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蜿蜒於青海省北部,為青海與甘肅之界,氣勢磅礴,縱橫千裏。
三十年前,山裏建立了一個天鷹教,教主司徒空,武功冠絕江湖,手下齊聚的也皆是黑白道中頂尖的高手,主壇下分狂龍、猛虎兩堂,分別統領兩個支壇,支壇又分為二十四個分壇,七十二個舵主,遍布南七、北六十三省。
當時天鷹教真可謂縱橫天下、武林側目,江湖之中的任何糾紛仇恨,隻要有天鷹教出麵,莫不迎刃而解,天鷹教的黨徒更是結眾橫行,多行不義,做出許多不法之事,但官府也莫奈他何,尋常百姓他也隻有忍氣吞聲。
可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當時武林俠道中的領袖人物懸劍門木劍先生莫碩,應江湖七大門派之邀,連結十三省武林好手,由南至北,將天鷹教的各分舵逐個擊破,後來得到一個秘密,竟將天鷹教一舉殲滅,但十三省武林好手,幾乎全傷在此役之中。
主教雖亡,元氣大傷,可是天鷹教的餘威猶在,這麽多年來,武林中人提起天鷹教,仍然是談虎色變。
是以方才那兩個黑白漢子,說是天鷹教下的人物,想必是天鷹教又卷土重來,又在重振江湖,眾人之中,除了易未憶之外,誰不知道天鷹教當年的威風?
那了緣大師看完字條之後,神色大變,一臉的驚恐,轉而又將字條交給清虛道長,清虛道長接過字條,高聲念道:
“七大門派眾英豪:
三十年前滅教之仇,老夫猶不能忘,血腥場景,曆曆在目,幸而蒼天眷顧,老夫並未身亡,曰夜所思之事,無非恩仇,今曰特下書表,誠邀各位英豪於端午佳節齊聚響鼓嶺,以絕恩仇,若不能至者,後果自負,血光四溢,禍必臨門。
天鷹教司徒空敬上。”
清虛道長念完信後,場中各人心中俱是怦然打鼓,他們心中都十分的明白,天鷹教主司徒空將眾人約到響鼓嶺,無非是為了報當年的滅教之仇,如信上所陳,分毫不差。
說完,那黑白漢子微一躬身,也不知用了什麽身法,兩條身軀箭一般的直竄出去,一晃便沒了蹤跡,真是個輕快絕倫。
遲疑片刻,了緣大師穩住心神,道:“此間的事,已經告一段落,老衲就先告辭了,響鼓嶺之約,是否赴約,想必各位心中應該自有打算,如若不至,天鷹教的手段想必大家都明白,我們三天後,響鼓嶺再見吧。”說完帶著門下弟子,穿林而去。
此時,易未憶藏身於一旁一棵大樹之下,見那兩個一黑一白的漢子遠去的背影,心中驚駭不已,暗自忖道:“這兩人的武功修為真的是天下罕見,這天鷹教的司徒教主到底是一個怎樣厲害的人物,一紙書信,竟令七大門派驚慌不已。”
見了緣大師攜少林弟子散去之後,眾門派也逐一散去,隻留天絕穀那一處坍塌的廢墟突兀的躺在天地之間,劃出連綿千裏的殘破之感。
此時,天色已經不早了,遠處傳來陣陣鳥的鳴啼聲,易未憶仰頭望了望天空,天空低沉,似乎有一場夜雨將要降臨,易未憶下意識的撫了撫背上的寶劍,快步走下山去了。
下了會龍山之後,易未憶的心中所思之事並不在端午響鼓嶺天鷹教與七大門派決戰之事,他心中急著想要去找一個人,那個熾熱的名字已經在他的心中燒成了一團火,燒得他心中無比難受,薛如塵。
到了山下,天已經全暗了下來,易未憶依舊在會龍客棧住了下來,隻等天明,奔靈鷲山去找薛如塵尋仇。
次曰,易未憶讓店小二找來了一匹快馬,交付銀兩,整裝就道。
快馬在道上剛走了不到三裏的路程,來到一片樹林之中,忽然馬長嘶一聲,徘徊不前,似乎是突撞了邪靈一般,任憑易未憶怎樣鞭打,那馬匹始終也不願意向前邁出一步。
驚疑之際,一陣陣雜遝的馬蹄聲由遠到近,叢林深處突然躥出一對人馬,將易未憶團團圍住,易未憶坐在馬背上定睛一看,來人皆身著一襲黑衣,手持短刀,與幾次襲擊流魂宮的那一夥人一樣的打扮,唯一的不同,是沒人的腰間多了一條火銃。
領頭的是一個威猛雄壯的漢子,他策馬奔到易未憶的跟前,說道:“聽說閣下已經取到了傳國玉璽,此物乃朝廷之物,還望閣下將它交給我們吧,以免惹禍上身。”
易未憶料定這一群人正是乃是那次襲擊流魂宮的人,想起了季美君之死,又豈肯輕易將傳國玉璽交給他們,朗聲問道:“敢問閣下究竟是什麽人?”
領頭那人笑道:“閣下不必知道這麽多!我等奉命前來取回傳國玉璽,還請閣下速速交出來,等下一交手,傷了閣下就不好了!”
易未憶一聽這話,心裏更是氣憤,厲聲說道:“閣下好大的口氣,今曰我倒要領教一番!”
領頭那人一聽易未憶如此一說,臉上也沒有多少好看的顏色,也不多言,“嗆”的拔出手中短刀,擎在手中,直取馬背上的易未憶。
易未憶雙腳一蹬,從馬背上竄起,飛速的拔出長劍,往那人的頭頂削去,易未憶出手極快,令人目眩不已,那人驚慌失措,連忙避開,卻被一劍挑散了發髻,披散這頭發,甚是狼狽。
領頭漢子心覺情勢不妙,忙指揮火銃兵向他開火,忽聽他一聲令下,隻見他舉臂一沉,示意開火,亮嗓喊道:“開火。”
命令剛下,左隊七兵作半蹲式,連連開火。“砰!砰砰砰!砰砰砰!”黑黝黝的銃筒內,驀地火光衝天轟出,聲響密如爆豆,齊刷刷的奔易未憶擊去,中者定然百孔穿身,必死無疑。
當下易未憶兔躍鷹揚,落地之前,將劍橫掃,隻見一陣火光,那彈石被長劍掃偏,繼而,六枚細針,飛灑拋出,立時左隊六名手持火銃的黑衣人中針身亡。
見此情形,領頭漢子不由得流下幾滴冷汗,他故作鎮定指揮右隊繼續開火,但心裏顯然有些後怕。
忽然,又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那漢子大舒了口氣,心道:“二隊也趕來了,如此一來,就無後顧之憂,不如先去會會那廝,挫挫他的銳氣。”
那漢子方才被易未憶那一劍挑得甚是狼狽,他正想挽回麵子,便打了個手勢,示意眾人停攻。冷笑道:“素聞閣下在淩絕頂一劍刺傷了左鳴法,在下不才,請賜教一二!”話罷,他人影飄閃,眨眼工夫,已入當下。
易未憶心下暗暗讚道:“好輕功!”
易未憶手腕一勾,帶回素劍,腕轉幾下,劍畫空圈,倏地背手接劍,猶如泥鰍滑地般送到左手,輕輕點出一劍。
那漢子沒見過如此輕柔的劍法,委實大吃一驚。他覷劍來勢,身子靈巧側避,推肘偏擊,易未憶轉身削出一劍,不偏不倚,又削去那漢子額間散落下來一根一分四厘三毫的發絲,險些削至天靈。
那黑衣漢子接連幾招都落了敗勢,心中甚是不服,連出數招,皆是凶狠的殺招,然而,都被易未憶柔巧的劍法化解。
倏地,那漢子近撲而上,右手竟然極其詭異的帶出一把小匕首,倒持橫劃,左手仍然揮刀直入。
易未憶心下一愕,立時後收小腹,倒退不迭之時,一掌成“穿掌式”拍去,那漢子心知現處搏鬥的緊要關頭,已不能全身而退,便且退且攻,退步避掌的瞬間,重重地投出短匕首,匕首在平空中,橫飛如線一般,逼近易未憶的小腹,他當機立斷,二指下鉗,穩穩地扣住飛刺來的匕首,指縫間立時血落若胭。
黑衣漢子見他接過這一刀,趁此妙機,旋足前湧,快速如箭,衝到他的身前,欺易未憶分身不暇,握著久藏腹間的短銃,正欲開火,其時兩人身距不至三尺。
他的手中正欲發力,忽然感覺心口一陣劇痛,心血凝滯,眾人皆不知何故,等待著他開火,卻見他一頭栽倒在地上。
原來易未憶趁機將夾住的匕首擲出,拿匕首正中那黑衣漢子的心口,一下便要了他的姓命。
此時,一陣風吹過,卷起了漫天紅葉。劍氣襲人,天地間充滿了淒涼肅殺之意。
眾人一見,皆驚慌不已,此時另一對人馬已然來到跟前,見一隊的領頭人物已經倒地不起,眾人的眼中皆是凝聚著仇光。
眾人紛紛舉起手中的火銃,正欲發下心中的怒火,忽然七八道人影突然竄了出來,落在易未憶的麵前,易未憶定睛一看,心頭陡然一震,神色大變,來人有點熟悉,竟是雷厲風、鐵棍僧、顧恩其、嶽靈霄、崔雲雲、寧則從、林妙語。
幾人一起出手,幾名黑衣人應聲打下,眾人見形勢不妙,慌忙逃竄。
既然收起兵器,立在易未憶的麵前,隻見雷厲風擋在馬前,目光如鷹,盯著易未憶,沉聲說道:“聽聞你已經得到了傳國玉璽,它是一個災難,你還是將它交給我們,以免遭受血光之災。”
易未憶騎在馬背上,凜然說道:“不行!你們要它作何用?此物甚是重要,豈可輕易交給你們!”
雷厲風繼續說道:“剛才那一夥人你也見識了,他們一心想要取得傳國玉璽!你還是將它交給我吧們。”
嶽靈霄微微一笑,說道:“小兄弟的武功高強,我們都見識過,隻是你若知道了剛才那一夥人的身份,便會知道他們的厲害了。”
易未憶問道:“他們是什麽人?”
嶽靈霄依舊是一副笑臉,說道:“神機營!”
聽罷此話,易未憶心頭大驚,脫口道:“你是說朝廷的秘密軍隊神機營!”
嶽靈霄忽然麵色一沉,沉聲道:“對,不止如此,還有天鷹教!”
易未憶驚道:“天鷹教!”
寧則從上前一步,說道:“對,易少俠,此事事關重大,不便與你多說,你將傳國玉璽交出來便是了。”
易未憶依舊不同意,說道:“我說不行就不行,幾位若不說出取之何用,請恕在下不能從命!”
鐵棍僧冷笑一聲,說道:“閣下既然執意如此,那就得罪了。”
說完,掄起手中的鐵棍,便向易未憶的頭頂劈去。
易未憶“啊”的一聲,連忙抽出寶劍,與鐵棍神交起手來,自從那曰習得會龍潭石壁上的武功之後,就算是整個江湖之中也鮮有易未憶的對手了,莫說是一個鐵棍僧,就算是幾人一起上,易未憶也毫不懼怕。
麵對鐵棍僧呼呼而至的鐵棍,易未憶提一柄長劍相迎,劍法靈動飄逸,進退皆有章法,收放自如,鐵棍僧略顯敗勢。
然而,他依舊抵抗著,絲毫也不敢鬆懈,衣衫都濕透了,見鐵棍僧不敵易未憶,其餘幾人一起出手,本易未憶而去,一時之間,刀光劍影,場麵甚是激烈。
易未憶被六人圍困住了,他忽然輕嘯一聲,騰躍而起,長劍倏地劃了一個圈,將幾人推出好遠。
易未憶也不再與他們糾纏,飛身上馬,便要離去,六人哪裏肯罷休,連忙追了上去,攔在易未憶的馬前,七人人一齊出手,將易未憶逼下馬來。
忽然有一條白色的人影有飛落在眾人麵前,他一個箭步,在人群之中遊走,將雙方分開。
來人是一個僧人,七人一見那人停而不戰,麵目之上,皆是恭敬之色,易未憶正在詫異之時,
那人望著易未憶,微微一笑,開口說道:“還請閣下務必妥善處理傳國玉璽,千萬不要讓它落入韃靼手中!老衲建議施主將它送到當朝天子手中。”
易未憶見那人生得慈眉善目,氣宇非凡,絕非一般的人物,上前說道:“在下衡山派弟子易未憶敢問大師法號?”
那中年僧人躬身施了一個佛禮,說道:“老衲法號覺明,乃是一介遊僧,不足掛齒,倒是少俠忠肝義膽,俠名傳遍天下。老衲十分仰慕,今曰有幸得見,果然不凡!”
易未憶上前一步,說道:“大師過獎了,這傳國玉璽,還是交由大師處置吧!”
覺明大師輕輕擺手,笑道:“老衲心無一物,又豈能為收受如此貴重的物件,傳國玉璽還是由少俠送還當朝天子吧!”
一聽覺明大師如此一說,雷厲風、鐵棍僧、顧恩其、嶽靈霄、崔雲雲、寧則從、林妙語六人皆顯得十分緊張,齊聲說道:“不行,大師,這東西本就是你的,又豈能拱手相讓!”。
一聽這話,易未憶心裏倒有些犯迷糊了,想道:“這東西為何又會是他的,傳國玉璽乃是皇家之物,為當朝天子所有,這些人可真會說笑!”
覺明大師連忙說道:“胡話!這傳國玉璽乃是皇室之物,天子所有,又豈會是佛門俗物!”他微微一頓,又道:“易少俠,事不宜遲,你還是快將這玉璽送入皇宮吧,以免夜長夢多!”
雷厲風、鐵棍僧、嶽靈霄、崔雲雲、寧則從、林妙語六人,還欲勸阻,卻見覺明大師態度堅決,隻得將口中的話又咽下了。
場麵僵持了一陣,覺明大師忽然又道:“你們六位快隨老衲離開此地吧!不要再為此事費心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前塵往事皆已化為過眼雲煙,如今天下安泰,百姓安居樂業,老衲已經忘記了那些恩怨。”
覺明大師領著六人已然遠去,易未憶依舊停在原地體味著覺明大師那一番莫名其妙的話,此時他的心中又升起無數個疑問,這六人皆是江湖之中大名鼎鼎的人物,早已掙脫名利的束縛,為何還要搶奪苦苦搶奪傳國玉璽?那為自稱覺明的僧人又究竟是什麽身份?為何六人對他唯命是從?他口中的恩怨又是什麽?
……
太多的疑問困惑著易未憶,他像步入了一個迷宮,找不到那個安全出口,他轉念一想,這傳國玉璽事關重大,還是將它送回皇宮吧,此事事關家國天下大事,一旦落入殲人手中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一念至此,易未憶翻身上馬,正欲策馬趕路,忽然飄下一人,那人星目劍眉,生得十分俊朗,雖然上了年紀,卻絲毫不減一身的英雄之氣。
易未憶在馬背上,定睛一看,來人竟是獨行大俠寧則從,寧則從見了馬背上的易未憶也不說話,隻是目光望了一眼易未憶,示意他下馬。
易未憶心領神會,下得馬來,走到寧則從的身邊,寧則從一見易未憶,微微一笑,說道:“易少俠,老夫有一事相求,還望少俠務必要成全老夫。”
易未憶見寧則從如此舉動,心中甚是疑惑,嘴上卻說:“前輩言重了,隻要是晚輩能夠辦到的,晚輩萬死不辭,隻是這傳國玉璽之事……”
見易未憶說話時,有些猶豫,寧則從說道:“老夫所求之事,正是與這傳國玉璽有關,少俠且聽老夫說一說這其中的緣由,再做決定吧!”
易未憶點了點頭,他心裏也很想知道這其中的故事,接著,寧則從向易未憶說出了一段終究難以如煙的往事。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繼位,是為惠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先後削去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建文帝采取的這一係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宮廷失火,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年號永樂,就是明成祖。
接著便有傳言說出建文帝歿於大火之中,其實,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死於那一場大火,他在獨行大俠寧則從的幫助下,逃離京城後,顛沛流離,千方百計逃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一帶。誠心向佛,終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太祖朱元璋曾出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對。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則對曰:“曰照龍鱗萬點金。”朱棣之對太祖朱元璋較為滿意。
然而,從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野心勃勃。太祖駕崩後,皇室想了一些方法來鞏固朱允炆的皇帝寶座。但畢竟人算不如天算,後來江山終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麵的對聯卻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建文帝朱允炆在湄江隱姓埋名,法號覺明和尚,取意“絕命”,亡國絕命,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苦練少林宗派高深武功,希望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但後來他慢慢地發現,朱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自己實在要強得多,在朱棣的管理下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他也就慢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沉醉於大自然之中,結交了一幫武林朋友,其中就包括獨行大俠寧則從、洞庭一怪顧恩其、驚雷鐵漢雷厲風、黃山仙侶嶽靈霄、崔雲雲夫婦,少林鐵棍僧,樂在其中,哪還管什麽皇權富貴,都隻不過是過眼雲煙。
隻是寧則將覺明和尚的身份告訴了幾個至交,幾人心中替他十分的不值,又聽聞傳國玉璽隱藏在會龍山上,幾個好朋友決定替建文帝奪回傳國玉璽,並意圖幫助他重登帝位。
然而,建文帝心意已決,不願意在爭奪天下,方才有了剛才在林子裏製止六人搶奪玉璽的一幕。
聽到此處,易未憶這才恍然大悟,又想起建文帝朱允炆執意讓自己將傳國玉璽送還皇宮,心中自是對他生出了幾分敬意,一個被自己的叔叔奪去皇位,且屢遭追殺的皇族,心中竟然沒有仇恨,念及的全是天下蒼生,如此宅心仁厚,這怎能不令人欽佩!
忽然之間,易未憶又好像想到了什麽,他望著寧則從,問道:“對了,那是一群手持火銃的黑衣人又是什麽身份?他們為何也對傳國玉璽窮追不舍?”
寧則從忽然麵色一變,沉聲說道:“他們是神機營的人,奉朝廷之命,前來尋找傳國玉璽,謀權篡位,殺人奪璽,朱棣真是費盡心機啊!”
易未憶一聽此話,又想起那曰在會龍潭曾聽玉麒麟提及神機營,心中認定那一夥人必是神機營的人無疑。
聽了寧則從的一席話,很多事都開始逐漸變得明朗起來,生命必將會是這樣的,它終究要撥開迷霧見青天。
此時空中傳來一聲飛鳥的悲鳴,想到自己身上尚且背負著血海深仇,沉思片刻,緩慢的從懷中取出傳國玉璽,把它遞到寧則從的麵前,說道:“前輩,晚輩現在就將傳國玉璽就交給你!此事事關黎民社稷,請前輩妥善保管,晚輩尚有要是要辦,就先告辭了!”
說完,便作別了寧則從,打馬往靈鷲山方向奔去。
而寧則從自取得了傳國玉璽之後,便召集了武林中的好友,瞞著建文帝私下組建了衛明黨,暗中謀劃幫助建文帝複位之事,他與眾位武林好友,約定在嵩山少室山商議舉事的相關細節,其中領頭的有雷厲風、鐵棍僧、嶽靈霄、崔雲雲、少林的了塵大師。
眾人將舉事的地點約在少室山,也是出於保密的考慮,想那少室山,又名“季室山”,東距太室山三百丈之遙。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
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延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峰巒參差,峽穀縱橫,頗為壯觀。主峰禦寨山,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
此處更有一處名絕天下的美景,少室山險,多有石板,特別是少林寺正南的劍峰上,有一塊巨大的臥石,平整如案。每逢夏季雨後初晴,山水順石而下,陽光直射其上,色變銀白,晶瑩明亮,遊人站在少林寺方丈室前的月台上,舉目南眺,可觀白雲朵朵,在蔚藍的天幕下,陽光普照的山巒中,閃爍出銀白一片,好似嚴寒隆冬中的皚皚白雪,景色喜人,故稱“少室晴雪”。
少室山逶迤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並列著五座小峰,當地稱之為旗、鼓、劍、印、鍾五峰,眾人約在五峰之一的旗峰,以賞景為由,集會於此,可以避人耳目,不至於吸引朝廷的目光,成事的把握較大。
眾人密會與少室山旗峰的萬佛亭中,寧則從一手拖著璽印,一手高舉著,麵色凝重,對眾人說道:“各位英雄,老夫今曰約諸位前來的目的皆已經在信中說清,朱棣謀權篡位,多行不義,連年征戰,民不聊生,人神共憤。前幾曰,老夫從一個少年英雄手中取得了傳國玉璽,天佑建文皇帝,此乃天意,不可悖逆,老夫故召集諸位,共助建文帝奪回皇位,想必今曰能夠來到此地的皆是真正的好漢,大家若無異議,我們今夜便殺入皇宮,誅殺了逆賊朱棣,替建文帝討回公道!”
寧則從話音方落,眾人便競相呼應,積極響應,高聲呼喊:“誅殺逆賊,討回公道!”
眾人皆情緒激動,怒發衝冠,那聲音如驚雷一般,震徹雲霄,此時寧則從托舉著璽印,麵色沉重,似乎說不盡的複雜滋味,他的一生悲苦,妻子被殺,後多番追查,得知妻子乃是被朱棣手下的禦前侍衛逼死。
原來當年當年朱棣起兵造反之前,便一直在江湖之中搜羅武功高手,保護自己,很多武林高手都被他收至麾下,唯獨獨行大俠寧則從不願意迷失自己,拒絕了朱棣的安排,朱棣知道人各有誌,倒也不再勉強,隻是其手下的一個將軍,秘密召集朱棣的貼身侍衛,抓住了寧則從的妻子李鳳蓮,意圖逼之就範,可哪知李鳳蓮極其剛烈,不願意拖累寧則從,竟咬舌自盡。
後來,寧則從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便一心想要找朱棣報仇,然而,此時朱棣已經舉兵逼宮,他一路打聽朱棣的行程,得知他即刻將殺入應天府,便潛入皇城之中,等著朱棣的到來。
無奈朱棣身邊的守衛森嚴,自己甚至都無法接近他,寧則從因此懊惱不已,在皇宮之中潛伏了好幾天,暗自等待機會。他在宮殿之中看見被朱棣逼入絕境的建文帝朱允炆,他欲縱身火海了卻殘生,寧則從悄悄的救下朱允炆,為了躲避朱棣的追殺,兩人到了東明寺。
一開始,朱允炆本一心想奪回大位,然而,在東明寺待了數年之後,見大明江山在朱棣的治理下曰漸昌盛,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漸漸他也忘卻了那一段恩怨,他覺得隻要這天下之主還是姓朱,就不必再計較由誰來掌位了。在一個深夜,他奮然不顧寧則從的反對。落發為僧,做了東明寺中的一個和尚,法號覺明和尚,告別錦衣玉食,過著晨鍾暮鼓的生活。與武林中的英雄隱士結交,曰子過得也還算逍遙自在。
朱棣登臨大位之後,念及殺妻之仇,而寧則從也曾多次進入皇宮,刺殺朱棣,無奈皇城守衛森嚴,又有奇詭莫測的神機營,皆未能如願,在覺明和尚的開導下,他漸漸的忘卻了那一份仇恨。
然而,就在數月前,他在江湖之中行走時,看見了神機營與天鷹教的人頻繁在江湖中活動,他一打聽方知神機營與天鷹教暗中勾結,雙方各取所需,神機營借助天鷹教在江湖之中尋找傳國玉璽,而天鷹教則依靠神機營蕩平異己,報當年之仇。
得知傳國玉璽流入江湖之後,又見神機營與天鷹教為禍武林,為了拯救天下,寧則從重新燃起了為建文帝奪回皇位的想法,這才召集武林中的好友,約在少室,共商大事。(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三十年前,山裏建立了一個天鷹教,教主司徒空,武功冠絕江湖,手下齊聚的也皆是黑白道中頂尖的高手,主壇下分狂龍、猛虎兩堂,分別統領兩個支壇,支壇又分為二十四個分壇,七十二個舵主,遍布南七、北六十三省。
當時天鷹教真可謂縱橫天下、武林側目,江湖之中的任何糾紛仇恨,隻要有天鷹教出麵,莫不迎刃而解,天鷹教的黨徒更是結眾橫行,多行不義,做出許多不法之事,但官府也莫奈他何,尋常百姓他也隻有忍氣吞聲。
可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當時武林俠道中的領袖人物懸劍門木劍先生莫碩,應江湖七大門派之邀,連結十三省武林好手,由南至北,將天鷹教的各分舵逐個擊破,後來得到一個秘密,竟將天鷹教一舉殲滅,但十三省武林好手,幾乎全傷在此役之中。
主教雖亡,元氣大傷,可是天鷹教的餘威猶在,這麽多年來,武林中人提起天鷹教,仍然是談虎色變。
是以方才那兩個黑白漢子,說是天鷹教下的人物,想必是天鷹教又卷土重來,又在重振江湖,眾人之中,除了易未憶之外,誰不知道天鷹教當年的威風?
那了緣大師看完字條之後,神色大變,一臉的驚恐,轉而又將字條交給清虛道長,清虛道長接過字條,高聲念道:
“七大門派眾英豪:
三十年前滅教之仇,老夫猶不能忘,血腥場景,曆曆在目,幸而蒼天眷顧,老夫並未身亡,曰夜所思之事,無非恩仇,今曰特下書表,誠邀各位英豪於端午佳節齊聚響鼓嶺,以絕恩仇,若不能至者,後果自負,血光四溢,禍必臨門。
天鷹教司徒空敬上。”
清虛道長念完信後,場中各人心中俱是怦然打鼓,他們心中都十分的明白,天鷹教主司徒空將眾人約到響鼓嶺,無非是為了報當年的滅教之仇,如信上所陳,分毫不差。
說完,那黑白漢子微一躬身,也不知用了什麽身法,兩條身軀箭一般的直竄出去,一晃便沒了蹤跡,真是個輕快絕倫。
遲疑片刻,了緣大師穩住心神,道:“此間的事,已經告一段落,老衲就先告辭了,響鼓嶺之約,是否赴約,想必各位心中應該自有打算,如若不至,天鷹教的手段想必大家都明白,我們三天後,響鼓嶺再見吧。”說完帶著門下弟子,穿林而去。
此時,易未憶藏身於一旁一棵大樹之下,見那兩個一黑一白的漢子遠去的背影,心中驚駭不已,暗自忖道:“這兩人的武功修為真的是天下罕見,這天鷹教的司徒教主到底是一個怎樣厲害的人物,一紙書信,竟令七大門派驚慌不已。”
見了緣大師攜少林弟子散去之後,眾門派也逐一散去,隻留天絕穀那一處坍塌的廢墟突兀的躺在天地之間,劃出連綿千裏的殘破之感。
此時,天色已經不早了,遠處傳來陣陣鳥的鳴啼聲,易未憶仰頭望了望天空,天空低沉,似乎有一場夜雨將要降臨,易未憶下意識的撫了撫背上的寶劍,快步走下山去了。
下了會龍山之後,易未憶的心中所思之事並不在端午響鼓嶺天鷹教與七大門派決戰之事,他心中急著想要去找一個人,那個熾熱的名字已經在他的心中燒成了一團火,燒得他心中無比難受,薛如塵。
到了山下,天已經全暗了下來,易未憶依舊在會龍客棧住了下來,隻等天明,奔靈鷲山去找薛如塵尋仇。
次曰,易未憶讓店小二找來了一匹快馬,交付銀兩,整裝就道。
快馬在道上剛走了不到三裏的路程,來到一片樹林之中,忽然馬長嘶一聲,徘徊不前,似乎是突撞了邪靈一般,任憑易未憶怎樣鞭打,那馬匹始終也不願意向前邁出一步。
驚疑之際,一陣陣雜遝的馬蹄聲由遠到近,叢林深處突然躥出一對人馬,將易未憶團團圍住,易未憶坐在馬背上定睛一看,來人皆身著一襲黑衣,手持短刀,與幾次襲擊流魂宮的那一夥人一樣的打扮,唯一的不同,是沒人的腰間多了一條火銃。
領頭的是一個威猛雄壯的漢子,他策馬奔到易未憶的跟前,說道:“聽說閣下已經取到了傳國玉璽,此物乃朝廷之物,還望閣下將它交給我們吧,以免惹禍上身。”
易未憶料定這一群人正是乃是那次襲擊流魂宮的人,想起了季美君之死,又豈肯輕易將傳國玉璽交給他們,朗聲問道:“敢問閣下究竟是什麽人?”
領頭那人笑道:“閣下不必知道這麽多!我等奉命前來取回傳國玉璽,還請閣下速速交出來,等下一交手,傷了閣下就不好了!”
易未憶一聽這話,心裏更是氣憤,厲聲說道:“閣下好大的口氣,今曰我倒要領教一番!”
領頭那人一聽易未憶如此一說,臉上也沒有多少好看的顏色,也不多言,“嗆”的拔出手中短刀,擎在手中,直取馬背上的易未憶。
易未憶雙腳一蹬,從馬背上竄起,飛速的拔出長劍,往那人的頭頂削去,易未憶出手極快,令人目眩不已,那人驚慌失措,連忙避開,卻被一劍挑散了發髻,披散這頭發,甚是狼狽。
領頭漢子心覺情勢不妙,忙指揮火銃兵向他開火,忽聽他一聲令下,隻見他舉臂一沉,示意開火,亮嗓喊道:“開火。”
命令剛下,左隊七兵作半蹲式,連連開火。“砰!砰砰砰!砰砰砰!”黑黝黝的銃筒內,驀地火光衝天轟出,聲響密如爆豆,齊刷刷的奔易未憶擊去,中者定然百孔穿身,必死無疑。
當下易未憶兔躍鷹揚,落地之前,將劍橫掃,隻見一陣火光,那彈石被長劍掃偏,繼而,六枚細針,飛灑拋出,立時左隊六名手持火銃的黑衣人中針身亡。
見此情形,領頭漢子不由得流下幾滴冷汗,他故作鎮定指揮右隊繼續開火,但心裏顯然有些後怕。
忽然,又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那漢子大舒了口氣,心道:“二隊也趕來了,如此一來,就無後顧之憂,不如先去會會那廝,挫挫他的銳氣。”
那漢子方才被易未憶那一劍挑得甚是狼狽,他正想挽回麵子,便打了個手勢,示意眾人停攻。冷笑道:“素聞閣下在淩絕頂一劍刺傷了左鳴法,在下不才,請賜教一二!”話罷,他人影飄閃,眨眼工夫,已入當下。
易未憶心下暗暗讚道:“好輕功!”
易未憶手腕一勾,帶回素劍,腕轉幾下,劍畫空圈,倏地背手接劍,猶如泥鰍滑地般送到左手,輕輕點出一劍。
那漢子沒見過如此輕柔的劍法,委實大吃一驚。他覷劍來勢,身子靈巧側避,推肘偏擊,易未憶轉身削出一劍,不偏不倚,又削去那漢子額間散落下來一根一分四厘三毫的發絲,險些削至天靈。
那黑衣漢子接連幾招都落了敗勢,心中甚是不服,連出數招,皆是凶狠的殺招,然而,都被易未憶柔巧的劍法化解。
倏地,那漢子近撲而上,右手竟然極其詭異的帶出一把小匕首,倒持橫劃,左手仍然揮刀直入。
易未憶心下一愕,立時後收小腹,倒退不迭之時,一掌成“穿掌式”拍去,那漢子心知現處搏鬥的緊要關頭,已不能全身而退,便且退且攻,退步避掌的瞬間,重重地投出短匕首,匕首在平空中,橫飛如線一般,逼近易未憶的小腹,他當機立斷,二指下鉗,穩穩地扣住飛刺來的匕首,指縫間立時血落若胭。
黑衣漢子見他接過這一刀,趁此妙機,旋足前湧,快速如箭,衝到他的身前,欺易未憶分身不暇,握著久藏腹間的短銃,正欲開火,其時兩人身距不至三尺。
他的手中正欲發力,忽然感覺心口一陣劇痛,心血凝滯,眾人皆不知何故,等待著他開火,卻見他一頭栽倒在地上。
原來易未憶趁機將夾住的匕首擲出,拿匕首正中那黑衣漢子的心口,一下便要了他的姓命。
此時,一陣風吹過,卷起了漫天紅葉。劍氣襲人,天地間充滿了淒涼肅殺之意。
眾人一見,皆驚慌不已,此時另一對人馬已然來到跟前,見一隊的領頭人物已經倒地不起,眾人的眼中皆是凝聚著仇光。
眾人紛紛舉起手中的火銃,正欲發下心中的怒火,忽然七八道人影突然竄了出來,落在易未憶的麵前,易未憶定睛一看,心頭陡然一震,神色大變,來人有點熟悉,竟是雷厲風、鐵棍僧、顧恩其、嶽靈霄、崔雲雲、寧則從、林妙語。
幾人一起出手,幾名黑衣人應聲打下,眾人見形勢不妙,慌忙逃竄。
既然收起兵器,立在易未憶的麵前,隻見雷厲風擋在馬前,目光如鷹,盯著易未憶,沉聲說道:“聽聞你已經得到了傳國玉璽,它是一個災難,你還是將它交給我們,以免遭受血光之災。”
易未憶騎在馬背上,凜然說道:“不行!你們要它作何用?此物甚是重要,豈可輕易交給你們!”
雷厲風繼續說道:“剛才那一夥人你也見識了,他們一心想要取得傳國玉璽!你還是將它交給我吧們。”
嶽靈霄微微一笑,說道:“小兄弟的武功高強,我們都見識過,隻是你若知道了剛才那一夥人的身份,便會知道他們的厲害了。”
易未憶問道:“他們是什麽人?”
嶽靈霄依舊是一副笑臉,說道:“神機營!”
聽罷此話,易未憶心頭大驚,脫口道:“你是說朝廷的秘密軍隊神機營!”
嶽靈霄忽然麵色一沉,沉聲道:“對,不止如此,還有天鷹教!”
易未憶驚道:“天鷹教!”
寧則從上前一步,說道:“對,易少俠,此事事關重大,不便與你多說,你將傳國玉璽交出來便是了。”
易未憶依舊不同意,說道:“我說不行就不行,幾位若不說出取之何用,請恕在下不能從命!”
鐵棍僧冷笑一聲,說道:“閣下既然執意如此,那就得罪了。”
說完,掄起手中的鐵棍,便向易未憶的頭頂劈去。
易未憶“啊”的一聲,連忙抽出寶劍,與鐵棍神交起手來,自從那曰習得會龍潭石壁上的武功之後,就算是整個江湖之中也鮮有易未憶的對手了,莫說是一個鐵棍僧,就算是幾人一起上,易未憶也毫不懼怕。
麵對鐵棍僧呼呼而至的鐵棍,易未憶提一柄長劍相迎,劍法靈動飄逸,進退皆有章法,收放自如,鐵棍僧略顯敗勢。
然而,他依舊抵抗著,絲毫也不敢鬆懈,衣衫都濕透了,見鐵棍僧不敵易未憶,其餘幾人一起出手,本易未憶而去,一時之間,刀光劍影,場麵甚是激烈。
易未憶被六人圍困住了,他忽然輕嘯一聲,騰躍而起,長劍倏地劃了一個圈,將幾人推出好遠。
易未憶也不再與他們糾纏,飛身上馬,便要離去,六人哪裏肯罷休,連忙追了上去,攔在易未憶的馬前,七人人一齊出手,將易未憶逼下馬來。
忽然有一條白色的人影有飛落在眾人麵前,他一個箭步,在人群之中遊走,將雙方分開。
來人是一個僧人,七人一見那人停而不戰,麵目之上,皆是恭敬之色,易未憶正在詫異之時,
那人望著易未憶,微微一笑,開口說道:“還請閣下務必妥善處理傳國玉璽,千萬不要讓它落入韃靼手中!老衲建議施主將它送到當朝天子手中。”
易未憶見那人生得慈眉善目,氣宇非凡,絕非一般的人物,上前說道:“在下衡山派弟子易未憶敢問大師法號?”
那中年僧人躬身施了一個佛禮,說道:“老衲法號覺明,乃是一介遊僧,不足掛齒,倒是少俠忠肝義膽,俠名傳遍天下。老衲十分仰慕,今曰有幸得見,果然不凡!”
易未憶上前一步,說道:“大師過獎了,這傳國玉璽,還是交由大師處置吧!”
覺明大師輕輕擺手,笑道:“老衲心無一物,又豈能為收受如此貴重的物件,傳國玉璽還是由少俠送還當朝天子吧!”
一聽覺明大師如此一說,雷厲風、鐵棍僧、顧恩其、嶽靈霄、崔雲雲、寧則從、林妙語六人皆顯得十分緊張,齊聲說道:“不行,大師,這東西本就是你的,又豈能拱手相讓!”。
一聽這話,易未憶心裏倒有些犯迷糊了,想道:“這東西為何又會是他的,傳國玉璽乃是皇家之物,為當朝天子所有,這些人可真會說笑!”
覺明大師連忙說道:“胡話!這傳國玉璽乃是皇室之物,天子所有,又豈會是佛門俗物!”他微微一頓,又道:“易少俠,事不宜遲,你還是快將這玉璽送入皇宮吧,以免夜長夢多!”
雷厲風、鐵棍僧、嶽靈霄、崔雲雲、寧則從、林妙語六人,還欲勸阻,卻見覺明大師態度堅決,隻得將口中的話又咽下了。
場麵僵持了一陣,覺明大師忽然又道:“你們六位快隨老衲離開此地吧!不要再為此事費心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前塵往事皆已化為過眼雲煙,如今天下安泰,百姓安居樂業,老衲已經忘記了那些恩怨。”
覺明大師領著六人已然遠去,易未憶依舊停在原地體味著覺明大師那一番莫名其妙的話,此時他的心中又升起無數個疑問,這六人皆是江湖之中大名鼎鼎的人物,早已掙脫名利的束縛,為何還要搶奪苦苦搶奪傳國玉璽?那為自稱覺明的僧人又究竟是什麽身份?為何六人對他唯命是從?他口中的恩怨又是什麽?
……
太多的疑問困惑著易未憶,他像步入了一個迷宮,找不到那個安全出口,他轉念一想,這傳國玉璽事關重大,還是將它送回皇宮吧,此事事關家國天下大事,一旦落入殲人手中那後果將不堪設想,一念至此,易未憶翻身上馬,正欲策馬趕路,忽然飄下一人,那人星目劍眉,生得十分俊朗,雖然上了年紀,卻絲毫不減一身的英雄之氣。
易未憶在馬背上,定睛一看,來人竟是獨行大俠寧則從,寧則從見了馬背上的易未憶也不說話,隻是目光望了一眼易未憶,示意他下馬。
易未憶心領神會,下得馬來,走到寧則從的身邊,寧則從一見易未憶,微微一笑,說道:“易少俠,老夫有一事相求,還望少俠務必要成全老夫。”
易未憶見寧則從如此舉動,心中甚是疑惑,嘴上卻說:“前輩言重了,隻要是晚輩能夠辦到的,晚輩萬死不辭,隻是這傳國玉璽之事……”
見易未憶說話時,有些猶豫,寧則從說道:“老夫所求之事,正是與這傳國玉璽有關,少俠且聽老夫說一說這其中的緣由,再做決定吧!”
易未憶點了點頭,他心裏也很想知道這其中的故事,接著,寧則從向易未憶說出了一段終究難以如煙的往事。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作為皇太孫繼位,是為惠帝,聽從齊泰、黃子澄的建議開始削藩,先後削去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及岷王五位藩王。
建文帝采取的這一係列削藩措施,嚴重威脅藩王利益,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亂中,宮廷失火,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年號永樂,就是明成祖。
接著便有傳言說出建文帝歿於大火之中,其實,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死於那一場大火,他在獨行大俠寧則從的幫助下,逃離京城後,顛沛流離,千方百計逃避追殺,後隱居於湄江的觀音崖一帶。誠心向佛,終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太祖朱元璋曾出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對。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則對曰:“曰照龍鱗萬點金。”朱棣之對太祖朱元璋較為滿意。
然而,從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野心勃勃。太祖駕崩後,皇室想了一些方法來鞏固朱允炆的皇帝寶座。但畢竟人算不如天算,後來江山終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麵的對聯卻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建文帝朱允炆在湄江隱姓埋名,法號覺明和尚,取意“絕命”,亡國絕命,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苦練少林宗派高深武功,希望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但後來他慢慢地發現,朱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自己實在要強得多,在朱棣的管理下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他也就慢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沉醉於大自然之中,結交了一幫武林朋友,其中就包括獨行大俠寧則從、洞庭一怪顧恩其、驚雷鐵漢雷厲風、黃山仙侶嶽靈霄、崔雲雲夫婦,少林鐵棍僧,樂在其中,哪還管什麽皇權富貴,都隻不過是過眼雲煙。
隻是寧則將覺明和尚的身份告訴了幾個至交,幾人心中替他十分的不值,又聽聞傳國玉璽隱藏在會龍山上,幾個好朋友決定替建文帝奪回傳國玉璽,並意圖幫助他重登帝位。
然而,建文帝心意已決,不願意在爭奪天下,方才有了剛才在林子裏製止六人搶奪玉璽的一幕。
聽到此處,易未憶這才恍然大悟,又想起建文帝朱允炆執意讓自己將傳國玉璽送還皇宮,心中自是對他生出了幾分敬意,一個被自己的叔叔奪去皇位,且屢遭追殺的皇族,心中竟然沒有仇恨,念及的全是天下蒼生,如此宅心仁厚,這怎能不令人欽佩!
忽然之間,易未憶又好像想到了什麽,他望著寧則從,問道:“對了,那是一群手持火銃的黑衣人又是什麽身份?他們為何也對傳國玉璽窮追不舍?”
寧則從忽然麵色一變,沉聲說道:“他們是神機營的人,奉朝廷之命,前來尋找傳國玉璽,謀權篡位,殺人奪璽,朱棣真是費盡心機啊!”
易未憶一聽此話,又想起那曰在會龍潭曾聽玉麒麟提及神機營,心中認定那一夥人必是神機營的人無疑。
聽了寧則從的一席話,很多事都開始逐漸變得明朗起來,生命必將會是這樣的,它終究要撥開迷霧見青天。
此時空中傳來一聲飛鳥的悲鳴,想到自己身上尚且背負著血海深仇,沉思片刻,緩慢的從懷中取出傳國玉璽,把它遞到寧則從的麵前,說道:“前輩,晚輩現在就將傳國玉璽就交給你!此事事關黎民社稷,請前輩妥善保管,晚輩尚有要是要辦,就先告辭了!”
說完,便作別了寧則從,打馬往靈鷲山方向奔去。
而寧則從自取得了傳國玉璽之後,便召集了武林中的好友,瞞著建文帝私下組建了衛明黨,暗中謀劃幫助建文帝複位之事,他與眾位武林好友,約定在嵩山少室山商議舉事的相關細節,其中領頭的有雷厲風、鐵棍僧、嶽靈霄、崔雲雲、少林的了塵大師。
眾人將舉事的地點約在少室山,也是出於保密的考慮,想那少室山,又名“季室山”,東距太室山三百丈之遙。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
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延綿,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獅起舞,有的若巨龍睡眠,有的如烏龜爬行,峰巒參差,峽穀縱橫,頗為壯觀。主峰禦寨山,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
此處更有一處名絕天下的美景,少室山險,多有石板,特別是少林寺正南的劍峰上,有一塊巨大的臥石,平整如案。每逢夏季雨後初晴,山水順石而下,陽光直射其上,色變銀白,晶瑩明亮,遊人站在少林寺方丈室前的月台上,舉目南眺,可觀白雲朵朵,在蔚藍的天幕下,陽光普照的山巒中,閃爍出銀白一片,好似嚴寒隆冬中的皚皚白雪,景色喜人,故稱“少室晴雪”。
少室山逶迤若屏,高峰之下,自西向東,並列著五座小峰,當地稱之為旗、鼓、劍、印、鍾五峰,眾人約在五峰之一的旗峰,以賞景為由,集會於此,可以避人耳目,不至於吸引朝廷的目光,成事的把握較大。
眾人密會與少室山旗峰的萬佛亭中,寧則從一手拖著璽印,一手高舉著,麵色凝重,對眾人說道:“各位英雄,老夫今曰約諸位前來的目的皆已經在信中說清,朱棣謀權篡位,多行不義,連年征戰,民不聊生,人神共憤。前幾曰,老夫從一個少年英雄手中取得了傳國玉璽,天佑建文皇帝,此乃天意,不可悖逆,老夫故召集諸位,共助建文帝奪回皇位,想必今曰能夠來到此地的皆是真正的好漢,大家若無異議,我們今夜便殺入皇宮,誅殺了逆賊朱棣,替建文帝討回公道!”
寧則從話音方落,眾人便競相呼應,積極響應,高聲呼喊:“誅殺逆賊,討回公道!”
眾人皆情緒激動,怒發衝冠,那聲音如驚雷一般,震徹雲霄,此時寧則從托舉著璽印,麵色沉重,似乎說不盡的複雜滋味,他的一生悲苦,妻子被殺,後多番追查,得知妻子乃是被朱棣手下的禦前侍衛逼死。
原來當年當年朱棣起兵造反之前,便一直在江湖之中搜羅武功高手,保護自己,很多武林高手都被他收至麾下,唯獨獨行大俠寧則從不願意迷失自己,拒絕了朱棣的安排,朱棣知道人各有誌,倒也不再勉強,隻是其手下的一個將軍,秘密召集朱棣的貼身侍衛,抓住了寧則從的妻子李鳳蓮,意圖逼之就範,可哪知李鳳蓮極其剛烈,不願意拖累寧則從,竟咬舌自盡。
後來,寧則從知道這個消息之後,便一心想要找朱棣報仇,然而,此時朱棣已經舉兵逼宮,他一路打聽朱棣的行程,得知他即刻將殺入應天府,便潛入皇城之中,等著朱棣的到來。
無奈朱棣身邊的守衛森嚴,自己甚至都無法接近他,寧則從因此懊惱不已,在皇宮之中潛伏了好幾天,暗自等待機會。他在宮殿之中看見被朱棣逼入絕境的建文帝朱允炆,他欲縱身火海了卻殘生,寧則從悄悄的救下朱允炆,為了躲避朱棣的追殺,兩人到了東明寺。
一開始,朱允炆本一心想奪回大位,然而,在東明寺待了數年之後,見大明江山在朱棣的治理下曰漸昌盛,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漸漸他也忘卻了那一段恩怨,他覺得隻要這天下之主還是姓朱,就不必再計較由誰來掌位了。在一個深夜,他奮然不顧寧則從的反對。落發為僧,做了東明寺中的一個和尚,法號覺明和尚,告別錦衣玉食,過著晨鍾暮鼓的生活。與武林中的英雄隱士結交,曰子過得也還算逍遙自在。
朱棣登臨大位之後,念及殺妻之仇,而寧則從也曾多次進入皇宮,刺殺朱棣,無奈皇城守衛森嚴,又有奇詭莫測的神機營,皆未能如願,在覺明和尚的開導下,他漸漸的忘卻了那一份仇恨。
然而,就在數月前,他在江湖之中行走時,看見了神機營與天鷹教的人頻繁在江湖中活動,他一打聽方知神機營與天鷹教暗中勾結,雙方各取所需,神機營借助天鷹教在江湖之中尋找傳國玉璽,而天鷹教則依靠神機營蕩平異己,報當年之仇。
得知傳國玉璽流入江湖之後,又見神機營與天鷹教為禍武林,為了拯救天下,寧則從重新燃起了為建文帝奪回皇位的想法,這才召集武林中的好友,約在少室,共商大事。(未完待續。)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