳把他最信任的中校聶士成派駐在打狗。銘武軍火炮凶猛,防守嚴密,聶士成率領二千銘武軍與數倍的敵人展開激戰,銘武軍守住了台灣府的門戶。。打狗,使得日軍不敢入侵中部平原。
日軍在打狗城下死傷慘重,最後铩羽而歸,日軍攻打打狗戰役以失敗而告終,斷絕了日軍向中西部發展的初步設想。這也是日軍在台灣東部生番地區開拓殖民地的根本原因,“銘武軍”在防守打狗戰役中打出威名,聶士成一戰成名。
此時,日軍這才發現,台灣的清軍的武器裝備,已經煥然一新,日軍的情報工作落後,對於清軍的戰鬥力判斷錯誤,“殺神”劉銘傳駐守台灣府,讓日軍壓力巨大。中將西鄉從道審視適度,改變戰略部署,不再主動攻打清軍的堡壘。為了在“荒蠻的台灣”占有一席之地,日軍並沒有從打狗地區撤退,而是堅守在鄉村地區,與清軍繼續纏鬥,想在野外打敗清軍。
之後,台灣府總兵劉明燈沒認清形勢,自以為日軍不堪一擊,沒有製定正確戰略目標。而是主動率領三千“建武軍”主動出擊,被日軍誘騙至屏東平原的木瓜溪,三千建武軍死傷一千多人,劉明燈率領二千不到的敗兵逃回基隆港。
此役過後,日軍士氣大振,一麵向台灣增兵,一麵肅清龜山的排灣族人,在台灣東部大肆開拓殖民地。
望躍鄉戰役成為屏東平原作戰的轉折點,清軍從實力上和心理上占據主動,李國樓在戰術上執行步步推進的政略,在政治上實施民族和解政策,初見成效,卑東族人內部人心不齊,各部落頭領紛紛歸順新武軍。
在屏東平原的小規模戰役中,新武軍、常勝軍發揚獻身精神,衝鋒在前,以血的代價與日軍展開一輪又一輪的較量,用血的代價換來一場又一場勝利。殲滅日軍一千多人,叛軍三千多人,清軍在戰場上贏得主動,挽回清軍劣勢,各路清軍士氣高昂,開始主動攻擊日軍。
清軍開始做戰略反攻,為了一舉收複屏東平原,清軍聯合作戰,李國樓的四千新武軍(擴編)、白郎寧的三千常勝軍(擴編)、劉明燈的八千建武軍、劉銘傳的八千銘武軍,以及各支少數民族的軍隊,共計三萬多清軍沿著玉山山脈南端,對日軍展開壓迫式進攻,向外號稱十萬清軍。
台灣山係與台灣島的東北至西南走向平行,縱貫中部,形成中間高、兩側低的地勢。高山多集中於中部偏東,形成東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勢下降,最後在西部海岸地區形成廣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脈北起蘇澳附近,南達台灣南端的鵝鑾鼻,縱貫台灣本島南北中央,成為全島的脊梁和分水嶺,有“台灣屋脊”之稱,將台灣全島分為東小、西大的不對稱的兩部分。
玉山山脈西南走向,北端隔濁水溪上遊與雪山山脈緊鄰,南端至屏東平原北部,全長約240裏。玉山主峰海拔餘額4000米,是全島和大陸東部地區的最高峰。玉山山頂終年積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稱為“玉山”。
打仗,其實絕大多數時間就是行軍,想要贏得戰場上的主動權,首先一點,就是把兵力拓展開來。在地理上占據優勢,才能在戰場上占有先機,這就是兵法大家所說的“高瞻遠矚”。這次劉明燈吸取上次征討屏東平原失敗的教訓,沒有直接進入屏東平原腹地,而是親率四千建武軍準備翻過雪山。
四千建武軍籌集糧秣,需經過露門山地區。那裏已被日軍掃蕩的人煙斷絕,一片荒蕪,糧草無處籌措,建武軍需隨軍攜帶二個月的糧草,困難重重,劉明燈與台灣少數民族的矛盾突顯出來,此時對少數民族不能用強迫的手段。幸好台灣海峽暢通,沈葆楨運來大批糧草支援建武軍,沈葆楨率領船隊到達基隆港,解決了劉明燈燃眉之急。
劉明燈一看見沈葆楨到來,便滿腹牢騷的抱怨:“沈總辦,你怎麽才來,台灣理應由你統籌,怎能卸下千斤重擔,反而交予乳臭未幹的小兒。”
沈葆楨哈哈一笑,沒有接口,轉頭看向碼頭。有些事大家心裏都有怨言,他何嚐不想當台灣總指揮。可惜有諸多困難不是他能解決的,打仗就是打後勤保障,李國樓借給大清政府五百萬銀元,前期自掏腰包五百萬銀元,這才使得李鴻章向大英帝國、普魯士買來大批軍用物資。李國樓要當台灣總指揮,誰敢惹李國樓,說到底李國樓的權勢是用銀子買來的。
有誰不嫉妒李國樓的運氣?沈葆楨、劉明燈既羨慕李國樓的戰功,又想著若是由他們指揮對日作戰,台灣戰事可以早日結束。
碼頭上皆是搬運貨物的長夫,搬運著各種戰略物資,看見小鋼炮和劈山炮的蹤影,劉明燈興奮的像孩子一樣,建武軍終於像一支現代化軍隊。
沈葆楨問道:“劉鎮台,現在戰事如何?邸報上說,消滅了一萬日軍,是真的嗎?”
劉明燈笑道:“我軍已經開始戰略反攻,屏東平原的戰鬥,雖然我軍死傷頗重,但我們有強大的後方,損失很快就能彌補回來。叛軍是越打越弱,羅惺忪很快要完蛋了,日軍也不敢出動了。至於邸報上的胡說八道,你去看它作甚。”
“那日軍到底有多少人馬,你能給個實數嗎?”沈葆楨最關心日軍的兵力,想從劉明燈嘴裏,聽到實情。
劉明燈正色道:“日軍因釣魚島海戰失利,日本海軍變得越來越小心謹慎了,後勤運輸經常遭受我軍偷襲,補給越來越困難了。日軍主力龜縮在龜山地區,應該不會超過二萬兵馬,依我看最多一萬兵馬。若是打到明年春季,我看日軍要鬧饑荒。可惜李國樓不用我的計策,此人性格太過軟弱,不是統帥的料。”
沈葆楨倒是不知劉明燈與李國樓有何矛盾,問道:“劉鎮台,你向李國樓提出什麽計策?”
“戰爭時期,必用戰爭手段,慈不掌兵嘛。我向李國樓提出,把屏東平原的莊稼和村落全部燒毀,讓日軍不能在屏東收獲秋糧,隻要挪過冬季,日軍必敗。沒料到反被李國樓臭罵一通,說我這樣會把卑東族人和排灣族人逼上絕路,還說我是千古罪人,把卑東族人背叛祖國的罪過,扣到我的頭上,你說氣不氣人?”劉明燈氣得撩起一腳,把地上的一顆碎石,踢出三丈之外。
沈葆楨還是識大體,勸慰道:“劉鎮台,你也別生氣。李國樓自有他的道理,這種戰術上的分歧,無傷大雅。李國樓這個人,還是挺大度的,不是嫉賢妒能之人。隻要收複台灣失地,功勞少不了你。”
“他是總指揮嘛,怎麽說,我就怎麽做。你也知道,我是一個藏不住話的人,發幾句牢騷而已。不用老子的計策也罷,隻是李國樓的策略太過保守,自詡得到左大帥真傳,我看那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膽子比老鼠還小。我若是西鄉從道,一定把他殺得落花流水,我與你說說”劉明燈拖著沈葆楨,一起走向指揮室,劉明燈打內心看不起李國樓的戰略部署,沒有一點新意,說來說去,就是緩進急攻,李國樓還不如他手下一名參事。這種人還能做台灣總指揮,還能小勝幾場,真是沒天理。隻怪自己一戰失利,讓建武軍到現在還抬不起頭來,連軍事發言權也沒有,竟然要聽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兒的軍令。
劉明燈練出了八千兵馬,再加上補給了大批的武器彈藥,膽氣壯了,就想直逼日軍老巢。。龜山,與日軍決一死戰。但戰術部署李國樓已經製定好了,他隻能服從軍令,按部就班的打仗,戰術上的諸多掣肘,讓劉明燈滿腹怨言。
沈葆楨不斷勸慰劉明燈,要劉明燈以大局為重,千萬不要違反李國樓的軍令。
劉明燈抒發情懷,在作戰室裏大展宏圖,指點台灣山川。他製定的戰術部署,最大的區別就是先攻取哪裏?
劉明燈想讓三萬清軍主力,直取屏東平原,先收複大片失地。而李國樓製定的戰術部署,是以收複戰略要地為首要目標,沒有大舉攻取屏東平原的決策,兩人的理念有所不同。
至於孰對孰錯?英雄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劉明燈哪敢違悖軍令,發泄一通怨言,就按照李國樓製定的戰術,布置各路兵馬。
劉明燈一絲不苟的神態,讓沈葆楨放心了。能讓這麽多軍官執行軍令,說明李國樓製定的戰術,沒有多大的紕漏,至少不會自絕後路。
進兵時劉明燈便派出部隊專事轉運,令建武軍後軍在露門山等地儲存三個月糧草。屏東平原一帶秋糧在9月底收割,劉明燈遂把進軍時機選定在收獲季節,以便就地取糧。
7月底,劉明燈認為一切準備就緒,自認比李國樓高出一籌,已經無懈可擊,便令二十餘營清軍分三路進兵。
中路傅先楚率軍從狄道以北三十裏渡河,左路楊世戴率軍取道狄道南麵的南坪進峽城,右路劉明燈率部由馬營經紅土窯進大沱河。為防止日軍襲擊,規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駐北岸,一半渡過大沱河修築堡壘,左右兩路則待中路在河南紮穩腳跟以後再行渡河。
清軍每進一處,各派隊分支包掃而前進,企圖將正在大沱河南岸分散活動的卑東軍一並驅往排家崖,迫其背水一戰,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
卑東軍為縮短戰線,在大沱河北岸進行了騷擾阻擊,給清軍以殺傷後,即撤往河南,駐紮於離大沱河南岸十裏的盔甲集一帶,想以茂密的叢林阻擋清軍。
劉明燈對於李國樓製定的策略,其實是滿腹牢騷,讓兵強馬壯的“建武軍”過叢林、爬雪山,緩進急功,去打背叛大清的卑東軍,這不是大材小用嘛。但現在李國樓是台灣最高軍事長官,劉明燈沒能說服李國樓,反而被李國樓說服,親率四千建武軍率先與卑東軍主力決戰。
此外,李國樓令提督白朗寧統領常勝軍策應劉明燈渡過大沱河。同時,派李運捕率領五營新武軍分駐屏林、平溪兩鎮,並調黑山族土司於榮穀帶“番勇”分駐各隘口,均受左路白朗寧節製。又調聶士成步隊二營、馬隊三營,炮隊一營,由打狗進至白雞山一帶,防止大股日軍北進,並兼顧劉明燈大軍。李國樓自己也親臨屏東平原的新澱地區,直接指揮戰鬥。
卑東軍加緊準備防禦清軍的進攻,卑東軍撤退到大沱河南岸之後,曾與日軍一起在大沱河南岸修築了一些堡壘。開始以堡壘為依托,對清軍采取步步阻擊的戰術,想靠堡壘戰術,大量殺傷清軍。
大沱河南岸的盔甲集和狄道,是卑東軍的兩個出入口,再往後撤退便無險可守。自劉明燈渡過大沱河之後,三路大軍猛攻狄道,以強大的火力,一舉收複狄道,消滅一千多名卑東軍,二百多名日軍。
建武軍占領狄道之後,盔甲集便成為卑東軍、日軍出入玉山的唯一通道。因此,卑東軍著重加強了盔甲集一帶的防禦,“卑東國王”羅惺忪不願回到跑到屏東平原打仗,卑東軍在平原作戰,不是清軍對手。
平原作戰的軍事弱點,敵我雙方了然於胸,通常情況下,平原作戰就是消耗戰。到底誰消耗的起兵力,敵我雙方心裏一清二楚,不怕死的日軍也不願意和清軍拚消耗,更何況人數越打越少的卑東軍。
日軍作戰部製定的策略,便是讓四千名卑東軍死守盔甲集,依托天險阻擊清軍。為了鼓舞卑東軍士氣,中將西鄉從道在排家崖派駐了二千日軍,共計六千多人集結在盔甲集一線。日軍已經不相信台灣少數民族,為了防止四千名卑東軍在戰場上“起義”,“卑東王子”兼“總理大臣”羅世傑親自率領四千大軍。
原本日軍偵知打狗防守鬆懈,上麵有多枚大炮,但沒有炮架,隻有固定的大炮(老式的紅夷大炮)。日軍可在城外適宜之處建幾所炮台,不需要激烈的戰鬥,即可輕易的清軍降服,攻破打狗。
打狗周圍是用花崗岩砌成的三十英尺高的圍牆,打狗的城牆縱然堅固,但也難以抵擋日軍的大炮。
五月初,中將西鄉從道親率日軍兩個大隊,二千多日軍和卑東族叛軍四千多人,聯合攻打打狗,但此時打狗的駐軍已變成“銘武軍”,劉銘傳把他最信任的中校聶士成派駐在打狗。銘武軍火炮凶猛,防守嚴密,聶士成率領二千銘武軍與數倍的敵人展開激戰,銘武軍守住了台灣府的門戶。。打狗,使得日軍不敢入侵中部平原。
日軍在打狗城下死傷慘重,最後铩羽而歸,日軍攻打打狗戰役以失敗而告終,斷絕了日軍向中西部發展的初步設想。這也是日軍在台灣東部生番地區開拓殖民地的根本原因,“銘武軍”在防守打狗戰役中打出威名,聶士成一戰成名。
此時,日軍這才發現,台灣的清軍的武器裝備,已經煥然一新,日軍的情報工作落後,對於清軍的戰鬥力判斷錯誤,“殺神”劉銘傳駐守台灣府,讓日軍壓力巨大。中將西鄉從道審視適度,改變戰略部署,不再主動攻打清軍的堡壘。為了在“荒蠻的台灣”占有一席之地,日軍並沒有從打狗地區撤退,而是堅守在鄉村地區,與清軍繼續纏鬥,想在野外打敗清軍。
之後,台灣府總兵劉明燈沒認清形勢,自以為日軍不堪一擊,沒有製定正確戰略目標。而是主動率領三千“建武軍”主動出擊,被日軍誘騙至屏東平原的木瓜溪,三千建武軍死傷一千多人,劉明燈率領二千不到的敗兵逃回基隆港。
此役過後,日軍士氣大振,一麵向台灣增兵,一麵肅清龜山的排灣族人,在台灣東部大肆開拓殖民地。
望躍鄉戰役成為屏東平原作戰的轉折點,清軍從實力上和心理上占據主動,李國樓在戰術上執行步步推進的政略,在政治上實施民族和解政策,初見成效,卑東族人內部人心不齊,各部落頭領紛紛歸順新武軍。
在屏東平原的小規模戰役中,新武軍、常勝軍發揚獻身精神,衝鋒在前,以血的代價與日軍展開一輪又一輪的較量,用血的代價換來一場又一場勝利。殲滅日軍一千多人,叛軍三千多人,清軍在戰場上贏得主動,挽回清軍劣勢,各路清軍士氣高昂,開始主動攻擊日軍。
清軍開始做戰略反攻,為了一舉收複屏東平原,清軍聯合作戰,李國樓的四千新武軍(擴編)、白郎寧的三千常勝軍(擴編)、劉明燈的八千建武軍、劉銘傳的八千銘武軍,以及各支少數民族的軍隊,共計三萬多清軍沿著玉山山脈南端,對日軍展開壓迫式進攻,向外號稱十萬清軍。
台灣山係與台灣島的東北至西南走向平行,縱貫中部,形成中間高、兩側低的地勢。高山多集中於中部偏東,形成東部多山地,中西部地勢下降,最後在西部海岸地區形成廣大的海岸平原。
中央山脈北起蘇澳附近,南達台灣南端的鵝鑾鼻,縱貫台灣本島南北中央,成為全島的脊梁和分水嶺,有“台灣屋脊”之稱,將台灣全島分為東小、西大的不對稱的兩部分。
玉山山脈西南走向,北端隔濁水溪上遊與雪山山脈緊鄰,南端至屏東平原北部,全長約240裏。玉山主峰海拔餘額4000米,是全島和大陸東部地區的最高峰。玉山山頂終年積雪,色白如玉,因此被稱為“玉山”。
打仗,其實絕大多數時間就是行軍,想要贏得戰場上的主動權,首先一點,就是把兵力拓展開來。在地理上占據優勢,才能在戰場上占有先機,這就是兵法大家所說的“高瞻遠矚”。這次劉明燈吸取上次征討屏東平原失敗的教訓,沒有直接進入屏東平原腹地,而是親率四千建武軍準備翻過雪山。
四千建武軍籌集糧秣,需經過露門山地區。那裏已被日軍掃蕩的人煙斷絕,一片荒蕪,糧草無處籌措,建武軍需隨軍攜帶二個月的糧草,困難重重,劉明燈與台灣少數民族的矛盾突顯出來,此時對少數民族不能用強迫的手段。幸好台灣海峽暢通,沈葆楨運來大批糧草支援建武軍,沈葆楨率領船隊到達基隆港,解決了劉明燈燃眉之急。
劉明燈一看見沈葆楨到來,便滿腹牢騷的抱怨:“沈總辦,你怎麽才來,台灣理應由你統籌,怎能卸下千斤重擔,反而交予乳臭未幹的小兒。”
沈葆楨哈哈一笑,沒有接口,轉頭看向碼頭。有些事大家心裏都有怨言,他何嚐不想當台灣總指揮。可惜有諸多困難不是他能解決的,打仗就是打後勤保障,李國樓借給大清政府五百萬銀元,前期自掏腰包五百萬銀元,這才使得李鴻章向大英帝國、普魯士買來大批軍用物資。李國樓要當台灣總指揮,誰敢惹李國樓,說到底李國樓的權勢是用銀子買來的。
有誰不嫉妒李國樓的運氣?沈葆楨、劉明燈既羨慕李國樓的戰功,又想著若是由他們指揮對日作戰,台灣戰事可以早日結束。
碼頭上皆是搬運貨物的長夫,搬運著各種戰略物資,看見小鋼炮和劈山炮的蹤影,劉明燈興奮的像孩子一樣,建武軍終於像一支現代化軍隊。
沈葆楨問道:“劉鎮台,現在戰事如何?邸報上說,消滅了一萬日軍,是真的嗎?”
劉明燈笑道:“我軍已經開始戰略反攻,屏東平原的戰鬥,雖然我軍死傷頗重,但我們有強大的後方,損失很快就能彌補回來。叛軍是越打越弱,羅惺忪很快要完蛋了,日軍也不敢出動了。至於邸報上的胡說八道,你去看它作甚。”
“那日軍到底有多少人馬,你能給個實數嗎?”沈葆楨最關心日軍的兵力,想從劉明燈嘴裏,聽到實情。
劉明燈正色道:“日軍因釣魚島海戰失利,日本海軍變得越來越小心謹慎了,後勤運輸經常遭受我軍偷襲,補給越來越困難了。日軍主力龜縮在龜山地區,應該不會超過二萬兵馬,依我看最多一萬兵馬。若是打到明年春季,我看日軍要鬧饑荒。可惜李國樓不用我的計策,此人性格太過軟弱,不是統帥的料。”
沈葆楨倒是不知劉明燈與李國樓有何矛盾,問道:“劉鎮台,你向李國樓提出什麽計策?”
“戰爭時期,必用戰爭手段,慈不掌兵嘛。我向李國樓提出,把屏東平原的莊稼和村落全部燒毀,讓日軍不能在屏東收獲秋糧,隻要挪過冬季,日軍必敗。沒料到反被李國樓臭罵一通,說我這樣會把卑東族人和排灣族人逼上絕路,還說我是千古罪人,把卑東族人背叛祖國的罪過,扣到我的頭上,你說氣不氣人?”劉明燈氣得撩起一腳,把地上的一顆碎石,踢出三丈之外。
沈葆楨還是識大體,勸慰道:“劉鎮台,你也別生氣。李國樓自有他的道理,這種戰術上的分歧,無傷大雅。李國樓這個人,還是挺大度的,不是嫉賢妒能之人。隻要收複台灣失地,功勞少不了你。”
“他是總指揮嘛,怎麽說,我就怎麽做。你也知道,我是一個藏不住話的人,發幾句牢騷而已。不用老子的計策也罷,隻是李國樓的策略太過保守,自詡得到左大帥真傳,我看那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膽子比老鼠還小。我若是西鄉從道,一定把他殺得落花流水,我與你說說”劉明燈拖著沈葆楨,一起走向指揮室,劉明燈打內心看不起李國樓的戰略部署,沒有一點新意,說來說去,就是緩進急攻,李國樓還不如他手下一名參事。這種人還能做台灣總指揮,還能小勝幾場,真是沒天理。隻怪自己一戰失利,讓建武軍到現在還抬不起頭來,連軍事發言權也沒有,竟然要聽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兒的軍令。
劉明燈練出了八千兵馬,再加上補給了大批的武器彈藥,膽氣壯了,就想直逼日軍老巢。。龜山,與日軍決一死戰。但戰術部署李國樓已經製定好了,他隻能服從軍令,按部就班的打仗,戰術上的諸多掣肘,讓劉明燈滿腹怨言。
沈葆楨不斷勸慰劉明燈,要劉明燈以大局為重,千萬不要違反李國樓的軍令。
劉明燈抒發情懷,在作戰室裏大展宏圖,指點台灣山川。他製定的戰術部署,最大的區別就是先攻取哪裏?
劉明燈想讓三萬清軍主力,直取屏東平原,先收複大片失地。而李國樓製定的戰術部署,是以收複戰略要地為首要目標,沒有大舉攻取屏東平原的決策,兩人的理念有所不同。
至於孰對孰錯?英雄各抒己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劉明燈哪敢違悖軍令,發泄一通怨言,就按照李國樓製定的戰術,布置各路兵馬。
劉明燈一絲不苟的神態,讓沈葆楨放心了。能讓這麽多軍官執行軍令,說明李國樓製定的戰術,沒有多大的紕漏,至少不會自絕後路。
進兵時劉明燈便派出部隊專事轉運,令建武軍後軍在露門山等地儲存三個月糧草。屏東平原一帶秋糧在9月底收割,劉明燈遂把進軍時機選定在收獲季節,以便就地取糧。
7月底,劉明燈認為一切準備就緒,自認比李國樓高出一籌,已經無懈可擊,便令二十餘營清軍分三路進兵。
中路傅先楚率軍從狄道以北三十裏渡河,左路楊世戴率軍取道狄道南麵的南坪進峽城,右路劉明燈率部由馬營經紅土窯進大沱河。為防止日軍襲擊,規定中路以一半兵力留駐北岸,一半渡過大沱河修築堡壘,左右兩路則待中路在河南紮穩腳跟以後再行渡河。
清軍每進一處,各派隊分支包掃而前進,企圖將正在大沱河南岸分散活動的卑東軍一並驅往排家崖,迫其背水一戰,達到“聚而殲之”的目的。
卑東軍為縮短戰線,在大沱河北岸進行了騷擾阻擊,給清軍以殺傷後,即撤往河南,駐紮於離大沱河南岸十裏的盔甲集一帶,想以茂密的叢林阻擋清軍。
劉明燈對於李國樓製定的策略,其實是滿腹牢騷,讓兵強馬壯的“建武軍”過叢林、爬雪山,緩進急功,去打背叛大清的卑東軍,這不是大材小用嘛。但現在李國樓是台灣最高軍事長官,劉明燈沒能說服李國樓,反而被李國樓說服,親率四千建武軍率先與卑東軍主力決戰。
此外,李國樓令提督白朗寧統領常勝軍策應劉明燈渡過大沱河。同時,派李運捕率領五營新武軍分駐屏林、平溪兩鎮,並調黑山族土司於榮穀帶“番勇”分駐各隘口,均受左路白朗寧節製。又調聶士成步隊二營、馬隊三營,炮隊一營,由打狗進至白雞山一帶,防止大股日軍北進,並兼顧劉明燈大軍。李國樓自己也親臨屏東平原的新澱地區,直接指揮戰鬥。
卑東軍加緊準備防禦清軍的進攻,卑東軍撤退到大沱河南岸之後,曾與日軍一起在大沱河南岸修築了一些堡壘。開始以堡壘為依托,對清軍采取步步阻擊的戰術,想靠堡壘戰術,大量殺傷清軍。
大沱河南岸的盔甲集和狄道,是卑東軍的兩個出入口,再往後撤退便無險可守。自劉明燈渡過大沱河之後,三路大軍猛攻狄道,以強大的火力,一舉收複狄道,消滅一千多名卑東軍,二百多名日軍。
建武軍占領狄道之後,盔甲集便成為卑東軍、日軍出入玉山的唯一通道。因此,卑東軍著重加強了盔甲集一帶的防禦,“卑東國王”羅惺忪不願回到跑到屏東平原打仗,卑東軍在平原作戰,不是清軍對手。
平原作戰的軍事弱點,敵我雙方了然於胸,通常情況下,平原作戰就是消耗戰。到底誰消耗的起兵力,敵我雙方心裏一清二楚,不怕死的日軍也不願意和清軍拚消耗,更何況人數越打越少的卑東軍。
日軍作戰部製定的策略,便是讓四千名卑東軍死守盔甲集,依托天險阻擊清軍。為了鼓舞卑東軍士氣,中將西鄉從道在排家崖派駐了二千日軍,共計六千多人集結在盔甲集一線。日軍已經不相信台灣少數民族,為了防止四千名卑東軍在戰場上“起義”,“卑東王子”兼“總理大臣”羅世傑親自率領四千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