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8年到1930年間,西北大旱,時光艱難地蹣跚而過。據有人粗略估計,這三年間,陝甘兩省至少有600萬人死於饑荒,一些地方人民相食,人倫倒退,無數村莊殘垣斷壁,十室九空,人間悲劇令人慘不忍睹。
景古城由於地處西秦嶺餘脈山區,氣候宜人,又背靠藏區,因此饑荒的影響不是很大,不少逃難的饑民從陝西或河南遠道而來,石遠舉開倉放糧,熬粥送飯,不少人都受到了接濟,有些人還落戶此地,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一時間,在逢集日時,城下河灘邊的街道上時常多了一些陝西、河南人的口音。
孩子們在漸漸成長。
耀武和石海林經常早起跟石剛練功學武,然後和耀文、石海娟到城外鼓樓寺的高級小學上學,小學的國文和曆史由秦先生親自授課,耀武特別喜歡。
社會漸漸安定下來,石遠舉也帶人開始到蘭州、臨洮、岷縣等地打理生意。
又是一年春華時。
洮河裏的桃花魚順流而上,沿著倒流河水一直到源頭紫溝峽去產卵,這時候是耀武們最高興的季節。下午放學後,他和夥伴們可以帶上稍大點的尖底的箭竹篾條背簍,再帶一枝長杆子,隻要到有漩渦的河灣裏打上幾背簍,或者用蚯蚓做餌料下上幾鉤,就會有胳膊粗的洮河大鯉魚被打上來,這時候是他們一天裏最開心的時候。
春天匆匆而去,夏天緊接著春天的尾巴,燦爛而至,轉眼到了農曆四月十六,景古地區傳統的廟會日子。
這一天,方圓三十裏內的很多人家會早早地攜兒帶女,有人為燒香還願,有人為看戲散心,有人為走親訪友,有人為談情說愛,有人為娛樂休閑。
今年的楊木匠和大兒子決定在家裏要好好過一個四月十六,所以在二月裏種上莊稼以後,隻在藏區待了一個月,就在四月初十那天匆匆趕回。
四月十五那天,楊木匠和女人、兒子們早早起來就忙活開了。大人有大人的活,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活,人人參與。楊木匠和大兒子耀華宰了五隻雞,又殺了一頭羊,女人從自家的菜園子裏摘了很多蔬菜回來,耀武和耀文負責把自家產的蔬菜幫阿媽洗幹淨,然後放在篩子裏困幹水分,耀武看見阿媽擀了好幾撥麵,都切成了寬細不一的麵條,晾在案板上,用白石布蓋住了,給耀文一說,把他們兩個饞的直流口水。
今天家裏要來幾個重要的朋友。
三年來,石生一直過著灰溜溜的生活,一是自己的作為讓自己在人前抬不起頭來,二是石遠舉的管教。他心裏充滿了怨恨,隻是沒有輕易顯露出來,他信奉一句話,就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在他看來那些欠了自己的,到時候,你們都得給我還回來。
四月十五這天,石遠舉將要從蘭州趕回,捎信的人回來說,他們昨天已經到了臨洮,今早將連夜趕路,估計車馬今早十一點會到當鋪。
早上十點,石生帶了張海生等人出城,到舊城下當鋪等候。
今年的四月十五就已經熱鬧非凡,從景古新城城下到舊城城下的楊家河灘到處攤販雲集,帳房林立。從舊城下的秦家河起到新城下的廟灘灘背後,行人更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街道上見到熟人時的笑語吟吟和見到稀罕物件時的驚歎聲,還有小販們的叫賣聲夾雜在一起,響成一片。
人們在大亂之後,互相打聽著親情祿故們的死活安危,慶幸著活著的人們的命運。
他們等到了十二點還不見石老爺回來,就有點等不住了。
幾個人就到路邊的館子裏吃了早飯,要了些酒喝開了。一開酒戒,石生就把持不住了,隻喝得酒氣上頭,讓酒掌控了自己,才離開館子而去。
人常說酒入聖心,化為仁義。今天酒入石生心,卻激起了他無限的不滿,他有氣沒處撒,隻得罵罵咧咧的,路人見他,都繞他而走,張海生等人也不敢勸他。一行幾人,繼續來到當鋪門前等待,沒有等來石遠舉。
幾個騎馬人從秦家河邊走邊說,緩緩而來。
為首的是一位漢子,年齡約莫三十歲,騎一匹黑馬,身形偉岸,頭發稍微卷曲,臉色黑紅,顯然是久經高原日曬的緣故。細看那人發現他身著一件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以細毛皮和氆氌鑲邊修飾的黑色藏袍,很有氣勢。
因為天氣熱,穿著白襯衣的兩隻胳膊都露在外麵,藏袍的兩隻袖子吊掛在兩邊,藏袍圍著腰,恰好把懷裏擁著的那個眼睛明亮身穿藏袍的小男孩包住,隻露出了頭。
小孩子約莫六七歲的光景,烏黑的頭發是天然的小波浪卷,腦後紮著一根小辮子。坐在馬上,他下意識地摸著父親的腰刀刀把,黑紅臉蛋上的大眼睛卻時不時好奇地向四周看著,興奮地和父親說著,感覺一切對自己都那麽新鮮。
特別驚豔的是後麵一匹體健身長的棗紅馬。
馬上端坐一位身材修長擁著小姑娘的華麗婦人。隻見這婦人二十四五的樣子,身著一藍綠色綢緞為麵,水獺皮鑲邊的圓領藏式長禮袍,碎小辮子盤繞,頭飾紅珊瑚和綠鬆石,其餘烏發梳成一根大辮子垂於腦後,這個婦人不同於父親和兒子,麵容俊俏,臉色白潤,眼如秋水,卻又內斂含蓄,在春風中,勒馬緩緩而來。
她懷裏坐著的小女孩明顯比小男孩要大兩三歲的樣子。梳著眾多小辮子的小姑娘也頭飾綠鬆石,身著一件紅色緞麵,袖口飾以綠色絲綢,潔白的羊羔皮圍領的修長藏袍。令人稱奇的是雖然來自高原,但小姑娘也是麵如白玉,明目皓齒,沉靜穩重,性格與小男孩又有所不同。
四個騎馬的隨從,跟隨其後,隻腰配短刀,都沒有帶槍。
石生看到此,口眼歪斜,連心思也斜了。
酒壯色膽的他,徑直走過去,繞過黑馬,直奔棗紅馬,一把拉住了馬韁繩,彎著腰對著馬上的母女就嘿嘿嘿的壞笑開了,馬匹已經有些受驚,但尚算安靜,他隻看著小女孩的母親酒氣衝天地說話:
“哪裏來的小娘子,來,下馬,陪阿哥喝一杯!阿哥不會虧待你的!”
跟前的張海生等人哈哈哈大笑、
小女孩聞著酒氣,露出了一副嫌惡的樣子,隻想躲的遠遠的,但人家拉著韁繩。
看到是一個酒醉漢,婦人也沒在意,看了看前麵的兒子和丈夫,她略微譏諷地笑著用漢話說道:
“漢家阿哥,你陪酒的人多得是,想喝酒回家找你媳婦陪去,我們還有事情呢?就不陪你了!”惹得四個隨從和張海生等人都笑了。
石生感覺折了大麵子,臉上一下子掛不住了。
婦人想抽回韁繩前行,韁繩卻被攥緊在石生手裏,兩人一拉一拽,馬受驚了,嘶鳴一聲,往邊上一閃,差點把母女二人摔下馬來。
夫人花容失色,小姑娘一聲尖叫,引得黑馬上的人回頭張望。
不待父親發話,小男孩從父親的懷裏抽身出來,已腰刀在手,跳下了黑馬,快步來到了石生麵前,氣衝衝地一把推開石生,眼裏噴火隻瞪石生大喊道:
“不許欺負我阿媽和姐姐!”
“花兒旦,住手!”
黑馬上的男人喝住了小男孩,下馬伸出了手笑著對石生說道:“朋友,有什麽話你對我說,我叫貢布。”
“去你媽的,連你們也欺負我,我跟你沒什麽可說的,我就跟你的女人說,怎麽啦!你不服是嗎?”石生一把打開了貢布的手,蠻狠地說道,純粹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
黑馬男人和婦人漲紅了臉,四個別短刀的隨從也看得牙根癢癢的,圍了過來。
石生拔出了短槍,打開了機頭,大吼道:“誰上來,老子火了誰,老子今天豁出去了!”
“朋友,我們不想惹事,我們隻是到景古來燒香拜佛,拜訪朋友的,希望你不要為難,漢家不是經常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嗎?你一抬手,我們也就過去了,你說是不?”
貢布耐著性子說道。
“你說方便就方便!好,今天你的女人隻要陪我喝一杯酒,什麽都好說,我送你們到你朋友家!”石生得寸進尺,刁鑽地說道。
“你休想!”貢布勃然大怒,他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這個不知好歹的家夥在公然挑戰古馬灘草原頭人的尊嚴。一雙兒女在看,四個下人在看,這個時候他再不站出來保護他的女人,將顏麵無存,被人一輩子恥笑。
“吆嗬,給哥哥玩硬的?我就喜歡,看我怎麽收拾你!”石生擼胳膊卷袖子,對著貢布虎了上去,但被貢布的四個隨從冷峻上前像一堵冰牆一樣給隔開了,卷頭發的小男孩也握緊了拳頭。
見此,石生的手下張海生之流也虎了上去。
馬上的母女嚇壞了,大人花容失色,小姑娘連嚇帶氣,嗚嗚的哭開了,嘴裏還屋裏哇啦地說著一些話,讓人聽不懂,她很擔心父親和弟弟。
“欺負女人和外鄉人,你算什麽好漢!”
景古城由於地處西秦嶺餘脈山區,氣候宜人,又背靠藏區,因此饑荒的影響不是很大,不少逃難的饑民從陝西或河南遠道而來,石遠舉開倉放糧,熬粥送飯,不少人都受到了接濟,有些人還落戶此地,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一時間,在逢集日時,城下河灘邊的街道上時常多了一些陝西、河南人的口音。
孩子們在漸漸成長。
耀武和石海林經常早起跟石剛練功學武,然後和耀文、石海娟到城外鼓樓寺的高級小學上學,小學的國文和曆史由秦先生親自授課,耀武特別喜歡。
社會漸漸安定下來,石遠舉也帶人開始到蘭州、臨洮、岷縣等地打理生意。
又是一年春華時。
洮河裏的桃花魚順流而上,沿著倒流河水一直到源頭紫溝峽去產卵,這時候是耀武們最高興的季節。下午放學後,他和夥伴們可以帶上稍大點的尖底的箭竹篾條背簍,再帶一枝長杆子,隻要到有漩渦的河灣裏打上幾背簍,或者用蚯蚓做餌料下上幾鉤,就會有胳膊粗的洮河大鯉魚被打上來,這時候是他們一天裏最開心的時候。
春天匆匆而去,夏天緊接著春天的尾巴,燦爛而至,轉眼到了農曆四月十六,景古地區傳統的廟會日子。
這一天,方圓三十裏內的很多人家會早早地攜兒帶女,有人為燒香還願,有人為看戲散心,有人為走親訪友,有人為談情說愛,有人為娛樂休閑。
今年的楊木匠和大兒子決定在家裏要好好過一個四月十六,所以在二月裏種上莊稼以後,隻在藏區待了一個月,就在四月初十那天匆匆趕回。
四月十五那天,楊木匠和女人、兒子們早早起來就忙活開了。大人有大人的活,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活,人人參與。楊木匠和大兒子耀華宰了五隻雞,又殺了一頭羊,女人從自家的菜園子裏摘了很多蔬菜回來,耀武和耀文負責把自家產的蔬菜幫阿媽洗幹淨,然後放在篩子裏困幹水分,耀武看見阿媽擀了好幾撥麵,都切成了寬細不一的麵條,晾在案板上,用白石布蓋住了,給耀文一說,把他們兩個饞的直流口水。
今天家裏要來幾個重要的朋友。
三年來,石生一直過著灰溜溜的生活,一是自己的作為讓自己在人前抬不起頭來,二是石遠舉的管教。他心裏充滿了怨恨,隻是沒有輕易顯露出來,他信奉一句話,就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在他看來那些欠了自己的,到時候,你們都得給我還回來。
四月十五這天,石遠舉將要從蘭州趕回,捎信的人回來說,他們昨天已經到了臨洮,今早將連夜趕路,估計車馬今早十一點會到當鋪。
早上十點,石生帶了張海生等人出城,到舊城下當鋪等候。
今年的四月十五就已經熱鬧非凡,從景古新城城下到舊城城下的楊家河灘到處攤販雲集,帳房林立。從舊城下的秦家河起到新城下的廟灘灘背後,行人更是摩肩接踵,川流不息。街道上見到熟人時的笑語吟吟和見到稀罕物件時的驚歎聲,還有小販們的叫賣聲夾雜在一起,響成一片。
人們在大亂之後,互相打聽著親情祿故們的死活安危,慶幸著活著的人們的命運。
他們等到了十二點還不見石老爺回來,就有點等不住了。
幾個人就到路邊的館子裏吃了早飯,要了些酒喝開了。一開酒戒,石生就把持不住了,隻喝得酒氣上頭,讓酒掌控了自己,才離開館子而去。
人常說酒入聖心,化為仁義。今天酒入石生心,卻激起了他無限的不滿,他有氣沒處撒,隻得罵罵咧咧的,路人見他,都繞他而走,張海生等人也不敢勸他。一行幾人,繼續來到當鋪門前等待,沒有等來石遠舉。
幾個騎馬人從秦家河邊走邊說,緩緩而來。
為首的是一位漢子,年齡約莫三十歲,騎一匹黑馬,身形偉岸,頭發稍微卷曲,臉色黑紅,顯然是久經高原日曬的緣故。細看那人發現他身著一件袖子寬長,衣領、襟邊、袖口、下擺以細毛皮和氆氌鑲邊修飾的黑色藏袍,很有氣勢。
因為天氣熱,穿著白襯衣的兩隻胳膊都露在外麵,藏袍的兩隻袖子吊掛在兩邊,藏袍圍著腰,恰好把懷裏擁著的那個眼睛明亮身穿藏袍的小男孩包住,隻露出了頭。
小孩子約莫六七歲的光景,烏黑的頭發是天然的小波浪卷,腦後紮著一根小辮子。坐在馬上,他下意識地摸著父親的腰刀刀把,黑紅臉蛋上的大眼睛卻時不時好奇地向四周看著,興奮地和父親說著,感覺一切對自己都那麽新鮮。
特別驚豔的是後麵一匹體健身長的棗紅馬。
馬上端坐一位身材修長擁著小姑娘的華麗婦人。隻見這婦人二十四五的樣子,身著一藍綠色綢緞為麵,水獺皮鑲邊的圓領藏式長禮袍,碎小辮子盤繞,頭飾紅珊瑚和綠鬆石,其餘烏發梳成一根大辮子垂於腦後,這個婦人不同於父親和兒子,麵容俊俏,臉色白潤,眼如秋水,卻又內斂含蓄,在春風中,勒馬緩緩而來。
她懷裏坐著的小女孩明顯比小男孩要大兩三歲的樣子。梳著眾多小辮子的小姑娘也頭飾綠鬆石,身著一件紅色緞麵,袖口飾以綠色絲綢,潔白的羊羔皮圍領的修長藏袍。令人稱奇的是雖然來自高原,但小姑娘也是麵如白玉,明目皓齒,沉靜穩重,性格與小男孩又有所不同。
四個騎馬的隨從,跟隨其後,隻腰配短刀,都沒有帶槍。
石生看到此,口眼歪斜,連心思也斜了。
酒壯色膽的他,徑直走過去,繞過黑馬,直奔棗紅馬,一把拉住了馬韁繩,彎著腰對著馬上的母女就嘿嘿嘿的壞笑開了,馬匹已經有些受驚,但尚算安靜,他隻看著小女孩的母親酒氣衝天地說話:
“哪裏來的小娘子,來,下馬,陪阿哥喝一杯!阿哥不會虧待你的!”
跟前的張海生等人哈哈哈大笑、
小女孩聞著酒氣,露出了一副嫌惡的樣子,隻想躲的遠遠的,但人家拉著韁繩。
看到是一個酒醉漢,婦人也沒在意,看了看前麵的兒子和丈夫,她略微譏諷地笑著用漢話說道:
“漢家阿哥,你陪酒的人多得是,想喝酒回家找你媳婦陪去,我們還有事情呢?就不陪你了!”惹得四個隨從和張海生等人都笑了。
石生感覺折了大麵子,臉上一下子掛不住了。
婦人想抽回韁繩前行,韁繩卻被攥緊在石生手裏,兩人一拉一拽,馬受驚了,嘶鳴一聲,往邊上一閃,差點把母女二人摔下馬來。
夫人花容失色,小姑娘一聲尖叫,引得黑馬上的人回頭張望。
不待父親發話,小男孩從父親的懷裏抽身出來,已腰刀在手,跳下了黑馬,快步來到了石生麵前,氣衝衝地一把推開石生,眼裏噴火隻瞪石生大喊道:
“不許欺負我阿媽和姐姐!”
“花兒旦,住手!”
黑馬上的男人喝住了小男孩,下馬伸出了手笑著對石生說道:“朋友,有什麽話你對我說,我叫貢布。”
“去你媽的,連你們也欺負我,我跟你沒什麽可說的,我就跟你的女人說,怎麽啦!你不服是嗎?”石生一把打開了貢布的手,蠻狠地說道,純粹一副目中無人的樣子。
黑馬男人和婦人漲紅了臉,四個別短刀的隨從也看得牙根癢癢的,圍了過來。
石生拔出了短槍,打開了機頭,大吼道:“誰上來,老子火了誰,老子今天豁出去了!”
“朋友,我們不想惹事,我們隻是到景古來燒香拜佛,拜訪朋友的,希望你不要為難,漢家不是經常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嗎?你一抬手,我們也就過去了,你說是不?”
貢布耐著性子說道。
“你說方便就方便!好,今天你的女人隻要陪我喝一杯酒,什麽都好說,我送你們到你朋友家!”石生得寸進尺,刁鑽地說道。
“你休想!”貢布勃然大怒,他已經做到了仁至義盡,這個不知好歹的家夥在公然挑戰古馬灘草原頭人的尊嚴。一雙兒女在看,四個下人在看,這個時候他再不站出來保護他的女人,將顏麵無存,被人一輩子恥笑。
“吆嗬,給哥哥玩硬的?我就喜歡,看我怎麽收拾你!”石生擼胳膊卷袖子,對著貢布虎了上去,但被貢布的四個隨從冷峻上前像一堵冰牆一樣給隔開了,卷頭發的小男孩也握緊了拳頭。
見此,石生的手下張海生之流也虎了上去。
馬上的母女嚇壞了,大人花容失色,小姑娘連嚇帶氣,嗚嗚的哭開了,嘴裏還屋裏哇啦地說著一些話,讓人聽不懂,她很擔心父親和弟弟。
“欺負女人和外鄉人,你算什麽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