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穩坐釣魚台


    就南北和談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九省通衢的武漢地區,一場同樣如火如荼的運動也展開。


    “文化運動”,這是報紙上的標題,很好的說明了這場運動的本質,那就是改造舊文化,塑造文化。


    具體來說,就是廢除文言文,推廣白話文,而且改舊式的豎版印刷為式的橫版印刷,並全麵推廣標點符號,以及一種全的“漢語拚音”,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破除陋習的內容,比如說廢除纏足,宣傳禁煙,全民衛生運動,掃除文盲等等。


    清朝末年,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現,是該做個總結的時候了。


    這場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倡導者仍是那位引領時代潮流的趙總司令,隻不過這一次他沒有再親自衝鋒陷陣,而是親手點燃了這把大火之後就躲到了幕後,操縱一家成立的報社,將這場文化改造的觸手伸向社會每一個角落。


    這家報社就是“先鋒報館”,發行的報紙叫做《先鋒日報》,負責人是詹大悲,湖北圻春人,字質存,是個年僅二十一歲的青年,雖然沒人知道趙總司令為何如此重用這個年輕人,但很顯然的一個事實是,這位詹主筆沒有辜負重托,短短幾天裏就將第一份純白話文的報紙印刷了出來,並很快銷售一空,文化運動的第一槍就此打響。


    讓人頗感興趣的是,第一期的《先鋒日報》上刊載了一篇未署名的短篇白話文小說,叫《阿q正傳》,以講故事的形式諷刺了那些遊手好閑的遊民,某些方麵揭露了革命軍中良莠不齊的現狀,這篇故事遺老遺少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共鳴,他們借此攻擊革命軍隊,汙蔑其為“痞子軍”、“無賴軍”,這當然引起了反擊,過了幾天,《先鋒日報》又出現了一篇的短篇小說,叫《孔乙己》,也同樣以辛辣的筆鋒諷刺了那幫以“名士”、“聖人門徒”自居的遺老遺少,這一下就捅了馬蜂窩,遺老遺少和青年紛紛報紙上發表見解,反對的、支持的戰成一團,難分難解,使得文化運動一開始,就以其強烈的火藥味迅速蔓延到全國。


    舊兩種文化激烈的碰撞一起,各種理論學說紛紛出籠,街頭的“文明戲”每天都上演,就人們目不暇接的時候,共和軍總司令趙北卻已經轉移陣地,回到了軍事上,幹回他的老本行去了。


    經過參謀部全體軍官的努力,共和軍的整編已經基本完成,五個步兵師取得了番號,補充了裝備,一個**騎兵旅也組建完成,雖然步槍是萬國造,火炮不足,戰馬也多是南方的小矮馬,但部隊士氣高漲,而且由於清除了那些混進革命隊伍的渣滓,部隊變得有革命性了,這些部隊裏,每一個連都有兩名時政宣講員,他們宣講革命道理和時政的同時,也負責對官兵進行文化輔導,按照每天學習五個漢字的速度掃除文盲。


    後勤方麵,漢陽兵工廠得到了充足的資金保障,得以擴大生產,再加上推行了的計件工資製度以及學徒製度,使得工作效率提高,不僅使步槍的產量恢複到了戰前水平,每日可造“漢陽造”步槍四十杆,而且也重開啟了炮彈生產車間,共和軍的炮兵部隊不必再為炮彈的來源發愁了,由於從外國走私商手裏取得了優質鋼管,重型迫擊炮也提高了產量,不僅可以保證共和軍的供應,而且已開始向河南的奮進會武裝少量提供了。


    兵強馬壯之後,共和軍的海軍部隊就發起了一場小型的兩棲登陸戰,趁著大霧彌漫的天氣,掩護陸軍一個旅和兩個特戰營攻占了入川門戶夔門,將四川總督趙爾巽布置的兩個炮台全部拿下,控製了這一險要地段,入川的門戶已經敞開,隻要總司令願意,共和軍隨時都可以向四川發動進攻。


    整個四川頓時一片雞飛狗跳,趙爾巽慌忙召集軍隊,試圖奪回夔門,但數次強攻均以慘敗收場,共和軍則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前鋒部隊已推進至奉節一線,川鄂大戰幾有一觸即發之勢,使得全國注意力轉到四川,麵對列強的質問、袁世凱的擔憂,以及南方革命勢力的試探通電,趙北拍發通電,宣布此次軍事行動是為策應南北和談,隻要偽清總督趙爾巽宣布支持和談,共和軍立即停止進攻。


    自從袁世凱“兵諫”之後,偽清四川總督趙爾巽的立場一直搖擺不定,雖然沒有派兵向外省的革命力量發動進攻,但是卻拍發通電,揚言東征,同時與立場頑固的雲貴總督錫良、陝甘總督升允加緊勾結,使得四川成為連接西北、西南兩個方向頑固勢力的重要樞紐,對此局麵感到擔憂的可不止是革命黨人,北方的袁世凱也同樣憂心忡忡,奈何北洋軍力主要集中北方和兩江一帶,無法抽調兵力西進,雖然湖北革命軍有力量西進,但袁世凱又擔心川鄂兩省都落入革命黨手裏,所以也遲遲沒有發布征討令。


    現,湖北的共和軍果然開始了單方麵行動,攻擊四川的意圖非常明顯,但袁攝政卻沒有辦法阻止,隻能拍發通電呼籲“和平”。


    川東戰局急轉直下,趙爾巽隻好將重兵集結於夔州府一帶,阻止共和軍西進,同時拍發電報,向鄰省清廷封疆大吏求援,陝甘總督升允本打算派兵赴川,但一聽說盤踞豫西南的奮進會武裝正向潼關挺進,就放棄了援川行動,轉而固守潼關,隻有雲貴總督錫良派兵兩千增援四川,但走到貴州遵義就停步不前,借口籌集糧草,頓兵不進。


    正當趙爾巽急得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時,共和軍的信使卻拿著趙總司令的信趕到了夔州府,主動尋求停戰,但有一個條件:必須解除對湖北、湖南的食鹽禁售政策,“川鹽濟楚”,同時必須將食鹽銷售價格降低一半,由共和軍政府統一購買,否則,共和軍將“提兵西進,自行取鹽”。


    四川井鹽資源豐富,又有火井煮鹽,使得川鹽價廉物美,遠比晉鹽、陝鹽受百姓青睞,自從太平天國戰爭之後,川鹽向來以湖廣地區為主要外銷區,“戊申革命”一起,趙爾巽便下令停止供應湖北、湖南食鹽,使得湖廣地區食鹽價格猛漲,再加上兩江總督長庚封鎖江陰,海鹽也無法大量運進,而食鹽也是租界當局宣布的“軍用品”之一,無法從洋商手中購買,掌握洋人手裏的京漢鐵路也拒絕裝運食鹽,如此一來,食鹽短缺形勢雪上加霜,僅靠走私無法滿足需要,為了取得食鹽供給,共和軍不得不做出大舉西進的姿態,壓迫趙爾巽屈服,這才是此次川鄂之戰的根本原因。


    如果加把勁,攻取四川並不困難,但問題於,如果要全麵進攻,就必須從湖北抽調精銳部隊,而且四川山高林密,地方團練、土司武裝遍地都是,要想控製全川,不是短期可以奏功的,目前的形勢下,湖北無論如何不能空虛,所以,趙北決定以戰促和,用少量精銳部隊恐嚇趙爾巽,使其就範。


    趙爾巽果然屈服,接受了共和軍的停戰條件,立刻解除了食鹽禁售令,湖北食鹽價格迅速回落,川鹽由共和軍政府統一收購,加價之後銷售,政府的收入又多了一塊。


    共和軍倒也沒有食言,立即收住腳步,撤出奉節,雖然仍占領著夔門,但到底沒有再前進一步,趙爾巽長噓口氣,但沒等他睡幾個安穩覺,卻又傳來川北大亂的消息,一群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亂黨當地煽動起義,擁戴同盟會員熊克武做了司令,稱“四川民軍”,這支民軍裝備精良,幾乎清一色的曼利夏鋼槍,這是奧匈帝國製造的步槍,北洋軍的裝備,誰也不知道那些亂黨是從何處得到這些武器的,軍中還有幾門怪模怪樣的大炮,很輕便,幾個壯漢就能抬著滿山跑,可威力卻不比山炮小,幾炮過去,城牆上就沒人了。


    川北是四川軍招募兵員的主要地區,由於不放心四川軍,趙爾巽前些日子已經將四川軍解散,四千餘名官兵全部遣送回鄉,現川北大亂,許多退伍軍士兵加入造反者的行列,使得這支起義軍的戰鬥素質遠高於會黨武裝,巡防營、團防局連吃敗仗,川北局勢動搖,川中也是人心惶惶。


    趙爾巽隻好從夔州府調兵川北,拆東牆補西牆忙得不亦樂乎,此時也顧不得再做忠臣了,立即拍發通電,擁護君主立憲,讚同南北議和罷兵。


    就趙爾巽被遺老們罵得狗血淋頭的時候,這一切的幕後操縱者趙北卻適時的收斂鋒芒,一邊回過頭去,繼續主持文化運動,一邊繼續整編他的革命衛隊,並通過各種渠道向全世界尤其是南美洲和東南歐的那些小國瘋狂收購武器彈藥,充實共和軍的軍火庫,一時之間,武漢地區成了國際軍火掮客的樂園,通過那些掛著洋旗的輪船,這些外國奸商充分展示了他們那高超的走私技巧,各個時代、各種結構的步槍迅速將漢陽兵工廠的庫房堆滿,從古老的斯潘塞連珠槍,到較式的法國造勒貝爾八子槍、意大利塞裏格蒂自動槍,完整的展現了近代槍械發展史,由於型號太過駁雜,彈藥無法通用,以至於兵工廠督辦劉慶恩不得不發布命令,規定凡是製造年代早於1880年的舊槍一律論斤收購,沒有子彈的步槍則一律按照廢鐵價格收購。


    共和軍忙著整軍,南北和談也繼續上海租界進行,雙方代表繼續扯皮的同時也相互靠攏,袁世凱天津行轅焦躁不安的等待著和談結果,並與各國公使進一步加深“友誼”,急切的等待著洋人許諾的借款,至於那個苟延殘喘的滿清王朝,則徒勞的向列強拋著媚眼,但除了日本和俄國表示出了些許的興趣之外,其它國家都無動於衷,忠於清廷的封疆大吏仍然叫囂著“勤王”,宣布“中立”的官員也繼續著他們的中立。


    雖然北方強人袁世凱和南方革命實力派趙北都呼籲“和平”,但說歸說,做歸做,南北兩個實力派之間是停戰了,但各地的戰火卻是愈燒愈旺,這叫“全國停戰,局部開火”。


    共和軍的支持下,南方的革命之火開始燎原,多的會黨武裝舉行起義,彈壓地麵的巡防營也紛紛鬧起兵變,五花八門的旗幟南方各地豎立起來,城頭變換著大王旗,以往的爭權奪利從“溫情脈脈”走向刀光劍影,草民、官僚、土匪、豪紳,紛紛投身於這場爭奪,有的做了都督,有的獻上人頭,多的人則撈了一筆之後就跑去租界。


    北洋第五鎮的討伐大軍仍江蘇地麵與兩江總督長庚的部隊展開拉鋸戰,兩江總督的位置,北洋勢必奪,長庚也絕不會輕易放棄,為了爭奪這塊大肥肉,兩軍沿著長江廝殺,南國烽煙四起,戰火熊熊……


    守衛北方的北洋軍仍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北方各省雖比南方平靜許多,但也不是世外桃源,山陝的刀客、中州的蹚將、山東的白蓮教,也如久旱之後的原野,被這南方飄來的甘霖一淋,也都“噌噌”的冒著尖,北方各省的巡防營、軍也都三心二意,不肯為朝廷效力,跟袁世凱眉來眼去……


    邊疆也不太平,俄國蒙古和疆蠢蠢欲動,英國殖民協會又叫嚷“印度總督區的北疆應該青藏高原”,同盟會東北三省策動綠林響應南方革命,雖然很快就被曹琨聯合張作霖、吳俊升、馮德麟等人鎮壓下去,但日本卻借口維護本國東北的利益而開始調兵遣將,駐紮朝鮮的日本軍隊已開始向鴨綠江集結,隨時可以進入南滿,被日本軍隊“保護”起來的朝鮮“純宗皇帝”又關注鴨綠江畔的“間島問題”……


    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動蕩時代,國事是如此的艱難,國家似乎隨時都有被列強瓜分的危險,國家的前途被迷霧遮擋,誰也不知道前麵是懸崖還是坦途,所以,無論是政客還是革命者,他們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是那樣的小心翼翼。


    撥開曆史的迷霧,趙北似乎看見了一點光明,但他依然保持著一份必要的謹慎,他現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908遠東狂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丹丘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丹丘並收藏1908遠東狂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