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雞犬升天
霧氣漸漸消散,雖然天依然陰得厲害,但好歹是可以行船了。
隨著纖夫們的號子聲,幾艘俗稱“北頭船”的大型木帆船從海河下遊緩緩駛向上遊,雖然微風已起,吹散了霧靄,但這點微風還不足以給船帆動力,那幾艘海船的桅杆都光禿禿的,幾根帆纜正隨著船體的搖擺晃來晃去,與那岸上纖夫的號子和著節拍。
這是一支小型船隊,屬於寧波商幫,經營著天津上海寧波航線,主要承接南北貨運業務,自從清季中葉開始,這天津衛就是寧波商幫的北方貨物集散地,南方的茶葉、毛竹、錫箔、南紙、杉木、糧食,北方的豆油、皮貨、烈酒、藥材、幹果,諸般廣貨都通過這條海上商路南來北往,洋貨入口之後,雖然寧波商人也兼營洋貨,但其所經營的主要商品仍然是土貨。
庚子年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寧波商幫損失慘重,後來中外議和,《辛醜條約》簽訂,天津洋商勢力大盛,雖說市場也因此為廣闊,可中國傳統商幫到底是日漸衰落下去,到了如今這年頭,便是當年盛極一時的寧波幫也無信心與洋商一爭,不少商人是投身洋行,做了買辦,這從寧波開到天津的“北頭船”也是日漸稀少了。
“戊申革命”爆發後,不惟安徽、江西、湖北鬧起了革命軍,便是浙江、福建的局勢也動蕩起來,同盟會、光複會的號召下,會黨紛起,這南方的革命烈火眼看著便要燒到寧波,寧波商幫的生意也受到影響,往北開行的商船就少了。
所以,當這支“北頭船”船隊駛到天津時,引發了一場小小的騷動,早就為南貨來源日稀而發愁的各店掌櫃、東家紛紛親自趕到碼頭,想第一時間吞下好的貨,就連洋行的買辦也帶著寫字、跑街趕到英租界、法租界交界處的紫竹林等候,因為這裏就是寧波商幫停泊船隻的首選地方。
為了管理這些北頭船,清廷漕運局特設一名總辦專理其事,船隊尚未抵達碼頭,船簽便已由商會派專人呈與漕運局。
現任漕運局總辦是張友堂,他就是寧波人,由於這層同鄉關係,近幾年裏寧波幫與官府的交情愈深,船隊靠岸之後,緝私營、巡捕營的人也不會上船橫挑鼻子豎挑眼,當然,這例行的孝敬卻也是少不了的,總辦的人情歸人情,兵丁的規矩是規矩,緝私營的兵丁們緝私捕匪都是冒著風險的,撈些外快也是理所應當的,就算是張大人也改不了這規矩。
得知北頭船已駛向天津,張友堂倒也沒敢怠慢,拿了船簽上了頂四抬小轎,領著幾個幹練的衙役趕往閘口商船公所,那裏是寧波商幫的商會所,船靠岸後各船的船老大都要拿著貨物清單到公所呈報,若與商會呈給張總辦的清單對上號,這船上的貨就可以卸下來了。
按說張總辦完全可以端坐衙門裏等著公所派人呈單,但是現情況不同,自從南方革命軍興,這天津的官場就如同地震一般,幾乎每隔幾天就變個樣,先是岑春煊推倒了楊士驤,楊總督一倒,他提拔上來的那些大小官員也跟著紛紛落馬,張友堂當年就是走慶王、楊士驤的路子上來的,本來也應該跟著被彈劾的,但或許是他這兩年官聲尚好,或許是慶王還沒倒,所以他暫時逃過一劫,本打算就此改換門庭,投入岑春煊門下,不料短短幾天時間,天津官場又是一變,隨著袁世凱的複起,岑春煊的總督寶座還沒坐熱就倒了,他提拔的那些任官員沒來得及跑掉的都叫北洋軍扔進了大牢,便是那些投了帖子但還沒來得及上任的官員也被攆得雞飛狗跳,楊士驤既然複起了,這些首鼠兩端的家夥當然不能再用,如此一來,天津官場頓時空出許多位子等人去搶。
張友堂一邊慶幸自己的投門帖子沒有遞進岑府,一邊也像其他人一樣盯著那些空出來的位子開始琢磨心思,官場中人誰不想升官呢?
張總辦看中的位子是津海關衙門會辦,級別雖比不上總辦,但那是肥缺,看中的人太多,所以不得不想些辦法,他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實心任事,以此博取上司好感,這親自去商船公所辦差就是表現手段之一,至於有沒有用,那就仁者見仁了。沒辦法啊,現寧波幫財力不比往日了,靠銀子是鬥不過那些洋商買辦的,隻能寄希望於袁攝政刷官場了,這治理天下總得指望著能員幹吏吧?
張友堂的轎子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從衙門裏飛奔而出,攆上轎子將張友堂攔了下來。
“大人,有貴客來訪。”攔住轎子的那名師爺說道。
“貴客?”張友堂接過師爺呈上的帖子,隻瞄了一眼,便驚得差點跳起,連連跺腳吩咐轎子調頭。
一名衙役班頭覺得奇怪,問那師爺什麽貴客如此要緊,值得老爺丟下公務。
“什麽貴客?東三省總督派來的人!”師爺哼了哼。
“徐東海派來的人?”衙役的嘴有些合不攏了。
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徐東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袁世凱的盟兄弟,小站練兵時的舊人,與袁世凱關係非比尋常,雖說袁世凱的朋友、親信眾多,北洋裏隨便抓一個人都可以與袁世凱扯上關係,可這個徐世昌卻不同於其他人,因為他的出身很特別,他是翰林出身,與袁世凱身邊的那群丘八完全是兩層境界,若說北洋軍是袁世凱的膽的話,那麽他徐世昌就是袁世凱的筆。
此次袁世凱之所以有底氣發動“兵諫”,與徐世昌坐鎮東三省不無關係,東三省武有曹錕,文有徐世昌,隻要洋人別搗亂,那地麵就太平得很。
隻是徐世昌派人到天津做什麽?而且一到天津就拜訪一個小小芝麻官,張總辦隻怕都有些受寵若驚了。
帶著一絲惴惴,張友堂回了衙門,老遠就望見廂房外一人背著手走來走去,穿的不是朝服,而是軍軍裝。
那人見張友堂回來,便迎上去拱了拱手,說道:“可是總辦大人?”
“正是區區。不知徐製台派貴大人前來有何貴幹?”張友堂客客氣氣的回了禮。
“這個倒不關徐製台的事,是鄙人自做主張前來,想勞煩張大人命人騰出一間幹淨的棧房,放幾口大木箱,木箱裏都是皮貨、山參,受不得潮,剛才問了一圈,隻有大人的官倉合適。”那人開門見山的說道。
“這個容易。”張友堂鬆了口氣,急忙命人下去準備貨棧。
“有勞張大人了。”
那人道了謝,取出一張名片,遞給張友堂,說道:“鄙人王賡,字一堂,號揖唐,曾任兵部主事,現為東三省督署軍事參議,此次奉憲令南下,原是去拜見袁攝政大人的。”
“原來是王參議,失禮失禮。”張友堂馬上明白那棧房是用來做什麽的了。
自從袁世凱就任“攝政大臣”以來,這天津就出現了送禮的隊伍,袁世凱不缺銀子,所以這禮要送得特別,兩廣總督張人駿送的是珊瑚樹,山東巡撫袁樹勳送的是德國大洋馬,安徽巡撫朱家保送的是周代青銅鼎,立憲會領袖張謇送的是西洋鎦金馬車……
這紫禁城裏的皇帝還沒換人,各地諸侯就開始巴結袁世凱了,顯然,徐世昌也不想錯過這個套交情的機會,於是派人也送來了東三省的“土貨”,想必是這批“土貨”數量太多,不好直接拉到攝政官邸,隻能暫存官倉裏。
雖說袁世凱做攝政還沒幾天,可這天津衛的官員們已開始議論起誰的禮送得好了,如今這年頭,官場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張友堂身居官場,自然也是消息靈通,隻可惜沒有路子巴結上袁攝政,隻能看著別人雞犬升天。
袁世凱手裏有北洋軍,洋人也支持他出麵收拾亂局,若是一切順利的話,這朝廷上以後就是他做主了,也難怪官員們都去奉承了。
可奉承歸奉承,袁世凱到底打得什麽主意卻是誰也猜不透,明明已發動了兵諫,可偏偏還要上表請朝廷正式給個名義,軍國大事都還要派專人捧著奏折去京城稟明。
事到如今,難道他還想做忠臣麽?
朝廷也是一樣的高深莫測,明明袁世凱已經反了,可偏偏朝廷連一句袁世凱的壞話都沒說,還正式委任他做了“攝政大臣”,這朝廷,莫非真如百姓所說的,已是怯懦到了極點麽?
反倒是各地的封疆大吏有些骨氣,紛紛自行舉起勤王義旗,不過他們到底是真的打算勤王還是打著勤王的幌子撈著自己的好處,卻也看不明白。
“咳咳!張大人,張大人。”那王賡見張友堂拿著他的名片發呆,於是咳嗽兩聲。
“王參議有話請講。”張友堂回過神來。
“這批貨你得派些得力官差盯著,倘有差池,你我二人絕對擔待不起。”王賡提醒道。
“王參議放心便是,官府的棧房,還沒什麽人敢打主意。”張友堂拍著胸脯保證,心中也是好奇,不知徐世昌到底送來了多少禮物。
就張友堂領著手下將王賡帶來的那上百口大木箱一一登記搬入倉庫的時候,距離官倉不遠的直隸總督衙門裏,一班風雅之士卻正對著一幅大字搖頭晃腦,大聲讚頌。
“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妙!實是妙!”
“前兩句可見袁攝政之博大胸襟,後兩句又可見袁攝政堪比天高之誌向,實是好詩!”
“聽說這詩乃是袁攝政避居租界時所做,其時天下洶洶,或許也隻有袁攝政才能看得如此高遠,如此明白。”
“那是自然,試問天下可有什麽人比袁攝政明白?行政,倡立憲,諸般開明舉措深得民心,衛邦交,固國本,得外國公使齊聲稱頌,如此人間俊傑,豈是那班革命黨比得了的?”
“此言理,此言理。革命不好,君憲好,改良好。”
那幅大字是袁世凱天津租界所寫,現已裝裱起來,掛直隸總督衙門前院東廂房裏,正讚頌這幅字的卻是一幫立憲派代表。
這些立憲派人士是江蘇立憲會派到天津的,一來是向袁世凱表表忠心,二來則是為了籌備立憲國會,今日袁世凱打算接見他們,這些人便早早趕到攝政公署,等候袁攝政的召見,其間百無聊賴,一群人聚博古架前賞玩古董,另一群人則站那幅字前,東扯西拉。
沒等眾人議論完那幅字,廂房門上人影一晃,又走進來兩人,其中一人是個仆役,另一人卻眼熟的很,正是“立憲奇才”楊度。
“皙子,看你風塵仆仆,莫非也是剛到天津?這裏還有空位,便坐這裏吧。前幾日剛從江寧夫子廟弄到隻翠玉鼻煙壺,你也來鑒賞鑒賞。”有人向楊度打招呼。
楊度也不客氣,走過去與幾位熟人見禮,但沒等坐下,又一仆役匆匆走來,站門邊朗聲喊道:“袁攝政有請楊皙子楊老爺。”
眾人頗感詫異,他們已等了半天,袁世凱尚未召見,可楊度剛進門,袁世凱就立即派人來召,這“聖眷”隻怕是非同一般。
楊度倒不似旁人那般驚訝,隻略微整了整衣冠,接過仆役遞過去的一隻雞毛撣子,撣了撣長衫下擺,蹭掉鞋底的泥,向眾人告了個罪,便隨著那仆役走出東廂,順著回廊往後院趕去。
袁世凱此刻並不簽押房,而總督衙門後院的一間小書房裏,而且也不是一個人,幾名北洋軍官正陪侍一旁,端著茶盞坐凳上有一口沒一口的品著,除了這幾人之外,還有一個年近四旬的中年男子,身穿正二品的武官朝服,頂戴上的翎管與袁世凱頭上那頂一樣,也是禿的,此人卻不是坐著,而是大剌剌的站門邊,手裏還拎著根馬鞭,第一個看見楊度走來。
楊度進了書房,舉頭一望,卻見袁世凱正拿著毛筆書桌上寫字,書桌前站著兩人,左手邊是長子袁克定,右手邊是次子袁克文,兄弟倆頭也沒抬,正目不轉睛的盯著那杆移動著的毛筆。
“皙子,不必見禮了,你稍坐片刻。”袁世凱頭也不抬的說道。
由於書桌被人擋著,楊度看不見那桌上是什麽,隻好那幾位北洋軍官身邊坐下,仆役奉上香茗,楊度隻是捧手裏,品也沒品,扭過頭去仔細打量身邊那幾名軍官,卻都眼生的很,從軍銜來看,都是中級軍官,不知為何卻能登堂入室,坐袁攝政身邊飲茶。
至於那位站門後的二品武官,楊度也是琢磨不到他的來曆,有心上前結交,可偏偏這書房裏靜得厲害,卻也不方便處理私人交情。
其他人也與楊度一般模樣,都是一副想說話卻不敢說話的表情,隻能捧著茶一口一口的品著,隻是這龍井的味道卻是淡得厲害,也不知是否是放得太久的緣故。
楊度抬起頭,望了望那麵放角落裏的屏風,驚訝的發現那屏風竟是禦賜的那麵,上頭繪著百鳥朝鳳圖,這麵屏風原本是擺放京城錫拉胡同袁世凱寓所的,當初趙北九江拍發“迥電”之後,楊度就是這麵屏風旁邊給袁世凱下跪的,當時他苦苦哀求袁大人兵諫,可是袁大人卻不為所動,後來袁世凱逃出京城,這屏風就留了寓所,現卻不知為何又來到了天津,擺放了攝政大臣公署的書房裏。
“世事無常啊。”楊度歎了口氣。
霧氣漸漸消散,雖然天依然陰得厲害,但好歹是可以行船了。
隨著纖夫們的號子聲,幾艘俗稱“北頭船”的大型木帆船從海河下遊緩緩駛向上遊,雖然微風已起,吹散了霧靄,但這點微風還不足以給船帆動力,那幾艘海船的桅杆都光禿禿的,幾根帆纜正隨著船體的搖擺晃來晃去,與那岸上纖夫的號子和著節拍。
這是一支小型船隊,屬於寧波商幫,經營著天津上海寧波航線,主要承接南北貨運業務,自從清季中葉開始,這天津衛就是寧波商幫的北方貨物集散地,南方的茶葉、毛竹、錫箔、南紙、杉木、糧食,北方的豆油、皮貨、烈酒、藥材、幹果,諸般廣貨都通過這條海上商路南來北往,洋貨入口之後,雖然寧波商人也兼營洋貨,但其所經營的主要商品仍然是土貨。
庚子年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寧波商幫損失慘重,後來中外議和,《辛醜條約》簽訂,天津洋商勢力大盛,雖說市場也因此為廣闊,可中國傳統商幫到底是日漸衰落下去,到了如今這年頭,便是當年盛極一時的寧波幫也無信心與洋商一爭,不少商人是投身洋行,做了買辦,這從寧波開到天津的“北頭船”也是日漸稀少了。
“戊申革命”爆發後,不惟安徽、江西、湖北鬧起了革命軍,便是浙江、福建的局勢也動蕩起來,同盟會、光複會的號召下,會黨紛起,這南方的革命烈火眼看著便要燒到寧波,寧波商幫的生意也受到影響,往北開行的商船就少了。
所以,當這支“北頭船”船隊駛到天津時,引發了一場小小的騷動,早就為南貨來源日稀而發愁的各店掌櫃、東家紛紛親自趕到碼頭,想第一時間吞下好的貨,就連洋行的買辦也帶著寫字、跑街趕到英租界、法租界交界處的紫竹林等候,因為這裏就是寧波商幫停泊船隻的首選地方。
為了管理這些北頭船,清廷漕運局特設一名總辦專理其事,船隊尚未抵達碼頭,船簽便已由商會派專人呈與漕運局。
現任漕運局總辦是張友堂,他就是寧波人,由於這層同鄉關係,近幾年裏寧波幫與官府的交情愈深,船隊靠岸之後,緝私營、巡捕營的人也不會上船橫挑鼻子豎挑眼,當然,這例行的孝敬卻也是少不了的,總辦的人情歸人情,兵丁的規矩是規矩,緝私營的兵丁們緝私捕匪都是冒著風險的,撈些外快也是理所應當的,就算是張大人也改不了這規矩。
得知北頭船已駛向天津,張友堂倒也沒敢怠慢,拿了船簽上了頂四抬小轎,領著幾個幹練的衙役趕往閘口商船公所,那裏是寧波商幫的商會所,船靠岸後各船的船老大都要拿著貨物清單到公所呈報,若與商會呈給張總辦的清單對上號,這船上的貨就可以卸下來了。
按說張總辦完全可以端坐衙門裏等著公所派人呈單,但是現情況不同,自從南方革命軍興,這天津的官場就如同地震一般,幾乎每隔幾天就變個樣,先是岑春煊推倒了楊士驤,楊總督一倒,他提拔上來的那些大小官員也跟著紛紛落馬,張友堂當年就是走慶王、楊士驤的路子上來的,本來也應該跟著被彈劾的,但或許是他這兩年官聲尚好,或許是慶王還沒倒,所以他暫時逃過一劫,本打算就此改換門庭,投入岑春煊門下,不料短短幾天時間,天津官場又是一變,隨著袁世凱的複起,岑春煊的總督寶座還沒坐熱就倒了,他提拔的那些任官員沒來得及跑掉的都叫北洋軍扔進了大牢,便是那些投了帖子但還沒來得及上任的官員也被攆得雞飛狗跳,楊士驤既然複起了,這些首鼠兩端的家夥當然不能再用,如此一來,天津官場頓時空出許多位子等人去搶。
張友堂一邊慶幸自己的投門帖子沒有遞進岑府,一邊也像其他人一樣盯著那些空出來的位子開始琢磨心思,官場中人誰不想升官呢?
張總辦看中的位子是津海關衙門會辦,級別雖比不上總辦,但那是肥缺,看中的人太多,所以不得不想些辦法,他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實心任事,以此博取上司好感,這親自去商船公所辦差就是表現手段之一,至於有沒有用,那就仁者見仁了。沒辦法啊,現寧波幫財力不比往日了,靠銀子是鬥不過那些洋商買辦的,隻能寄希望於袁攝政刷官場了,這治理天下總得指望著能員幹吏吧?
張友堂的轎子前腳剛走,後腳就有人從衙門裏飛奔而出,攆上轎子將張友堂攔了下來。
“大人,有貴客來訪。”攔住轎子的那名師爺說道。
“貴客?”張友堂接過師爺呈上的帖子,隻瞄了一眼,便驚得差點跳起,連連跺腳吩咐轎子調頭。
一名衙役班頭覺得奇怪,問那師爺什麽貴客如此要緊,值得老爺丟下公務。
“什麽貴客?東三省總督派來的人!”師爺哼了哼。
“徐東海派來的人?”衙役的嘴有些合不攏了。
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徐東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袁世凱的盟兄弟,小站練兵時的舊人,與袁世凱關係非比尋常,雖說袁世凱的朋友、親信眾多,北洋裏隨便抓一個人都可以與袁世凱扯上關係,可這個徐世昌卻不同於其他人,因為他的出身很特別,他是翰林出身,與袁世凱身邊的那群丘八完全是兩層境界,若說北洋軍是袁世凱的膽的話,那麽他徐世昌就是袁世凱的筆。
此次袁世凱之所以有底氣發動“兵諫”,與徐世昌坐鎮東三省不無關係,東三省武有曹錕,文有徐世昌,隻要洋人別搗亂,那地麵就太平得很。
隻是徐世昌派人到天津做什麽?而且一到天津就拜訪一個小小芝麻官,張總辦隻怕都有些受寵若驚了。
帶著一絲惴惴,張友堂回了衙門,老遠就望見廂房外一人背著手走來走去,穿的不是朝服,而是軍軍裝。
那人見張友堂回來,便迎上去拱了拱手,說道:“可是總辦大人?”
“正是區區。不知徐製台派貴大人前來有何貴幹?”張友堂客客氣氣的回了禮。
“這個倒不關徐製台的事,是鄙人自做主張前來,想勞煩張大人命人騰出一間幹淨的棧房,放幾口大木箱,木箱裏都是皮貨、山參,受不得潮,剛才問了一圈,隻有大人的官倉合適。”那人開門見山的說道。
“這個容易。”張友堂鬆了口氣,急忙命人下去準備貨棧。
“有勞張大人了。”
那人道了謝,取出一張名片,遞給張友堂,說道:“鄙人王賡,字一堂,號揖唐,曾任兵部主事,現為東三省督署軍事參議,此次奉憲令南下,原是去拜見袁攝政大人的。”
“原來是王參議,失禮失禮。”張友堂馬上明白那棧房是用來做什麽的了。
自從袁世凱就任“攝政大臣”以來,這天津就出現了送禮的隊伍,袁世凱不缺銀子,所以這禮要送得特別,兩廣總督張人駿送的是珊瑚樹,山東巡撫袁樹勳送的是德國大洋馬,安徽巡撫朱家保送的是周代青銅鼎,立憲會領袖張謇送的是西洋鎦金馬車……
這紫禁城裏的皇帝還沒換人,各地諸侯就開始巴結袁世凱了,顯然,徐世昌也不想錯過這個套交情的機會,於是派人也送來了東三省的“土貨”,想必是這批“土貨”數量太多,不好直接拉到攝政官邸,隻能暫存官倉裏。
雖說袁世凱做攝政還沒幾天,可這天津衛的官員們已開始議論起誰的禮送得好了,如今這年頭,官場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張友堂身居官場,自然也是消息靈通,隻可惜沒有路子巴結上袁攝政,隻能看著別人雞犬升天。
袁世凱手裏有北洋軍,洋人也支持他出麵收拾亂局,若是一切順利的話,這朝廷上以後就是他做主了,也難怪官員們都去奉承了。
可奉承歸奉承,袁世凱到底打得什麽主意卻是誰也猜不透,明明已發動了兵諫,可偏偏還要上表請朝廷正式給個名義,軍國大事都還要派專人捧著奏折去京城稟明。
事到如今,難道他還想做忠臣麽?
朝廷也是一樣的高深莫測,明明袁世凱已經反了,可偏偏朝廷連一句袁世凱的壞話都沒說,還正式委任他做了“攝政大臣”,這朝廷,莫非真如百姓所說的,已是怯懦到了極點麽?
反倒是各地的封疆大吏有些骨氣,紛紛自行舉起勤王義旗,不過他們到底是真的打算勤王還是打著勤王的幌子撈著自己的好處,卻也看不明白。
“咳咳!張大人,張大人。”那王賡見張友堂拿著他的名片發呆,於是咳嗽兩聲。
“王參議有話請講。”張友堂回過神來。
“這批貨你得派些得力官差盯著,倘有差池,你我二人絕對擔待不起。”王賡提醒道。
“王參議放心便是,官府的棧房,還沒什麽人敢打主意。”張友堂拍著胸脯保證,心中也是好奇,不知徐世昌到底送來了多少禮物。
就張友堂領著手下將王賡帶來的那上百口大木箱一一登記搬入倉庫的時候,距離官倉不遠的直隸總督衙門裏,一班風雅之士卻正對著一幅大字搖頭晃腦,大聲讚頌。
“樓小能容膝,簷高老樹齊。開軒平北鬥,翻覺太行低。妙!實是妙!”
“前兩句可見袁攝政之博大胸襟,後兩句又可見袁攝政堪比天高之誌向,實是好詩!”
“聽說這詩乃是袁攝政避居租界時所做,其時天下洶洶,或許也隻有袁攝政才能看得如此高遠,如此明白。”
“那是自然,試問天下可有什麽人比袁攝政明白?行政,倡立憲,諸般開明舉措深得民心,衛邦交,固國本,得外國公使齊聲稱頌,如此人間俊傑,豈是那班革命黨比得了的?”
“此言理,此言理。革命不好,君憲好,改良好。”
那幅大字是袁世凱天津租界所寫,現已裝裱起來,掛直隸總督衙門前院東廂房裏,正讚頌這幅字的卻是一幫立憲派代表。
這些立憲派人士是江蘇立憲會派到天津的,一來是向袁世凱表表忠心,二來則是為了籌備立憲國會,今日袁世凱打算接見他們,這些人便早早趕到攝政公署,等候袁攝政的召見,其間百無聊賴,一群人聚博古架前賞玩古董,另一群人則站那幅字前,東扯西拉。
沒等眾人議論完那幅字,廂房門上人影一晃,又走進來兩人,其中一人是個仆役,另一人卻眼熟的很,正是“立憲奇才”楊度。
“皙子,看你風塵仆仆,莫非也是剛到天津?這裏還有空位,便坐這裏吧。前幾日剛從江寧夫子廟弄到隻翠玉鼻煙壺,你也來鑒賞鑒賞。”有人向楊度打招呼。
楊度也不客氣,走過去與幾位熟人見禮,但沒等坐下,又一仆役匆匆走來,站門邊朗聲喊道:“袁攝政有請楊皙子楊老爺。”
眾人頗感詫異,他們已等了半天,袁世凱尚未召見,可楊度剛進門,袁世凱就立即派人來召,這“聖眷”隻怕是非同一般。
楊度倒不似旁人那般驚訝,隻略微整了整衣冠,接過仆役遞過去的一隻雞毛撣子,撣了撣長衫下擺,蹭掉鞋底的泥,向眾人告了個罪,便隨著那仆役走出東廂,順著回廊往後院趕去。
袁世凱此刻並不簽押房,而總督衙門後院的一間小書房裏,而且也不是一個人,幾名北洋軍官正陪侍一旁,端著茶盞坐凳上有一口沒一口的品著,除了這幾人之外,還有一個年近四旬的中年男子,身穿正二品的武官朝服,頂戴上的翎管與袁世凱頭上那頂一樣,也是禿的,此人卻不是坐著,而是大剌剌的站門邊,手裏還拎著根馬鞭,第一個看見楊度走來。
楊度進了書房,舉頭一望,卻見袁世凱正拿著毛筆書桌上寫字,書桌前站著兩人,左手邊是長子袁克定,右手邊是次子袁克文,兄弟倆頭也沒抬,正目不轉睛的盯著那杆移動著的毛筆。
“皙子,不必見禮了,你稍坐片刻。”袁世凱頭也不抬的說道。
由於書桌被人擋著,楊度看不見那桌上是什麽,隻好那幾位北洋軍官身邊坐下,仆役奉上香茗,楊度隻是捧手裏,品也沒品,扭過頭去仔細打量身邊那幾名軍官,卻都眼生的很,從軍銜來看,都是中級軍官,不知為何卻能登堂入室,坐袁攝政身邊飲茶。
至於那位站門後的二品武官,楊度也是琢磨不到他的來曆,有心上前結交,可偏偏這書房裏靜得厲害,卻也不方便處理私人交情。
其他人也與楊度一般模樣,都是一副想說話卻不敢說話的表情,隻能捧著茶一口一口的品著,隻是這龍井的味道卻是淡得厲害,也不知是否是放得太久的緣故。
楊度抬起頭,望了望那麵放角落裏的屏風,驚訝的發現那屏風竟是禦賜的那麵,上頭繪著百鳥朝鳳圖,這麵屏風原本是擺放京城錫拉胡同袁世凱寓所的,當初趙北九江拍發“迥電”之後,楊度就是這麵屏風旁邊給袁世凱下跪的,當時他苦苦哀求袁大人兵諫,可是袁大人卻不為所動,後來袁世凱逃出京城,這屏風就留了寓所,現卻不知為何又來到了天津,擺放了攝政大臣公署的書房裏。
“世事無常啊。”楊度歎了口氣。