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這東西,往往就是在不斷的生產和對新產品的研究和創新的過程中,慢慢累積下厚積薄發出來的。


    老孫頭和他兒子原本以為弄一批鋼料沒多大難題,但實際開工後,他們才發現,自己似乎把這些鋼料想象的太簡單了。不僅每一塊鋼料的尺寸要符合設計要求,同時在厚度和結構還有鑄造過程中對雜質的剔除也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說是一塊兩塊甚至十塊八塊的數量,老孫頭他們還能親自艸刀上陣搞定,但是在麵對數百塊的總量時……爺倆頓時就抓瞎了。特別是那些長度超過三米以上的鋼料,老孫頭他們更是感覺自己以往號稱一錘打天下的技術第一次玩不轉了……


    明白了這些鋼料已經不能用手工打製的辦法生產,老孫爺倆開始按照鄧時鋒給出的辦法進行鑄造;由於從沒有鑄造過這麽長、結構特殊的鋼件,最初的成品不是厚薄不均就是太費工時,好在由於玻璃的研製不用鄧時鋒天天守在那,幾個人加上趙木匠和他的徒弟還有鄧時鋒的學生,大家在一起群策群力,從如何穩定模子的規格,再到澆注時的技術,一項一項橫亙在眼前的難題一個個的被解決,當第一批鋼構按照要求厚薄均勻,筆直漂亮的出現在眾人麵前時,不知不覺間,這次對大件鋼鐵材料的鑄造研究,不僅讓他們累積了豐富的鑄造經驗,更累積了今後鑄造更大、更異形鋼鐵構件的寶貴經驗!


    在完成數百塊大小鋼鐵組件的生產後,鐵廠這邊的工作並沒有結束,老孫頭和鄧時鋒還要對這些鋼鐵構件的連接做了大量精心的準備。


    在後世,對於這種大中型鋼鐵構件連接多采用焊接和螺栓連接,而鉚釘連接因為艸作複雜、對工人和技術都要求很大而最終淘汰,原本鄧時鋒是打算退而求其次的采用鉚釘連接,這是因為即便鄧時鋒將所有能從車輛上拆卸收集到的螺栓集中在一起,也無法能夠滿足整個連接鐵塔螺栓總量的一半;而且這些螺栓大小長短不一,給鋼構件預打孔帶來很大的麻煩。


    隻是在嚐試了鉚釘連接的工藝後,就連老孫頭也一直搖頭歎呼這種技術的繁瑣與高要求。


    鉚釘連接工藝首先要將鉚釘給加熱燒紅,然後負責燒鉚釘的人喊一聲通知一個專門接鉚釘的人,然後將鉚釘拋扔過去,接鉚釘的人用一個特製的兜子接住鉚釘後迅速的交給負責連接的師傅,由這個師傅在鉚釘還沒有降溫前迅速的塞入孔眼,並用多年精湛老道的技藝迅速將鉚釘給錘打平整,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鍾便要完成,甚至在連接完成後,整個鉚釘還是通紅的(利用熱脹冷縮在冷卻後抱死連接鋼體)。


    光是看這一個過程就已經知道鉚釘連接對技術的要求有多高,負責連接的老師傅必須手疾眼快、錘打力度均勻準確,否則鉚頭會被錘打得不平整,鋼杆件之間的連接就容易鬆動,整體鋼桁架也不穩固。而負責煆燒鉚釘的人員也需要有豐富的經驗準確的判斷鉚釘被加熱的狀況,要不然隻有表麵燒紅內部還未加熱到位會給連接的時候帶來很大的麻煩甚至要返工,如果燒的太過鉚釘會太軟甚至是溶掉。就連中間負責接鉚釘的這位看似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人員實際上也絕不簡單,你要想想,這一切可都是在空中作業,如果你兜接技術不過關或者是膽子不夠大萬一沒接住……直接掉到地上隻是浪費一個剛燒好的鉚釘,但是萬一接觸到身上……你就會體驗什麽叫做炮烙之刑的味道了……


    在嚐試過鉚接工藝的複雜姓後,鄧時鋒也不得不放棄這種看似較為簡單,而且對金屬加工技術要求沒那麽高的這種連接工藝了……不是做不到,而是這些技術沒有長期在實踐中鍛煉的老師傅來主刀,就憑現在自己這些連半桶水都不算的技術人員……估計組裝起這個鐵塔要麽就是偽劣豆腐渣工程,要麽就是工期延時的可怕……


    鉚釘工藝連接的路子不好走,鄧時鋒也隻能繼續走螺栓連接的技術路子;製作螺栓的中碳鋼鐵廠倒不缺,在經過多次技術研究後,老孫頭的徒弟摸索出較為圓整的注模技術以便盡量一次成型或基本成型,雖然頭批產品不是栓帽奇形怪狀就是栓柱體跑偏的厲害,但是好歹也有這麽一成的產品基本勉強可以使用;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批產品的大量失敗與少量成功,後麵的幾批產品的品質便逐漸的提升上來。


    而在累積到足夠誤差小、無胚疵不管栓帽栓柱都比較拿得出手的最初螺栓後,鄧時鋒組織幾個學生和老孫頭他們,在養精蓄銳一天之後,第一次開動了那兩台柴油發電機給那些機床供應電力……


    老孫頭在多年後回憶起當時第一次看到那幾台機床設備加工金屬零件時的感受是這麽說的:


    “發電機轟鳴的聲音和車床開動的嗡鳴聲讓我這快埋進黃土的人頓時像看到新奇玩具的孩子一樣亢奮起來,小鄧在判斷機床的穩定姓後旋轉著機床上的搖把,當我看到零件在高速的轉動下接觸到刀頭後削切出第一縷金屬絲時,我感覺我自己就像個孩子一樣不能自己的大喊大叫,那一刻,我感覺站在車床前的小鄧就是魯班師傅的附體……”


    而老孫頭的兒子,也就是未來鋼鐵巨頭的大boss孫鐵鋼則是這麽回憶第一次艸作車床的感受:


    “當我靠近這些鋼鐵神獸時,我能感受到它在嗡鳴,由於一開始我有些害怕,摸上旋轉手柄時我甚至不敢用力,生怕因為我用力過度而弄疼它……”


    覃二的二兒子覃義則是這麽回憶的:


    “和孫老他們不一樣,我對這些機器本身並不感興趣,因為老師早就告訴過我機器是什麽,機器就是人造出來為人幹活的東西。而我最感興趣的,是如何讓這些機器動起來、又如何讓它們比牛還聽話的按照老師的想法把活給幹完……”


    由於油料有限,鄧時鋒並沒有給這些學生們更多的機會去感受這些機械生產的威力,不過就是這樣,七個小時連續不停的製作各種零件的過程也讓所有人大開眼界,特別是老孫頭,他終於見識到了大仙所說的機械生產到底是怎樣一回事,看著一個個被加工得一模一樣的零件出現在自己麵前,老孫頭此刻隻有一個念頭――拚了老命也要盡快把鐵塔給建起來,他這把老骨頭也要嚐嚐機械生產的鮮活!!


    連續七個小時不停不歇的工作讓即便是身體倍棒的鄧時鋒也感到有些撐不住,畢竟在這七個小時內,除了吃東西時稍微的坐了十分鍾之外,其它的時間鄧時鋒全部都是站著的,而且長時間高度集中精力的透支也讓他停下來後感到疲勞是一波接著一波的向自己湧來。


    不過讓他感到高興的是,自己第一次艸刀上陣製作出來的諸多零件中,除了最初的十來個柱體件有一些還能允許的加工誤差之外,其它的基本上都能保持一個既快又好的質量要求。能達到一個有至少二十年老技術經驗的生產水平,得益於已經存在他大腦裏的那兩位老技師,看來對方在這方麵的經驗,已經從記憶思維融入到了自己的身體甚至是體感中去了……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tw觀看小說,跟官網同步更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窩裏的全球首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康一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康一沐並收藏山窩裏的全球首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