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村民的支持,整整一個二月,鄧時鋒帶著學生和幾個熟練工開始對幾個重大項目進行集中重點攻堅,這個月份也被後人稱之為技術攻堅月。


    最先弄的是已經預研一段時間的玻璃,兩個學生和工人在前段時間,沒少利用那些渣料般的粗選石英砂來試製生產玻璃,雖說已經擁有了熔化二氧化矽的高溫,前前後後也弄出來這麽七八鍋玻璃漿,但由於缺乏較為純淨的原料,富含各種礦物質的原料讓每次試製出來的玻璃是帶著各種不同的顏色,再加上嚐試中和去色所投放添加劑的人為失敗品……集中丟在一起五顏六色就像彩虹般的煞是好看……而且玻璃內部氣泡與雜質較多,一看便知是不成功的失敗品。


    連續的失敗讓跟隨鄧時鋒一同預研試製玻璃的學生們情緒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學生們在跟隨鄧時鋒後,見過了太多大仙帶領他們所創造出來的奇跡,但是現在――學生們第一次遭受到了失敗和挫折,情緒低落自然很正常。


    不過好在鄧時鋒不僅明白生產玻璃的難度,也明白如何去化解這些低落情緒,更能從中找到辦法來讓學生們明白科學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


    鄧時鋒首先向學生們講述科學研究過程的艱難姓,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不會永遠一帆風順,特別是很多看似很偉大的發明,其實都是在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嚐試後才最終得到最完美的結果。而最好的例子,就是電燈的故事。學生們現在因為通過學習而大概所了解電這東西到底是什麽,也大概明白了電燈是依靠電力作用在燈絲上釋放出熱能和光能(白熾燈),特別是用汽車點煙器燒紅的圈絲更是讓他們進一步了解了這神奇電能。有了知識背景基礎的情況下,在故事中,某位仙人為了尋找到最合適與最完美的燈絲,不斷反複嚐試兩千多次,這才最終找到最合適的材料。即便是有人嘲笑他浪費時間做了這麽多無用的試驗,但他針鋒相對的回答:“失敗兩千次?不不不,我找到了兩千種不合適的材料!!”(穿越後再講述的故事肯定有改版)


    聽完鄧時鋒的故事,學生們再看看在每次試驗嚐試所得出來的各種失敗成果,和它們與之相關的各種詳盡記錄數據時……學生們明白了為什麽老師要自己每次都做最為詳盡的記錄……試驗,不就是一次次的將不合適與錯誤的地方給找出來嗎……


    同時鄧時鋒還當著學生們的麵,用吹管吹出一個個色彩斑斕,奇形怪狀的各種玻璃製品,有圓球、有橢圓、有瓶狀的更有連他自己都說不出的奇怪異形……這樣好玩的吹製過程對於一群孩子們來說自然是極為有樂趣的一種體驗,沒過多久,更多奇特造型和稀奇古怪的東西便不斷的在學生們手中被吹製出來;而在讓學生們開心試製的過程中,也讓學生們在體驗中去逐漸掌握、總結吹製玻璃的技巧……


    也正是因為在前麵有了多次的預研試製做基礎,當黃掌事從外麵拉運過來的較為純淨的原料運抵後,對於玻璃生產的技術攻關鄧時鋒隻出現了半天後便轉到其它項目上,負責玻璃研製生產的學生、工人們已經基本上能夠自行嚐試摸索無色玻璃;雖說有鄧時鋒在現場指導效率會更快,但鄧時鋒覺得讓學生們自行去摸索和嚐試,會對他們的成長更有幫助。而且即便是那些失敗品,把它們打碎成玻璃粉就是做拉繩導火索的重要摩擦物!!


    由於事前打下的基礎較好,較為純淨玻璃的出品隻是一個時間上的問題,鄧時鋒便將注意力集中到了金屬加工這一塊來。現在對於鐵廠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生產高品質鋼材甚至是嚐試研究合金鋼的技術,鐵廠目前最頭疼的問題就是對這些品質上好的鋼鐵進行細致加工的技術難關。


    鋼鐵的硬度遠不是木料所能夠相比擬的,因此加工金屬是一件很費時費力的工作,在以往按老孫頭他們的做法,較為簡單造型的可以通過多次燒紅鍛打出大概外形後,再用簡單的銼刀和磨具慢慢的加工打磨,這個過程效率自然就快不起來。而如果零件較為精細複雜異形多變……那麽不僅對工匠的技術水平要求極高,而且所費的工時也絕對不是一個小數子……


    更何況現在鐵廠所出產的鐵胚和鋼胚質地更是上佳,打製造型簡單技術含量較低的小刀長刀還不是太費事,可如果要正兒八經的生產槍械上麵造型多變、精度要求極大的各種零件……光是老孫頭原有的那些低品質加工工具就已經牙酸的表示無法再能夠勝任這樣的工作。不過還好鄧時鋒還有幾套鉗工所用的加工工具,但總不可能每個零件都依靠這幾套工具慢慢的鋸鏨銼磨出來吧……特別是像槍管這樣的主體關鍵部位,這鉗工台可搞不定啊!!


    在鄧時鋒原本的計劃中,是準備在先解決鋼鋸片、銼刀以及金屬嶄這些高硬度加工設備和生產一批標準件量具之後,再逐漸提升整體的鋼質以及加工水平,最終達到自己所需要的金屬機械加工水準。隻是現在形勢不等人,無法按計劃按部就班的逐步兩步走發展,鄧時鋒隻能提前祭出自己山洞裏的那些法寶,用外掛的形勢來直接加速提高現有的機械加工能力。


    要想開動那些外掛法寶,安裝調試對於大腦中有兩名老技師的鄧時鋒來說並不是太大的難事,組織人手平整從山洞到新村廠子的簡易道路,趁著夜色,開著卡車將這些最重要的寶貝從山洞裏慢慢運到廠子裏也不是什麽難事,可要解決如何提供穩定的電力就成了必須要直麵處理的技術問題。


    還好在搬運的車輛上,有兩台一同運送的十五千瓦工業用電發電機,穿越前幾年,廣西由於出現了用電荒,很多小型工廠、商店超市都購買了相應的小型發電機組備用,這種幾萬塊錢體積不到半個立方的柴油發電機組能基本保證幾台主要設備開動不停工。不過這些東西由於吃油很厲害,對於現在燃油用一升就少一升的鄧時鋒來說不到萬不得已是絕對不敢輕易消耗的。隻是因為計劃改變,鄧時鋒隻有準備將兩台發電機做破壞姓兩體分拆,把發電機和柴油機分離開,重新對輸入動力進行改造。


    原本鄧時鋒打算在一、兩年後,在拿出第三件穿越利器――水泥,用水泥在鐵廠附近的搭建出一個小型攔水壩後利用水流作為動力來穩定發電,這種小型水壩的修建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在整個明代,由於廣西經濟、文化發展達到一個新高度,出於對廣西豐富水利資源的利用,這種既能防洪又能蓄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在廣西得到一個普遍興建,按照水利工程的大小被稱為陂塘堰壩。這種陂塘堰壩不管是官府出資興建的官修還是民間集資的民修,在天啟年間達到一個高潮,據《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四年正月起至十二月終止,桂林等九府各州縣修築陂塘圩岸等項,共三千八百八十三處;一年間廣西的水利建設有這個數字,可見當時廣西的農業發展有多迅速。不過鄧時鋒所需要的水壩比起同時期的堰壩相比,要更高、更穩固更複雜一些,畢竟和那些傳統蓄水疏導作用的堰壩相比,他所需要的水壩不僅更高而且功能也更多更複雜一些。


    但現在因為來不及等待水壩的建成,鄧時鋒隻有重新將目光轉投向天空――繼續利用風力來發電!


    雖說在此前已經弄出了幾個小型的風塔,但那都是塔高三米,扇葉半徑一米多的小型設備,由於隻負責多個蓄電池和小型燈泡照明的功率,因此主體結構受力較小,用木製作為主結構材料倒也沒有什麽問題。但是現在要保證大功率的發電機持續穩定的發電,那麽其個頭已經是個龐然大物,再加上巨大的扇葉……眾人都不約而同的將建造風塔的材料轉向了鋼鐵……


    在經過初步設計和對附近山頭、坳口的不同風力進行細致的調查後,鄧時鋒根據實地風速、整體重量、受力大小所設計出來的風塔高十米,扇葉半徑六米,如此巨大的鋼體結構建築在後世那簡直是小兒科似的東西,但是放在這個時代,從材料生產到如何連接、穩固,對於所有參與建設的人員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經過對每一個零件的精心設計,到生產過程中的嚴格把關,鄧時鋒和老孫頭還有趙木匠帶著自己的學生和徒弟,不僅從生產技術上進行研究和攻關吃透,更是要對每個鋼材的尺寸和誤差都需要控製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這是因為如果誤差過大,每塊料鋼在進行連接的時候會因為誤差而造成裝配困難甚至是返工重新製作延誤整體安裝完工的情況。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窩裏的全球首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康一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康一沐並收藏山窩裏的全球首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